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人類世界的這一時期中,資本主義達到其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這一最高階段為世界政治賦予了更多不同于上一個時期自由資本主義和一般資本稱霸的特點。這一時期,帝國主義的罪行更加數不勝數,戰爭更加殘酷。但是譴責之外,更重要的是理性分析:世界經濟和文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為階級斗爭的發展形勢擺出了新的障礙和機會。最終,由于帝國主義匪幫們分贓不均、爭奪市場,以及第二國際的背叛,各大帝國的競爭觸發了一場殺害了全世界數千萬勞苦大眾的戰爭。我們不如用老恩格斯在一戰爆發的26年前寫下的神機妙算,來總結一下這場戰爭的后果:
“到處是饑荒、瘟疫,軍隊和人民群眾因極端困苦而普遍野蠻化;我們在商業、工業和信貸方面的人造機構陷于無法收拾的混亂狀態,其結局是普遍的破產;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國才略一齊崩潰,以致王冠成打地滾在街上而無人拾??;絕對無法預料,這一切將怎樣了結,誰會成為斗爭中的勝利者;只有一個結果是絕對沒有疑問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為工人階級的最后勝利造成條件。”
結局,也的確是部分按照恩格斯的預料發生了。這場戰爭觸發了長達數十年的政治混亂,而隨之而來的也是席卷全世界的革命形勢。正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布爾什維克和俄國勞苦大眾扭轉乾坤,促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國家的誕生。在當時充斥著毀滅、瘟疫和天災的黑暗世界,俄國無產階級打出的社會主義信號彈像黎明一樣照亮了世界無產大軍的戰壕,世界仿佛可以看到美好的明天。
這不愧是列寧所解釋道的: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那么,就讓我們仔細研究這段歷史,從前夜中看黎明從何而起吧。
資本主義的革命和歷史演進
世間萬物,有此有彼,有始有終。要理解資本主義是如何演進到其最高階段,也就是帝國主義,就必須準確掌握資本主義從其誕生之初到最高階段的一整個演進過程。
在今日,渴求革命的我們或許稍微難以想象資產階級也曾在歷史上扮演過革命的、進步的階級。但對歷史進行唯物主義的理性分析后,我們無產主義革命家們也不得不承認,現今荼毒世界的惡龍也一時曾是率領人民革命的勇者。
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是從對封建主義的革命開始的。從17世紀英國、荷蘭的共和革命,到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甚至一直到19世紀的美國的廢奴革命和意大利、德國的民族統一戰爭——在這一持續了數個世紀的整個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對封建主義發動了總體上是進步的革命斗爭。這一系列革命的直接目標,在于反抗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的封建制,建構全國的民族市場、統一的通用語、集中的國家政府,并通過這些革命措施鎮壓封建力量,在本國建立起資本的、工業的統治。
在資本的統治下,大規模的工業取代了小規模的手工業,并需要越來越多的原料、勞工和市場需求來維持自身的運轉;農業也逐漸商品化,征服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整個民族國家內的自然資源、貨幣、和投資廣泛地流通起來,甚至不止,整個世界都開始通過不斷擴張的貿易聯系在一起。
一句話,相較于封建主義,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迅猛進步下空前地提高了,并使得資本主義逐漸成為了一個囊括世界的體系。在這數個世紀中,它所到之處,都將落后于它的舊生產方式顛覆、將舊統治階級降伏,并進一步以資本主義方式擴大生產力。
因此,對馬克思、恩格斯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而言,他們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期甚至不得不得去批判性地支持資本主義打敗舊生產方式的革命斗爭。馬克思、恩格斯曾對推動意大利統一的革命家加里波利等人合作,鼓勵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廢奴派資產階級,甚至在情勢所迫下,不得不去有條件地支持專制、暴虐的普魯士軍閥對法國發動革命戰爭來統一德國。
