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60年代,河南林縣是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地方,而林縣人民修建的紅旗渠,則更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紅旗渠建成后,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說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國農民的驕傲,并把它稱為當時中國的兩個奇跡之一。周總理這里說的兩大奇跡,一是指的南京長江大橋,第二個就是林縣的紅旗渠。
從后面的敘述中可以看到,也許紅旗渠并不是在愛民渠、英雄渠的基礎上修筑起來的。但林縣人民在戰天斗地、改造山河、興修水利方面,卻走過了漫長的從“愛民渠”到“英雄渠”再到“紅旗渠”的艱難歷程,譜寫出了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的三部曲。
第一部曲:“愛民渠”
翻開那一頁頁沉重的歷史,人們不由得感慨萬千。嚴重缺水的狀況給林縣人民祖祖輩輩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無窮的災難和極大的不便。特別是一到干旱年頭,到井里挑水的人一字排開,成了一條長龍。據檔案資料記載,在紅旗渠修建之前,林縣550個行政村中,就有307個村人畜飲用水發生困難。難到什么程度呢?他們做了一個統計,其中到5公里以內的地方取水的有181個村,到10公里以內的地方取水的有114個村,到20公里以內的地方取水的有2個村。因吃水問題給他們帶來多大的影響呢?林縣算了一筆賬:全縣每年因擔水誤工達480萬人,占農業總投工30%多。換句話說,每年要把近4個月的時間花在那遠而又遠的取水途中。
因為取水,林縣常常發生打架斗毆傷人亡命事故。因為缺水,不少人家幾乎不洗衣服,不洗手臉,即使用水,也是男人洗了女人洗,大人洗了小孩洗;用過的水也舍不得扔掉,留作它用。因為無水,一代又一代的林縣人不得不流離失所,遠走他鄉。古有洛陽紙貴之說,當年講林縣的水貴如油,重似金,一點兒也不為過。
1942年和1943年,由于日寇進行瘋狂的“掃蕩”,加之連續兩年大旱,又逢蝗蟲災害,全縣1600多人餓死,1萬多人被迫外出逃荒,真是慘不忍睹。
此情此景,令當時駐扎在該縣合澗河西村的八路軍太行軍區第七軍分區司令員皮定均痛心不己。這位馳騁沙場的將軍沒有忘記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經過細心勘察后,他利用戰斗的間隙,親自帶領部隊和群眾修渠引水。從河西村起到二道河村,共修筑了一條兩公里長的引水渠。可別小看這短短的在戰亂里修成的兩公里長的水渠,它較好地解決了駐地群眾和部隊的飲水、用水問題,為當地群眾做了一件大好事。看到這條水渠,做了百年飲水夢的老百姓高興極了,稱八路軍為親人,說皮定均是“送水神”,并親切地將這條水渠叫“愛民渠”。皮定均司令員帶領部隊為當地老百姓做的這件善事,得到了八路軍太行軍區及八路軍總部的表揚和肯定,在太行山區被傳為佳話。
第二部曲:“英雄渠”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把修渠引水問題擺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上。
1954年,上級給林縣派來了年僅26歲的楊貴擔任縣委第一書記。這位年輕的父母官深知水對這個山區縣的重要。剛上任,他就同縣委和縣人委(即當時的縣人民政府——筆者注)的領導同志一道,走遍了林縣的村村寨寨、溝溝坎坎,做了許多調查研究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專門商討如何解決全縣的吃水、用水問題。統一認識后,立即發動和組織全縣人民治山治水。僅幾年時間,林縣的面貌就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第一次由缺糧縣變成了余糧縣,第一次扯上了電話線,第一次使山區人民用上了電。但是,嚴重缺水的狀況在林縣沒有得以改觀。稍有天旱,一些地方的缺水問題就會顯現出來。客觀現實讓縣委和縣人委一班人意識到,只有在原有基礎上興建大型水利工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全縣嚴重缺水這一難題。于是,他們在1957年12月林縣第二屆黨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作出了修建“英雄渠”的決定。
這個得民心、合民意、為民造福的工程,得到了林縣人民的積極響應與支持。按照工程指揮部的計劃和安排,城關、合澗、原康、小屯、小店、采桑、秦家坡、南峪8個鄉需出6000名民工。當時正值嚴冬,天寒地凍,可不到三天,8000多人就自帶工具高高興興地上了工地。
修筑過程中,施工人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有時甚至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具有剛毅性格的林縣人民全然不顧,把這些困難通通踩在腳下。在英雄渠10余公里的主渠道上,紅砂嶄、紫砂嶄、青石嶄,如同三只兇猛的攔路虎擋在前面。許多地方要懸空施工,十分危險。前進,沒有道路;后退,又是絕壁。他們不氣餒,不后退,拿出了偏向虎山行的氣概,齊心協力,苦干加巧干,硬是一個個地攻下了難關。
