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誕辰131周年這天,一南一北兩架“神秘飛機”上天,慶祝毛主席誕辰,這是屬于中國人民的獨有的浪漫,國防時報的小編也是用心了。
毛主席誕辰日的第二天,由我國自主研制建造的076兩棲攻擊艦首艦正式下水。北京日報旗下的新媒體賬號“長安街知事”發表文章,深情回顧了毛主席親自關懷人民海軍創業、成長的歷史,并在結尾寫道: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創造更多新的奇跡。
昨天還是“可上九天攬月”,今天又逢“可下五洋捉鱉”,每逢這樣的時刻,人們情不自禁地就會想到用毛主席的詩詞來形容,總會想起毛主席一貫主張的“獨立自主”的發展路線。
1998年,殲10在成都首飛,為它伴飛的是殲6,誕生于1970年代的成都132廠;2011年,殲20首飛,為它伴飛的是殲10;而今,為“神秘飛機”伴飛的是殲20S……
從這個時間線,我們不難發現,殲10成了后毛澤東時代中國軍工發展的分水嶺:是殲10戰機讓中國軍工邁入世界一流的門檻,并為殲20打下基礎;是“獨立自主”路線的回歸,讓中國軍工從追趕走到了領先——六代機至少在誕生的時間上已經領先了美國。
在這樣的歷史時刻,我們更不應該忘記過去曲折的歷史,才能避免今后再次重蹈覆轍。
還記得殲10首飛23周年的時候,央視軍事等媒體發出的一段“穿著破背心造殲10的艱難歲月”的視頻在網絡上刷屏:
殲10首飛的1998年中國真的缺錢嗎?
好像并非如此,這里有一個側面觀察的角度:僅1998年一年,各級法院共審理了3.3萬起經濟罪案,其中腐敗案件1.95萬起。陳希同一人的涉案金額就高達數千萬人民幣;次年案發的遠華特大走私案涉及偷逃稅款總額更是高達530億……
1998年全年全國科技活動經費是1289.8億元,而殲10十八年的研制過程,國家總共才撥付了40億,是國外同級別戰機研發成本的幾十分之一;殲10戰機最終的造價高達2000萬美元以上,可以想象僅研發過程的樣機試制就得花多少錢?在這種情況下,殲10研制能不缺錢嗎?老航空人能不穿著破背心嗎?
為什么會這樣?
回顧殲10的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殲10的“哥哥”——殲9的悲慘命運,因為殲10正是在下馬的殲9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956年,黨中央和毛主席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走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新中國迎來了科學技術的春天。
殲7還只是對米格21的仿制、改進,到了1964年的那個春天里,新中國的航空人按照毛主席“自立更生為主”的思想,在米格21的基礎上,開始走自行研制殲擊機的道路,殲8、殲9的研制任務相繼提出。當時東北是我國的重工業基地,所以六院(航空研究院)就和601所(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606所(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共同承擔了這個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1965年,三機部下達585號文開始了殲9技術驗證和討論的序幕,技術要求是主要針對殲擊作戰,兼顧截擊和低空戰斗,速度2.3馬赫,升限20000米左右,作戰距離800千米,總體重量控制在13.5噸左右。這個方案最早由601所負責,601所提出了4個方案,通過比較淘汰確定為后掠55°的三角翼方案,稱為殲9IV型,提出了兩側進氣道,這個設計是比較超前的。
該計劃得到了高度重視,最終成為“三五”期間必保的重中之重,為此給殲9配套了910發動機(渦扇6),以及205殲擊雷達,還有霹靂4空空導彈,這些在當時國內都是超一流的前瞻項目。
以發動機為例,自主研制飛機首先要能自己研制發動機。606所的科技人員參考了墜毀的美國F4發動機和英國斯貝發動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出了雙軸渦噴、單軸渦噴和渦扇三類共23個設計方案,最終篩選出910渦輪風扇發動機這個方案。這種推重比達6的大推力雙軸內外涵混合加力式渦扇發動機,是我國的第一次設計,即使放在當時世界上也是十分先進的。1966年,與殲九配套的910發動機完成了全部圖紙設計,開始樣機研制;此外,配套的205殲擊雷達和霹靂4空空導彈也開始研制。
但是,1966年冬,601所在風洞試驗中發現殲9IV方案的機動性不夠理想,又提出無尾三角翼方案,即殲9V型;此型在后來也發現存在結構和操縱方面的問題,于1968年6月停止研制殲9V型,回到9IV方案;此時606所的910發動機的研制進展卻非常順利,還于次年試制出了兩臺發動機試驗機。
1969年7月,按照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示,601所負責殲9研制的人員戰略轉移到成都,成立601分所(就是后來的611所),與成都132廠一起承擔殲九的試制任務。
1970年6月,空軍對殲9的性能指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活動半徑達到900-1000千米,重量13噸,升限25000米,馬赫數2.5,即“雙二五”方案。為了實現這個高指標,611所的科技人員做了大量分析、計算、試驗、優選,最后選定了三角翼、水平前翼、腹部進氣、無水平尾翼的鴨式氣動布局外形,即殲9VI型。
1972年,因為910發動機研制受阻,殲9險些又要擱置,611所的技術人員寫信告到了周總理那里,在周總理的親自關懷下,項目得以繼續;1974年,910發動機經過5年多運行調試,解決了許多技術問題,達到了100%轉速,進入高轉速運轉試車。(這里說明一下,910發動機就是后來下馬的渦扇6)
1975年12月23日,國家計委和國防工辦下文批準撥發追加的研制費4億元(當時的4億元可是一筆天文數字),同意試制5架殲9,要求1980年首飛,1983年定型。
1976年初,611所在殲9VI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總體氣動力布局和設計參數,形成了9VI-2型方案,兩側進氣道為二元可調節多波系混合壓縮式。
上面是央視的紀錄片里的截圖,看一看殲9VI-2的氣動外形跟殲10是不是很相似?不過它的前翼是固定的,不如殲10的可操控性。以前很多人謠傳殲10是仿照什么以色列的幼師、瑞典的鷹獅,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殲9比它們早多了!
