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劉峙、杜聿明又被“校長”召到南京,說道挽救黃維和撤出徐州的問題。
如果說這個時候國民黨軍內部還有哪位還不清醒的話,那就是最高統帥蔣介石。
據杜聿明回憶,他一到南京,參謀總長顧祝同就告訴他說:蔣介石“決定放棄徐州,出來再打”。而這個時候腦袋已經冷卻下來的杜卻認為:“從徐州撤出問題不大,可是要放棄徐州,就不能戀戰;要戀戰,就不能放棄徐州;要‘放棄徐州,出來再打’,這就等于把徐州的三個兵團馬上送掉。”杜的建議是:“讓黃維守著,牽制敵人,將徐州的部隊撤出,經永城到達蒙城、渦陽、阜陽間地區,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敵人攻擊,以解黃維兵團之圍。”
蔣介石同意了杜聿明的方案,令劉峙飛赴蚌埠坐鎮,徐州方面由杜聿明全權負責。[1]
這個方案如今已然寫進國民黨軍史政編譯局所撰《國民革命戰史·戡亂戰史·華東地區作戰》:
南京統帥部鑒于第十二團復又被困雙堆集,而徐州主力,雖曾猛攻三天,卻無法南進,深感事態嚴重,如再假以時日,任由碾莊方面陳匪主力,從容休整西進,則后果更難設想。遂于28日再召杜聿明副總司令飛京,研商挽救之策,經一再斟酌,最后決定以第十二兵團為餌,于雙堆集地區,吸引、拘束劉匪,徐州國軍即放棄徐州,先經永城向渦陽、阜陽以東地區進出,然后依托淮河,再向北攻擊,以解第十二兵團之圍。國防部唯恐匪軍竄犯淮河,特又電劉總司令于28日,飛蚌埠坐鎮,部署防務,以指揮第六、第八兵團,守備淮河與淝河。徐州地區另設指揮所,由杜副總司令統一指揮徐州地區國軍(3個兵團)。[2]
蔣介石在當天的日記中也寫道:
召杜聿明來京研討作戰計劃。彼甚疑參謀部有間諜拽洩露機密,故不敢公開陳述其腹案,要求與余個人談話,決定其行動,余允之。乃知其先前所說全為假話,而其腹案仍主張由鐵路西側直沖劉匪側背,此正得我心也。[3]
但杜聿明后來在回憶文字中卻坦承,自己當時擱肚子里頭卻不敢道出口的盤算是:“萬一到了淮河附近打不動時只有犧牲黃(維)兵團,救出徐州各部隊”。而且自認為在與蔣介石商定該案之前,已與顧祝同、何應欽在“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問題上已經取得了共識。[4]
杜聿明等當天即飛回徐州,召集各兵團司令官開會,傳達最高統帥的決定。而與會的三個兵團司令官一至認為,只要執行“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則,撤退是可以成功的。于是議定:迅速沿徐州、蕭縣、永城公路撤退,第一步到達永城附近,第二步到達蒙城、渦陽地區,然后再向北接出黃維兵團;30日發動全面攻擊以迷惑共軍;當晚即全部開始撤出,撤退時以“滾筒戰術”,逐次掩護行進;各部隊帶足7日份給養,100公里油料和彈藥,到阜陽以前中途不補給。“剿總”保存的地圖檔案由主管參謀于12月1日午前銷毀,武器彈藥用火車運至黃口車站,另候處理。[5]
這個撤退計劃,是嚴格保密的——包括對國防部作戰廳。
杜長官一直懷疑那兒有“共諜”,具體對象就是廳長郭汝瑰。在南京討論從徐州撤退時,郭汝瑰拿出作戰廳的方案是“出徐州東南”:“目前共軍南北兩面畢為堅固縱深工事,我徐蚌各兵團攻進進展遲緩,如繼續攻擊,曠日持久,徒增傷亡,不可能達到與黃維兵團會師之目的。建議徐州主力經雙溝、五河與李延年兵團會師后西進,以解黃維兵團之圍。”杜當即反詰:“在這樣河流錯綜的湖沼地帶,大兵團如何運動,你考慮沒有?”……
于是又吵作一團,形不成共識。最后還是蔣介石與杜聿明密談時,自已作了定奪。[6]
