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今年是毛主席親自指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90周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在世界經典戰役史上,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主席親自指揮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創造了一個世界戰爭上迄今為止空前絕后的戰爭難度克服記錄——三萬裝備極其落后、幾乎陷入四十萬擁有歐美先進武器援助的敵軍合圍的軍隊,成功跳出了包圍圈,粉碎了敵人的圍殲陰謀。
這場戰爭中,毛主席把戰爭指揮藝術發揮到了極致:“我方:武器繁雜,多為繳獲的國民黨軍武器,且彈藥不足;敵方:中央軍武器裝備精良,湘軍和桂軍武器雖相對稍低劣但卻遠優于紅軍裝備”“紅軍……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長征:1934-1936》)。我軍在這場戰爭取得勝利,主要靠的是毛主席爐火純青的軍事指揮藝術,而不是靠所謂的情報。原因很簡單——古今中外打仗都需要了解敵情,博古、李德、周恩來指揮紅軍的時候,情報同樣非常精準,但是他們就接連戰敗,使紅軍陷入危機之中。這就是軍事指揮能力的問題!
世界上迄今為止最經典的戰役是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中國人民的救星、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毛澤東指揮的,這是值得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全世界共產主義者自豪的。今天,我們回顧毛主席親自指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的光輝歷程,緬懷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紀念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90周年!
一、一渡赤水,爭取主動
遵義會議基本確立了毛主席的軍事指揮地位。這時,數十倍于我軍的敵軍對我軍幾乎形成了合圍之勢。為了突出重圍,我黨起初決定北渡長江。于是,蔣介石急忙命令四川軍閥劉湘集中兵力堵擊我軍,又命令薛岳和貴州軍閥王家烈率軍渡烏江尾追我軍。
起初,我軍決定在土城以東的青杠坡伏擊川軍。但是,由于情報失誤——川軍的六個團被說成了三個團,戰爭陷入膠著狀態,敵我損失人數相當。當時紅軍展現了驚人的戰斗力,吃掉這部分被伏擊的敵人也是可以的。所以,這部分川軍官兵上下即使保住了狗命,也被紅軍徹底打傻了、打怕了。但是,為了爭取紅軍在戰場的主動權、預防敵軍對我軍合圍,“毛澤東提議召集中央政治局主要領導人開會,決定立即撤出戰斗,作戰部隊和軍委縱隊迅速輕裝渡赤水河西進,開始了紅軍長征中舉世聞名的四渡赤水之戰。”(《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席講,主動權,就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主席的決定是非常明智的。主席分析:當時除了西面敵人少一些以外,東、南、北敵人都趕來。于是,主席決定率領紅軍西渡赤水河。這就是“一渡赤水”
二、二渡赤水,“趁黔北空虛,殺他一個回馬槍”
由于蔣匪軍加強長江沿岸防御,并以極其優勢兵力分路向我軍進逼,中央軍委決定放棄北渡長江計劃,“要求各軍團迅速脫離四川追敵,向滇境鎮雄集中,并進行與滇敵作戰的一切準備”(《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軍委在扎西鎮召開會議。毛主席“在會上提出回師東進、再渡赤水、重占遵義的方針。認為應利用敵人的錯覺,尋找有利的戰機,集中優勢兵力,發揚我軍運動戰的特長,主動地消滅敵人。為此提出輕裝,精簡機構,充實連隊。”(《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這就是《四渡赤水》電影中,主席講的“趁黔北空虛,殺他一個回馬槍”。主席精準指出:既然西面、南面、北面都不安全,敵人在夾擊我們,我們就出其不意,突然殺回去,重新回到貴州!
193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發出了《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闡述了毛主席的作戰方針:“在不利的條件下,我們應該拒絕那種冒險的沒有勝利把握的戰斗。因此,紅軍必須經常地轉移作戰地區,有時向東,有時向西,有時走大路,有時走小路,有時走老路,有時走新路,而唯一的目的是為了在有利條件下求得作戰的勝利。”(《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這是什么?這就是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行軍方向,從而牢牢掌握我軍行動的自由權,避免被敵人圍殲。
紅軍向赤水河東、烏江以北行軍。主席果斷決定占領婁山關、重占遵義。于是,主席“在回龍場出席紅三軍團干部會議,作戰斗動員報告,號召要提高消滅敵人的勇氣:敵人就像手上的五個指頭,我們要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把它割掉。”(《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席講的很清楚——戰略上我們以少勝多,就需要我們在戰役上集中優勢兵力、實現以多勝少。
我軍成功攻克婁山關。毛主席有感于婁山關戰役的勝利,作雄壯之詞《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之后,我軍占領了遵義城。
三、敵軍圍困萬千重,三渡赤水大佯攻
