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毛主席逝世后,西方那些見過毛主席政要盡管也看了一些歷史虛無主義分子搞的烏七八糟的東西,但他們受到的影響相對來說不大,因為毛主席的學識與人格魅力征服了他們。尼克松是比較典型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一位,這里再談談聯邦德國總理(西德總理)施密特。首先聲明一句,施密特和尼克松一樣,在意識形態上和我們是不一致的,他們景仰毛主席是出于器層面的因素,也就是說毛主席對世界的判斷,他們心服口服,因為實踐證明那是對的。
1975年10月31日,聯邦德國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及夫人訪華期間游覽長城,上圖是他在毛主席像前留影
01
毛主席會見西德總理施密特
施密特在他的回憶錄里說,在那次談話中,他與主席討論了國際局勢和東西方關系。他不贊成毛主席關于西方與蘇聯之間必有一戰的看法,但認為毛主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時歐洲的弱點。
毛主席說:“西德并不弱小。你們有6000萬人口,但是用一句話概述西方的局勢,那就是歐洲是由一些矛盾的國家組成,因此它太軟弱。”
施密特晚年在一次采訪中提到:“1975年,我得到了毛澤東先生的接見,那一年,毛先生雖然身體不是很好,可他的頭腦依舊非常清醒,現在來看,他當時對歐洲局勢的判斷,是無比正確的。”
02
洋奴的傲慢與心胸偏狹者的偏見
傲慢,指的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態度——看不起,不屑一顧的態度。的確有對毛主席傲慢的人,此類人叫作不知天高地厚。這種人往往是奴才心理,他們把外國人當做自己的主子,當外國人不敢怠慢毛主席的時候,這些奴才就出馬了。例如他們說毛主席不懂經濟之類,這樣的話也說得出口,滑天下之大稽。
偏見,是對人和事不公正的看法。一些心胸狹隘者,因為自己或者自己的親戚歷史上在運動中受到過沖擊,就一直耿耿于懷,好像毛主席欠了他們似的,在他們面前只要提起主席,那就不得了,喋喋不休。
李克勤后記:歷史中間難免有人會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沖擊,這不是中國現代史獨有的。毛主席晚年那段歷史,除開歷史的共性以外,那么,其個性是什么?這個看看外國人的評價,的確是有參考價值的。另外,像王光美,以及薄一波、王震等老同志后來的評價,也是頗有意味的,當然是想得通說得通的。
中國要往前走,毛主席這樣世界級的偉人,我們該怎樣明確而不是含糊地給予定位?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