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永遠年輕,但永遠都會有年輕人,一代代的年輕人,都曾經對未來有著自己的人生規劃,恰好我前段時間在網絡上淘到了一些民國時期的的老報紙和期刊。
雖然這些報紙期刊在時事新聞上的內容質量讓人忍俊不禁。但不得不說他們兒童板塊的質量還是不錯的,恰好在今天這個特殊時期,一起回顧下近八十年前的小朋友當年的作文,看看當時的他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以及展望未來的。
先從最重頭的《中央日報》1949年元旦特刊看起,能把文章登上中央日報元旦特刊的,一定也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這一期第一篇作文就叫《我的希望》,作者是信德兒童學校的六年級學生張彼得。
按照時間推算,張彼得小朋友出生于1937年左右,和我爺爺奶奶年紀差不多,應該稱呼張彼得老爺爺才對。不過從他的名字來看,他父母應該是很崇尚西方文化的人,在那個年代應該也是高知家庭了。不過他的愿望還比較樸實,和大文豪魯迅先生一樣——當醫生。
而選擇當醫生的理由也和魯迅先生一樣:因為我國國民知識淺薄,不講究衛生,所以別人說我們是東亞病夫,我們要洗刷這種恥辱,固然要提倡體育,鍛煉身體,但是消極方面也必須注重衛生,有了疾病,更需要醫生醫治,而現在我國的醫生,高明的少,腐劣的多,分擔不能把病人治好,還反而醫死很多,所以我要做一個醫生,來醫一般疾病,直接拯救我們的國家。
張彼得爺爺對當時中國的現狀看的還是比較清晰的,醫療衛生問題的確是當時的中國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畢竟當時的中國人均壽命只有35歲,很多人都不會有機會經歷中年危機。
不知道張彼得老爺爺后來實現自己當醫生的夢想沒有,我找遍了整個網絡,也沒有找到他后來的任何資料,北京師范大學一位退休老教授和他同名同姓,但我沒能找到其他相關資料。
不知道今天他還是否健在,不過我還是很希望他實現自己的夢想的。
不過,魯迅先生四十年前就悟出了一個道理——學醫救不了中國人。而同期另一篇文章——《我的志愿》,作者武爾瑜老爺爺(奶奶)似乎就明白這個道理,武爾瑜老爺爺雖然年紀小一些,但是格局卻比張彼得老爺爺大的多,他的夢想雖然也是醫生,不過要醫的卻是整個國家。
他還總結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幾個問題:
1、貧,人人都沒有錢
2、弱,人人身體都不強壯
3、愚,識字的人太少了
4、私,我國的心眼都不好
如果這真是他個人總結出來的話,那我只能說武爾瑜老爺爺的思想格局真的是遠超他的年齡,起碼遠超小學五年級時的我。
不知道后來他從事了什么工作,今天是否還健在,因為我也沒有找到有關他的任何資料。
75年后,當年他提出的前三個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第四個問題......
還在努力解決中,不知道武爾瑜老爺爺看到今天這一切,能否滿意呢?
有人反對今天的年輕人討論宏大敘事,但事實上看,75年前的小朋友,敘事要比今天的更為宏大,還能堂堂正正的登在中央日報上。
而1946年《時代兒童》的這篇文章,敘事則更為宏大。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樹民二小六年級的王煥乾老爺爺,如果他健在的話今年已經90歲了,他對未來的暢想是非常樂觀的:
我們國際地位已經提高為世界五大國,而我們是國家的棟梁,未來世界的主人翁,所以更應該努力奮起,自強不息。全世界都充滿著和平歡樂的氣氛,我們也應該努力向前奮進,共同擔負起改革社會,振興國家的重任。
看來,“棟梁”“新一代”“接班人”這些詞,在八十年前就開始流行了。
我沒有找到王煥乾老爺爺之后的人生軌跡,不知道他后來是否成為了國家棟梁和世界主人翁。
反正我最終也沒能為國際棟梁和社會主義接班人,這一點還是很慚愧的。
相比之下,年紀小一些的于承代老爺爺,雖然也講宏大敘事,但他的期望卻樸實的多:
“人人有事做,有飯吃,社會上沒有強盜和叫花子”
現在看來,他這個夢想看似樸實,但實際上是太超越現實了。
而來自正風中學二年級的任韻珊老奶奶,可能因為年齡大一些,她的文章就相對現實和平和一些。
“過去”是不值得我們懷念的,“未來”是不值得我們幻想的,只有“現在”是值得我們努力的。
這句話今天讀著,也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這篇文章來參加今天的中學時作文比賽,也是一篇獲獎作文吧。
整體上這幾篇文章,我還是有點意外的,因為在我小時候,最受我們歡迎的職業應該是科學家。但我大概翻了十幾篇類似的文章,沒有任何一位小朋友的夢想是成為科學家的。
可能是當時的中國還比較落后,先進的科學離人們的生活太遠吧。比如錢學森先生的父親當年就不同意他學航空,而是想讓他學鐵路工程。因為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鐵路要比航空實用多了。
對此,六六兒童科的研究社員錢蓉貞女士就寫過一篇文章,告訴小朋友們為什么要研究科學。不過她的觀點,也僅僅是停留在學習科學能對抗自然災害上邊。
這里邊有個細節,這幾位爺爺奶奶,除了于承代外,其他幾位張彼得、武爾瑜、王煥乾、任韻珊的名字似乎放在這個年代也不是很違和。不過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那個時候的中國,每年畢業的小學生只有60萬,還沒有今天的碩士研究生人多,能在那個年代讀完小學,還能把文章發到國家級刊物上,肯定是非富即貴或者高知家庭了。
七十多年過去了,幾位當年的小朋友早已進入了暮年,不知道他們看到了后來的中國和世界的變化,會是什么感受呢,他們還記得自己曾經的夢想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