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個關于教員的小事。
1920年,教員數次提出“湖南自治”的政治主張——
6月18日,教員在上海的《時事新報》發表《湖南人民的自決》,說社會的腐朽、民族的頹敗,非有絕大努力,給他個連根拔起,不足以言摧陷廓清......湖南的事,應由全體湖南人民自決之。贊助此自決者,湖南人之友,障礙此自決者,湖南人之仇。
6月23日,教員給老資格同盟會員曾毅寫信,表示中國20年內沒有實現“民治之總建設”的希望,在此期間,湖南應實行自決自治,自辦教育、自興產業、自筑鐵路和公路,充分發揮湖南人之精神,造一種湖南文明。
9月3日,教員在長沙的《大公報》發表《湖南建設問題的根本問題——湖南共和國》,直接提議,中國應該分成二十七國,湖南人在湖南成立一個湖南共和國,徹底實行自治。
不論教員發表這些文章的初衷是什么,但可以看出來,年輕時期的教員,有著非常濃厚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
然而,到了1945年,教員經過25年的革命歷練,寫出震動全國的雄文《論聯合政府》,他在最后一個大章節里寫道——
“我們共產黨人區別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準,就是和最廣大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
為全體人民服務。
不搞個人小集團。
向黨組織和人民負雙重責任。
這段話表露出來的政治立場和政治觀點,明顯沒有地方保護主義的色彩,而是放眼天下統攬全局,洋溢著恢弘氣勢。
1956年,教員在政治局會議上做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在《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一章中,盡管他要求給地方放權,讓地方有充足的自主性,中央不要管的太嚴格,但他最后還是強調中央的統一領導——
“為了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有中央的強有力的統一領導,必須有全國的統一計劃和統一紀律,破壞這種必要的統一,是不允許的。”
寫出這段話的時候,距離教員提倡湖南自治,已經過去36年。
可以說,在這36年間,教員已經從地方保護主義,徹底轉變為中央集權主義,他僅有的一些湖南情節,也是停留在個人感情層面,并沒有上升到政治高度。
教員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巨大的轉變呢?
我覺得,教員發生這樣的轉變,和歷史慣性、共產主義理想、蘇聯的影響都有關系,但還有一個被人忽視的原因,那就是人生經歷。
教員在青少年時期,盡管在世界地圖面前感嘆世界廣大、人生艱難,但他一直在湖南讀書生活,于是他不可避免的對湖南產生深厚感情,思考時事問題,也經常以湖南為出發點。
軍閥混戰時湖南受到什么傷害、湖南如何振興、湖南能為中國進步做什么貢獻等等思考,其實都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但是在北京之行以后,教員的人生經歷逐漸豐富,眼界逐漸開闊。
李大釗向教員介紹了共產主義理論,打通了“人生艱難”和“解放全人類”之間的聯系,讓教員把湖南窮苦人的命運,和中國工農階級、全世界無產者的命運聯系起來。
到上海招收黃埔軍校學生、到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并出任宣傳部長,教員得以在“國共合作”的大潮中受到鍛煉,將自己融入風云變幻的時代。
帶秋收起義部隊上井岡山,從頭開始建設第一塊紅色根據地,教員不僅積累了政治實操能力,還精準確定了自己在中國革命、國際共運中的定位。
隨后就是在江西指揮土地革命戰爭、兩萬五千里長征、在延安指揮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途徑西柏坡,重返北京。
長達二十余年的時間,戰爭規模一年比一年大,戰爭范圍一年比一年廣,教員也在分析戰爭、指揮戰爭、領導戰爭的過程中,把局部戰爭和全國戰爭相結合、中國戰爭和世界戰爭相結合。
而在戰爭年代,和教員共事的人,都來自五湖四海。
如果偏向某一個地方的人,就必然得罪另一個地方的人,要想和睦共處,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偏不倚,以共同的事業為共同目標。
有了以上這些人生經歷,又身處這樣的環境,教員的格局就不可能局限在湖南一隅,他必然成長為胸懷寰宇的人。
最重要的是,教員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走過很多地方,而且在每一個地方停留的時間都不長,于是他就不會對任何一個地方,產生過度的依賴和感情。
這樣一來,他就和蒲公英一樣,成了“無根之人”。
既然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深厚的“根”,那么他的“根”,便只能扎在所有走過的地方,所有思考過的地方。
以前有個出版編輯和我說過一句話,不論大俗還是大雅,首先要大。
這句話,我聽完很受啟發,一直記在心里。
教員也是這樣,寫詩詞、做文章、做戰略規劃,不論細微處是否合乎邏輯,起碼每一處都透露著“大”,很能征服人心。
而教員的“大”,就是來自他的人生經歷。
人生經歷看起來虛無縹緲,但人生經歷對思想觀念的影響,永遠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
我們無法效仿教員參與那么多大事件,有時間和條件的話,只能多出去走走看看,見新鮮的人,見不同的事,養一股浩然之氣,慢慢把自己養“大”,脫離某一個小圈子。
一篇短文,就寫到這里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