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國家之一,它的領土和整個歐洲的面積差不多相等。在這個廣大的領土之上,有廣大的肥田沃地,給我們以衣食之源;有縱橫全國的大小山脈,給我們生長了廣大的森林,貯藏了豐富的礦產;有很多的江河湖澤,給我們以舟楫和灌溉之利;有很長的海岸線,給我們以交通海外各民族的方便。從很早的古代起,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殖在這塊廣大的土地之上。”[1]
中國這片具有四千年之久文明歷史的古老土地,位于亞洲的東端、太平洋西岸。從世界氣候來看,中國恰好位于東亞的季風區。中國的季風氣候是如何形成的?首先,亞洲是一片廣大、橫跨很多緯度的土地,這意味著其與大氣的接觸面積較大,吸收、釋放熱量的速度就比較快。到了冬天,亞洲北部的地面溫度迅速下降,空氣受冷以后下沉,形成了一個大的高氣壓中心,因為這個高氣壓中心位于今天的西伯利亞、蒙古一帶,我們稱之為西伯利亞高壓。此時,因為北極圈附近的低氣壓帶被西伯利亞高壓切斷,導致這個低氣壓帶被抑制在亞洲大陸和美洲大陸兩塊大陸之間,形成了阿留申(兩塊大陸中間的一個群島)低壓。因此,兩大氣壓中心之間的氣壓差,形成了影響亞洲東部的強大的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風。而在夏季,因為相反的原因,形成了亞洲低壓和夏威夷高壓兩大氣壓中心,形成了強大的溫暖濕潤的東南季風。當然,應該看到,這些氣壓中心的強度會在不同的年份因為太陽活動、洋流變化等有所變化,季風的強弱也會有變化,也就會給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如近年來,受西伯利亞高壓變化較大的影響,出現南方冬季先冷后暖的現象,造成夏季風提前到來、汛期加重,多次發生重大洪澇災害。
接下來分析中國的地理和微觀氣候特點。中國按照海拔水平來分區,可以從西到東分為三個相對獨立的地理階梯:第一階梯,大致包含青藏高原地區;第二階梯,大致包含大興安嶺、燕山、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西,不包含青藏高原的各地區;第三階梯,沿海的平原、丘陵地區。第二階梯中地理情況最復雜,具有盆地和高原交替分布的特點。長江、黃河兩條大河橫貫華夏大地。其中,黃河流出河南中部的伏牛山脈后,在我國華北地區形成了廣大的土地肥沃的沖積平原(今天稱之為華北平原或黃淮海平原)。比較肥沃的土地和穩定的氣候,使得河南省東部、河北省南部這一地區,成為漢民族的發源地,至今已有數千年時間。同時,因為我國地理情況比較復雜、地形多樣,在比較宜居的四川盆地、云南瀾滄江—怒江谷地、遼河平原、天山山脈腳下等地,也有眾多原始人類生活,他們是我國各少數民族的祖先,同樣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以大致沿著今天的長城—大興安嶺一線分布的200毫米等降水線為界,其南方降水量比較充足,適合農耕;北方降水量不足,適合游牧。多樣的地理條件為我國人民孕育了豐富的生物、礦物資源。同時,因為我國受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喜馬拉雅地震帶和東亞季風影響很大,經常會發生地震、臺風、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而自中唐以來,黃河多次發生決口、改道等重大水患災害,給黃河東段的人民造成重大損失。但是,中華民族是勤勞勇敢的民族,總是能夠發揚有利條件、克服不利條件,在中華大地上綿延不絕、繁衍生息。
一般認為,經過若干萬年的原始公社階段后,距今大約四千年前大禹建立夏朝,標志著我國建立了統一的奴隸制國家,使中華民族進入文明社會。此后,我國的奴隸社會經過夏、商、周三個朝代,一共一千八百年左右。周朝中后期,奴隸制生產關系走向衰弱,周王朝以下的部分諸侯國紛紛通過變法的方式建立封建制生產關系。其中,位于關中盆地的秦國變法最為徹底也最為有效,迅速強大起來。公元前227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發動統一戰爭,逐步統一了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首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標志著中國進入封建社會。
中國的封建社會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從秦朝建立到隋朝統一中國為第一階段(早期);從隋統一到明朝建立為第二階段(中期);從明朝建立到鴉片戰爭為第三階段(晚期),共持續兩千零六十一年,時間之長世界罕有。
在封建社會早期階段,主要經歷了秦、漢兩個統一王朝和三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這一階段中,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礎——皇帝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小農經濟和地主經濟初步發展起來,形成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此后,因為東漢末年地主豪強經濟大大發展,國家發生分裂。又因為氣候變化等原因,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攻,形成南方漢族政權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長期對峙的局面。在長期對峙中,南方漢族政權走向衰敗,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日益強大起來。577年,北朝中的北周滅掉北齊,統一中國北方。581年,北周貴族楊堅利用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篡奪了北周政權,建立隋朝。589年,隋統一全國,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在封建社會中期階段,主要經歷了隋、唐、元三個統一王朝和五代十國、遼宋夏金的分裂局面。這一階段中,尤其是唐宋時期,封建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中原政權通過戰爭、貿易等方式,和周邊少數民族、國家的聯系進一步加強。商品經濟也得到一定發展。以文學、史學為代表的古代文化進入繁榮階段。元朝末年,因為蒙古族統治階級長期實行民族歧視政策,同時自然災害頻發,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爆發了元末農民大起義。農民起義軍中的一支由朱元璋領導,在較短時間里就控制了東南沿海地區。1367年,他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不久后推翻元朝,統一全國。
在封建社會晚期階段,主要經歷了明、清兩個統一王朝。這一階段中,封建制生產關系走向衰弱,階級矛盾不斷激化,農民起義頻繁發生。同時,地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不斷加強封建國家機器,使得資本主義發展遭到抑制。這時,西方部分國家希望在亞洲開辟貿易據點和殖民地。葡萄牙強占了澳門,臺灣也先后遭到西班牙、荷蘭的占領。清朝中后期,英國等國希望通過鴉片貿易的方式,扭轉自己在對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有感于鴉片造成的危害,清政府派遣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英國以此為理由挑起鴉片戰爭。1842年,清朝在對英戰爭中失敗,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開放上海、寧波等五個海港對西方通商,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總特點是:由于帝國主義入侵,國家在表面上維持統一,實際上處于分裂局面;資本主義經濟因素入侵,但沒有完全地瓦解本土封建經濟。毛主席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偉大的近代和現代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生和發展起來的。”[2]事實證明,以康有為、孫中山為代表的洋務派、維新派、革命派發動的改良革命運動,其取得的成果總是不免于落入慈禧太后、袁世凱、蔣介石等一批代表舊階級、舊勢力的人物手里,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舊式農民戰爭也走向失敗,都標志著需要依靠新的階級、新的理論來完成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
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實際結合起來,締造了光榮、偉大、正確的中國共產黨,在同國內外、黨內外的敵人進行長期、艱苦、復雜的斗爭的過程中,創立、發展了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最終打敗了美帝國主義武裝的八百萬蔣匪軍,推翻了國民黨蔣家王朝的反動統治,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從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的偉大飛躍。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同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