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震林、王建安指揮碾莊血戰的同時期,華東野戰軍徐陳阻援集團,宋時輪、劉培善指揮第十、第七、第十一縱隊下,在正面頑強阻擊從徐州東進援黃的邱清泉、李彌兩兵團;韋國清、吉洛指揮蘇北兵團第二、第十二縱隊和中原野戰軍第十一縱隊,從徐東南對東進援徐之邱、李兵團實施側擊,支援宋、劉的正面阻擊作戰。
這場阻擊戰自11月12始,至22日結束,歷時11天,是淮海戰役中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陣地防御戰。因碾莊作戰進展不暢及預計中第二階段作戰的需要,華東野戰軍首長其間曾幾度調整和變更他們的部署——既要保證碾莊攻黃作戰,又要誘使邱、李兵團看到希望并“大膽東進”,實際上也幾度延續了宋、劉集團執行阻援任務的時限,宋時輪、劉培善也因此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徐東團山、張樓一線距碾莊圩約僅40公里,均為平原開闊地。鐵路南側有約200米至300米高的鼓山、狼山,北側有座100余米的無名高地及一些散落的村莊,在這樣的地形條件下打阻擊、尤其是對付得到了飛機、坦克和炮火支援的國民黨軍戰力最強的美式裝備主力兵團,難度之大,可謂前所未有。
宋、劉集團和韋、吉集團的指戰員們的確都表現出了很令人欽佩的大局觀和堅定不移的決心,在戰前政治動員時,阻援集團指戰員們上上下下都清楚明白的縷清了這樣一個“大局”:消滅黃百韜兵團要用兩個拳頭,一個在碾莊圩地區,一個在徐東地區,打援這個拳頭關系到全局。為完成阻擊牽制邱、李兵團任務,一定要發揚敢打敢拼的戰斗作風,堅決阻止邱、李兵團東援,保障主力攻殲黃百韜兵團勝利。
國民黨軍史政編譯局所的撰《國民革命戰史·戡亂戰史·華東地區作戰》對徐東作戰也有展陳。
囿于篇幅,筆者在此只能作一些扼要性的摘錄:
第二兵團當面地形,乃為一綿亙之丘陵山地,尤以尖山、磨山、林佟山及豬頭山,西斜面急陡突出,俯瞰徐東平原,形成匪軍陣地之鎖鑰。第二兵團于13日發起攻擊直前,曾集中山、野炮36門及輕、重迫擊炮30門,對此等高地行半小時之攻擊準備射擊,匪軍陣地頓成火海,第一線各軍乃得輕易奪取,且損失輕微,迄當日黃昏前,連克林佟山、磨山及豬頭山,進抵盛山、蕭集、鄧莊、賈河套之線,右側梯次推進之第七十四軍與第十二軍(欠),亦已推進至潘塘以東。
……
第二兵團自11月13日開始攻擊以來,為期為快速進展,曾充分運用步、戰車協同作戰,將兵團所屬戰車營,以連排為單位,分別直協第一線步兵,奪取要點,用能充分發揮步、戰特性,獲致戰果,奈兵團正面過廣,而兵團有限。尚難形成全面優勢,復因匪軍利用星羅棋布村落,作縱深約5公里之面形配置,分別依營、連獨立固守,掘挖壕溝通往村外,與各村構成交叉火網,雖飛機轟炸、戰車蹂躪、炮兵轟擊,亦不易奏效,最后仍須以步兵強攻,費盡氣力,僅得一村,而我傷亡亦重,如此連續二、三村,即無力再攻,匪則前失一村,后占一村,始終保持原有縱深,使我無法突穿。徐州剿總,鑒于碾莊守軍,已臨最后關頭,不得已,再增調徐州之第七十二軍,投入第五軍左翼,其藉新銳戰力,取捷徑直趨碾莊。
第七十二軍遵于21日進抵葉集,歸第二兵團指揮,22日晨,第二兵團以3個軍齊頭并進。第七十二軍于黃集以東,超越第五軍之正面,沖刺而出,兵團官兵無不振奮,第七十二軍終于不辱使命,一舉進占韓莊,其先頭并已迫抵大許家,該軍右翼第五軍,亦乘勢奪取東灘頭,此時距碾莊已不足20公里之遙,正當解圍戰斗已露曙光之際,不期于是夜卻獲悉第七兵團已遭覆滅,黃司令與第六十三軍軍長陳章,均自戧殉國,消息傳來,無不痛惜,徐州剿總,鑒于碾莊作戰,已告結束,再繼續東進,已無必,遂令飭停止東攻,第二兵團除以一部于現地,繼續對匪保持監視外,主力旋即撤返徐州東部。
……
第十三兵團派駐邳縣之第九軍第三師之一個團,于11月10日奉命西撤歸建,途經大耿莊(曹八集以西),為已穿插南下之匪新八縱隊所包圍,與被困春東側曹八集之第四十四師(第一〇〇軍),同遭潰滅,且碾莊與徐州間交通,亦自此中斷。
及至11月11日,第十六兵團先頭第四十七軍到達徐州,第十三兵團復又奉命與第二兵團并列,沿隴海路以北地區,向東攻擊。兵團司令李彌于奉命后,除留置一部繼續擔任徐東機場守備外,兵團主力,旋于當(11)日晚,展開于胡莊南北之線。
12日晨,兵團司令李彌為期盡速東進,不待南翼第二兵團之集結完畢,先以第八、第九軍(在南)并列向東攻擊。當面之匪為其第四、第七縱之各一部,因猝不及防,均紛紛向東退竄,該兵團遂得進占大廟。
13日午頃,第十三兵團仍依原態勢,在空軍、炮兵及戰車之協力下,全線發起反擊,孰知僅隔一天,匪之抵抗,竟越趨頑強,經一再進擊,迄15日始抵前王橋、和尚莊以東之線,斃匪三千余。17日再進占吳莊、鄭集、陳家樓。匪之抵抗,益趨頑強。