當然,馬克思他們對資產階級的支持只是相對的、有條件的。他們的立場是建立于他們歷史唯物主義的縱觀的。在歷史任務上,他們首先認識到,資本的統治的先進性,是相對于更落后的生產方式而言的,因此必須有條件地支持資本主義打破封建和其他落后的生產方式,增強生產力的歷史發展。我們清楚地能看出,正如馬克思所做,革命的馬克思主義者有歷史的義務在實際客觀形勢的要求下支持革命戰爭和更加進步的生產方式。不過,這個有條件,指的則是旗幟鮮明的階級獨立性,也就是堅持無產階級在任何革命運動中的政治和理論的階級獨立。
關于戰爭問題和階級獨立的兩點,我們將在后文闡述“不斷革命論”和“戰爭與和平”的部分中仔細解釋?,F在,闡述完了資本主義的誕生和青年時期的演進過程,我們應該轉向討論資本主義腐朽的最高階段。
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
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會經歷各種各樣的量變和質變,有時這將表現為同一類事物的累積,或是進一步的健康突進。比如小孩子的大腦會隨著時間流逝和營養補充而發育得更聰明。而另一些時候,過去進步的要素也有可能轉化為其反面,成為其腐朽的、甚至是毒害的要素,傷害人的健康。比如原來負責促進身體恢復和成長的部分細胞可能由于致癌因素累積過多而變異,導致癌細胞的產生。
正如人的成長,隨著資本主義在世界上鞏固了自身,它也經歷了許多重大的質變。早期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許多積極因素,比如自由競爭的市場、解放性的民族國家等都逐漸發展為其反面。正如列寧所說,整個世界進入了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
什么才是帝國主義呢?在給出解釋前,我們必須像列寧一樣精確地澄清:雖然總結出一些定義能幫我們理解到事物的主要方面,但任何的定義都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不足以充分包括任何事物的一切聯系。正如黑格爾和托洛茨基常說:真理是具體的。
在稍后我們討論完列寧的分析后,我們將具體地考察1871年德國統一戰爭結束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間的主要世界形勢,來具體理清當時世界上各大帝國主義集團的發展趨勢。
在列寧1916年寫作的小冊子《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他詳細地刨析了帝國主義的整個發展過程,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并有力地反駁了修正主義者對帝國主義進行的印象派分析。我們簡單地轉述列寧的分析:
1. 由于生產集中化能使得工廠以更廉價的成本生產更多、更好的商品,因此更易于盈利,所以生產和資本傾向于集中化發展,最終導致了工業資本愈發集中于少數資本家手中,形成了巨大的、有決定性作用的壟斷組織;
2. 由于跨地區的投資和信用機構的大大擴張,作為投資樞紐的銀行資本逐漸增強了其影響力,并與工業資本融合起來,形成了一個金融資本的寡頭集團;
3. 由于生產力大大增加,對生產原料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向外國進行資本輸出,直接控制當地的生產,成為了控制當地市場更主要的策略,而非是單純的商品輸出;
4. 由于許多最重要的資源在海外有巨大存量,尤其是橡膠、石油、絲綢、木材、皮革等,大資本家在海外的生產和資本投資日益增大,資本家集團在國際上不得不形成壟斷聯盟(和軍事聯盟);
5. 通過哄蒙拐騙、軍事征服等手段,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領土瓜分完畢。
從列寧的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帝國主義并非是一個“特殊階段“,也不是簡單的“兼并領土”、“對外擴張”的傾向,更不是一小部分政客的一廂情愿,而是資本主義的一般物質發展所必然達到的階段。過去一百年所出現的修正主義言論,在今日也依然是世界各地的帝國主義分子的陳詞濫調,尤其是帝國主義辯護士們。我們不如從列寧批判這些胡說八道的方法中汲取靈感。
