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我國正置身于一個復雜國際環境中,新中國自成立伊始,便遭受著美國全方位的遏制,尤其是在核武器研發領域。
美國在二戰中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的殘酷行徑,不僅讓世界為之震驚,也讓新中國領導人深刻體會到擁有核武器的戰略意義。
1964年,中國成功試爆首顆原子彈,正式步入核國家行列,可這僅僅是一個開始,中國的核安全體系尚需進一步完善。
與此同時,中蘇關系也日趨緊張,赫魯曉夫掌權后,蘇聯對中國的態度急轉直下,最終全面撤回在華專家,使中國在國際舞臺上陷入孤立。
在這樣的背景下,毛主席和周總理深感必須采取更為隱秘和安全的措施,來保障中國的核力量。
為在這場核領域的激烈競爭中站穩腳跟,1965年一個尋常日子,毛主席突然致電周總理,緊急召他前來辦公室。
為確保這次會談的絕對保密,毛主席特意讓警衛員暫時離開。在會談中,毛主席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建造一座深藏地下的工廠,用以抵御外部的核威脅。
周總理聽后,立刻表示全力支持,建議選址要極其隱蔽,以避開美蘇的偵察。兩人迅速達成一致,這個計劃后來被命名為“816工程”。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毛主席和周總理深入探討計劃的每一個細節,深知為了確保工程的隱秘性,必須選擇一個極為隱蔽的地點,讓所有參與工程的人員與外界隔絕。
經過深思熟慮,周總理最終選定位于重慶的白濤鎮作為這一絕密工程的所在地,這個小鎮被群山環抱,且重慶特有的多霧天氣為工程提供天然的隱蔽屏障。
此外,白濤鎮緊鄰烏江,豐富的水資源為未來的核制造過程提供有力保障。
選定白濤鎮作為核工程的秘密基地后,周總理迅速行動,親自簽發指令,將這個小鎮從中國地圖上悄然抹去,對周邊地區進行嚴格的居民背景審查,以確保工程的保密。
1966年,代號為816的絕密工程正式啟動,這是一項規模龐大、耗資巨大的工程。
整個基地宛如一座龐大的地下城市,包含反應堆、鈾濃縮設施、武器組裝車間、辦公區、生活區等多個關鍵功能區。
金子山位于白濤鎮,因816工程的實施,其開采出的石料足以鋪設一條長達1500公里的道路。
在和平時期,這里可以作為一個功能完備的工廠進行日常生產活動,擁有充裕的空間作為儲備區域。
在戰時,該基地能夠迅速轉為地下防御陣地,有效應對各種緊急情況。就在工程即將圓滿收官之際,一紙停工令不期而至。
1984年,隨著全球局勢趨于緩和,中國根據自身的國情發展需要,將重心更多地轉向經濟建設,以期全面推動國家進步。
在綜合考量國內外多種因素后,中共中央作出明智的決策,決定暫時擱置816工程,集中力量投入到國家的經濟建設。因此,盡管“816工程”已接近完工,卻不得不遺憾地暫停建設。
無論如何,816工程仍具有重要意義。在816工程的推動下,中國的核武器研發取得諸多重大突破,其中就包括氫彈的成功試爆,這些成就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更有力地保衛國家的安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