九十年前的3月10日,我黨我軍面臨著蔣介石四十多萬匪軍的封鎖包圍。“敵軍圍困萬千重”之中,已經在遵義會議基本確立了軍事領導地位的毛主席仍然受到了黨內多數領導的質疑。當時,林彪、聶榮臻建議進攻打鼓新場。“毛澤東認為,不能打固守之敵,不能‘啃硬的’,應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會上多數同志贊成進攻打鼓新場。”(《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席以他最敏銳的戰局判斷力精準指出——打鼓新場守敵雖弱,但是附近有大量強敵,如果附近強敵來到打鼓新場,進攻打鼓新場的紅軍就會陷入嚴重被動。
在這生死攸關的歷史聚焦點,為了對全黨全軍的命運絕對負責,毛主席強烈建議周總理延緩發布作戰命令。結果,情報傳來,正如主席所料——打鼓新場附近的敵人果然在行動,打鼓新場不過是敵軍吸引我軍的一個誘餌。最終,總理被主席說服,同意暫緩發布命令。
第二天,也就是3月11日,主席成功說服與會者們放棄進攻打鼓新場。“隨后,毛澤東鑒于作戰情況瞬息萬變,指揮需要集中,提議成立三人團全權指揮軍事。在渡烏江之前,中央決定由毛澤東、周總理、王稼祥組成三人團。”(《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從此,主席的軍事領導地位進一步強化,進而成功指揮我軍絕地重生,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的勝利。從這一歷史細節,我們就可以發現毛主席是最偉大的戰神,也是機智過人的政治領袖。
主席軍事能力的無與倫比,體現在他比多數同志都看的得深、看得準。他能精準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分析出敵人想干什么,進而做出最正確的抉擇。說毛主席打仗靠情報的史盲完全是對歷史開玩笑——博古、李德、總理“三人團”收到的情報照樣精準,但是他們就是制定錯誤的戰略戰術,進而給紅軍造成了災難性的損失。“準確的情報是指揮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但卻不是充分的條件!同樣準確的情報可以作出不同的選擇,且由此而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的情報同樣準確,但照樣被動,照樣打敗仗。情報相當于影視文藝作品中的素材,僅有好的素材未必能整出好的作品,關鍵是看你怎么分析怎么運用。”(雙石:《中國共產黨人的幸運——漫話四渡赤水》)筆者對這一觀點非常贊同。后來在朝鮮戰爭中,同樣的敵情擺在那里,毛主席最迅速、最敏銳的指出了美軍有激烈登陸反撲的可能,而斯大林同志和金日成頭腦發熱、輕敵冒進,以至于朝鮮人民軍被攔腰截斷、損失慘重,這也同樣體現了領袖的軍事判斷力對于戰局是多么重要!
之所以說主席不僅是最偉大的戰神也機智過人的政治家,在于主席順水推舟的提出了組建“新三人團”。遵義會議時,主席初步確立指揮權,要想進一步強化軍事指揮權,需要有戰功作為鋪墊。毛主席指揮的二渡赤水的勝利以及毛主席否定進攻打鼓新場的意見被事實證明完全正確,使毛主席充分掌握了進一步強化軍事指揮權的政治主動權。于是,主席順水推舟、提出建立新三人團。這不愧是敏銳的大政治家精準把握形勢之后做出的正確決斷。新三人團的成員選擇,更體現了主席的精細思慮。新三人團成員之一的周總理由于在第五次反“圍剿”和血戰湘江之中嚴重的軍事指揮失誤,已經對他自己的軍事能力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正是因為有這一清醒認識,總理在這時基本不太愿意再繼續干涉主席的指揮。新三人團成員的另一位——王稼祥同志,則是在遵義會議之前就很早支持毛主席的、在當時最讓毛主席感到信任的親密戰友。毛主席回憶:“王稼祥我是有好感的,東固一仗他是贊成的,還有寧都會議、遵義會議,沒有他不行。”(《王稼祥年譜》,第498頁。)王稼祥同志在當時中央高級領導干部中最早支持主席、最堅決支持主席、對主席正確路線具有其他多數人所不具有的強烈擁護度。讓這樣一位強烈支持主席正確路線的同志進入三人團,無疑是毛主席的英明抉擇。
通過這一歷史細節,我們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主席在軍事上無比的敏銳、在政治上無比的英明。正是因為毛主席這樣最偉大的戰神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的軍事指揮權,紅軍得以在他的指揮下絕地重生。面對遠遠比第五次反“圍剿”和湘江之戰更困難的條件、更懸殊的敵我差距,毛主席能帶領三萬紅軍跳出這四十萬人的包圍圈,能帶領全黨全軍絕地重生,無疑親自創造了世界戰爭藝術史上前所未有、迄今為止后所不及的天花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