19日,當該兵團進抵麻谷子、常家樓、吳窯以西附近,因遭匪軍抵抗,攻擊頓挫之際,其第十縱隊之一部,由大許家急竄而至,會同當面其第七縱隊之一部,向第九軍右翼,傾力反撲,雙方短兵相接,激戰竟日,彼此反復爭奪麻谷子、吳莊等地,往復達三、四次之多,終以匪勢過眾,只得于該地以西,構工徹夜,以等翌日再興攻勢。
20日晨,國軍空軍臨空助戰,兵團官兵無不振奮,在我神鷹低空炸射,及戰車前導下,步兵乘勢突入匪陣,匪軍不及應戰,紛紛退竄,吳窯、常家樓、麻谷子遂得攻占。
此時,兵團右翼已顯突出,但兵團司令李彌不顧左右暴露之危險,繼續猛勇突進,迄22日攻達前后大神廟時,得悉碾莊戰事已告結束,奉令停止東進。該兵團除以一部在原地警戒外,主力旋即日轉移徐州集結待命。[1]
敗軍之將,無以言勇,筆者在此省略了《戡亂戰史》徐東戰事陳述中的不少“國軍威猛,斃匪無算”的吹擂,除了節省篇幅,只撿最重要的結果說事兒外,還有替《戡亂戰史》編撰者們好歹遮遮臉的用意——在這場氣勢洶洶的東援之戰最后的結果面前,一切諸如“飛機轟炸、戰車蹂躪”乃至“國軍官兵無不振奮”、“匪軍紛紛退竄”的鼓吹和夸耀都顯得蒼白無力,而且還成了自我打臉!
徐東阻擊戰,成功地將邱、李兵團隔離在碾莊圩殲黃戰場之外,對譚震林、王建安指揮徹底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作戰,起了重要的保證作用。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先后投入5個軍12個師16萬人,在飛機、大炮、坦克支援下,連續猛攻11天,傷亡6萬余人,損失坦克、戰車34輛。消耗炮彈12萬余發,只“換得南北不滿五十里的正面,東西不滿三十里之縱深陣地(包括我誘敵東進、放棄的地區在內)”[2],前進不足20公里,眼巴巴地坐視黃百韜兵團被最后殲滅。
黃百韜這一被拿下,兩大野戰軍兵力使用宭迫的“瓶頸”,就得以打開!
——南線決戰的兵力對比,也因此發生了本質性的逆轉。
對邱、李兵團東進援黃作戰的最后結果,國民黨軍史政編譯局編著的《國民革命戰史·戡亂作戰》作了這樣的陳述:
11月22日,東進第二、第十三兵團再發起全線猛攻,第七十二軍不辱使命,一軍進占韓莊,先頭迫抵大許家,帶動全線推進至前后火神廟、韓莊、東灘頭以西之線。
正當碾莊在望之際,孰知第七兵團已傷亡殆盡,防守地區僅存吳莊唯一據點。是夜,司令黃百韜裝壯烈殉國,第七兵團遂告潰滅。噩耗傳來,舉國震驚,徐州剿總,以再行東進,已無必要,乃令飾第二、第十三兵團,于23日回師徐州。[3]
這是國民黨軍史政編譯局數十年后的記錄——當年他們的報紙上可不是這么說的。
1948年11月24、25日的《中央日報》是這樣報道的——
邱、李兵團克大許家 黃兵團已取得呼應
【本報23日徐州電】我東進邱、李兵團,拂曉排除頑匪抵抗后,晨5時克大許家,續向東疾進。
【中央社徐州23日電】㈠東線國軍今晨拂曉正式克復大許家,正午已進至該村東方5公里處。在碾莊鏖戰兩周之黃兵團,與強大機群配合,擊潰當面之匪,于今晨開始向西挺進,今日傍晚,我邱、李、黃三大兵團可能在八義(即曹八集——引者注)集與大許家間會師。
黃、邱、李會師大許家
【中央社徐州24日電】徐州東翼,由碾莊西上國軍,今午已于大許家與東進兵團會師。首先與邱、李兩司令官握手者,為碾莊主力戰中擔任北部防御,此次西上擔任先鋒之二十五軍軍長陳士章。
【軍聞社徐州前線24日下午3時急電】黃百韜將軍于今(24)晨9時率領該兵團第二十五軍陳士章將軍所部,在大許家以北已與我東進之李兵團會師。[4]
——一個死人,一個生死不明的人,與兩個活人會師?
因邱、李兵團后衛始終不脫離徐州,韋國清、吉洛的蘇北兵團幾度楔入不果,損兵折將的邱、李兵團最后還是退回了徐州,華東野戰軍首長和中央軍委首長曾經設想的碾莊拿下后續殲“邱、李”或“殲邱、李四五個師”的計劃,也于黃百韜行將覆滅的11月20日,予以放棄。
放棄的原因,是總前委常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已經選定了另一個打擊目標。
附圖
[7-1]黃百韜兵團固守碾莊戰斗要圖(來源:《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軍將領的回憶)》,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重繪:劉鶴;校核:周軍)
[7-2]徐州剿總救援黃百韜兵團戰斗要圖(來源:《淮海戰役親歷記(原國民黨軍將領的回憶)》,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6月第1版。重繪:劉鶴;校核:周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