當代已經臭名昭著的革命叛徒考茨基曾是第二國際的領導人之一,在長達40多年的資本主義上升期,他逐漸屈從于和平時期漸進的議會斗爭,慣用改良主義的說辭,最終淪為捍衛帝國主義的革命叛徒。他當時在呼吁工人參與一次世界大戰時扮演了重要的領導作用。他的路線基本上是中間派的,也就是模糊不清、左右橫跳的假革命主義。在談到帝國主義時,他雖然認同帝國主義存在,但他堅決反對將帝國主義視為一種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必然導致的階段。他偶爾稱,應將帝國主義當作“某些金融資本比較愛好的政策之一”,或是“一種力圖兼并的傾向”,亦或是說出“帝國主義應叫作金融資本階段”等等模糊不清的、非馬克思主義的胡說八道。當然,他提出的最為抽象、錯誤的觀點,即是所謂的“超帝國主義”理論。
超帝國主義理論聲稱,從純粹經濟的角度來看,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因為國內的金融資本傾向走向壟斷集團統治,他們在國際上也會走向全世界的壟斷集團統治,實行國際金融資本的聯合來共同剝削世界的階段,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下從此避免戰爭。這個理論令人迷惑的地方在于,它擺出了虛假的一致性,嘗試將國內政策移植到國際政策。這說法在理論上沒錯,世界性的壟斷集團的確存在,但這個理論的錯誤就在于,它過于抽象,根本不是根據現實情況來考察壟斷集團的運作方式和原理的,因此得出了世界市場會停止劃分的結論。
列寧反駁道,這樣的說法是建立在認為壟斷集團能夠平衡而協調地重新劃分世界市場的幻想上的,而現實恰恰相反——各大國家由于發展不平衡,世界市場的瓜分沖突不斷加大。
一、壟斷集團正在不成比例地加強最大的帝國主義,并使得落后國家的進一步被甩在后面。比如,當時的東亞、俄國地區就無法在鐵路和工業的建設速度上同德國和英國相比;
二、新舊帝國主義的潛力也完全不同,德國的后發優勢使得它迅速地在生產能力上超過了英國,德國的鐵路和工業也建設得比英國更大更好。
這兩個好例子充足地證明,當時,世界市場是絕對有可能被重新劃分的。當對世界市場的瓜分競爭愈發激烈,資產階級尚未清楚地領會到帝國主義的全面戰爭的災難性后果,那么戰爭——作為最為極端且高效的瓜分競爭手段——被各國資產階級的普遍使用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必然。
既然談到了戰爭,接下來的部分,我們不如來具體地了解帝國主義的具體發展,來仔細地認識過去的帝國主義是如何走向戰爭的。
帝國主義的具體發展
帝國主義的這個階段是什么時候建立起來的呢?資本主義從初級階段轉變為高級階段的過程當然難以界限分明地劃分出。就像白晝與黑夜之間很難界定一個清晰的劃分,但隨著時間變化,兩者區別則變得非常巨大,以至于產生質的區別。我們這里不如開始給出一些例子來證明一些初步的跡象和最終的情況。
經濟上,帝國主義的壟斷大集團大約在1860年代就開始陸續出現,并隨后在1880-90年代進一步高速發展,在進入20世紀后則更加具有爆炸性。軍事上和政治上,在普魯士軍閥在1870年完成德國民族統一、并于1871年伙同法國資產階級鎮壓了巴黎公社后,世界列強加強了對外輸出和瓜分世界的趨勢。隨著非洲、奧斯曼、伊朗、等地紛紛遭到完全或是半殖民的統治,在20世紀初,世界則達到了基本被瓜分完畢的地步。
雖然要去爭論從1860到1914年之間,哪個十年或哪一年帝國主義“最終確立了”,可謂說是荒唐的事情,但是我們的確能看出,在20世紀初世界已然進入了帝國主義的階段。不過,這并不是說在20世紀,甚至是1870年之前不存在帝國主義國家。比如,英國、法國等國就是非常典型的老牌大資本帝國主義國家。
我們可以簡單地把當時的帝國主義劃分成四類來介紹,來了解具體的世界情勢。這種分類當然有自己的問題,比如說,每個國家的帝國主義和統治階級都稍微在階級性質上有所不同;地理位置、聯盟關系甚至參戰的戰略目標都有大不同。但是由此分類來分析,我們能基本抓住當時最主要的世界關系和他們的發展趨勢,分析出一條帝國主義走向一次世界大戰的道路。
1. 舊資本帝國:英國、法國
英國和法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帝國,他們所控制領土占世界總領土的一大半。光英帝國就控制了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領土。他們的影響力也十分巨大,即使對一些半殖民的地區也有巨大的支配能力,比如中國、埃及、伊朗、土耳其等地。這使得英法總體更傾向于維持既存的世界和歐陸秩序,面對來勢洶洶的德國帝國主義,他們同德帝國的敵人俄帝國結成了軍事聯盟來捍衛自己的利益。不過稍微值得一提的是,英、法之間的利益稍微還是有些不同。
英國帝國主義非常希望保證自己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利益穩定,身為島國的它依賴于維持巨大的海軍。新興的德帝國海軍不斷增強,英帝國不得不大力投資于海軍軍備競賽,使得兩國對抗逐漸升溫。面對日益增強的來自德國的威脅,英國政客往往傾向于偽善地支持所謂的和平主義、“被壓迫民族的自決權”來去對抗德國帝國主義,然而當談到被壓迫的塞爾維亞民族問題時卻露出了匪徒的馬腳。1910年代時任的英國外交部長趾高氣揚地強調著要在塞爾維亞保持地區穩定,打壓塞族的民族解放。
