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中國的“葉利欽”們如何割裂前后三十年,已不是一個簡單的歷史命題,而是一個深刻的現實問題。這些人,把歷史切割得支離破碎,不僅在口號上制造撕裂,更在心態上攪動了社會的根基。看似風光的改革,背后卻是他們與歷史、與人民的背離——而這個背離,正在悄無聲息地侵蝕著國家的血脈。
如果說葉利欽在俄羅斯一手打碎了蘇聯的根基,那些所謂的“大刀闊斧急先鋒”,也在中國扮演著類似的角色。他們不是革命的繼承者,而是歷史的背叛者。“經濟崛起”的光鮮,掩蓋不了他們對于歷史的遺忘與拋棄。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他們的一部分人始終無法與毛澤東時代的革命理想建立聯系——好像前后的三十年,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而這段歷史割裂的背后,隱隱透出一種功利的邏輯:走向西方,背棄傳統,忘掉曾經的信仰與理想。
你看,這些“葉利欽”們,總喜歡對過去做個清算,卻總是躲避面對那個曾經拯救國家、鑄就新中國的歷史。今天的中國,依然在為那些曾經為人民捐軀、為理想奮斗的人們背負責任,但我們身邊的一些人,恍若不見,麻木不仁。他們或是親手撕裂著老一輩革命者的奮斗心血,或是在那些高高在上的高樓里,淡忘了人民曾經的呼喊與血淚。
這些“葉利欽”們的言論和行為,越來越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的知道“人民”二字的意義。推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鼓吹自由化改革,他們用華麗的詞藻包裝一場場令人墮落的游戲。而這場游戲,最后卻只讓少數人站上了金字塔的頂端。中國曾經的民族理想,似乎被他們徹底拋在了背后。他們的眼中,不再是大多數人的苦難與期盼,只有眼前的利益和地位。于是,改革的初衷,被逐漸扭曲成權力的游戲、金錢的交易,真正的理想與初心早已消失在了交易的背后。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一切的割裂并非偶然,而是精心設計的結果。從思想上,政治上,到社會結構的層面,這些“葉利欽”們在不斷制造“歷史斷層”,企圖抹去毛澤東時代的功績,將社會主義的成果視為“過時的產物”。他們不僅要撕裂過去的歷史記憶,還要在每一次“進步”的旗幟下,塑造一個新世界:一個沒有革命理想,沒有社會公平的世界——一個只有利益,只有個人權力的世界。
而今天,我們仍然看見這些“葉利欽”們,站在高臺上高談闊論,聲嘶力竭地要割裂歷史,重新定義“發展”。他們高舉市場經濟的大旗,忘記了那個曾為國家、為人民奮斗的時代,背叛了一個個為信仰獻身的革命先烈。你看他們手中的權力,像極了那些歷史中的“叛徒”,既往不咎,仿佛歷史的流血與犧牲,可以隨著時間被遺忘,但其實,人民的痛苦并未隨風而去。
而今天的中國,已經逐漸走向一個分裂的局面。那些站在金錢與利益上的人,與人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一個國家的心臟如果被如此切割、割裂,那它又如何繼續前行?
“葉利欽”們的割裂,不僅僅是對三十年歷史的否定,更是對未來的深深背叛。當歷史被有心人扭曲,那些曾經的紅色記憶將無法代代相傳;當人民的聲音被壓制、被扭曲,那個曾經讓中華兒女驕傲的信仰,又如何承載起當下的責任與使命?
或許,他們站在改革的高地上,揮舞著市場經濟的旗幟,以為自己是一場偉大歷史轉型的締造者。然而,歷史不會原諒那些用割裂來抹殺過去的人。真正的改革,絕不是簡單的拋棄,而是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找尋一種有血有肉的繼承與發展。
歷史的車輪不會停轉,但請記住,不是所有的進步都值得驕傲,真正的進步,應該是繼承與超越,而非背叛與割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