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敘利亞巴沙爾·阿薩德政權的閃崩引發了網絡熱議。筆者看到“帽子姐”(托卡馬克之冠)在知乎回答“阿薩德迅速失敗的原因是什么”時,將阿薩德政權閃崩的一個重要原因歸咎于所“制度問題”,即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社會主義成分”以及“布爾什維克理念”:
某些左翼大V在評論阿薩德政權的時候也輕率地使用到了“社會主義”的字眼。
這難免會嚴重的誤導。事實上巴沙爾·阿薩德的父親——哈菲茲·阿薩德恰恰扮演的是社會主義的反對者,敘利亞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后來執行的也是一條反布爾什維克的路線。
阿拉伯也曾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只是殖民主義掠奪和資本主義剝削,讓它淪為災難深重的落后地區。20世紀初開始,阿拉伯人民為了尋求民族解放和復興道路作了無數次不懈努力,其中影響力比較大的就有穆斯林改良運動。
改良運動提出,要復興阿拉伯,就必須對已被西方思想侵蝕的伊斯蘭教進行必要的改革,使伊斯蘭教在阿拉伯人民心中重新扎根。大批的阿拉伯知識分子肩負著民族解放的使命前往英、法等西歐強國。
最先將社會主義一詞引入阿拉伯世界的,是埃及學者薩拉姆·穆薩,他在1908年赴英國考察,觀察了英國的社會主義運動,1912年回國后發表了《社會主義》一書,但這本書并未引起有能力閱讀的阿拉伯中上階層注意。
而最早提出既不同于資本主義又有別于馬克思主義的“阿拉伯社會主義”的,是兩個敘利亞人,米歇爾·阿弗拉克和薩拉赫丁·比塔爾。阿弗拉克于1932年赴法國留學,閱讀了大量馬克思和列寧的著作,參加了法共的活動,受到了影響。1944年他與好友比塔爾共同發表了《阿拉伯民族主義對共產主義的態度》一書,把阿拉伯民族主義和伊斯蘭教、“社會主義”結合起來。阿拉伯社會主義很快成為阿拉伯地區廣為流傳的政治思潮,有包括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在內的7個阿拉伯國家以之為奮斗目標,并在敘利亞和伊拉克等國催生出了復興社會黨的“復興主義”,在埃及、蘇丹、利比亞催生出了“納賽爾主義”。
所以,“阿拉伯社會主義”的闡述者并不是受蘇聯影響或培養出來的,而大多是諸如倫敦經濟政治學院、巴黎大學、哥倫比大學的畢業生和各種西方知識界分支。當然也有忠實于馬克思主義文本的知識分子,他們在各個阿拉伯國家組建了共產黨,但影響力不及“阿拉伯社會主義”,只是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充當了同盟軍的角色;此外,還有受列寧主義和毛主義影響的激進運動的參與者,例如巴勒斯坦的民族解放陣線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毛主義的游擊戰思想的影響。
之所以作這樣的區分,就是為了說明“阿拉伯社會主義”旗幟下催生出來的“復興主義”和“納賽爾主義”充其量是假馬克思主義或者半馬克思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以“社會主義”為終極目標,反對由“社會主義”發展到消滅私有制的共產主義;阿拉伯社會主義主張階級融合,反對階級斗爭……
討論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大致由來,我們再來看其執政過程的具體表現。
敘利亞在1946年取得名義上的獨立,但帝國主義對敘利亞的干預從未停止,執政的地主資產階級政治聯盟民族集團軟弱無力。僅1949-1951年,敘利亞就發生了得到美、英支持的4次軍事政變。1954年2月,靠政變奪取政權的施舍克利被軍隊推翻,接著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勝。
直到此時,敘利亞共產黨才被宣布合法,敘共領導人哈勒德·巴格達什被選入議會。但敘利亞的共產黨人絲毫沒有爭取革命領導權、在敘利亞推動社會主義革命的想法,而是把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當作他們的歷史使命,政策是促成反帝人民戰線。1957年,當右翼保守主義的人民黨提議對資本課以重稅的時候,巴格達什卻跳出來反對,他說我們的目標不應是防止,而應鼓勵資本的擴展。
1958年2月,敘利亞與埃及合并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敘利亞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原本的打算是搭上埃及的便車,快速發展經濟,未曾想納賽爾極其反對共產主義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剛剛成立,納賽爾就對敘利亞共產黨和阿拉伯復興社會黨進行大清洗,還不允許敘利亞的商品流向埃及市場。