這就直接影響到了人民解放軍統帥部與戰區諸將們的判斷。
徐州之敵肯定要跑,這個是最高統帥與戰區諸將們的共識:都這個時辰了,他們要還不跑,那差不多就是等死!但他們會往哪里跑,卻一時難以厘清。可能的方向有好幾處:沿隴海路往東奔海州、連云港,海運撤離。但這個一時難以有足夠的運力,二是很難保證途中不被人民解放軍截住暴打;二是向東南走兩淮,爾后奔南京,但這個選擇卻必須面對一個障礙:此間縱橫交錯的河湖港汊,這對大部隊和重裝備運動很不利;三是沿津浦路兩側南下,接應上黃維一起奔蚌埠,而這個前幾天已經試過了——不成;再就是往西或西南去武漢,能接上黃維就一起走,接不上黃維就自已逃命要緊……
劉峙、杜聿明等飛往南京與蔣介石切蹉如何撤離徐州的方案并返回徐州部署逃跑的差不多同時,中央軍委對戰區諸將作出預示:“黃維解決后,須估計到徐州之敵有向兩淮或向武漢逃跑可能”[7];而華東野戰軍首長根據偵聽的情報于次日作出的判斷則是“二兵團在徐辦事處,均隨軍行動,聲稱南下。徐州“剿總”已改設指揮所,大部人員空運南京等情。據此,估計邱、李、孫兵團有傾巢南犯增援黃維就便南撤,或乘我主力圍殲黃兵團未解決戰斗,及李、劉兵團南撤我主力南迫之機,即集中二等部隊向我攻擊,主力乘隙向南,或向兩淮突圍可能”[8];已在徐南阻擊徐州之敵南下好幾天譚震林、王建安、李迎希卻于當日10時、16時、21時30連發三電給粟裕、陳士榘、張震并告軍委,報告阻擊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南進戰況和徐州敵軍動向,判斷“敵人重心放在東面”,“邱、李、孫援黃只是附帶的,逃脫被殲是主要的”,估計徐州之敵有向兩淮撤退可能,“建議目前應以堅決迅速完成對邱、李、孫三之確實包圍,不讓他逃跑”[9];而在蚌北指揮阻擊戰的韋國清、吉洛,根據南北兩線3個戰場的情況分析認為,徐州之敵南進無望時,有可能放棄徐州,其撤退方向,可能是先集力南下救黃維再南竄,亦有可能乘我軍運河線空虛,經兩淮逃竄,或空運南竄。遂于11月30日致電總前委和中央軍委,建議南線的幾個縱隊迅速經泗縣開泗陽地區,防敵乘隙經兩淮南逃或圍攻兩淮準備。[10]
11月30日巳時,華東野戰軍首長作出的判斷及相應措置是:“據息,徐州敵已開始空運撤退‘剿總’機關人員,積存物資已分配各兵團攜帶,似有相機放棄徐州,集中邱、李、孫兵團傾巢南援黃維(就便南撤)或向兩淮、武漢突竄可能”,“為保證中野殲滅黃維與相機截擊可能南援或向東南、西南突竄之邱、李、孫兵團,除北線各部原任務、部署不變,七縱、特縱仍參加中野作戰,南線各部除以一部監視阻擊蚌埠可能再次北援之敵外,主力即北返宿縣、大店集、朝陽集、漁溝集地區集結待機”。[11]
看來,粟裕等華東野戰軍首長已基本排除了徐州之敵東去海州、連云港撤逃的可能——“東走連云港,徐圖掙扎,則路程過遠可能較少。”[12]其相應部署為:以第一、第三、第四、第八、第十二、魯中南給縱隊,位于津浦路以東之徐州東南地區;第九、兩廣縱隊位于徐州西南鐵路兩側地區;第十縱隊位于靈壁西北楊噇集、唐圩子地區;第二縱隊位于固鎮;第十一縱隊位于固鎮西南姚集、瓦噇集地區。這樣,徐州東南方向即成為華東野戰軍的部署截殲的主要方向,部署了6個縱隊。[13]
然而,中央軍委卻于12月1日凌晨2時來電:“外國通訊社透露徐州敵有向連云港逃跑的企圖,我們估計當黃維兵團已接近殲滅,邱李孫向南逃跑業已絕望時,其逃跑的方向以向兩淮或連云港兩處為最大”[14],要求粟裕等“有所布置,免得臨時措手不及”;而粟裕等當日上午辰時因“俘稱及各方判斷”,認為“敵已決心放棄徐州,企圖以邱、李、孫傾巢南犯……”F[15]
其實這天一大早,一切就都見了分曉:日前晚間,杜長官已帶上隊伍,奔徐西而去了!
