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為順利推進革命和建設事業,始終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敢于正視問題、克服缺點,勇于刮骨療毒、去腐生肌,從而實現黨的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黨的純潔性、先進性和生機活力。在這方面,老一代革命家周恩來堪稱表率。
一切需要購房者均須經審查批準
新中國成立前后,由于大量機關遷入,常住人口增加,北京市內住房緊張問題尤為突出。為了多增加房屋,一些機關采取了一些不合理的方式,引起了群眾的不滿。
1949年6月16日,北京大學工學院院長兼教授馬大猷、醫學院教授張昌穎、理學院教授張宗燧、法學院教授陳振漢聯名給周恩來上呈報告書,反映他們所住韶九胡同八號宿舍的租賃與居住情形。
原來,韶九胡同宿舍的主人,是原國民黨北平市工務局局長譚炳訓之妻王志宏。北京大學后將該房產租賃下來,作教職工宿舍。
6月9日,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房屋管理委員會以“韶九胡同八號宿舍因敵產糾紛問題尚未解決及該房主為逃亡戶”為由,決定由軍管會房管會代管,通知北京大學立即讓出。北京大學要求由學校轉租或請求另撥宿舍,未得批準。當天下午,房管會人員帶著武裝警衛在該住所門上貼封條和接管布告,并說房管會要在此處辦公,要馬大猷等人遷出。經馬大猷等人的反復交涉,除所居臥室可保留外,其他房間必須立即騰出。馬大猷等人只好聯名上書周恩來,請求能將韶九胡同八號撥予北京大學作宿舍,或者指撥他處房屋,以便他們安心工作。
軍管會房屋管理委員會處置馬大猷等人房屋一事傳到了毛澤東那里。他指示周恩來負責查實此事。6月22日,周恩來在馬大猷等人的報告上批示:“如軍管會房屋管理委員會處理情形,確如此報告所寫,則手續辦法上均有不妥”。他將報告和批示轉給時任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二書記、華北人民政府副主席薄一波,請他“速查告”。
馬大猷等人反映房屋被占一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機關住房緊張的問題。隨著各機關工作的有序開展,住房問題更加緊張。一些政府部門為了解決干部職工住房問題,大量購房,有的甚至高價搶購,引起北京房價猛漲。這個問題引起了周恩來的重視。共產黨進北京城不久,新中國也剛剛成立,這種情況如果得不到控制,會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1949年11月1日,周恩來就政務院直屬單位購房問題簽發通令:“最近許多機關購買房屋,竟有以高價搶購以致影響房價飛躍上漲,此等情事,殊為不當。茲特通令所屬各委、部、會、院、署、行,并轉知各該管局、處等機關,一切需要購買房屋者,均須向本院呈報房屋情況價目,經本院指定之機關審查批準后,始得購買,否則以違法論。”
通令發出后,有效遏制了一些政府部門高價搶購房屋的勢頭。周恩來開始思考從根本上解決房屋緊張的問題。在當時,統籌房屋資源、按照一定規則進行分配,是解決各機關住房問題緊張的唯一辦法。
在周恩來的指導下,政務院成立了房屋統籌分配委員會。11月5日,政務院房屋統籌分配委員會召開成立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主任、政務院代秘書長齊燕銘傳達政務院決定成立政務院房屋統籌分配委員會的經過及工作原則和任務,會議還通過了《房屋統籌分配中若干問題》報告及附件《政務院房屋統籌分配委員會成立會議記錄》。11月7日,房屋統籌分配委員會將這兩個材料報送周恩來。
11月8日,周恩來在審改這兩個材料時,對《房屋統籌分配中若干問題》中有關“房屋統籌分配須有下列幾項原則”作了大量修改,形成了五點原則。
改畢,周恩來將此件及附件送政治局各委員,以及政務院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兼財政部部長薄一波、北京市市長聶榮臻、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喬冠華等人審閱,于次日向中央政治局報告。
新中國成立之初,周恩來及時、果斷在房屋問題上作出要求,出臺指導意見,對保障機關用房、平穩首都房價、安定居民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不準請客送禮