1961年,敘利亞宣布退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阿聯隨之宣布解散;1963年3月8日,復興社會黨重新通過政變執政,那時擔任復興黨軍事委員會成員的哈菲茲·阿薩德,在政變成功后擔任革命司令部全國委員會成員,次年被任命為敘空軍司令。
政變后建立起來的政權的實權控制在了青年軍官集團手中,但名義上的領導權卻還在復興黨機構的那些知識分子手中。那時的復興黨面臨一個尷尬的局面——在同納賽爾對抗的時候,納賽爾嘲笑復興主義沒有什么顯著的特色。于是,軍官集團贊同由一個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團體(很多是敘利亞前共產黨員身份)來幫助復興黨重新制定黨章,起草了名叫“某些理論方針”的文件(以下簡稱“方針”);此舉也是青年軍官集體為了借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團體削弱復興黨機構的權力。
“方針”比埃及的憲章向馬克思列寧主義又靠近了幾步——宣布“革命并非為社會一切階級服務,而只為對革命有直接利益的階級,即工人、農民和革命知識分子服務”。其中刪去了士兵,更重要的是刪去了民族資本家;新黨章還強調了先鋒隊的作用。然而,和埃及的憲章一樣,“方針”并不贊成馬克思主義,文件中連這個詞都不提。
“方針”的大部分論點被復興黨在1963年的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也幫助新統治集團牢固地掌握了政權。緊接著,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成了犧牲品,于1964年上半年被驅逐出復興黨,甚至遭到逮捕或流放。
但是,新黨章還是影響到了薩拉哈·賈迪德領導的復興黨激進派,他們在1966年2月發動政變奪取政權,換掉了復興黨原領導層中的民族主義分子,敘利亞共產黨也被允許參加內閣并擔任關鍵職位。
1970年,在軍官集團、保守派以及資產階級的共同支持下,哈菲茲·阿薩德起兵發動“糾正運動”,逮捕了復興黨領袖賈盧德,對復興黨激進派和敘共進行了大清洗。
阿薩德上臺后,“糾正”了前任總統強調的國有化以及取締沒收外國資本的“激進”政策,開始支持發展私人經濟、民族經濟,不過仍然強調國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領導作用;1973年開始,敘利亞實行對外開放,鼓勵私人投資,歡迎外國資本來敘投資,為此還設立了免稅工業區,并先后在大馬士革、阿勒頗等城市設立貿易自由區。在農業方面,權力得以鞏固和集中的阿薩德終于完成了復興黨一直沒能進行的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給了農民,提倡集體化,組織合作社和國營農場,興修水利、興建拖拉機廠、進口大批農業機器,極大地發展了農業經濟。
在對外政策上,最開始因為與以色列的矛盾,阿薩德政權全面倒向蘇聯,獲得了勃列日涅夫政府的大量物資軍備和經濟援助,使得輕工業和石油開采業得到飛速發展;80年代后期,隨著蘇聯的衰落,阿薩德政權開始與美國接觸并重新建交。海灣戰爭爆發以后,敘利亞參加了美國領導的海灣戰爭。
需要指出的是,老阿薩德盡管在政策形式上借鑒了社會主義,如堅持國營企業的“領導地位”、發展國營農場。但“糾正運動” 政變之后,敘利亞的社會政治結構發生了巨大轉變,阿薩德家族及其所屬的阿拉維派少數族群開始掌控了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的重要權位,敘利亞的國營企業、國營農場事實上淪為官僚資本主義企業,根本不是社會主義。
這種情況一方面造成在敘利亞國內迅速形成了一個腐敗特權階層,另一方面不斷激化著階層之間的矛盾。而阿薩德領導的復興黨奉行的事實上是一套國家主義、民族主義的綱領,民族主義始終占據著敘利亞的主流意識形態,階級矛盾很容易就被引導為民族矛盾、族群矛盾,最終導致了占國內人口七成的遜尼派在80年代初的起義。
老阿薩德對穆斯林兄弟會領導的遜尼派起義回之以血腥強硬手段,在哈馬省實施了焦土政策,老阿薩德的弟弟里法特親自指揮精銳部隊,挨家挨戶清剿“圣戰斗士”,數以萬計的哈馬市民倒在血泊中。平息哈馬叛亂不久,阿薩德又承受了一起由遜尼派軍官和非阿薩德家族阿拉維派軍官聯合發動的軍事政變……這些矛盾雖然得到了平息,卻為后來敘利亞反對派的崛起埋下了種族仇恨的種子,也為帝國主義分化、瓦解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提供了契機。
老阿薩德清洗了復興黨的激進派和敘共,最大程度摒除了社會主義因素,建立了專制政權,種下了民族主義的因,最終讓他兒子收獲了民族主義的果。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