到1958年春,一條鉆山洞、穿高峰、上陡坡、蜿延在莽莽太行山崇山峻嶺的“英雄渠”修成了。這樣,便較好地解決了渠道沿線8萬山區人民的生活和生產用水問題。
后來在國務院河南新鄉水利工作會議精神鼓舞下,又接連修筑了石門、弓上、南谷洞、要子街四座中型水庫。各社隊還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修了一些小型塘壩。一年內,水利建設在林縣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58年12月,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簽署的獎狀,授予了林縣人民委員會。同年,毛主席來鄭州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時,在新鄉火車站還親切接見了楊貴等幾個縣委書記,語重心長地對他們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把農業搞上去,必須大辦水利。言談間,毛主席把這句話重復了好幾遍。楊貴聽得真真切切,心里熱呼呼的。毛主席的接見,使他深受鼓舞。楊貴暗暗地下了決心,一定要團結和依靠縣委與縣人委一班人,帶領全縣人民鼓足干勁,排除萬難,修好水利,造福人民,不辜負毛主席和黨中央的殷切期望。
第三部曲:“紅旗渠”
天有不測風云。1959年,林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冬天無雪,春上無雨,致使河流干涸,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不少村莊的群眾又不得不遠道取水。林縣一下子又回到了滴水貴如油的年代。看到這種狀況,身為縣委第一書記的楊貴心急如焚。
縣委和縣人委的領導們清醒地認識到,單靠在本縣境內解決水源問題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必須把眼光放到周邊縣域甚至外省。楊貴親自帶領調查組去太行山考察。當他來到山西平順縣石城鎮,當地干部和水利人員給他介紹,濁漳河流經此地時,常年有25立方米/秒的流量,一到汛期,流量在1000立方米/秒以上。聽到這個情況,令他興奮不己。他再次來到高高的太行山頂,聽著峽谷中回響著那巨大的水流聲,望著那滾滾東去的濁漳河水時,他高興得不得了。通過看和聽,楊貴掌握了濁漳河第一手資料,心里豁然開朗了。一幅宏偉的藍圖在他腦海里勾勒,一個大膽的設想在他腦子里形成。后來他感慨地對縣委、縣人委其他同志說,我這次出行,開了眼界,長了見識,真是不虛此行!
1959年10月10日,楊貴主持召開林縣縣委擴大會議,他向與會者談了自己考察后形成的“引漳入林”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和認可。于是,縣委擴大會議對興修“引漳入林”工程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和深入的討論。楊貴指著有關部門繪制的“引漳入林”示意圖動情地說,要徹底解決林縣干旱缺水的問題,我們有三條路,一是把天上的水蓄起來,二是把地下的水挖出來,三是把外面的水引進來。這三條,前兩條我們做了,也已顯示出了一定的成效。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只有第三條路——從外引水,換句話說就是“引漳入林”。與會人員紛紛表示支持。在林縣這次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會議上,20世紀60年代中國水利史上一個偉大的決策誕生了!
為了掌握更多更豐富的資料,有更大的把握,會后楊貴又責成有關部門沿濁漳河進行測量和數據分析。11月6日,林縣縣委、縣人委正式向新鄉地委和行署、河南省委和省人委報送《關于“引漳入林”工程施工的請示》。
1960年1月24日,楊貴又向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寫信,請他出面與山西協調。1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向山西省委、省人委發出公函。史向生還以個人名義向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書記處書記王謙寫信,請求山西省黨政領導給予支持。2月1日,山西省委第一書記陶魯笳親自召集書記處書記王謙、副省長劉開基及有關方面領導開會。他們向林縣人民、河南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同意林縣縣委和縣人委的請求,并向中共晉東南地委、平順縣發出指示,要求他們協助林縣選好“引漳入林”工程的引水地點。與此同時,王謙、劉開基還向史向生復信,同意并建議林縣“引漳入林”工程從平順縣侯壁斷下引水,按此設計。
有了河南省委和省人委領導的支持,又得到了山西省委和省人委的同意,楊貴等縣委、縣人委一班人心里踏實了。接下來是組織人員,集中財力與物力趕緊開工。
1960年2月10日,林縣“引漳入林”總指揮部召開全縣廣播誓師大會,“引漳入林”動員令通過有線廣播傳到林縣每一個大隊和生產隊。無論男女老幼,人們奔走相告,整個林縣沸騰了。2月11日,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民工們浩浩蕩蕩地從全縣15個公社同時出發了。他們扛著工具,挑著行李,推著小推車,趕著馬車,向晉、冀、豫三省交界的濁漳河匯集。盡管早春的豫北大地寒風凜冽,天寒地凍,人們的臉上卻洋溢著開創幸福的喜悅。一場人定勝天的戰斗在林縣打響了!
