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松山戰役娃娃兵的故事越傳越廣,網上大量相片和故事,越傳越真實,甚至情節都很完整,甚至說松山戰役犧牲7000娃娃兵。某些學校和單位甚至把松山戰役娃娃兵當做歷史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2025年春節,出現大量中國人到松山戰役烈士陵園祭奠“娃娃兵”的事。不得不說,這些人的出發點是好的,是愛國的,然而歷史知識是缺乏的,去祭奠一群不存在的人,合適嗎?
春節期間到松山戰役遺址祭奠“娃娃兵”
春節期間到松山戰役遺址祭奠“娃娃兵”,他們中幾個人懂得歷史?
松山戰役娃娃兵的謠言,逐漸被傳成了歷史。然而真相是什么呢?這樣把謠言傳成歷史的后果是什么?其反映了什么問題?
本文將做分析解釋。
首先,必須明確,所謂松山戰役娃娃兵的故事就是一個謠言,松山戰役娃娃兵不存在。
謠言的源頭已經無法追究,但是謠言的起源主要是幾個,第一就是陳友禮的照片(另一說是李占宏,不過后來確認是陳友禮),陳友禮的照片是美國通訊兵拍得,當時陳友禮是第5軍200師收留的孤兒,是一個“娃娃兵”,但是只是部隊收留,不直接參與作戰,其實當時不僅僅遠征軍,中國很多部隊都收留大量孤兒或者與家人分開的孩子,無論是國民黨軍隊還是共產黨軍隊,都有這些“娃娃兵”,娃娃兵并沒有編制,不上一線,而是從事后勤保障的工作。比如:炊事兵、通訊兵、醫護兵等等,其實第5軍200師并未參加松山戰役。
陳友禮老人當時是個孤兒,并未參加松山戰役
當時中國軍隊中確實收留有些娃娃,但是沒有軍隊編制,做一些后勤工作
第二就是松山戰役烈士陵園中“娃娃兵”雕像,松山戰役所謂“娃娃兵”的造型,就是陳友禮這張相片,雕塑家李春華借用這個照片造型,并不指代所謂娃娃兵,而且李春華用的這張相片沒有經過嚴格考究,而荒唐的事情,李春華借用這個照片做的雕像,居然成為所謂松山戰役娃娃兵的故事來源。第三,就是網上大量流傳的所謂“松山戰役娃娃兵”的相片,這種相片有幾個來源,包括前文說過國民黨收留的孤兒,國民黨時期童子軍訓練,影視作品(包括少共國際師的影視),現代AI制作,甚至還有金三角國民黨殘軍撤離緬甸的照片。很多人為了吸引流量,都造謠是“松山戰役娃娃兵”相片并配以故事。
松山戰役“娃娃兵”雕像
網上流傳一些所謂“松山戰役娃娃兵”,實際是金三角殘軍后代
這些所謂“松山戰役娃娃兵”相片,實際上是AI制作。
網上流傳娃娃兵相片,實際上是AI制作,現實中,這些娃娃上戰場,就是送死,中國人不會這樣做。
這張就更荒唐了,這是紅軍裝束,現代小孩子拍攝的視頻(類似那個兒童版《水滸傳》)
松山戰役娃娃兵,沒有一個官方文件記錄,沒有當時報道,沒有一個直接證據證明存在7000犧牲的“松山戰役娃娃兵”。前幾年還在世參加過松山戰役的老兵也否認松山戰役有娃娃兵。
其次,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
松山戰役于1944年6月4日開始,
參與松山戰役的中國部隊是是宋希濂第11集團軍,包括遠征軍第十一集團軍71軍新28師(缺編一個團),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榮1師第3團、第2團第1營。這些部隊,全部都是中國軍隊的精銳,基本美式裝備。根本沒有所謂“娃娃兵”。
(那些說松山戰役有娃娃兵的,請問,娃娃兵在哪支部隊中,團長是誰,師長是誰?出自什么史料。)
若以兵力論,中國遠征軍約為日軍的三十倍!
松山戰役,歷時95天,中國遠征軍以傷亡7783人的代價(其中陣亡4000人),殲滅日軍1200多人。沒有所謂“娃娃兵”陣亡。
這就是真實歷史。
那些持“松山戰役娃娃兵”歷史的人,你們看看現在9-15歲的娃娃,能打仗嗎?中國軍官會讓這些孩子送死?
再次,為什么松山戰役娃娃兵的謠言會傳那么廣。
兩個原因,一是中國人對抗戰中日軍殘暴行為的憤怒,二是歷史知識的缺乏。最主要是第二個原因,中國很多人缺乏歷史知識,對一些謠傳不會自己思考,盲目相信,甚至幫助傳播,謠言越傳越廣,越來越多人相信,結果成為歷史。現代網絡的信息衍生能力更使幫助謠言成為歷史。
最后,傳播“松山戰役娃娃兵”的謠言,最終成為歷史,危害是什么?
必須說明,很多傳播這個謠言的人都是愛國的,只是歷史知識缺乏。但是,把謠言傳播成為歷史,危害很大,甚至日本人很高興。
第一, 日本人認為,如果真有松山戰役娃娃兵,把娃娃推向戰場,讓娃娃去死,就是政府和成人無能的表現,借以攻擊中國的人性和當時政府無能。
第二, 松山戰役娃娃兵這個謠言,其實仔細追究,漏洞百出,沒有歷史記錄和證據,如果中國人把松山戰役娃娃兵的謠言作為歷史,那么,日本也可以追求認為抗戰中很多真實發生的日軍殘暴行為(如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鎮江大屠殺等等),也是中國人編造謊言而已。這樣對中國
非常不利。
因此,必須正確對待歷史,必須盡早消除松山戰役娃娃兵謊言。相關部門應該盡早澄清這個謊言,所有中國人也應該思考一下,不要傳播謊言,助紂為虐。不要再網絡上傳播抗日神劇。
再次請大家不要傳播虛假歷史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