法帝國也同其他帝國產生巨大的摩擦。在經濟利益相斥之外,同德帝國有歷史的敵對原因。自從一個世紀前拿破侖落敗后的時期,法帝國的利益就是防止統一的德國產生,進而避免后者對法帝國造成軍事和經濟的威脅。由于1871年在普法戰爭失去了阿爾薩斯-洛林兩個重要的工業省份,法帝國不僅有野心要收回兩省,更力圖恢復萊茵河的“法國的自然邊界”,也就是力圖深入萊茵河地帶,掠奪德國的工業省份。此外,在非洲,法帝國也同德帝國和英帝國產生不少邊境沖突,甚至一度有可能發生戰爭。
2. 新資本帝國:德國、美國、意大利、日本等
在1860-1914年間,許多晚近才克服了本國落后生產方式障礙的新興資本主義帝國占據了后發優勢,也快速地擴張,威脅到了舊帝國的利益。其中,德國和美國對世界局勢的影響非常巨大,需要著重介紹。
在1871年,德意志民族在普魯士軍閥的率領下完成了民族統一、建立統一民族市場的任務,在接下來的四十、五十年間,德國資本主義快速發展,并在20世紀初,決定性地在工業層面趕英超法。但是,由于德國姍姍來遲地加入瓜分世界的競賽,它的海外殖民地相對較少,也難以滿足本土的工業生產。因此,德國更傾向于挑戰舊的帝國主義秩序,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經濟的巨大實力給了德國政客巨大的野心,他們甚至想出了“中歐區”擴張計劃,企圖將整個中歐地區劃入囊中,并將整個波羅的海、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等地區納入勢力范圍,并在非洲和東亞持續擴張。
另一個新帝國則是美國。在1865年,美國的廢奴內戰結束,合眾國徹底掃除了奴隸制及其所展現的落后生產方式,為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本國的發展清除了障礙。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也大幅度發展,呈現出挑戰歐洲強權的趨勢。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內,美國向西擴張,同墨西哥發生戰爭,獲得了北美中西部的巨大土地。在1898年美國與衰落的西班牙帝國開戰,奪得了波多黎各、關島、古巴、菲律賓等地,并開始同時推行門羅主義和門戶開放政策;前者主張“美洲人的美洲”、從美洲擠兌歐洲強權,而后者則主張對中國采取“公平競爭”的殖民手法。和同為離岸勢力的英國一樣,雖然道義上抵抗殖民主義,但其實帝國主義骯臟的目的紙包不住火。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要用蘿卜大棒的政策重新瓜分拉丁美洲和東亞。
此外,意大利和日本也晚近地開啟了資本主義轉型。受本國的金融資本推動,它們積極地參與當地地區的市場和領土瓜分,雖然他們的影響力有限,無法成為德、美這樣的全球列強,但仍然是地區強權。意大利和日本都大約在1870年前后完成或是開始了自己的資本主義轉型,前者在爭奪掠奪南歐和非洲殖民地,主要同奧匈和奧斯曼帝國敵對、但也同英帝國產生沖突;而后者則在亞洲與同各大帝國主義敵對,但尤其是針對東亞地區勢力相對最弱但控制領土較多的俄國、德國帝國敵對。
3. 依仗軍事力量瓜分掠奪的半資本主義大國:俄國、奧匈、奧斯曼等
此外,一戰前夕仍有許多大型帝國雖然由于受前現代的生產方式的包袱拖累,經濟上十分落后,并工業上依附于其他帝國主義,但是他們仍然在政治上和軍事上擁有巨大的獨立性,并不妨礙它們在帝國主義的國際鏈條上扮演著霸權帝國的角色。
俄國帝國主義的影響力雖然不能在同英、法、德等世界列強國相媲美,但是其遼闊的領土內依然容納了無數的被壓迫民族、擁有著全歐洲最大的陸軍之一、并在1880年代以后通過引入法國、比利時和英國資本,快速增強了其工業和工人階級。不過,在許多方面上,沙皇俄國仍然像是一個地主控制的古代帝國,傾向于通過兼并外國農民的土地來加強農奴制度。在20世紀初,沙俄控制著芬蘭、波羅的海、波蘭、高加索、伊朗、中亞諸國,也從滿清手中搶走了北方的大片土地,在大連也建立起租界,更有野心向地中海進一步擴張。由于利益沖突,俄帝主要與其接壤的德國、奧匈、和奧斯曼帝國為敵,雖然它也在伊朗、中亞地區和英帝國產生沖突,但是由于1880年代法國同俄國結盟,俄帝也同英國暫時保持戰略平衡。