1935年3月10日,主席出席中共中央負責人會議。林彪、聶榮臻建議進攻打鼓新場。主席則認為,“不能打固守之敵,不能‘啃硬的’,應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席強調:打鼓新場雖然只有王家烈,但在附近有滇軍,如果滇軍趕到,我們面對的敵人就不止一個王家烈了。
但是,會上多數同志贊成進攻打鼓新場。晚上,毛主席建議周總理暫緩發布作戰命令。這時二局送來了他們剛破譯的敵電。這個情報證明了主席的判斷完全正確。于是,中革軍委向紅一、紅三軍團發出關于不進攻打鼓新場的指令。這一期間,形成了毛主席、王稼祥同志和周總理組成的三人團,毛主席的軍事指揮權進一步鞏固。
當時,敵人的包圍圈越縮越小,紅軍面臨著“敵軍圍困萬千重”的局面。這時,主席開始做出精妙絕倫的戰役決策——大規模的、全面的、充分的調動敵人的主力,從而跳出敵人基本形成的包圍圈。首先,主席決定先進攻魯班場,給這一處敵人制造錯覺。表面上,紅軍沒打下來魯班場;實際上,主席通過這一仗,達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挽救紅軍跳出包圍圈的戰略目標。打魯班場的戰略目標如下:“一、加強蔣介石‘匪必西竄搶金沙’的判斷。能拿下魯班場當然好,如果拿不下,也可以掩護再渡赤水河的意圖——因作戰而集中的部隊,可以一個轉身就奔茅臺渡口,迅速而從容地渡河。”“二、渡河后,仍然可以繼續讓蔣介石維持‘匪必西竄搶金沙’的判斷:中央紅軍想拿下魯班場而繼續‘西竄’。沒有拿下來被迫渡河,仍然是要隔河‘西竄’,繼續去搶長江,或去搶金沙江。那么中央紅軍完全可以根據敵人的動向,再尋求新的‘機動’。”(雙石:《中國共產黨人的幸運——漫話四渡赤水》)魯班場沒打下來,但是當地的敵人注意力已經被充分轉移了。
魯班場之戰,成功為我軍三渡赤水爭取了重要的戰略主動,而三渡赤水本身又是一個大佯攻。“為了進一步迷惑對方,調動國民黨軍隊西移,紅軍在三月十六日下午至十七日中午分別從茅臺附近三個渡口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向西進入川南古藺地區,并派一個團偽裝主力繼續向西北挺進,主力卻在附近山溝叢林里隱蔽集結。”(《毛澤東傳》:《第15章、長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三渡赤水充分吸引了敵人的主力,使蔣介石集中了多數兵力到了赤水河以西地區,為我軍根本擺脫敵人圍堵奠定了基礎。
四、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通過三渡赤水,敵軍主力被紅軍成功吸引到了赤水河以西。于是,主席決定率領紅軍主力趁東部空虛四渡赤水。“在達到調動國民黨各路軍隊大舉西向的目的后,紅軍決定立刻掉頭再次東渡赤水河,返回貴州。”(《毛澤東傳》:《第15章、長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可見,敵軍主力被毛主席充分調動到了西部之后,他就決定東渡赤水,甩開了一大股敵人。
這時,主席把軍事指揮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令蔣介石暈頭轉向,最終率軍徹底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首先,主席“又令紅九軍團由馬鬃嶺地區佯攻敵軍,引敵北向,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向南急進。”(《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吸引跟追之敵的注意力。這就進一步使蔣介石蒙在鼓里。
進一步給敵人制造錯覺之后,主席決定“我野戰軍決以遭遇敵人佯攻貴陽、龍里姿勢,從貴陽、龍里中間向南急進以便迅速占領定番。”(《毛澤東年譜(1893~1949)》1935年,四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紅軍四渡赤水,完全出乎蔣介石的意料之外。跳出國民黨軍隊的合圍圈之后,紅軍前鋒直逼貴陽。這就是《四渡赤水》電影中,主席干脆利落講出的“將軍,抽車!”眼看被毛主席“將軍”,蔣介石驚慌失措,忙調滇軍孫渡部隊“勤王”。敵軍全部被調動了,紅軍成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之后,紅軍馬不停蹄,甩開敵人之后,沖到了云南地區。為了根本擺脫敵人的包圍,主席精準指出:“云南境內的地形條件,不像湖南、貴州有良好的山區可以利用,我軍不宜在昆明東北平川地帶同敵人進行大的戰斗。我軍應該趁沿江敵軍空虛,尾追國民黨軍距我們還有三四天行程,迅速多取渡金沙江的先機。”(《毛澤東傳》:《第15章、長征》。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于是,紅軍佯攻昆明,調動敵人主力,從而巧渡金沙江。劉伯承回憶:“四月下旬,我分三路進軍云南……另兩路是紅軍主力,攻克霜益、馬龍、尋甸、嵩明等地,直逼昆明。這時,滇軍主力全部東調,云南后方空虛,我軍入滇,嚇得龍云膽顫心驚,忙將各地民團集中昆明守城,我軍卻虛晃一槍,即向西北方向金沙江邊挺進。”(劉伯承:《回顧長征》)通過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3萬紅軍成功擺脫了40萬敵軍的封鎖包圍!
小結: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中,主席至少用了七套組合拳:第一,避實擊虛,一渡赤水;第二,出其不意,二渡赤水;第三,轉移敵人注意力,假戲“真”唱,攻打魯班場;第四,吸引敵人主力,大佯攻,三渡赤水;第五,繼續吸引敵軍,令第九兵團向北誘敵;第六,佯攻貴陽,全面調動敵人;第七,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
先聲西擊東,后聲東擊西,再聲北擊南,后聲貴(貴陽)“擊”昆(昆明),最后聲昆擊金(金沙江)——這一戰的復雜程度、艱險程度、精彩程度,迄今為止,在古今中外都是無與倫比的。毛主席親自指揮的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之戰,展現了毛主席爐火純青的軍事指揮藝術,標志著毛主席將軍事實踐能力發揮到了迄今為止登峰造極、空前絕后的境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