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人到小紅書后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什么都稀奇,中國人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在美國人發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是誰?他們為你的國家做了什么”的疑問后,滿屏清一色的“Mao”就是最好的答案。
網友并沒有回答“他為中國做了什么”,或許是大家都覺得沒有必要,又或許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吧。對中國人來說,沒有比《東方紅》中的“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更言簡意賅的了,我們今天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他給的,他對中國和中國人來說,實有再造之恩。
事實上,就連今天中美人民在小紅書上的大交流、大融合,都在他的預見之中。早在1949年的《為什么要討論白皮書》中,毛主席就告訴我們,“中美兩國人民間的某些聯系是存在的。經過兩國人民的努力,這種聯系,將來可能發展到“極親密的友誼的”那種程度。但是,因為中美兩國反動派的阻隔,這種聯系,過去和現在都受到了極大的阻礙。并且因為兩國反動派向兩國人民撒了許多謊,拆了許多爛污,就是說做了許多的壞宣傳和壞事,使得兩國人民的聯系極不密切。”
在中美網民“對賬”后,美國網民表示,過去他們被騙了,中國人不僅不像他們國家所說的那樣“邪惡”,相反,中國人對他們充滿熱情,對生活充滿熱愛,他們從中國網友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當然,很多中國人也表示被騙了,但他們是怪不到國家身上的,央媽天天說外國水深火熱,奈何他們自己不信啊,他們寧愿信公知,也不信央媽,他們能怪誰?
坦白說,我們以前真的太老實了,或者說,中國人太謙虛了,總覺得要趕上美國人的生活,我們還要努力,努力,再努力,直到和美國人“對賬”后才發現,我們不僅過上了美國人的生活,還過得比美國人要好得多,這去哪說理去?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在我們這里,30個雞蛋最多也就二三十塊錢吧,但在美國30個雞蛋要28美元(也就是200元左右),這物價比,當場把美國網友搞破防了。
或許殖人會說,人家物價貴,但人家掙得多啊。確實,你要把美國人的收入換算成人民幣的話,確實比我們要高很多,但一方面,掙美元花美元,換算沒有意義,另一方面,明著一個月5000美元,扣除稅和房租,個人實際可支配的可能還不到1500美元。在一頓飯就要數十美元的情況下,那點錢根本就不夠花,更不要說,那點錢還是在一人打兩三份工,496(一周工作六天,工作時間早上四點到晚上九點)的情況下拿命掙的。
有澳門的朋友表示,在看到中國人的生活后,一個美國的單身媽媽哭了,她不明白為啥美國的物價那么貴,而中國人卻可以輕松填飽肚子。在上海的朋友表示,“我們早已不是為填飽肚子而吃飯了”后,網友更是直呼“感謝國家”。
幸福是比較出來的,在美國四分之一的兒童常年餓肚子,一年兩萬多美國人餓死的情況下,我們的幸福感確實前所未有的強烈。2010年,奧巴馬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不能讓14億中國人過上美國人的生活”,回過頭看,這實在是冷到不能再冷的笑話。
盡管事實擺在眼前,但公知依舊嘴硬,表示“沒有必要自己騙自己”“承認別人發達,承認別人現金,承認別人的福利好,承認別人的法制健全,就那么難嗎?”事實都擺在眼前了,他們竟還想象過去那樣“撒謊”“拆爛污”,真當別人是瞎子傻子?這里,我也想問問公知,承認中國發達,承認中國強大,承認中國的制度好,承認中國的法制比美國健全,就那么難嗎?我們不是要驕傲,但總不能象公知那樣自己往自己臉上抹屎吧?
與那種死不承認的公知相比,有的公知就聰明多了,他們承認美國網友在小紅書上說的都是對的,但那些都是“美國屌絲”,中國人錯在不應該和“美國屌絲”“對賬”,要“對賬”就找“紐約、舊金山的中高產們對對賬”。我覺得他太看不起美國了,順著他的邏輯,要是美國的“中高產”才有資格和中國比,那只能說明,我們的生活確實比美國人好太多了。
在毛主席時代,我們的生活還遠遠落后美國,但誰能想到,短短數十年,我們就彎道超車了。這對公知來說就很尷尬了,他們要么承認是美國的人不行,要么承認是美國的制度不行,兩者必具其一,要不怎么短短幾十年,美國就被中國趕超了呢?
在我看來,美國的人未必不行,那么多美國人為了吃飽飯默默忍受496,你能說他們不夠拼嗎?所以,答案呼之欲出了,就是美國的制度不行,但要公知承認這點,他們無疑會比死更難受。
吃水不忘挖井人,要是沒有毛主席時代給我們打下的基礎,我們今天會是什么樣子,會不會超過美國,還真不好說,畢竟,之前所有有希望趕超美國的國家都被美國干趴下了,只有我們,美國是打又打不過,罵又罵不贏,只能干著急。所以,中國人懷念毛主席,不過是人之常情,只能說中國人沒有忘本而已。
這兩天,有人在小紅書商把毛主席的文章翻譯成英文分享給美國網友,或許,毛主席期待的“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的人類大同世界,離我們真的不遠了。那一天,毛主席不僅是中國人的“大救星”,也是拯救世界人民的“大救星”,我們期待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