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語
一群婦女戰士身穿灰色或藍色的軍衣褲,頭戴竹笠和五角紅星軍帽,肩扛簡陋的武器,跋涉在遍布著熱帶植物的瓊島大地上,向地主階級作有力的武裝反擊……這大概是看過故事片版和樣板戲舞劇版《紅色娘子軍》的觀眾的共同記憶。
1960年彩色故事片《紅色娘子軍》里的娘子軍連
1970年版樣板戲舞劇《紅色娘子軍》第四場劇照,吳清華、連長在軍民聯歡上起舞
還有的人只記得意淫女演員。多年來,不乏有人傳播這種言論:《紅色娘子軍》里的軍用短褲是情欲的、博眼球的道具,編導想借以引起觀眾的興趣。
這真是低劣的下半身邏輯和謠言,我感到有必要說幾句。
沒有事實支撐的互懟是無益于澄清真相的。讓我們來翻閱一下文獻,看看“紅色娘子軍”的原型連隊里到底有沒有統一的軍用短褲吧。根據我的查閱結果,關于這方面的記錄不少,本文不作長篇大論,只列幾處,供大家參考。
2
連長馮增敏的回憶
曾在《紅色娘子軍》的原型部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女子軍特務連里擔任連長的馮增敏,曾這樣回憶娘子軍成立時的情形:
從樂會、萬寧各地報名的六、七百人中,選出了我們一百二十人,都是優秀的共青團員和少先隊員。娘子軍連成立了。
我們穿上嶄新的軍裝,領到了盼望已久的槍。雖然都是“五排”、“單針”等土造槍,而且每人只發五發子彈,但在那時這就非常寶貴了。穿上藍色的上衣和短褲,背上槍,真象個紅軍戰士了,就是頭發太長,行軍打仗都不方便,于是,我們都剪成了“軍裝頭”(小平頭)。
……
森林之夜是漫長難度的。我們摘幾片野芭蕉葉鋪在地上當作床褥,再蓋上幾張大葉當作被子來睡覺,遇到潮濕地方就睡在大石頭上。冬夜,森林里很冷,我們只穿著單衣短褲。走路不覺冷,夜深時就常常被凍醒,只好擠得緊緊地來取暖,翻身后就得喊:“向后轉!”遇著風大的天氣,冷得厲害,凍得睡不著就坐起來講故事等待天明。……
——馮增敏口述、劉文韶記錄,《紅色娘子軍》,上海文藝出版社,1958年12月,第6、第30頁。
這部口述作品,后來被摘錄改寫,收入《星火燎原 二》中,與上述提到短褲的第二段文字基本相同的地方詳見:
森林之夜是漫長難度的。我們每天晚上都是摘幾片野芭蕉葉鋪在地上當作褥子,再蓋上幾張大葉當作被子來睡覺。遇不到干地方,就睡在大石頭上。冬夜很冷,穿著單衣短褲,常常被凍醒,大家只好擠得緊緊的。遇著大風的天氣,凍得睡不著,就坐起來唱歌、講故事,等待天明。……
——《星火燎原 二》,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5月,第519-520頁。
3
《紅色娘子軍史》相關記載
中共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出版的《紅色娘子軍史》里介紹“女子軍特務連的沿革和建設”時,提到:
女子軍特務連第一連和第二連的人員編制相同,各設2個排,每排30人,連領導和連部工作人員10人,全連共70人。2個連的裝備也相同,連長、指導員穿藍色粗布制成的大襟衣長褲,扎腰帶,佩帶短槍;排長以下官兵穿藍色粗布制的大襟衣短褲,系子彈帶,攜帶長槍。全連官兵都頭戴紅五星八角帽,挎一個椰殼水壺,背一頂寫著“女子軍”3個字的竹笠,佩帶著用白布縫著“女子軍”3個字的臂章。女子軍的頭發都剪得短短的,有的甚至還把耳環摘下來,顯得灑脫、干練。
——《紅色娘子軍史》,中共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2002年9月,第17頁。
4
解放海南島40軍隨軍記者描述
《海南日報》記者梁君窮在其文中曾引用解放海南島時40軍的隨軍記者周明寫的《和瓊崖縱隊的會見》片段,其中提到:
“他們穿著黑色或藍色的衣服,下身只穿一條短褲。他們的衣服褪了顏色,有的殘破得露出了肉。腳上,他們穿著膠皮胎帶做成的鞋子,有的干脆赤足。他們的腰際結著一個小包,有的則僅僅背著一小塊席片。”這是40軍隨軍記者周明寫的《海南島解放戰役片斷》中的一篇,題為《和瓊崖縱隊的會見》。
——梁君窮《瓊縱襄助,天涯熱土迎大軍》,載《海南日報》海南解放70周年紀念特刊,2020年4月30日。
網頁版全文:
https://hndaily.cn/api_hn/res/html/2020/04/29/cid_88_197652.html
5
結語
以上幾例,涉及原型人物口述回憶、軍史記載、隨軍記者通訊,它們足以證明“紅色娘子軍”的原型部隊中是有統一的軍用短褲的。
我并不認為文藝作品要處處還原現實、搞自然主義,只是,當有人妄圖將這種下流的臟水潑向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時,我們應該針鋒相對、有理有據地反駁。
文中所列舉的僅是我個人的一點查閱結果,這個話題的討論空間很大,歡迎大家在文末留言補充。
另外,我將于近期發布探討電影《廬山戀》噱頭的文章和視頻,敬請期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