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不過幾天功夫,風云就大變了。
11月4日——華東野戰軍下達《淮海戰役攻擊命令》的同一天,蔣介石派參謀總長顧祝同與作戰廳長郭汝瑰等到徐州。5日上午,顧祝同即召集各兵團長官開會研究作戰部署。據時任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回憶:顧在會上再次提出“淮海決戰案”征詢與會者意見時,與會者們俱認為撤守淮河案“時機已晚,敵前撤退,最為不利”,主張“不如決一死戰”,顧祝同等人最后乃決定“備戰退守”,即一面集結兵力,準備應戰,一面撤退物資[1]。
當晚,顧飛回南京向蔣介石報告。
6日,蔣介石下達調整部署命令。
同日,華東野戰軍主力大舉向隴海路南下,開始按戰前部署捕擊黃百韜兵團。
同日,徐州附近國軍部隊也開始按“徐蚌會戰計劃”要求向徐州附近收縮。
雙方爭先恐后遂行各自統帥部決心的結果是:因國民黨軍第三綏靖區部隊在張克俠、何基灃率領下舉行戰場起義,為南下的華東野戰軍主力爭取到了至關重要的時間,在向徐州收縮途中的黃百韜兵團幾天后還是被華東野戰軍主力摁倒在徐東的碾莊圩……
最要命的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人民解放軍因此而確立了前所未有的決戰決心!
就在國民黨統帥部上上下下都在為“統一指揮”和“會戰計劃”扯皮的那幾天里,人民解放軍的最高統帥和戰區的將帥們,也在為實現那個已被提升到要“殲敵徐州集團三分之一”的戰役目標而一磚一瓦地積攢本錢。而且,就在那些你來我往的電報中,他們彼此間一次次激發、迸射和傳遞出了決戰思維的火花,一次一次自覺不自覺地向決戰的目標靠近,最后竟然促成了遠遠超出了他們原有期望值的一個大買賣!
人民解放軍統帥部明確中野、華野兩大主力協同作戰的格局和相應的指揮關系的次日——11月3日,正率中原野戰軍一部在豫西牽制華中“剿總”之敵的劉伯承、鄧子恢、李達就致電軍委與陳鄧:
……蔣匪重兵守徐州,其補給線只一津浦路,怕我截斷,故令孫元良兵團到宿縣(今江日已全到),邱[清泉]劉汝明兩敵亦有如陳鄧所料之趨勢。只要不是重大不利之變化,陳鄧主力似應力求首先截斷徐宿間鐵路,造成隔斷孫兵團,會攻徐州之形勢,亦即從我軍會戰重點之西南要線斬斷敵人中樞方法收效極大。蓋如此,則不僅孫兵團可能北援,便于我在運動中給以殲擊,即邱兵團亦可能被迫南顧,減輕其東援之壓力,對整個戰役幫助較大。
請陳鄧切實考慮,機斷行事。
……[2]
“斬斷敵人中樞”!這已經是非常接近“決戰”的思路了!而這步棋,萌芽于半個月前毛澤東“切斷徐蚌線陷劉峙全軍于孤立地位”的設想,不過當時對于這個前景設想,就連毛澤東本人也不敢過于樂觀,所以才有與陳鄧間關于“出淮南案”的往來商榷。而到了劉伯承等提出“斬斷敵人中樞”的這個時候,由于中原野戰軍出徐西之勢已成定局,而徐州“剿總”部隊正在或準備向徐州或徐蚌線附近收縮,“陷劉峙全軍于孤立地位”的前景,當然也就日漸清晣起來了。
劉伯承等關于“斬斷敵人中樞”的建議,恰恰是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日漸清晰的前景變化。
毛澤東在這當口的信心也遠較半月前更為堅定。11月5日,中央軍委電示陳毅、鄧小平(并告粟裕、張震):
你們到永城后不停留繼續東進,完成對宿縣的包圍,然后看情況,好打則攻殲之,如敵援甚快不好打則打援敵。估計援敵可能從北面(邱兵團一部)、西面(孫元良率一個軍從蒙城)、南面(九十九軍)來,亦有可能孫元良由蒙城先到蚌埠,集合兩個軍均由南面來。不論怎樣,你們以一部位于北面阻援,以主力打西、南兩面援敵是有利的,但亦有可能西、南兩面都不敢來援,僅有北面來援,如此則應打北面援敵。此方案可望確定地調動邱兵團一部。第二方案,以一部破徐蚌路,以主力打蒙城,得手后大破宿蚌路。以上何者為宜,望酌復。[3]
發出此電后,毛澤東又在兩小時內,連續向陳鄧發出兩電。
3時電:“請派偵察營去宿縣偵察,該地是否有孫元良一個軍?及是否有邱清泉一個師部隊?只要宿縣情況明了,即全面明瞭了,以為下一步機動地位”[4];4時電:“㈠按你們前電估計黃維兵團十二日可全部集中阜陽、太和,由阜陽、太和至蒙城需要幾天時間?㈡如孫元良兩個軍在蒙城,你們以一個縱隊破擊徐蚌線并鉗制宿、蚌之敵,以三個縱隊攻蒙城是否有把握?㈢在黃維大約十七日左右可到蒙城的條件下,你們與三縱協同攻劉汝明有利,還是以三縱鉗制劉汝明,你們單獨攻蒙城有利,還是直接打宿縣有利?秦基偉縱隊何日可到永城地區?”[5]