位處中歐地區的奧匈帝國同俄國的處境非常相似。一方面,身為古老的帝國,奧匈帝國的許多偏遠地區仍是落后民族的監獄,為封建關系所困;另一方面,其也在德國主宰的投資下,成為了列強中游的工業國家,并坐擁巨大的軍隊,并積極地尋找機會擴張本國的資本和領土。在1908年,隨著奧斯曼帝國面臨青年黨人革命,失去了對南歐的控制,奧匈帝國伙同一些剛剛從奧斯曼獨立的新國家干涉南歐局勢,瓜分了波斯尼亞,并接連地支持民族主義運動來對抗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作為一個歷史上典型的采取“亞洲生產模式”的古老帝國,其勢力范圍橫跨整個近東以及緊鄰的巴爾干和北非地區,并壓迫著這些土地上無數的民族。盡管有著落后于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生產關系,但是其已然能夠試圖染指鄰近地區,并和譬如英、俄等帝國的利益范圍產生直接交鋒。
4. 附屬小帝國: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比利時等
除了以上幾類大型的地區強權和世界列強以外,一部分屬于新興產生的民族國家和小國家被迫在大帝國主義之間選邊站,成為地區性的小帝國。這些國家包括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比利時、葡萄牙等。其中最具有特點的國家,可謂是希臘、塞爾維亞、保加利亞一類打手國家和比利時、葡萄牙這樣的受大帝國保護的殖民帝國。
我們先從巴爾干的幾個打手國家開始討論。巴爾干地區地處南歐,作為民族混居之地,這個地區許多少數民族在14-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都遭到奧斯曼和奧匈帝國壓迫。從19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巴爾干民族開始爭取自己的解放。1832年,希臘獨立;1869年,塞爾維亞正式獨立;在1878年后,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黑山、阿爾巴尼亞也陸陸續續地獨立。然而,辯證法在這非常十足地向我們展現了事物是如何互相轉化的。比如,希臘、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等原本是被壓迫的小民族在成為獨立的民族國家后,就對本國內部的其他少數民族施加殘暴的文化滅絕和強迫改信的政策,并不斷地在國際上尋找帝國主義的伙伴來為自己的擴張和掠奪撐腰壯膽。比如,希臘屈從于英帝,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屈從于沙俄,而阿爾巴尼亞屈從于奧匈。
再來看看所謂的“無辜的比利時”、弱小的葡萄牙和荷蘭等國。如果有人覺得當時的這兩個國家在地圖上看著小,那么肯定是因為他們沒有拿出這些殖民帝國的地圖來看。一戰中遭到德帝國蹂躪的“無辜的”比利時,在非洲剛果坐擁巨大的殖民地,實施了殘暴的壓榨統治。弱小的葡萄牙和荷蘭都同樣是一個有幾個世紀殖民歷史的殖民帝國,前者在南美附庸、壓榨許多國家,而后者則剝削巨大而富饒的印尼群島和世界各地的小殖民地。盡管這些國家綜合實力完全無法同其他列強相比,但是在大帝國的庇護下,這些國家仍然擁有巨大的殖民帝國。在一戰前的數個世紀中,葡萄牙就淪為了英帝國的保護國,而比利時、荷蘭資本則屈尊于英、法帝國。當然,我們知道這些無辜的“小國”的歲月靜好,完全是建立在殖民地勞苦大眾血淋淋的負重之上。
殖民地問題和不斷革命
光談論帝國主義而不談論其壓迫的主要對象——也就是殖民地國家中——的政治形勢不能使我們全面地了解帝國主義對和世界政治的意義。隨著瓜分世界高潮而產生的,不僅有巨大的壓迫,也有受壓迫民族的英勇反抗。這些反抗的火苗,盡管不是世界革命的主力軍,但它們之中仍蘊含著世界社會主義的催化劑。馬克思主義者必須仔細了解殖民地問題中特殊的階級斗爭形勢,才能連貫地理解革命的意義。
在1907年的斯圖加特國際社會主義大會上,來自全世界的社會主義政黨代表齊聚一堂,仔細地討論了未來通往社會主義革命的道路上,國際上的工人黨所必須采取的政策和綱領,并首次在國際大會上討論了殖民地問題。但是,由于當時修正主義思想尤其盛行,許多代表提出了這樣的“社會主義殖民政策”的思想:他們認為,沒有必要譴責任何的殖民政策,因為社會主義下,殖民政策將能扮演更開化和文明的角色。
列寧、羅莎·盧森堡等馬克思主義者猛烈地同這樣的思想展開辯論,最終爭取到了大多數代表的反對票,廢止了這樣的罪惡理論流入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革命導師們解釋道,帝國主義勢力在海外的舉措無論如何粉飾都不能掩蓋其巨大的奴役和壓迫本質;向殖民政策妥協無疑意味著向資產階級的掠奪和奴役制度妥協、意味著向他們的意識形態投降。
當然,任何事物——包括思想——都是物質性的??即幕⒉魇┨沟热说臋C會主義思想的物質基礎是帝國主義給經濟帶來的暫時上漲,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改良的暫時勝利。這種暫時的趨勢使得這些改良主義者們開始試圖在理論上合法化資本主義,于是開始懷疑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正確性,并妄圖以漸進改良的機會主義思想對其進行修正。