工程開工不久,楊貴向縣委、縣人委提出建議:把“引漳入林”這一大型水利工程叫“紅旗渠”工程。楊貴說,為什么叫紅旗渠?我們就是要高舉紅旗,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跨過高山,修好水渠。讓紅旗在林縣高高飄揚,永遠飄揚。大家一致贊同楊貴的建議。于是,“紅旗渠”這個名字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大地叫響。后來,它還沖出國門,走向世界,名揚四海。
自己動手、自力更生的作風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當時正是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期,財力、物力都相當緊張。然而,林縣人民依靠團結協作,自己動手,群策群力,終將困難一一地解決了。他們是這樣做的:上工地民工自帶镢頭、鐵锨、抬筐;吃飯是民工自帶口糧,蔬菜由生產隊統一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公社負責;縣里負責買炸藥、鋼釬、水泥等大件物料。資金需求的數額越來越大時,縣里就組織社隊工程隊到全國一些城市承攬工程,所得收入作為建渠資金。物資匱乏,就四處求援,或自己想辦法。鋼釬不夠,就請老紅軍和轉業干部找部隊求援,低價購買一部分部隊修坑道剩下的鋼釬、炮錘,運回工地進行加工。他們還將國家分配給農業用的化肥硝酸銨作原料,加上鋸沫,自制炸藥。這是林縣人民繪制的自己動手、自力更生的生動畫卷。據統計,整個總渠、三條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共投工3740.17萬個。投資6865.64萬元,其中自籌資金占85.06%。可以說,林縣人民在修建紅旗渠中是不計報酬的,是忘我勞動的。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貫穿于工程的始終。渠首大壩截流時,任村公社的青年男女奮不顧身,跳入冰冷的河中,結成人墻,抗拒激流。強攻紅石嶄,這里仰望是萬仞石壁,低頭是萬丈深淵和滾滾的濁漳河水,紅旗渠就要從這里通過。東崗公社組織70余名壯勞力,腰系繩索,凌空打釬放炮,就這樣在懸崖絕壁上“雕”出渠基。鸻鵡崖是紅旗渠要通過的又一天險,放炮以后石塊墜落,到處飛濺,6月12日一天當場就砸死9名民工。據統計,有81位同志為“紅旗渠”的修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施工人員的聰明才智在修筑紅旗渠里發揮到了極致。修建桃園渡橋時,拱胎和路架需要大量木料,在當時物資困難和緊張的情況下,技術人員發明了“簡易拱架法”,節省了木料,建成了一個槽下走洪水,槽中過渠水,槽上能行車的渡槽。紅旗渠總干渠和露水河西支濁河在白家莊發生了交叉矛盾,渠水、洪水誰給誰讓路?指揮部的同志和工程技術人員召開諸葛亮會議,終于設計了空心壩,壩中過渠水,壩上流洪水,渠水不犯河水。可以說,工程技術人員與施工人員在同一個個難題斗智斗勇。紅旗渠工地是一個大戰場,也是一個大學校。建渠10年,培養造就了領導骨干、工程師、技術員、鐵木石各類工匠,燒石灰、造炸藥、制水泥及除險放炮能手等7747人。
1965年4月5日,總干渠勝利通水;1966年4月,3條干渠同時峻工;1969年7月,紅旗渠配套工程全面完工。十載寒暑,十年苦戰。逢山鉆洞,遇溝架橋,削平山頭1250個,架設渡槽152座,鑿通隧道211條,挖砌土石1515萬立方米。興建了48座水庫,364座塘堰,與水渠配套的各類設施12408座,終于使一條1500公里長的大渠像天河、似巨龍般展現在世人面前,以“紅旗渠”為主體的灌溉體系在林縣全縣基本形成。林縣從此告別了缺水的日子。
紅旗渠給林縣人民造了福。紅旗渠的水使林縣的農村受益,農業灌溉得到了保證,灌區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到54萬畝,糧食有了好收成。過去全縣要吃1000多萬公斤統銷糧,后來每年還向國家交商品糧2000多萬公斤。紅旗渠的水讓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全縣造林10多萬畝,年產各類鮮果2000多萬公斤。紅旗渠的水為養魚提供了條件,過去吃魚要去很遠的地方調撥,現在借紅旗渠的水能養魚了。紅旗渠的水發了電。林縣利用紅旗渠水的自然落差,建起了40座小型水電站,裝機總容量5800千瓦,照亮了千家萬戶。
紅旗渠的成功,震驚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在國內外有著很高的知名度。周恩來曾對外國友人說:“中國有兩個奇跡,一個是南京長江大橋,一個是林縣紅旗渠。”毛主席和周恩來還多次介紹外國元首與政府首腦去林縣參觀紅旗渠。1970年,中共中央批準林縣為對外開放縣。恕筆者孤陋寡聞,在現代中國開放史上,林縣應該是最早的,堪稱對外開放的領頭羊。當然她不同于1978年所說的改革開放,其內涵與外延更不可能與今天相比。然而,這項工程在世界的影響卻是不容低估的。聯合國前工委主席迪曼在參觀后感慨地說:“參觀了紅旗渠,有必要更改歷史的說法,世界上有七大奇跡不對,紅旗渠應列為第八。它不僅是技術上的成功和突破,而且是政治上意志上的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