毛澤東在3個小時內連續3份電報,特別是后兩電,向陳鄧提出若干問題,都圍繞著一個此前很少提及的地點:宿縣!結合之前的電報內容,就可以明顯看出,毛澤東此時對劉鄧李“斬斷敵人中樞”的那個決斷性建議,正在緊張的思考之中,故而一再要求陳鄧提供當面情況和他們的意見,因為截斷徐宿間鐵路、斬斷敵人中樞這一任務,毫無疑問必須由陳鄧所率中原野戰軍主力來擔負。
可見,劉伯承等提出的“斬斷敵人中樞”的建議,對毛澤東改變戰役下一階段走向的思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這個“斬斷敵人中樞”的設想,已經極度接近了為后世所熟知的那個“決戰”構想!
然而“接近”畢竟是“接近”!雖然他們此間的預期值已經極度靠近了“決戰”,但仍然還沒有得以明確:孤立的前景和目的當然是“解決”(也就是“殲滅”),然而是“孤立起來徐徐圖之”,還是這回就“一棰子買賣把劉峙集團一鍋燴了”,尚在兩可之間而未得定論。故而同一天里,陳鄧致軍委電中還“估計兩三日內敵情不致大變化”,認為“我軍己不宜出徐州以南或徐黃段,因為此著,只能加速邱兵團縮進徐州和孫兵團向北集結,故只能就打邱兵團或打劉汝明,兩著中擇一施行。經我們考慮以先打劉汝明為更有利,因劉部弱,能迅速就殲,或迫其起義,且可能調動邱兵團增援。如劉敵被殲,我即可全力對邱,并便利第二步對付黃維和孫元良。如邱敵不顧劉汝明之被殲,而先行東撤,我們有華野三廣兩縱及我們一部緊隨邱敵。因此,只要我們在三五天內解決劉汝明主力,則有利無害。”[6]
同日,陳鄧命令豫皖蘇軍區部隊從7日起開始攻擊津浦鐵路宿縣南北段。
其實此間敵情已經開始大變,劉汝明部已經經徐州沿徐蚌線向蚌埠車運轉移,劉本人早已移至蚌埠附近的臨淮關,而且日前又移至蚌埠開設了指揮所,陳鄧就是想打也已經打不著了!而這個情況,軍委、陳鄧乃至粟陳張均未掌握:軍委同日向陳鄧通報的該部情況是“劉汝明則移碭山及其以西”[7];粟陳張在日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中通報的情況是“原在商丘之四綏區并所屬之五十五師、六十八師,擬東開永城清剿’息”[8];陳鄧自己掌握的情況是“五五軍商丘集、蔡道口,六八軍馬牧集地區”[9],……
而實際情況是:除一八一師米文和部還在商丘西收編地方武裝,劉汝明部主力已乘火車轉運至蚌埠。
這些變化的背景,當然是源于國軍統帥部正在貫徹中的那個五心不定的“決心”。
國民黨軍“五心不定”,人民解放軍卻在有序展開。
11月6日,華東野戰軍主力按預定計劃南下,淮海戰役大幕拉開。
次日,粟裕、陳士榘、張震獲得徐敵“有撤退徐州以淮河為第一線守備說”之信息,而第3綏靖區的“共黨臥底”張克俠、何基灃亦傳來情報:“徐州糧食只能維持一周,而浦口有五十噸大米急待北運,徐州又有三十一噸軍火、貴重物資急待南運,尚未運走”——張、何還建議立即“破壞徐蚌線”。
于是粟陳張于當日巳時致電陳鄧及軍委:建議豫皖蘇部隊立即對徐蚌線展開破擊[10]。
同日又再電軍委:“徐敵正布置南撤,并企圖以淮河為第一線守備,現戰車營正南運中”,再次建議:“如中原軍殲滅劉汝明部作戰已經完成,則建議以主力直出津浦路徐蚌段(現在即請告豫皖蘇對該段破擊,淮南已告江淮破擊)截斷徐敵退路,使李、邱兵團不能南撤。我運東部隊解決黃兵團后,即以一部加入運西,殲滅李兵團,主力則協同中原軍攻擊徐蚌段,孤立徐州。爾后,或繼續殲滅黃維兵團(可能回撤)或殲滅蚌埠之孫元良兵團(可能收縮蚌埠),或者奪徐州,當依實況再定。但孤立徐州,截斷徐敵陸上退路甚為必要,這樣可更有利于今后之渡江作戰”[11]。
——粟陳張的這個建議,與陳鄧所部已采取的行動,在意圖上已經不謀而合。
實際上,豫皖蘇軍區3個團當日已按陳鄧此前既定部署開始破擊津浦路宿縣南北段。
7日20時,軍委復電粟裕、陳士榘、張震:同意華東野戰軍部署并授予“機斷行事之權”,同時再次提升了戰役第二階段的作戰目標:“第一仗估計需要十天左右時間,力爭殲滅黃百韜十個師(包括四十四軍),李彌一個至兩個師,馮治安四個師(包括可能起義者在內),劉汝明六個師(包括可能起義者在內),以上共計二十一個至二十二個師。如能達成此項任務,整個形勢即將改變,你們及陳鄧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進,那時蔣介石可能將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如果敵人不撤,我們即可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之敵完全孤立起來。”F[12]
“如能達成此項任務,整個形勢即將改變,你們及陳鄧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進,”——兩淮、海、連方向已經不是戰役發展方向的重點了,戰役下一階段新的的重點發展方向,指向了徐蚌線!