這一思想所代表的,是當時國際社會主義運動中受到同一物質條件影響的機會主義趨勢。而一個有影響力和規模的趨勢得以成型,也離不開社會中足以支撐起它的物質基礎。這一機會主義趨勢的物質基礎又是什么呢?列寧在《帝國主義》一書中解釋道,這來自于帝國主義對勞工貴族的腐朽售賣。通過巨大的經濟上漲,并通過壓榨殖民地勞工產生的巨大利潤,和平時期的帝國主義為資產階級提供了收買一般工會領袖和工人階級中條件最好的一層的資本,并用這些腐敗的領袖來去破壞革命的領導。這一點對當今的美國和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也是如此,但是程度不一。
然而,帝國主義除了對發達國家的階級斗爭產生影響之外,列寧和托洛茨基也為我們更清晰地指出了帝國主義對殖民地的階級斗爭產生了什么影響:帝國主義在落后國家和殖民地要實行統治,就必須依賴當地的特權階級,將他們培養成服務外國資本主義的買辦資產階級,使得他們依附于帝國主義,也就是變成一個反動的階級。正如列、托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一同解釋的:
“帝國主義資產階級也極力在被壓迫民族中培植改良主義運動。剝削國家和殖民地國家的資產階級已經有相當親密的關系,所以被壓迫國家的資產階級往往甚至可以說在大多數的場合下,都是一方面支持民族運動,一方面又同帝國主義資產階級妥協,也就是同他們一起來反對一切革命運動和革命階級。”
一個很貼近我們民族文化的例子,就是舊東大被殖民地區的民族資產階級。1925年的五卅運動中,一方面他們抵制外國帝國主義,另一方面又是希望自己親自來支配勞苦大眾,因此在反帝立場上非常不堅決,一旦完成了自己趕走外資的目標,就馬上希望革命結束。因此,要使得無產階級在殖民地的民族革命中保持自己的革命立場和主動性,要使得勞苦大眾在民族革命中徹底爭得自己的自由和解放,就必須維持階級獨立性,時刻與資產階級的兩面派性質針鋒相對,并引導工人階級們率領農民去親自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為了要達到自己的最終勝利,首先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努力:他們應該認清自己的階級利益,盡快采取自己獨立政黨的立場,一時一刻也不能因為聽信民主派小資產者的花言巧語而動搖對無產階級政黨的獨立組織的信念。他們的戰斗口號應該是:不斷革命。”
篇幅有限,我們這里只能簡單展開殖民地問題。讓我們把目光重新投向二十世紀初,看看帝國主義的不平衡發展是如何導致這一場毀滅性的世界大戰的,而無產階級又是如何去終結帝國主義戰爭的。
走向戰爭
進入20世紀,整個世界呈現出一個極度混亂的情勢。幾乎所有人都能理解到,一場將卷入所有列強的毀滅性世界大戰正在醞釀之中,但釀成這瓶苦酒的原料,本身就是血汗與苦難。
在世界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英法兩大資本帝國帶頭瓜分完畢了世界,而沙俄、奧斯曼、奧匈帝國這三大舊古代帝國的相對衰弱、新資本帝國的擴張、巴爾干地區新民族國家的產生等等這一系列發展完全沒有使得世界變得更加和平,反而,隨著市場的重新劃分愈發困難,世界上爆發了更多的帝國主義戰爭。資本主義下,舊帝國的崩潰,沒有產生更平等的多極世界,而是更多的戰亂。
東亞地區,膨脹的新興日本帝國主義急切地想要擴大自己的殖民地。在市場基本瓜分完畢的東亞,日本不得不去向俄國開戰。在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以日本勝出、俄國爆發革命為結局,這大大削弱了俄國帝國主義在東亞的勢力、震蕩了當地局勢。
在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以日本勝出、俄國爆發革命為結局。
美洲和東南亞也愈發不穩定:新興的美帝在1898年同西班牙爭奪土地,勢力長入東南亞,在美洲也站穩腳跟,更在1902年同英、法、德在委內瑞拉債務問題上爆發激烈的外交爭端,危機一度臨近戰爭邊緣。
在非洲,局勢也是愈發不穩定。在1898年,英法帝國主義在東非的殖民路線產生巨大的沖突,沖突是如此劇烈,兩國一度動員軍隊準備開戰。但兩方考慮到德帝國的擴張威脅更大,便以相互退讓為結局,并在1904年簽訂軍事同盟。對德帝國的威脅的這一擔憂很快成為了現實。在1905年,德國為了削弱法國,公開支持摩洛哥獨立于法國的殖民統治,引發了雙方緊張的軍事動員,這一危機在1911年再一次重演。當然,其他的帝國也沒有閑著。隨著1908年土耳其青年黨革命,政治動蕩嚴重削弱了奧斯曼帝國對外投射的勢力,引發了其他的帝國瓜分其領土的野心。1911年,意大利也同奧斯曼發生戰爭,割走利比亞作為自己的非洲殖民地。