然而不幸的是,1978年的春天,歷時14年、花費了無數航空人心血、已經成功在望的殲9項目下馬,資料入檔;1980年,本應進入發圖試制階段的殲9新戰機徹底夭亡。1981年,給殲9配套的205殲擊雷達被停止研制;1983年,渦扇6發動機研制工作全部中止;1985年,霹靂4空空導彈掛機聯試后被停止研發,轉向引進國外導彈……
殲9下馬,渦扇6自然失去裝機對象。而殲9下馬的理由,一方面是說殲9的雙2.5設想犯了左傾冒進主義錯誤,另一個理由就是宣稱渦扇6的設計有問題,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殲9及相關配套項目雖然最終大部分流產,但是卻后來的航空雷達、武器發展奠定了研發基礎;渦扇6的試驗設備和隊伍得以保留,為后來研制昆侖發動機奠定了重要基礎。
70年代末80年代初,“造不如買”的思想開始流行,空軍對法國的幻影2000和美國的F16產生了興趣。當時中美正處于蜜月期,引進F16似乎也變得可能,然而,美國卻要賣給中國“猴版”的F16,發動機改用陳舊落后的型號、采購價1500萬美元要賣給中國3500萬美元;再加之80年代中期以后,中蘇關系、美蘇關系逐漸開始緩和、改善,美國也就失去了“聯中抗蘇”的戰略需求,中美蜜月期結束,最終,引進F16的計劃泡湯。
從這點講,還真得“感謝”戈爾巴喬夫,真要引進了F16,可能也就沒有后來的殲10什么戲了。
1986年的又一個春天,北京春寒料峭,在一個簡陋的辦公室里,國防科工委的領導宣布:新式氣動布局方案為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總體方案,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新型戰機總設計師,這就是殲10項目。
殲10是在已經流產的殲9型戰機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繼續由宋文驄所領導的611所承擔研制任務。
1980年殲9下馬,剛剛10歲的成都611所立即就走到死亡的邊緣,項目取消、國家停止項目撥款、士氣遭受沉重打擊……為了留住年輕的設計隊伍,宋文驄不得不拉下面子從兄弟單位132廠搶到了距離投產不遠的殲7III項目,一方面解決經費問題,一方面給年輕隊伍“練手”。
但是,在那個年代,已經上馬的殲10還是常常面臨下馬的威脅。因為殲10戰斗機各項指標很高,還沿用了殲9之前沒嘗試過的鴨式布局和電傳飛控,有人認為研發的風險系數太高。
1989年,中方組織了一個龐大的軍事代表團前往蘇聯考察,宋文驄也受邀參加了代表團。考察期間,蘇-27SK這款新銳戰斗機震撼了代表團。回國后立刻有人提出,“與殲10相比,蘇27 性能優異。……殲10干脆下馬別搞了,把錢省出來買蘇27 更合算”,還有領導非常直白的說,搞殲10就是“5分錢想上長城,不切實際”!
隨后空軍購買了蘇27,同時還引進了生產線,準備在沈飛仿制;由于擔心美國阻攔,引進蘇27的同時還大力扶持殲8-II的改進。因為經費充足,殲8H,殲8F,殲8FR偵察機等型號相繼研制成功,而殲10卻礙于經費和基礎薄弱等原因,不得不在艱難環境中苦苦前行。
偏偏宋文驄為代表的老一輩航空人就是有不服輸的勁頭!
在殲10的十八年艱苦研制過程中,多位主要研制人員倒在了工作崗位上:成飛總經理楊寶樹為研制殲10立下了汗馬功勞,但不幸身患肺癌,于60歲去世;殲10試飛試飛副總指揮許德罹患直腸癌,一天要便血三四次卻依然堅持工作,直至最后獻出了生命;試飛總師周自全時年已63歲,卻在試飛基地一住10個月,在現場幾次暈倒,卻嚴令隨隊醫生“不準告訴任何人”……
當然,我們更不能忘記被稱為殲10之父的宋文驄。與宋文驄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鄰居時常遇到滿頭白發的宋文驄,騎著一輛破舊自行車到菜市場買菜,到所里上班;宋文驄既是領導又是專家,他力主技術民主,鼓勵創新;在漫長的研制過程中,宋文驄領導廣大設計技術人員,緊縮開支,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一步一個腳印,一次又一次攻克技術難關,默默地向目標邁進……
宋文驄所代表的一大批默默奉獻的老工程師,是新中國、是毛主席培養起來的科技人才,是毛澤東時代賦予了他們自強不息、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這才有了殲10的最后誕生;又是在老一輩紅色工程師的言傳身教、敦敦教誨之下,才為中國航空儲備了后起之秀,才有了殲20、六代機的誕生。
當然,這里還離不開反面教員的作用:96臺海危機、99炸館、41撞機……帝國主義一次又一次的當頭棒喝,終于敲碎了一些人編織的“造不如買”的迷夢……
這段曲折的歷史恰恰說明:“獨立自主”才是中國擺脫貧困、落后的唯一道路;“獨立自主”看起來很艱難、很慢,但正確的路線一旦得到貫徹、堅持,其真正的發展速度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完全無法比擬的,只要打下了基礎,后面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