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是人民解放軍的命名,而在國民黨軍方面,這場戰事稱之為“徐蚌會戰”。
應該說,國民黨軍對這場戰役的稱謂,比人民解放軍更為準確。
淮海戰役最先提出方案者,是時任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的粟裕。1948年9月24日7時,在濟南城內尚未完全結束時,他就致電中央軍委、華東局和中原局,提出了濟南戰役結束后,如何使用華東野戰軍主力作戰的建議。
粟裕在建議中提出了三個方案,其中的首案即為“淮海戰役”:
⒈為更好的改善中原戰局,孤立津浦線,并迫使敵人退守(至少要加強)江邊及津浦沿線,以減少其機動兵力,與便于我恢復江邊工作,為將來渡江創造有利條件,以及便于爾后華野全軍進入隴海路以南作戰,能得到交通運輸供應的方便,和爭取華中人力、物力對戰爭的支持,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該戰役可分為兩階段:
第一階段以蘇北兵團(須加強一個縱隊)攻占兩淮,并乘勝收復寶應、高郵,而以全軍主力位于宿遷至運河車站沿線兩岸。以殲滅可能來援之敵。如敵不援或被阻,而改經浦口、長江自楊州北援,則我于兩淮作戰結束前后,即進行戰役第二步,以三個縱隊攻占海州、連云港,結束淮海戰役,爾后全軍轉入休整。
⒉只進行海州作戰,僅以攻占海州、新浦、連云港等地為目的,并以主力控制于新安鎮、運河車站南北及嶧棗線,以備戰姿態進行休整。
此案對部隊休整(只有攻城部隊須稍事休整,至昨黃昏為止,攻城部隊之六個縱隊僅傷亡八千余人,昨晚及今晨傷亡尚不在內,依此傷亡并不算大)更便利,但亦增加今后攻占兩淮的困難(敵可能增兵)。
⒊全力向南求援敵之一部而殲滅之,但在濟南攻克,敵人加強警惕,可能退縮,恐不易求戰。
⒋全軍即進入休整,如此對部隊有好處。但易失去適宜作戰——“秋涼氣候和濟南失守后加于敵人之精神壓力”。[1]
在粟裕提出的“首案”中,淮海,當然指的是預設的戰場范圍,即兩淮(淮安、淮陰)地區和海州地區(廣義的理解,是指海州、連云港地區)。戰役的目的顯而易見:首先取兩淮和海、連,殲滅國民黨軍在該地區的那兩個整編師(軍),同時準備打擊由徐州來援之國民黨軍,迫國民黨軍主力退守津浦沿線,減少劉峙集團機動作戰兵力,將山東、蘇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改善華東、中原我軍態勢,為渡江南進創造條件。
所以,粟裕的這個“淮海戰役”,是名符其實的“淮海戰役”。
但是,后來那個“以徐州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至豫皖蘇邊,北自隴海鐵路兩側,南達淮河的廣闊戰場上,與國民黨軍徐州劉峙集團的大決戰”,與粟裕的這個“最初建議”相比,已經面目全非,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了:后來那個“大決戰”,使位于津浦、隴海兩大鐵路干線樞紐上的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變成了一個燃燒的“十字架”,而粟裕原建議中的“淮海戰場”,卻反而被“邊緣化”,基本上就沒有發生過什么值得一提的戰事。
此“淮海”,已非彼“淮海”,后來發生的“淮海戰役”,實際上已經名不符實。
倒是國民黨軍方面對這場決戰的稱謂更為準確:徐蚌會戰。
粟裕最初提出的“淮海戰役”,還是基于華野作戰范圍的視野,無論是作戰規模還是范圍都很小,戰役目標也很十分謹慎與節制甚至保守——是待戰而不是尋戰,胃口張得也并不大。而且,這個建議如果不經修正,實際上也是無法付諸實施的:粟提出建議的敵情判斷基礎,是徐州之敵主力邱清泉、李彌、黃百韜三個兵團尚在集結于徐州準備北上援濟,黃百韜兵團尚在津浦路上豐縣-徐州一線,隴海路徐(州)連(云港)線上的新安鎮(黃百韜兵團的原集結地)、宿遷、運河車站一段,尚處于空白狀。如果這個態勢沒有變化,那么粟案中的蘇北兵團出兩淮,華東野戰軍主力置于宿遷、運河車站一線,準備打擊徐州援敵的設想,是有理由,也是有依據的。