而即使是在歐洲的家門口,事情也不安寧。1912年,奧匈帝國也開始趁火打劫,勢力進入南歐地區。正如列寧所說,帝國主義的掠奪目標不止于原料和農業,也包括工業地區。由于對前奧斯曼土地的瓜分不均,在1912-13年圍繞著馬其頓地區,在希臘、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之間爆發了第二次巴爾干戰爭。此外,在成功干涉了南歐地區之后,奧匈帝國企圖繼續欺壓其他弱小國家,將自己的觸手伸向塞爾維亞。很快,在1914年的7月,第三次巴爾干戰爭也將打響,但這場戰爭更合適的名字是“第一次世界大屠殺”。不難見,世界政治的趨勢,都在走向我們開頭引用老恩格斯的預言:
“到處是饑荒、瘟疫,軍隊和人民群眾因極端困苦而普遍野蠻化;我們在商業、工業和信貸方面的人造機構陷于無法收拾的混亂狀態,其結局是普遍的破產;舊的國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國才略一齊崩潰,以致王冠成打地滾在街上而無人拾取;絕對無法預料,這一切將怎樣了結,誰會成為斗爭的勝利者;只有一個結果是絕對沒有疑問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為工人階級的最后勝利造成條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所言的僅僅是,戰爭將為工人階級的革命勝利創造“條件”,但要怎么去運用這個形勢,又要怎么去同社會中支持現存政權的護國主義慣性作斗爭,就是我們必須要從當時連貫而堅決的革命家們——列寧、布爾什維克和他們的國際主義戰友們學習的了。
一次大戰
1914年,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趾高氣揚地挑釁塞爾維亞遭到刺殺,隨后由于各大帝國之間的聯盟關系和外交失誤,一場世界大戰爆發了。
一場世界大戰爆發了。
這場戰爭本可以被盡快制止的。但凡擁有數千萬勞苦大眾支持的第二國際敢兌現自己過去十余年間簽下的反帝綱領、堅決地領導勞苦大眾在合法和不合法的條件下反對戰爭,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將各國的戰爭機器針對本國的統治階級們,是有可能盡快終止這場戰爭的。然而,在腐朽的他們沒有這么做,而是打出了“捍衛祖國”的口號,鼓勵各國勞苦大眾自相殘殺,來捍衛自己作為勞工貴族的特權利益。最機會主義的份子,比如第二國際的比利時和法國支部,加入了資產階級的政府或是擁護他們的戰爭政策,而在其他的中派份子則拒絕譴責機會主義者,實際上支持帝國戰爭。
整個舊的國際中,只有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支部,以及各個黨中的一些少數派的國際主義者,比如愛爾蘭的詹姆斯·康諾利、德國的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俄國的列寧、托洛茨基等人堅定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在一段時間內,連貫的國際主義者數量之少,列寧無奈的開玩笑到“四輛馬車上就裝得下所有人”。在震驚之余,列寧不得不感嘆,舊的國際已死!
這么巨大的背叛,其中的原因,就如我們之前解釋的,主要是喪失了革命自覺性的機會主義傾向在短暫的物質優渥中被催化壯大。是帝國主義的腐朽收買使得這些工人領袖在大難臨頭時背叛工人。他們原本就沒有準備好真正地把自己的反帝綱領和革命進行到底。
然而,思想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正如馬克思所言,當思想足夠激進、足夠徹底、足夠抓住群眾的需求,那么思想就將掌握群眾,成為巨大的物質力量。國際主義者們的主張并非某種空穴來風,或是某種天才的發現。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綱領是在帝國主義內在矛盾的客觀條件所導致的工人運動客觀上的必然任務之一。不過只有當一個革命國際黨和它的干部敏銳的捕捉到這一點,并自覺地充分發展這一綱領,才能使帝國主義矛盾下必然自發產生的工人運動走向勝利。列寧和其他國際主義者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馬上開始著手在一場慘絕人寰的全歐戰爭中進行重建共產主義國際的工作。
正如馬克思所言,當思想足夠激進、足夠徹底、足夠抓住群眾的需求,那么思想就將掌握群眾,成為巨大的物質力量。
他們首要的工作,是將理論梳理清楚,旗幟鮮明地反對護國主義,才能在政治上將自己和死去的第二國際劃開界限。他們首先要解釋,既然帝國主義戰爭已經發生,怎么樣才能將對外戰爭轉化為對無產階級最有利的革命情勢,也就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本國階級之間的內戰。這就是列寧的“革命失敗主義”理論所要做的貢獻了。