看見沒有,“決戰”之勢呼之欲出,就隔著一張窗戶紙了!
——雖然還沒有明言“決戰”,但這“第二仗”,就是在走向戰略決戰!
注釋
[1]劉峙:《我的回憶》第165頁,文海出版社民國七十一年一月(1982年1月)版。
[2]《劉伯承、鄧子恢、李達建議中野主力截斷徐宿間鐵路致中央軍委、陳毅、鄧小平電(1948年11月3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101頁~第102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另:遠在豫西的劉伯承得到的這個信息有誤,實際上孫兵團此日剛離開商丘,正沿永城、碭山大道向蒙城前進中,11月6日甫達蒙城。華野主力南下發起戰役后的11月9日方奉徐州“剿總”令向宿縣前進,11日進駐宿縣。當日又奉徐州“剿總”令轉赴徐州,12日該兵團主力徒步向徐州前進,途中遭豫皖蘇軍區部隊多次截擊,14日方抵徐州。
[3]《中央軍委關于宿蚌地區作戰方案致陳毅、鄧小平等電(1948年11月5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108頁~第109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毛澤東關于派偵察營去宿縣偵察致陳毅、鄧小平電(摘要)(1948年11月5日3時)》,黃玉章:《淮海戰役的運籌謀劃》第68~第69頁,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5]《毛澤東關于宿、蚌敵情致陳毅、鄧小平電(摘要)(1948年11月5日4時)》,黃玉章:《淮海戰役的運籌謀劃》第69頁,國防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6]《陳毅、鄧小平關于先打劉汝明部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11月5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110頁~第111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7]《中央軍委關于宿蚌地區作戰方案致陳毅、鄧小平等電(1948年11月5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108頁~第109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8]《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攻擊命令(1948年11月4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104頁~第10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9]《陳毅、鄧小平關于先打劉汝明部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11月5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110頁~第111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0]《陳毅、鄧小平關于先打劉汝明部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11月5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110頁~第111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11]《請令豫皖蘇軍區立即破擊徐蚌鐵路(1948年11月7日)》,《粟裕文選㈡》第613~第614頁,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12]《中央軍委預計第一、第二仗殲敵任務致粟裕、陳士榘、張震等電(1948年11月7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115頁~第116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