——他們都錯了,杜長官的小聰明,還是得了逞。
拂曉前,抵近徐州偵察的華東野戰軍幾個前沿分隊幾乎同時發出報告:徐州之敵已向徐州西南開動。譚震林、王建安一聽那還了得,于是不待華東野戰軍首長命令,立即招呼著各部隊組織追擊,有一個算一個,來一個走一個,都去攆,攆上杜聿明!
上午,已得到報告的粟裕、陳士榘、張震下達了追擊令;12時,電令豫皖蘇軍區堵截:
宋吳張畢,并報軍委:
徐州之敵已于陷[三十日]西竄,我各縱正追擊中。因我主力在徐南及東南,較敵晚一天行程,追擊不及,盼立即:
⒈豫皖蘇各地方部隊(開封之七十一團在內),立即在碭[山]、夏[邑]、商丘、柘城、蘭封線布置,阻擊遲滯敵人,以待主力到達止。
⒉并控制渦河、沙河船只渡口,利用可能遲滯敵向西南逃竄之一切障礙,阻延敵人。
⒊應以渦河南北分區任務,除堅決阻擊敵之逃竄外,并應將敵到達位置隨時急電報告我們,以便主力會殲。
⒋大軍向西追擊,糧站無法供應,請通令豫皖蘇各分區通用山東糧草票,必要時就地支借,以糧票作抵。
粟陳張
東十二時[16]
從粟陳張對豫皖蘇軍區部隊的部署來看,他們判斷杜聿明有可能要沿隴海路西逃,所以要先考慮得先把這條道堵死!——那個時候,豫皖蘇軍區除獨立旅直接配合主力參加作戰外,還有幾個分區的地方武裝分別在這一線上擔任守備任務。
當日,得悉了消息的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指示“鄭州城防部隊乘車東開,控制商丘”[17];當日申時,粟裕等報告中央軍委追擊部署:“現九、八、三、四、一、廣、魯中南、蘇北十二、渤縱等部已向永城、蕭縣、夏邑及徐州、蕭縣間急進襲擊。以渤縱由大許家進占徐州;十縱經宿縣西進永城;另著蘇北二縱、十一縱即由固鎮、湖溝集沿渦河北岸西進,隨占渦陽;十三縱尾后跟進,部署第二線截擊”4[18];2日7時,中央軍委急電粟陳張,譚并告劉陳鄧:“敵向西逃,你們應以兩個縱隊側翼兼程西進,趕至敵人先頭堵住,方能圍擊,不要單靠尾追。”[19]
于是,華東野戰軍11個縱隊和冀魯豫軍區的兩個旅展開了規模宏大的多路、多層、全錢向西、窮追猛打的追擊、堵截作戰,完全不顧國民黨空軍的騷擾及糧食、彈藥供應不及,以及炮兵難以跟進的困難,加力加力再加力!一門心思就認一個字:追!——追!追!!追!!!