為了向干部解釋如何使得對外的帝國主義戰爭轉向對內的階級間內戰,使得槍口從外國的勞苦弟兄們轉向本國的統治階級,列寧提出了“革命失敗主義”的說法來說明:無產階級必須促成本國政府和資本主義在戰爭中失敗。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革命家要鼓吹恐怖主義或是破壞戰斗的行徑,恰恰相反,革命家是要學會利用戰爭形勢來向群眾進行宣傳、鼓動,向他們解釋道,只有推翻了這個制造戰爭的政權才能一勞永逸地爭取和平、變革和解放。隨著本國資本主義和統治階級被打倒,并促成國際革命,工人階級就會從本國的軍事失利中獲得更多。列寧希望通過這個說法,能在當時混亂的形勢中向革命干部們解釋當前的政治任務,將國際主義者們從“革命勝利主義”和“革命護國主義”這類的路線中挽救出來;這絕不是一個對群眾的宣傳口號。后來的中國托派“少數派”中的部分成員就犯過把這個口號用于宣傳的巨大錯誤。
由于情勢的復雜性,正確的思想不一定能馬上獲得支持,這對于革命家而言是如此,對于整個意識更保守的群眾而言更是如此。第二國際的背叛留下了巨大的理論混亂,從中脫離出來的許多人物也不能馬上同第二國際和機會主義者分裂。在這一時期,甚至像托洛茨基這樣杰出的國際主義者都犯過不夠堅決的錯誤,更不用提其他人物。因此,這一思想一開始甚至在國際主義者之間都有些難以接受,更不用提當時許久沒有參與戰爭的歐洲各國群眾。當時各國,隨處可見巨大的愛國熱潮,許多年輕人將戰爭當作一場冒險,勞苦大眾更是受到媒體的蠱惑,認為自己是為民主、正義、自由、平等之類的理想而戰。在大約兩年的時間里,列寧的立場在國際上都鮮有人支持,陷入了非常大的孤立。
但是,正確的思想是會隨著事態的發展而證實的。隨著戰爭的僵持不下,各國前線死傷慘重、而軍事化的生活也讓群眾苦不堪言,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自發地走向反對戰爭的立場。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革命干部意識到了要通過反對戰爭來鼓動群眾反對資本主義,逐漸接受了列寧“革命失敗主義”的理論。
然而,同時還流行的思想,除了狂熱的護國主義,還有隨著戰事僵持過久,資源消耗殆盡,而開始流行的資產階級和小資的“和平主義”。列寧解釋道,這不過是戰爭問題上,帝國主義雙刃劍的另一邊:從帝國主義戰爭轉向帝國主義和平。這種和平主義偽善地高呼停火和世界和平,要求要解除任何武裝。這是完全不連貫的和平主義:一種譴責戰爭的現象又不譴責挑起戰爭的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一種要解除勞苦大眾武裝,而要保留統治階級武裝的虛偽。
以革命爭取世界和平
要真正爭取一勞永逸的和平和解放,就只能首先由各國無產階級以革命推翻不斷制造出這些戰爭和剝削的本國帝國主義統治階級,并以此來爭取無產階級之間的和平與聯合;就像要醫人性命,戰勝癌癥,就必須要根治癌細胞、抑制它的無限擴散。這也是過去的布爾什維克如何爭取世界和平的辦法。
在二月革命以后,布爾什維克耐心地向俄國的勞苦大眾們解釋了這一點——要爭取和平,就必須要推翻戰爭販子。隨著事態的確向布爾什維克正確的前瞻發展——臨時政府不得不捍衛資本主義、不得不捍衛戰爭——群眾愈發愈傾向布爾什維克的綱領。這時,他們的耐心說服和事態的發展結合在了一起,正確的理論成為了物質的力量。自發組織起來的俄國勞苦大眾,也正是在布爾什維克的領率下,才能自覺地通過奪取政權、粉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方式終結了殘害他們已久的世界大戰以及剝削制度,并向全世界的工人發出以革命終結戰爭的號召,掀起了一場世界革命。事實上,也的確是革命終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德國的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德國資產階級,帶來了世界大戰的結束,而也正是德國革命未能粉碎資產階級國家的失敗為二十年后更加血腥的下一次帝國主義戰爭埋下了野蠻主義的種子。
最后,作者想提醒所有的讀者同志們:在世界上戰爭不斷加劇的今天,我們不應忘記列寧這一批革命先輩的布爾什維克革命傳統的功績:是革命馬克思主義者的傳統率領了工人階級奪取、捍衛了自己的工人政權,親自終結野蠻的帝國主義戰爭;是革命馬克思主義者的傳統為這個帝國主義時代漆黑的夜空中打出了貫徹的革命信號彈,史無前例地向全世界發出解放的號召:全世界無產者們聯合起來,打倒吃人的帝國主義,我們要一起來建設美好的明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