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9月,當時中國最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紅旗》雜志發表了一篇題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刊載。“赤腳醫生”的名稱走向了全國。
“赤腳醫生”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產物,是農村社員對“半農半醫”衛生員的親切稱呼。“赤腳醫生”指一般未經正式醫療訓練、仍持農業戶口、一些情況下“半農半醫”的農村醫療人員。
當時“赤腳醫生”來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醫學世家;二是高中畢業且略懂醫術病理;三是一些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
“赤腳醫生”為解決中國一些農村地區缺醫少藥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1975年崔嵬導演的影片《紅雨》,謝晉導演的影片《春苗》,同樣寫的是當時的“赤腳醫生”的故事。
影片對“赤腳醫生”這一“新生事物”的歌頌與跟“走資派”作斗爭的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體現了“文革”時期藝術作品普遍具有的特點。但影片對“赤腳醫生”熱忱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品質的表現還是相當出色的。
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
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不再使用“赤腳醫生”名稱,鞏固發展鄉村醫生隊伍》一文,“赤腳醫生”逐漸消失。根據2004年1月1日起實行的《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鄉村醫生經過相應的注冊及培訓考試后,以正式的名義執照開業。赤腳醫生的歷史自此結束了。
跟今天發達的醫療水平相比,當年農村的醫療條件可謂簡陋之極,那人們為什么要懷念“赤腳醫生”?
“赤腳醫生”最能滿足當今平民患者對好醫生的期待。
更重要的是,赤腳醫生是真正為窮人服務的天使。行醫的精神內核是什么?是誠意,是真心!赤腳醫生雖然沒有潔白的工作服,常常兩腳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卻有最真最純最熱的為人民服務之心。而樸素實用的治療模式,滿足了當時農村大多數群眾的初級醫護需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