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主力攻取鄭州后,就連傻瓜都能看出徐州地區有大仗要打了。
平漢、隴海兩大鐵路樞紐被人民解放軍掌控,毛澤東的“戰后展望”得以大體實現,當然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勝利,于是,如何牽制徐州附近國民黨軍重兵集團,保障華野主力殲滅黃百韜兵團的作戰順利完成,就成了毛澤東與華野、中野首長最為關注的問題了。
如此,中野主力形成了可沿隴海路上的汴徐線東進徐州戰場的態勢。
而就在中原野戰軍攻擊鄭州的同一天,毛澤東在尚未得知鄭州攻克的消息時,就敏銳地根據這一新的態勢,對淮海戰役計劃的目標和進程,提出了重大的修改,從而引導整個戰役計劃朝一個新的方向發展——22日子時,毛澤東致電陳毅、鄧小平,提出了中野主力攻克鄭州后“直出徐蚌線”的設想:
因此,為了保障我華野全軍在淮海戰役中完全勝利,請你們準備著,在攻克鄭州休息數日后,迅即全軍東進,相機攻占開封。或者不打開封,直出徐蚌線。不但鉗制孫元良、劉汝明,并且鉗制邱李兩兵團各一部。粟譚則令九、廣兩縱現在立即開動,直出金、魚、成、單與陳鄧協力作戰。九、廣兩縱是否已出動,何時可到金、魚、成、單地區,望粟譚即告。[1]
這就是毛澤東,下一步棋總是看三步——這個設想實在是太重要了!其意義非同小可。
陳毅、鄧小平對中央軍委這個設想的反應非常迅速——簡直可以說是“心領神會”:
當日亥時,陳、鄧致電中央軍委及劉伯承、李達:
軍委并劉、李:
一、鄭州之敵,于今養辰(22日)向新鄉撤退.被我九縱—個旅截擊于鄭州以北卅里處,正戰斗中。我主力黃昏后可加入戰斗,鄭州城已于今養午(22日)被我占領。
二、我們擬在現地休息兩天,調整部隊,于有日(25日)開始東進攻占開封。如開封之敵東逃,則遵養子電出商丘,或直出徐蚌線箝制孫、劉,協同華野作戰。
陳鄧
養亥[2]
這個設想的關鍵點,就是中野主力“直出徐蚌線”!毛澤東在陳鄧作出積極反應之前的同日13時致電華東野戰軍饒潄石、粟裕、譚震林,告知中野陳鄧所部可能的行動方向。電報中,毛澤東中野主力“直出徐蚌線”的意義,作出了這樣的解釋:
目前極好的形勢是白部黃張兩兵團被我二、六、十縱吸引到桐柏山區,在相當長時間內不可能回頭進到黃泛區,威脅東北面我軍之行動,有利于我陳鄧在攻鄭勝利后,以一部或大部或全部向東行動,協同三、廣兩縱,不但牽制孫劉全部,而且可能牽制邱李一部。具體行動,可在攻鄭后決定。我們預計是以一部留在鄭州、淮陽之線,以主力于邱李兩兵團大量東援之際,舉行徐蚌作戰,相機攻取宿縣、蚌埠,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破毀津浦路,使敵交通斷絕,陷劉峙全軍于孤立地位。假如二十三日開始之鄭州作戰,能在數日內達成任務,休整數日,本月底或下月初東進,以十天左右時間到達宿、蚌附近,休息數日,舉行徐蚌作戰,此時正是我華野打得激烈的時候,勢必吸引邱李很大一部分力量回援,對于保證淮海戰役取得大勝將有極大作用。但未知時間上來得及否,請陳鄧于攻鄭勝利后,作全盤考慮電復。[3]
電報中最關鍵的內容,是毛澤東提出了兩個全新的構思:一、中野東進后舉行徐蚌作戰(“徐蚌作戰”一詞,在第4條中出現了兩次);二、“陷劉峙全軍于孤立地位”。
毛澤東的這兩個新的戰役構思,使得原有的淮海戰役計劃,產生了質的升級,從而演變為最終實現了的“大淮海”戰役——南線決戰!