禮尚往來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一般來說,單純以溝通感情為目的的禮尚往來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如果身為黨的領導干部,在頻繁的禮尚往來中難免會出現腐敗問題。周恩來對這種看似小事的現象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曾多次“拒禮”,率先垂范,為黨內作出了榜樣。
1949年12月30日,周恩來主持政務院第十三次政務會議,討論通過關于新年和春節期間各級政府工作人員不得宴客、收送禮物、相互拜年的規定和一些任命名單。次日,周恩來簽發政務院公告,明確規定:“茲規定各級人民政府工作人員,在元旦和春節,除放假外,一律不許宴客、收送禮物,并不相互拜年。”
新中國成立剛剛三個月,百廢待舉,作為一國總理,周恩來可謂日理萬機。逢年過節,中國人有走親訪友、互送禮物的傳統。這本是人之常情,可在周恩來看來,黨內如果借此收受禮物,就會影響黨和政府在人民中的形象。因此,在迎接新中國第一個元旦和春節的前夕,發出這個公告是十分必要的。在周恩來等領導人的嚴令之下,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祝壽、送禮等現象被堅決遏制住。
1960年,全國各地普遍出現糧食緊張的局面。這年10月,青海省為了要求中央給他們調進糧食,便送來了五萬斤魚。此前,各地也相繼出現直接或者以各種名義向上級單位送禮等現象。這種情況引起了周恩來的重視。
在10月10日召開的書記處會議上,周恩來發了脾氣,批評了青海送魚事件。他當即指示李富春起草一個通知,制止送禮之風。
10月23日,周恩來又指定習仲勛、齊燕銘等起草一個關于不準請客送禮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稿。這個通知稿經毛澤東、劉少奇、陳毅、譚震林、李先念核閱后,于11月3日以《中共中央關于不準請客送禮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為題正式發出,作出五項具體規定。
就在通知發出后不久,周恩來故鄉淮安縣就發生了一起“頂風作案”的事情。原來,淮安縣委負責人考慮到周恩來和鄧穎超工作勞累,便給他們寄了一些土特產滋補身體。對家鄉人民的心意,周恩來自是心領;但對淮安縣委違反中央通知精神的送禮行為,周恩來提出了嚴厲批評。
1961年1月16日,周恩來指示辦公室同志給淮安縣委寫了這樣一封信:
你縣送給周總理和鄧大姐的藕粉、蓮子、馓子、工藝品以及針織品都已收到了。你們對周總理的熱愛和關懷,他們是知道的,但是周總理和鄧大姐認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準送禮的情況下,你們還這樣做是不對的。現在總理和鄧大姐從他們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給你們, 作為償付藕粉、蓮子、馓子、工藝品的價款,其他的一些針織品等以后有人便帶給你們。總理并指示將中央關于不準請客送禮的通知寄給你們一份,請仔細研究,并望嚴格執行。
◆周恩來寫給淮安縣委的書信。
信不足200字,卻意味深長。信中的“拒禮”藝術值得我們細細品味。首先,周恩來對家鄉人民的心意表示了感謝,然后根據實際情況作出了處理。對一些運輸過程中容易變質的食品,周恩來留了下來,并支付100元作為“價款”寄給了淮安縣委。當時周恩來工資不過404.8元,100元著實不是個小數字。對比較容易保存也不易損壞的工藝品,則原封不動地退回。最后,為了說服教育淮安縣委干部,周恩來指示工作人員寄了一份剛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不準請客送禮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請他們認真學習,引以為鑒。一封“拒禮”信,既體現了堅持原則的精神,又充滿了深厚情誼;既婉轉批評,又諄諄教導,令人感動和信服。
對祖居“約法三章”
周恩來是江蘇淮安人。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紀念他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作出的貢獻,家鄉人民出于感情,多次要求修理周恩來的祖屋,將其辟為公開參觀地。周恩來非常感激家鄉人民,但對這種用公家錢款修理自家房屋的事,他多次予以拒絕,絕不利用職位為自己謀取任何利益。
