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墨可算盼到一個驚喜:全球影史票房榜前十里,終于有咱中國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
這本該是件揚眉吐氣的事兒。可再一瞧,剩下的九部竟全來自美國好萊塢。
2月24日,《哪吒2》實時票房數據
再翻翻票房前一百,好家伙!更是有96部出自好萊塢之手!
這不禁讓人想問,在全球電影市場里,好萊塢憑啥能一家獨大?
難道真的是他們的電影質量高到無人能及?還是背后藏著見不得人的貓膩?
那我們來看看《哪吒2》在美國的遭遇,就知道背后的水有多深了。
這部在中國豪取100多億票房的動畫佳作,一到北美,就被 “精準狙擊”。
首映禮臨時取消,上映日期還故意被推遲到《美國隊長4》之后;同時首映當日僅有660家影院排片,占全美16000余家影院的4%左右。
相比之下,《美國隊長4》的上映率達25.6%,是前者的六倍多。這哪里是市場競爭?這是文化領域的“鴉片戰爭”!
《美國隊長4》宣傳海報
好萊塢的六大制片廠,早就編織起了一張密不透風的權力大網。
就拿迪士尼來說,2023年全球票房高達98億美元,市場份額占了27% 。
他們靠的可不是什么天馬行空的創意,而是垂直壟斷的“三板斧”,把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全流程都牢牢捆綁在華爾街的資本流水線上,讓其他國家的電影產業根本沒有出頭之日。
就像《美韓自貿協定》硬生生把韓國的銀幕配額砍半,墨西哥的電影保護基金也被強行廢除。
在這場 “贏者通吃” 的游戲里,規則全由他們說了算,簡直就是電影界的“土皇帝”。
這場排片鬧劇,更是讓好萊塢的真實面目暴露無遺。它可不只是娛樂工業里的巨鱷,更是美國意識形態的“戰爭機器”。
迪士尼CEO鮑勃?艾格在財報會上大言不慚地說“全球化敘事是我們的使命”,他口中的“使命”,實則是將美國價值觀強行灌裝進每一幀畫面,通過電影銀幕,對全球觀眾進行意識 “殖民”,妄圖讓全世界都跟著他們的節奏走。
漫威“洗腦大禮包”:好萊塢的文化毒雞湯
漫威電影宇宙,無疑是好萊塢最成功的“美國夢”販賣機。
從《鋼鐵俠》的橫空出世,到《復仇者聯盟》系列的全球熱映,漫威構建了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超級英雄世界。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宣傳海報
將美國的個人主義、英雄主義價值觀包裝成一部部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向全球觀眾進行“傳銷式”的灌輸。
在漫威電影中,超級英雄們總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他們無視團隊協作,無視國際組織的力量,仿佛只有美國的超級英雄才是人類命運的唯一主宰。
漫威電影宇宙堪稱21世紀最成功的意識形態注射器。
《復仇者聯盟》中,紐約大戰必須等到美國隊長喊出“復仇者集結”才能翻盤;
《獨立日》中,美國總統親自駕駛戰機,直搗外星母艦,成為全人類的救星,將美國的英雄主義神話推向了極致。
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關于“美國國際形象”的調查中,在24個被調查國家中,18-29歲年輕人對美國的好感度中位數為58%。
他們用電影作為“糖衣炮彈”,將美國的個人主義、霸權思維與消費主義,悄無聲息地滲透到全球觀眾的腦海之中,讓人們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不知不覺地成為美國文化的擁躉。
《媒介與傳播研究》期刊論文《超級英雄敘事與霸權思維的全球傳播》通過分析10萬條社交媒體評論,發現漫威粉絲在討論“滅霸危機”時,65%支持“美國主導的復仇者聯盟應單方面行動”,反對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介入。
好萊塢的意識形態滲透,可比導彈精準。
更滑稽的是,美國政治也逐步泛娛樂化。
大選期間,兩黨候選人為了吸引選票進行了一場Cosplay大秀。特朗普右耳被擊傷后揮舞拳頭的姿勢仿佛在創造新型英雄主義的IP,其支持者馬斯克因其事業被稱為“鋼鐵俠”;
特朗普遇襲
特朗普支持者們爭相模仿特朗普
馬斯克鋼鐵俠形象
拜登團隊也不甘示弱,在互聯網上打造“黑暗布蘭登”人設。有評論指出:“美國選民已分不清選票和電影票的區別。”
拜登“黑暗布蘭登”形象
好萊塢“抹黑工廠”:他國文化的噩夢編劇
一、地緣政治劇本
好萊塢電影不僅是美國價值觀的傳播工具,更是地緣政治的 忠實“編劇”。
