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粟裕建議的“淮海戰役”首案,中原野戰軍首長劉伯承、陳毅、李達首先作出積極響應。據中原野戰軍參謀長李達回憶,得悉粟裕提出“淮海戰役”初步設想后,在河南寶豐縣大張莊的中原野戰軍首長劉伯承、陳毅、李達(鄧小平在西柏坡參加中央9月會議后正在返程途中)立即就進行了研究——“差不多研究了一整天”[1],并于次日上午致電軍委與華東野戰軍首長:
軍委并粟:
㈠粟敬七時電悉。濟南攻克后,我們同意乘勝進行淮海戰役,以第一方案攻兩淮,并吸打援敵為最好。如能配合孫良誠各偽部之反正,則收效更大。對控制于魯西南之四、八兩縱以能進出于豐、沛、蕭、碭,躡邱兵團之后為最好,且可于南下時相機夾擊援敵于淮北路東地區,同時亦可保持向西的機動,打擊隴海線、魯西南分散之敵。
㈡豫南戰局迄本月止,白敵已決調七師、四十八師集結確山,昨日已到一個團,余部在二十六七兩日可集結完畢。因濟南已不能挽救,黃兵團不北開,必企圖以全力六個師(共十二個旅以上)西進,向南陽運補給品,撲向我求戰,且有可能于進駐南陽后向北推進,破壞我豫西區之中心腹地。如此著實現,對我秋季群運、屯糧、冬衣諸計劃妨害甚大。因連日天雨,敵之西進當在天晴之后。
㈢我們研究上述敵情發生時,認為集中全軍,殲敵于南陽附近或攻占南陽的機會已成過去,擬采取分遣殲敵方針。建議以一至兩個縱隊南下,配合桐柏、江漢部隊先破擊信陽、漢口段鐵路,然后分殲分散于江漢地區之敵(如二十八師、五十二師、二十師),估計可能達成殲敵任務,并于可能時,相機攻占襄陽。劉金軒十二旅擇機回陜南,爭取殲滅七十九師一部,并打開漢水上游局面。我集中主力三至四個縱隊,位于南陽附近,掩護南下部隊之開進,并吸敵西進,待敵進至泌陽、唐河間,我主力即緊縮于舞陽、方城地區候敵改變方向回援江漢時來決定行動,或打南陽,或打駐馬店,或尾敵南下,均屬有利,如敵轉向東北,則我亦向東向北機動均可。此一行動計劃可爭取在江漢殲敵一部,可保持豫西基本區,于東戰場亦可配合得宜,望軍委指示。
劉陳李
九月二十五日午[2]
該電除對粟裕“淮海戰役”設想表示贊同外,還提出了一個比較重要的建議:華東野戰軍在魯西南的兩個縱隊進出于徐州以西及西北之“豐、沛、蕭、碭”,以“躡邱兵團之后”——一徐東阻擊,徐西牽制,以保證華東野戰軍主力“奪取兩淮”及打援行動的順利進行。
對于中原野戰軍對華東野戰軍徐東作戰的配合,劉陳李也有設想:中原野戰軍兵分兩路,一部(兩個縱隊)破擊信陽、漢口段鐵路;而“主力三至四個縱隊,位于南陽附近,掩護南下部隊之開進,并吸敵西進,待敵進至泌陽、唐河間,我主力即緊縮于舞陽、方城地區候敵改變方向回援江漢時來決定行動,或打南陽,或打駐馬店,或尾敵南下,均屬有利,如敵轉向東北,則我亦向東向北機動均可”。
——這里表現出的是一種擔當的態度:明知敵西進將“破壞我豫西區之中心腹地”,且“對我秋季群運、屯糧、冬衣諸計劃妨害甚大”,卻仍然準備“吸敵西進”,拖住華中“剿總”的兵馬不使其東進援徐,以自身擔當困難,來配合華東野戰軍主力對黃百韜大打出手!也難怪國民黨軍在戰后的總結檢討中大販“后悔藥”:“ 惜以華中剿總誤中劉匪豫西佯動奸計,先期誘致第十二兵團西趨南陽,以致延誤東進,造成分散。”[3]
如果華中“剿總”仍然要執意東進,劉伯承、陳毅、李達也有準備:中原野戰軍兵分兩路,對有可能增援徐州的華中“剿總”之敵進行攻擊。[4]
較之于粟裕的“淮海戰役”首案,劉陳李的建議又更深入了一步。從而使原來設計的牽制性作戰行動,從準備“敵轉向東北則我向東向北機動”,以“配合東戰場”(即粟案預設的淮海戰役戰場)的基礎上,在各方討論和戰局演變和發展中,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和演變,進而最終使戰略意義上的“配合行動”,變成了戰役格局上的“聯合作戰”。
這實際上是最高統帥毛澤東精心運籌的杰作——他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注釋
[1]李達:《回顧淮海戰役中的中原野戰軍》,《淮海戰役·回憶史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2頁,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
[2]《劉伯承、陳毅、李達同意進行淮海戰役致中央軍委、粟裕電(1948年9月25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41~第42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國民革命戰史·戡亂戰史·華東地區作戰》第304頁,[臺]國防部史政編譯局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三月十二日編印。
[4]《劉伯承、陳毅、李達同意進行淮海戰役致中央軍委、粟裕電(1948年9月25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41~第42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