1953年初,周恩來將八嬸母楊氏接到北京住了一段時間。在聊家常時,周恩來得知地方政府要維修他家破損倒塌的房子。在送楊氏回鄉前夕,周恩來找來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干部王雨波談話,委托他護送楊氏回淮安,并辦理幾件事,其中一件就是要轉告當地政府不要修理他的舊居。
淮安縣委和縣政府根據周恩來的意見,最后作了維持現狀、繼續作為民用(仍由周恩來的堂弟媳陶華一家和其他市民居住)、不建紀念館的決定。
周恩來故鄉舊居年久失修,加以修理也在情理之中。但由于周恩來的堅持,淮安縣委只好作罷。五年后,周家舊居實在破舊不堪,淮安縣動了再次修理舊居的念頭。陶華來信將此事告知了周恩來。周恩來當即指示工作人員給淮安縣委打電話,表示萬萬不可。為了進一步表明態度,1958年6月29日,周恩來還專門致信時任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并轉淮安縣委,再次告知萬萬不可修理舊居一事。
同年7月,王汝祥代表淮安縣委、縣政府進京向周恩來匯報工作。談話中,周恩來再次強調了不許重建家中舊居一事。王汝祥解釋說,不是重建,是修理。房子年久失修,快要倒塌了,淮安縣委只不過是要把房子扶扶正。況且,周爾萃(周恩來的堂侄)當兵了,淮安縣委這么做,也是擁軍優屬應當做的工作。周恩來表示,房子倒了,就把它拆掉。無論如何,也不能留作紀念!
兩年后,中共淮安縣委書記處書記劉秉衡再次代表淮安縣委、縣政府進京向周恩來匯報家鄉工作。在交談中,周恩來又一次語重心長地交代說:“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我的故居不要留在那里讓人參觀!如果有人參觀,就請他們去韶山瞻仰毛主席的故居。我家的房子可以公用,辦托兒所、辦學校,或者做生產車間都可以。祖墳可以深埋,不要占地,不要影響機耕,上面還可以種樹、種莊稼。”
鄧穎超非常支持周恩來這種做法。在第二天宴請劉秉衡等人的席間,鄧穎超對處理周恩來家祖屋問題嚴肅地交代說:“咱們每個共產黨員都要聽黨中央的。恩來同志是黨中央副主席啊,你們要按他的意見辦,聽他的。”
直到晚年,周恩來還一直關注祖居維修的事。1973年11月17日,國務院辦公室負責人吳慶彤打來電話,轉達了周恩來的三條指示:
(一)不要讓人去參觀;
(二)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
(三)房子壞了不準維修。
從此,周恩來對祖居的“約法三章”就在干部群眾中傳開了。
周恩來逝世后,淮安祖居的維修一事再次被提及。1976年11月25日,鄧穎超給周爾輝(周恩來的侄兒,其父周恩碩是周恩來的堂弟)、孫桂云(周爾輝的妻子)并淮安縣委領導寫了一封信,再次聲明了不要維修祖居。
對淮安的祖宅如此,對紹興的祖宅也是如此。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在紹興城內,還保留著周家祖宅百歲堂。百歲堂位于紹興城內的勞動路東端,明代建筑。百歲堂西軸線第二進樓屋,便是周恩來祖父的家產。新中國成立后,紹興人民政府出于對周恩來的愛戴,多次請示要求修繕房屋。對此,周恩來一概不許。1959年,紹興人民政府對百歲堂作了一些小規模維修,周恩來知道后,指示工作人員查問,并指示:不要去參觀,房子可以給國家派用場。后來,紹興人民政府將百歲堂改為紹興魯迅圖書館。
寫給淮安縣的三封書信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歷來是我們黨所倡導的。從今天保存在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檔案館里周恩來寫給淮安縣的三封書信中,就能看到周恩來在對待“個人家事”時不徇私情的態度。這三封書信都是周恩來因給八嬸母治病及辦理后事等要求當地政府不要過度干預而寫的。
周恩來的八嬸楊氏,1877年生于寶應縣天平大鎮一戶農家。她嫁到周家時,周家已經敗落。1907年夏天到1908年初,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嗣母陳氏先后去世。當時,周恩來的父親周劭綱又在外謀生。10歲的周恩來在清江浦無法生活,只好帶著周恩溥、周恩壽兩個弟弟回到老宅。八嬸母成了周恩來的實際監護人。周恩來的八伯父周貽奎得過小兒麻痹癥,留下腿疾,自己沒有經濟來源。八嬸母既要照顧周貽奎和自己的兒子,還要照顧周恩來三兄弟,六口人生活十分艱難。
