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中華民族的發展(這里說的主要地是漢族的發展),和世界上別的許多民族同樣,曾經經過了若干萬年的無階級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從原始公社崩潰,社會生活轉入階級生活那個時代開始,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直到現在,已有了大約四千年之久……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以漢族的歷史為例,可以證明中國人民是不能忍受黑暗勢力的統治的,他們每次都用革命的手段達到推翻和改造這種統治的目的。在漢族的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大小幾百次的農民起義,反抗地主和貴族的黑暗統治。而多數朝代的更換,都是由于農民起義的力量才能得到成功的。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他們贊成平等的聯合,而不贊成互相壓迫。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歷史中,產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領袖。所以,中華民族又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
自中華文明起源以來,“已有了大約四千年之久”,總結這四千年的歷史,特別是總結四千年來中國階級斗爭的歷史,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研究中國歷史,不難發現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又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資產階級買辦走狗胡適之流,順應帝國主義要將中國變為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愿望,宣揚什么“五鬼亂中華”,鼓吹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國帶來“文明”與“希望”,把中國人民看成愚蠢、落后的一幫,企圖全盤否認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
列寧指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過去在歷史觀和政治觀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種混亂和隨意性,被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給中國歷史研究帶來了根本的變化。很多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論人民民主專政》)但是我們也要看到:自封建社會以來,舊史學作為“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梁啟超:《中國之舊史學》),對現代歷史研究的影響很大。很多學者秉持所謂“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指單純敘述古人觀點而不評議,相信且喜歡古代的東西。出自《論語·述而》),固守所謂“圣人先賢”對歷史的那套看法,不愿意接受新東西、有所突破,不愿意揭露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黑暗面。同時,資產階級史學觀念先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即所謂“西學”。一方面,資產階級史學引入了部分研究歷史的科學觀點,但另一方面,隨著世界歷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產階級及其思想體系日益腐朽反動,其史學否認人民革命性、否認歷史存在規律、承認“永恒觀念”等片面性、極端性的特點越發放大,否認了其過去發現并承認階級斗爭、歷史存在演進規律的革命觀點。舊史學和資產階級史學直到現在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歷史,不免要對它們的代表觀點進行批判,同時吸收其研究中具有進步意義的東西。
使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我國歷史,主要地采用以下五個觀點:
一、關于歷史演進和社會形態更替的觀點:斯大林指出:“歷史上有五種基本類型的生產關系:原始公社制的、奴隸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的。”(《論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一定的生產力與這五種基本的生產關系組成的經濟基礎,和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一同構成了五種基本的社會形態。把握各類社會形態的定義及特征有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歷史時代的基本特征,并在其指導下進一步觀察分析歷史。同時批判資產階級關于“一般社會”、“永恒社會”的觀點,指出人類社會是不斷發展演進的。
二、關于階級斗爭和人民創造歷史的觀點:毛主席指出:“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丟掉幻想,準備斗爭》)階級斗爭觀點首先是以基佐、梯葉里、米涅為代表的法國“復辟時期”史學家(拿破侖王朝倒臺后,波旁王朝重新掌握法國政權的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一批法國史學家希望總結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認識波旁王朝復辟的歷史動因)提出的。但是其觀點存在諸多局限,譬如沒有指出階級的科學定義、只研究法國革命時期的階級情況和斗爭。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將階級斗爭的觀點擴展到全人類歷史,指出:“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共產黨宣言》)同時,勞動人民長期作為階級社會中被剝削被壓迫的一方,卻是物質財富的主要生產者、精神財富的主要來源和社會革命的主要群體,是人類社會的創造者。因此,社會歷史本質上是勞動人民的歷史。站在勞動人民的一面闡述歷史,將顛倒的歷史顛倒回來,是一個重要的任務。
三、批判性地繼承古代思想傳統的觀點:我國是一個具有漫長歷史文明的國家,人民群眾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創造了許多優秀的文明成果。然而,歷代統治者出于鞏固自己反動統治的需要,采取文化專制、思想控制的手段,特別是利用儒家思想,鉗制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必須將古代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別開來”(《新民主主義論》),批判地繼承古代的優秀思想和文明成果。
四、關于民族起源和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的觀點: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同時,不言而喻,民族也和任何歷史現象一樣,是受變化規律支配的,它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始末。”(《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我國是一個具有眾多民族的國家。在生產力和經濟聯系不發達的時期,各民族之間相對獨立,具有各自的特征。秦朝以后,我國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開啟了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近代以來,由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入中國,同時因為帝國主義侵略屠殺全中國人民,各民族之間聯系空前加強,形成了中華民族統一體。美帝國主義、蘇修社會帝國主義和各國反動派,出于其分裂、干涉的需要,炮制了種種“少數民族非中國論”,企圖把我國的東北、西北、西藏、臺灣等地分裂出去。因此,客觀地敘述我國境內各少數民族的起源發展的歷史,不僅對還原歷史本來面貌來說是必要的,還對捍衛我國主權與領土完整具有重大意義。
五、關于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觀點:在舊史學和資產階級史學家眼里,各民族、各國家之間只有誰征服誰的關系。到了帝國主義時代,他們又將各國組成的以侵略擴張為目的的反動同盟稱為“神圣同盟”,吹捧其為“睦鄰友好的典范”,這就根本不可能還原各國人民交往的真實歷史。在中國的國際聲望日益提高,不斷發展同亞非拉友好國家的聯系的今天,各國人民在想要對中國有所了解的同時,更想知道中國與本國關系發展的歷史。所以,在敘述我國歷史的同時,簡要介紹周邊國家的情況,回顧我國與各國友好交往的歷史,也是十分必要的。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我們現在思想戰線上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開展對于修正主義的批判。”(《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會議上的講話》)當前的主要危險依然是修正主義,是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流毒腐朽社會主義。因此,史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同時,還要批判舊史學和資產階級史學的種種反動謬論和不足。但由于我們的水平十分有限,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認識水平不高,對我國歷史的把握肯定有所欠缺和片面,故本書內容肯定還有錯誤的地方,懇請廣大工農兵讀者批評指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