但是戰爭是動態的不是靜態的,就在粟裕提出建議的同時,徐州“剿總”因畏憚于華野為攻占濟南所配置的強大打援集團,原擬援濟的邱清泉、黃百韜等兵團不敢貿然北進。而濟南剛被攻克之后,黃百韜兵團即刻恢復了戰前的原態勢,回據了新安鎮一帶。于是,粟裕原來設計的“淮海戰役”,實際上已無法付諸實施:華野蘇北兵團南下取兩淮的行動受到嚴重威脅,華野主力原擬進至宿遷、運河車站的設想也不可能實現(這片地域已在黃百韜兵團控制之下)。更何況,粟裕原案中的“打援”是居于“掠地”之后的位置,只有徐州之敵出援,這個“援”才能打上!而即便是蘇北兵團包圍了兩淮之敵,徐州敵之主力是否會為了這一個整編師(軍)向河湖港汊縱橫、不利于大兵團運動的兩淮地區出援,也不是一件很有把握的事情——參照一下徐州之敵對濟南被圍的出援態勢與行動,差不多可以肯定:徐州之敵不太可能為會了這一個整編師而大舉出援。所以粟裕原案中的“打援”,差不多就等于:打得上就打,打不上,也無礙!
關于粟裕初步設想中的“淮海戰役”,在半月后的10月12日,華東局饒潄石、粟裕、譚震林致中央軍委電中曾經有過這樣一番檢點:
前曾提議組織淮海戰役,首先以奪取兩淮為目標,殲擊增援敵,再打下新浦、海州、連云港,此著因黃兵團已先我東調新安鎮集結,堵我南下,我小部下去不能解決敵人,大部隊穿過,后方補給困難,恐敵亦可能先我加強兩淮守備,該方案在戰役第一步,似已較難實現。[2]
考慮到粟裕提出實施“淮海戰役”(為區別于后來實際發生的“淮海戰役”,史家們又將粟裕首案的這個“淮海戰役”給予了“小淮海”的別名)的同時,濟南巷戰尚在進行之中,所以這個建議中對后來的情況變化估計不足的問題,屬于正常范疇之內。更何況,剛率華野經歷了一場大戰的粟裕在這個僅僅是初步設想的建議中,還包含有積極而具亮點的內涵:濟南戰役后,華東野戰軍主力將傾力南下,尋戰于徐蚌線以東,而不是西出徐州以西——西進徐西,雖然能會合中野,但有可能面對的是敵華中白崇禧集團、徐州劉峙集團這兩大重兵集團的合擊,有可能陷于不利情況下的決戰;而尋戰于徐蚌線以東,在一定時間內,面對的則只有徐州集團一個對手。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粟裕這個有著積極“亮點”的思路,早在一個月前的8月23日(濟南戰役前)就已向中央軍委提出:“兩個月以后,我們即可舉全力沿運河及津浦路南下,以一個兵團攻占兩淮及高郵、寶興地區,則蘇北局勢即可大大開展”。[3]
注釋
[1]《粟裕關于舉行淮海戰役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9月24日)》,《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第39~第40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2]《饒潄石、粟裕、譚震林關于殲滅黃百韜兵團的部署至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10月12日)》(酉文子電),《淮海戰役綜述·文獻·大事記·圖表》(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會員)第55頁~第58頁,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
[3]《粟裕等關于調蘇北兵團參加濟南戰役致中央軍委等電(1948年8月23日午時)》,《濟南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編審委員會)第107頁,解放軍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