這里,毛澤東首次提出了“陷劉峙全軍于孤立地位”的設想,而這個設想與中野主力“直出徐蚌線”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這個“孤立徐州”的設想,粟裕等在濟南戰役方初始方案中的首案中也提出過,但實際上當時平漢、隴海、津浦這幾大交通樞紐都還掌控在國民黨軍手中,沒有中原野戰軍主力直接進入徐蚌戰場予以配合,華東野戰軍一邊在濟南攻堅,一邊派出部分部隊南下隴海路,那是很難實現這個意圖的——就連粟裕在提出這個方案的同一電中,實際上也并沒有表現出多大信心:“此戰役后雖能殲滅敵人一批有生力量,但很難達到孤立徐州的目的。”[4]
但這一回,中原野戰軍主力要直出徐蚌線作戰,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那就是一個力量倍增器,或者說是一個足以改變天平傾斜的秤砣!——毛澤東后來也說:“兩個野戰軍聯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幾倍的力量。”[5]
中原、華東兩大野戰軍在同一個戰場作戰,兩軍在戰略上“協同配合”,將變作戰役上的“聯合作戰”!如此,兩軍相互協調同步和統一指揮的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提上了日程。所以,毛澤東才在這封致饒粟譚并中原局的電報中,向各方預作招呼:“請陳鄧于攻鄭勝利后,作全盤考慮電復”——毛澤東還還在該電中告知華東野戰軍首長:“陳毅、鄧小平二同志現用陳謝電臺在鄭州附近指揮作戰,你們及進入魯西南之三縱均應經陳謝臺與陳鄧密切聯絡,以利配合。”
10月23日5時,毛澤東再電陳毅、鄧小平并饒潄石、粟裕、譚震林,明確了中原野戰軍主力東進后的任務:“第一個目標是殲滅孫元良兵團,第二個目標是攻占宿、蚌”,并要求饒潄石、粟裕、譚震林“即令三縱、廣縱及魯西南地方兵團,準于月底進至商、碭以北,并受陳鄧指揮”。[6]
同日,華東野戰軍司令部向華東野戰軍各部下達《淮海戰役預備命令》,該命令中也提出了“孤立徐州”并闡示了其意義:“我陳軍長、鄧政委率部已十二十二日攻占鄭州,并將繼續轉兵東進奪取開封,爾后繼續向徐蚌段前進”,“我為繼續殲滅中原戰場敵之機動兵團有生力量,使山東、華中解放區聯成一片,暴露津浦南段,孤立徐州,進一步開展中原戰局更有利之形勢;決集中華野全力(包括西兵團、山東兵團、蘇北兵團及魯中南主力)首先殲滅據守新安鎮為中心之黃伯韜兵團(包括二十五軍、六十四軍、六十三軍、一百軍各部),并求殲徐州外圍韓莊、臺兒莊、賈汪地區之馮治安一部或大部,爾后視情況發展,進擊兩淮、高、寶及新、海,或再殲由徐東援之邱、李兵團之大部或一部;乘勝擴張戰果,西進津浦,南逼長江,打爛蔣匪之華中防御體系,迫敵完全轉入防御。”[7]
華野司令部在這個預備命令中所構想的戰役前景,已經在向“戰略決戰”的宏偉目標靠攏了!
注釋
[1]《中央軍委關于中野攻克鄭州后全軍東進致陳毅、鄧小平等電(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64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陳毅、鄧小平關于占領鄭州及主力東進計劃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67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中央軍委關于修改淮海戰役部署致饒漱石、粟裕、譚震林等電(1948年10月22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65頁~第66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4]《粟裕等關于雨季休整后的作戰方案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8月10日4時)》,《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86~第90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5]《視察江蘇等地回北京后的談話(1983年3月2日)》,《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5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
[6]《中央軍委關于中野東進后的作戰行動致陳毅、鄧小平等電(1948年10月23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68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7]《華東野戰軍淮海戰役預備命令(1948年10月23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69頁~第75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