八嬸母雖是周恩來的嬸娘,但兩人感情甚篤,情同母子。1950年夏,已經是一國總理的周恩來在百忙之中將八嬸母接到北京,以盡孝心。在北京的兩個多月里,周恩來和鄧穎超多次探望她,并帶她游覽名勝古跡。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1953年夏,周恩來再次將八嬸母接到北京住了一個多月,后又讓人護送其回到淮安。行前,周恩來還特意讓工作人員轉告當地政府:八嬸母的生活再不要政府照顧了,由他本人每月匯寄生活費。
八嬸母年輕時受了太多苦難,新中國成立后雖然生活安定下來,但已經重病纏身,晚年患上乳腺癌。這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是不治之癥。她在淮安縣人民醫院住院治療時,縣委把病情及時向周恩來作了報告。得知八嬸母病情,周恩來非常難過。1956年10月29日,他復信淮安縣。
淮安縣人民委員會:
前幾日接到縣人民醫院一信,知我嬸母的病最近又重復發。陶華來信說你們也常派人去看望和給治療。謝謝你們親切的關心和照顧。
我嬸母的病我們知道是無法治療,今后一切治療還要麻煩你們(請縣人民醫院治療好了),不要向外地轉治。如果治療無效,一切后事也請你們代為辦理,但要本著節約和簡樸的精神辦理。現寄去人民幣貳百元作為治療和辦理后事的費用。如不夠時,請你們先墊付,事后來信說明支付情況,我再補錢去。此致敬禮!
周恩來
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九日
信中的陶華是八嬸母的兒媳婦。從這封短信中可以看出,周恩來雖然對八嬸母情深意重,但并沒因為自己身居高位使其轉院到醫療條件更好的大城市,而是給出了就地治療和后事從簡的指示,還主動要求承擔全部醫療和喪葬費用。信末,周恩來又加寫一句:“此信請轉人民醫院負責同志一閱,不另附信。”
1956年底,八嬸母病逝。淮安縣委將這一不幸消息報告給周恩來后,他當即給淮安縣郵匯了200元錢。按照當時的物價,這是個大數目。但周恩來還是擔心因為八嬸母的事花了公家的錢,就委托鄧穎超給淮安縣負責人寫了一封信,信中說:“我們的嬸母亡故的后事,承你們照料辦理,深為感謝。前寄費用,如有不足,請告知,當由我們寄還。”
1957年3月13日,周恩來又讓秘書回了第二封信。
淮安縣人民委員會負責同志:
總理伯母去年逝世后的善后費用,請你們將費用單據郵寄我室呈總理,總理說由他工薪扣除匯寄你們。
致
敬禮!
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三日
收到淮安縣的單據后,1957年4月19日,周恩來第三次復信。
淮安縣人民委員會負責同志:
來信收到,幾年來你們對我伯母的照顧與關懷,尤其在她患病、住院治療期間,為了她的健康、住院治療,的確給你們增添了不少的麻煩,今特向你們表示謝意。
我伯母家現還有陶華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費用均由我這兒接濟,請當地政府對她勿再予照顧。現寄去為安葬我伯母善后費用所欠尾墊款二十五元,請查收。
致
敬禮!
周恩來
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九日
周恩來給淮安縣的三封“家書”,流露出對親人的深情厚誼,但又不因自己總理身份對家鄉政府頤指氣使,要求他們對親屬特殊照顧;而是要求他們不要接濟自己的親人,與他們在費用上“斤斤計較”,唯恐增加了他們的負擔,至今讀來,仍令人喟嘆不已。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探索出依靠黨的自我革命跳出歷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的窯洞里給出了第一個答案,這就是‘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經過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的實踐,黨又給出了第二個答案,這就是自我革命。”今天,細讀周恩來自我革命的幾個故事,能從中了解中國共產黨能不斷淬煉成鋼的精神“密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