2日下午至3日拂曉,跑在前頭的追擊部隊與徐州逃敵發生接觸。
3日午時,華東野戰軍首先通報各部并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首長:“據近日各方獲息:至今晨為止,邱、李、孫主力似仍被我滯阻于永城、碭山之線以東,蕭縣以西,隴海路右側地區。邱匪主力似正向大回村地區攻擊,一部在芒碭山至孟集、孫樓地區;李匪四十二師聯絡中斷,一六六師正于張新集被我圍殲中,其主力似正在張大屯、大吳集、袁圩地區;孫匪掩護‘剿總’機關,似仍位于蕭縣以西大吳集、紅廟南北地區。據此判斷,敵似采取集團滾進,穩進突竄方針,既已被我滯阻于蕭、永以北,碭、永以東地區,則有被迫現地固守尋機突竄可能。”F[20]
4日拂曉前,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追至永城以北的埋子集、薛家湖地區;魯中南縱隊追至青龍集以南;第三縱隊追至祖老婁、王砦地區,殲滅敵第七十軍第三十二師一個團;第四縱隊追至張壽婁、張新婁地區;第一縱隊追至袁圩;第十縱隊追至大固村以南;第二縱隊追至永城附近地區;第十一縱隊追至渦陽以北地區……
據華東野戰軍司令部戰后編撰的《關于淮海戰役經過概述》記載:
我各部經三天追擊,四日拂曉前,九縱已達永城以北埋子集、薛家湖地區,并繼向芒碭山攻擊前進,八縱達永城、苗橋地區,魯中縱達青龍集以南,三縱達祖老樓、王砦(殲七十軍三十二師個團)地區,四縱達張壽樓、張新樓地區,一縱達袁圩,廣縱及冀獨二個旅達張新樓附近及洪河集地區,十縱進至大回村以南,二縱達永城附近地區,十一縱進至渦陽以北地區。至此,我已完成對杜集團之合圍。二天追擊過程中,敵混亂異常,狼狽不堪,遺棄汽車物資遍地皆是,殲敵近兩萬人。[21]
杜聿明,還是被摁倒在地!
——“吃一個,挾一個,看一個”的態勢,得已形成!
南線這場大決戰第三階段的目標再次被鎖定——又是一個大金娃娃!
這個態勢,并不是事先刻意謀劃的,也不是坐等等來的,而是因勢利導,造就的!
因敵變化而制勝,謂之神!
而此刻最讓杜長官哆嗦的是:他那“校長”,又非常“親愛精誠”地來了一道命令。
——一道催命符!
注釋
[1]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軍將領的回憶)》第28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2]《國民革命戰史·戡亂戰史·華東地區作戰》第256~第257頁,[臺]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編印。
[3]《蔣中正先生年譜長編第9冊(1948~1951)》第193頁,[臺]國史館、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104年12月初版。
[4]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軍將領的回憶)》第28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5]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軍將領的回憶)》第30~第33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6]杜聿明:《淮海戰役始末》,《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軍將領的回憶)》第29頁,文史資料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7]《中央軍委關于防徐敵逃跑致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等電(1948年11月28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202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8]《粟裕、譚震林等對續殲黃維兵團及徐州之敵的補充意見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11月29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204頁~第205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9]《粟裕年譜》(中共江蘇省委黨史辦公室編)第407頁,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10]《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㈣》第332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1]《敵有棄徐南竄可能南線主力立即北返宿縣地區(1948年11月30日巳時)》,《粟裕文選㈡》第667~第668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2]《華野前委、野戰軍政治部關于全殲當面敵人爭取戰役全勝的政治動員令(1948年11月30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208頁~第211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3]《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國解放戰爭史㈣》第332~第333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14]《防止敵軍向兩淮或連云港逃跑(1948年12月1日)》,《毛澤東軍事文集㈤》第300頁~第301頁,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15]《邱李孫兵團決心放棄徐州傾巢南犯(1948年12月1日)》,《粟裕文選㈡》第669~第670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6]《豫皖蘇軍區部隊立即阻擊遲滯徐州逃敵(1948年12月1日)》,《粟裕文選㈡》第671~第672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7]《追堵截擊徐州逃敵的部署(1948年12月1日申時)》,《粟裕文選㈡》第673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8]《追堵截擊徐州逃敵的部署(1948年12月1日申時)》,《粟裕文選㈡》第673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9]《中央軍委關于堵住西逃之敵致粟裕、陳士榘、張震等電(1948年12月2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212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0]《粟裕、陳士榘、張震關于殲滅社聿明集團部署致各兵團、各縱隊首長等電(1948年12月3日午時)》,《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214頁~第21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1]《華東野戰軍司令部關于淮海戰役經過概述(1949年1月)》,《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273頁~第303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