為了配合美國的政治意圖,將他國文化塑造為反派或刻板印象,成為了美國對外政策的隱形宣傳武器。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影視多樣性報告2022年統計:在21世紀以來的動作片、戰爭片和間諜片中,反派角色設定為“俄羅斯特工”“中東恐怖分子”的比例高達58%,若加入次要反派,比例則升至65%。
在這些電影中,俄羅斯被描繪成一個充滿陰謀的國度,如《紅雀》里心狠手辣、不擇手段的俄羅斯特工,《疾速追殺》系列中兇狠殘暴的俄羅斯黑幫形象;
《紅雀》中冷血的俄羅斯特工形象
中東地區則被刻畫為恐怖主義的溫床,中東人民不是恐怖分子,就是極端宗教狂熱分子如《鋼鐵俠》中的“十戒幫”、《美國狙擊手》中的伊拉克武裝分子,《壯志凌云2》影射的伊朗空軍……
同時,銀幕上的反派形象偶爾還會與現實政治“完美”呼應。
當美國制裁俄羅斯的鋁業時,《黑寡婦》適時出現"紅房子"訓練營;
當中東石油美元動搖時,《碟中諜4》立刻安排迪拜塔被沙塵暴淹沒。
《碟中諜4》電影截圖:迪拜塔即將被沙塵暴淹沒
根據南加州大學等研究,911事件后,好萊塢電影中中東角色的反派比例從事件前的約12%激增至63%(增幅約425%),且其中72%-89%的反派被直接關聯到恐怖主義情節,反映了美國社會政治環境對文化敘事的深刻影響。
除了將他國人物塑造為反派,好萊塢還打著“政治正確”的旗號,通過“全球化選角”的方式,吸納各國明星,卻將他們的角色限定為刻板印象。
“政治正確”下的《小美人魚》定妝照
據統計,非白人演員在好萊塢電影中擔任復雜角色的比例不足12%。
好萊塢只是精明的計算每個角色的膚色比例,就像在調配政治正確的雞尾酒,隨后用你的面孔,繼續講我的故事。
二、對中國的文化扭曲
中國在好萊塢的鏡頭下,也未能逃脫“美國凝視”的魔爪,屢遭歪曲和丑化。
1937年那部改編自賽珍珠普利策獎小說的《大地》,簡直是對中國人民的公然羞辱!
影片中,一個原本勤勞樸實的中國農民,在變賣土地后,竟搖身一變成了拋妻娶妾、抽鴉片聽大戲的紈绔子弟。
這分明是歐美編導高高在上,帶著骨子里的傲慢與偏見,將他們臆想的“優越感”強加于中國人民。
后半段更離譜,蝗災爆發,農民兒子靠著西方科學知識解決難題,好似在昭告天下,西方科技才是中國的救命稻草,中國本土智慧一文不值。
中國人愚昧和落后的歧視性刻板印象自此在歐美人心中得到深化。
美國電影中被妖魔化的中國人形象
1958年的《六福客棧》,把中國人刻畫成需要被解救、指引的毫無信仰的民族。
1987年的《太陽帝國》里,中國人更是被抹黑成隨波逐流、殘忍無情、愚昧低等的群體。
2005年的《面紗》,同樣沒放過對中國的詆毀,中國人遠離文明,更談不上什么教養。
其鏡頭語言打著展示中國自然風景和人文生活的幌子,實則是充滿“獵奇”心態的歪曲呈現。
這些影片里的中國,無非是西方人心目中貧困、落后、愚昧的刻板印象集合體。
甚至在2016年中美合拍的電影《長城》中,中國士兵被描繪成只會盲目服從、毫無思想意志的烏合之眾,而馬特?達蒙飾演的西方英雄,則成為了拯救世界的關鍵人物。
電影《長城》海報
他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帶領中國士兵戰勝了怪獸。
在這部電影中,中國文化被完全邊緣化,成為了西方英雄的陪襯和背景板,而西方文化則被高高在上地置于中心地位;
這依舊未能逃脫:黃皮膚當背景板,白面孔做救世主。
三、歷史虛無主義的全球化投毒
好萊塢電影,更是歷史虛無主義的“重災區”,為了滿足美國的政治需要,對歷史進行肆意歪曲和美化,浪漫化殖民歷史,將侵略轉化為擁有“文明使命”的英雄傳。
在《勇敢的心》中,好萊塢將殖民歷史浪漫化,把殖民者的暴行美化為“文明與野蠻”的沖突,將蘇格蘭英雄威廉?華萊士的形象進行了過度的藝術加工,甚至虛構了他與法國公主的戀情,完全無視歷史的真實性;
《最后的武士》同樣如此,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變革描繪成西方文明對東方野蠻的征服,掩蓋了在這一過程中所遭受的苦難與犧牲。
《珍珠港》將蘇聯的二戰貢獻徹底抹殺,虛構出英國飛行員主導空襲東京的橋段;
《金剛:骷髏島》把越戰美化成怪獸冒險,《花木蘭》剝離中國孝道內核,硬塞進美式個人覺醒劇本。
最諷刺的當屬《逃離德黑蘭》。
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紀實大作”,把中情局顛覆伊朗民選政府的歷史,改編成加拿大使館的童話救援。
伊朗導演帕納希怒斥:“好萊塢用虛構的英雄主義,掩蓋了2003年他們用同樣手法顛覆伊拉克的事實。”
盡管如此,加州公立學校歷史教材中,好萊塢電影被列為“輔助教學資料”的比例竟高達34%。
有著歷史修正主義的精密算計,對年輕一代的歷史認知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五角大樓好萊塢“分舵”:美國隱形霸權的白手套
好萊塢的霸權從來不止于銀幕,而是暗地里構建起一套完整的文化殖民體系:好萊塢與五角大樓之間狼狽為奸,五角大樓的“娛樂媒體辦公室”,宛如現實版的神盾局,在幕后操控著好萊塢電影的走向。
為了塑造美軍的正面形象,五角大樓不惜血本,為好萊塢電影提供大量的軍事裝備與資源支持。
在《變形金剛》系列電影中,五角大樓為劇組運送了價值6300萬美元的裝備,使得電影中的戰爭場面更加逼真震撼,而作為交換,電影將美軍塑造成了“地球守護者”,成為了拯救世界的英雄;
《壯志凌云 2》同樣得到了五角大樓的大力支持,不僅提供了航母和 F-18 戰機,還要求刪除軍演誤傷平民的劇情,影片上映后,F-18 訂單增長了23%,征兵網站訪問量激增 400%,成功達到了五角大樓的宣傳目的。
YouGov2022年關于“漫威粉絲政治傾向”的專項研究在美國受訪者中,漫威粉絲中甚至68%的人支持增加軍費開支。
電影《壯志凌云2》電影截圖,畫面內容皆系美軍方提供的裝備
這種合作,不僅僅體現在電影的制作環節,還延伸到了政治和經濟領域。
截至2023年,已有2147部電影接受過軍方的“指導”,這些電影成為了五角大樓傳播意識形態的特洛伊木馬。
獲得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美國工廠》,背后有著奧巴馬夫婦制片公司Higher Ground的支持,影片對中國企業的負面刻畫與奧巴馬任內對華貿易政策高度同步,顯然是在為美國的政治利益服務。
由奧巴馬夫婦制片公司Higher Ground與Netflix合作推出的是紀錄片《美國工廠》
由此可見,當下的奧斯卡獎已經不是在選最佳影片,而是淪為政治算術的舞臺,在給華盛頓的外交政策背書。
在政治捐款方面,好萊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2020年美國大選中,好萊塢向民主黨捐款超1.2億美元,Netflix CEO哈斯廷斯個人捐贈700萬美元。
這些捐款并非毫無目的,它們往往能夠換取政治上的回報。例如,Netflix通過捐款,成功換取了流媒體監管政策的寬松化,為其在市場上的發展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
迪士尼在2023年向以色列捐贈了200萬美元,這一舉動被視為對以色列近期在加沙地帶軍事行動的支持。
迪士尼作為好萊塢的巨頭之一,其行為無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這表明,好萊塢電影公司在政治立場上,往往會與美國政府保持一致,通過捐款等方式,為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地緣政治利益服務。
這個每年生產2000小時“民主敘事”的夢工廠,本質上是個文化軍火商——它用特效包裝霸權,用票房洗白掠奪,用奧斯卡獎杯為戰爭機器鍍金。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回到開頭的話題,雖然有美式文化霸權的加持,這次好萊塢電影卻在中國電影面前栽了!
當《美國隊長4》高調宣布將在中國擁有90%的上映率時,好萊塢大概以為他們還將贏得這次“文化殖民”的勝利。
然而,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這部漫威新作的表現堪稱“史詩級撲街”。
上映首日票房僅3836萬元,遠不及前作《美隊3》的1.8億元,預測總票房不足2億,甚至連同期《哪吒2》單日7.8億元的票房零頭都比不上!
北美市場也好不到哪兒去,首日票房4000萬美元,對比《美隊3》的1.79億美元和《黑豹》的2.42億美元,差距明顯。
更尷尬的是,首周末票房僅4850萬美元,創下系列最差紀錄。票房撲街就算了,口碑更是一落千丈。北美爛番茄新鮮度只有48%,均分5.6;MTC評分42/100,都是系列最低分。
中國觀眾也不買賬,豆瓣評分5.3分,IMDb評分5.8分,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全是吐槽:“套路化”“美式價值觀疲勞”“劇情稀碎”“特效廉價”。
一個美國網友評價說:“好萊塢已經變得陳腐和缺乏創意。”
說到底,這些吐槽都是因為好萊塢一直以來拿那些老掉牙的套路糊弄觀眾:美式個人英雄主義、單極救世主敘事,還有“美國拯救世界”那套陳舊價值觀,早已讓觀眾審美疲勞。
他們卻以為只要給美國隊長、鋼鐵俠這些IP換個“外皮”,加點花里胡哨的特效,喊幾句“自由民主”的口號,就能繼續收割全球票房。
好萊塢的夢工廠們也該到夢醒時分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