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中國國內形勢逐漸明朗。申伯純等人在中央指示下,提前前往北平,開始準備工作。不久,他們收到了周總理的電報,接手了中南海和北京飯店。
那時的中南海因為長時間無人管理,內部荒草叢生,垃圾滿地,環境糟糕。負責駐防北平的張明河特意向齊燕銘申請全面清理和排雷工作,齊燕銘同意后,張明河馬上開始進行這項工作。
清掃工作持續了3個多月。同年5月,中南?;謴土宋羧栈始矣返娘L貌,等待中央領導人的入住。
1949年6月中旬,毛主席從香山遷至北平,臨時居住在菊香書屋,與各方人士商討國家建設的宏偉藍圖。同年9月,毛主席正式將菊香書屋定為常居之地。
這座四合院設計標準,四周古樹參天,環境宜人。毛主席住在北房東側,兩間屋子打通,配備了木床和書桌,這里成為他日常工作和休息的場所。
不久之后,中央辦公廳也遷入中南海。由于時間緊迫,未能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只能選擇幾座相對整齊的院落作為辦公室,而宿舍則是在角落里散落的小屋,居住和辦公環境都較為簡陋。
讓人費解的是,為什么只有中央軍委和中宣部被毛主席允許進入中南海辦公呢?中央軍委在居仁堂,由聶榮臻主持;中宣部則分布在慶云堂附近,距離著名的懷仁堂很近。
多年后,陸定一的兒子陸健也對此進行了闡述。他表示,從林彪過去的話語中就能找到答案:政權的取得全靠槍桿子和筆桿子,而這兩個關鍵工具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大師”就是毛主席,中央軍委代表“槍桿子”,中宣部代表“筆桿子”。
在毛主席看來,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都要同時抓“武裝”和“宣傳”,這兩個關鍵工具是穩固“江山”,引導全民族意識形態的根本關鍵。
“掌握槍桿子”,是革命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在中共組織成立之初,領導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傳播"主義"和組織工人方面,但一個沒有"槍桿子"的政權無疑會留下許多遺憾。
直到黃埔軍校的建立,中共組織才逐漸認識到 “槍桿子”的重要性。黃埔軍校的學生由國共兩黨合作訓練而成,他們與舊時代的軍閥截然不同,沒有舊習氣,敢于戰斗,明白自己為何戰斗,一切都是嶄新的。
1924年,周總理到黃埔軍校任職,不僅選拔中共黨員到各部門任職,而且還代表中共廣東區委直接領導黃埔軍校內的中共成員,擴大黨在學生中的影響力。
同時,中共組織領導革命武裝隊伍,成立軍事委員會,開展軍事方面的工作。
1926年,中國共產黨發布了黨內首份軍事運動文件。然而,彼時的中共武裝力量十分弱小,如何改變這一困境,繼續推進革命,成為中共領導層必須面對的問題。
1927年,毛主席在湘潭五縣考察農民運動時,敏銳地察覺到了問題所在。他明確指出,革命不是一種優雅的表演,不需要客套、從容和謙讓。
相反,革命是一種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行動,而農民革命則是農民階級推翻封建地主階級的革命。只有具備強大的力量,農民革命才能夠取得成功。
這種直白的言論,直接點明了革命的本質——暴力。而暴力行動的基礎,就是“槍桿”。雖然毛主席當時并沒有說出那句著名的名言,但他的思想已經產生了這樣的認識。
7月,毛主席在黨中央政治常委會議上提出了“上山”與“投入軍隊中去”的策略。他明確表示,“上山”可以建立軍事實力的基礎,而“投入軍隊中去”則可能帶來隱患。
對于當時的毛主席來說,“槍桿子”已經變得至關重要,甚至關系到全局的勝負。僅僅一個月后,毛主席在中共召開的緊急會議上首次提出了“政權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觀點,這使得中國革命的理論和斗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登上井岡山后,他繼續對中國革命進行深入的思考。毛主席向大家強調,紅色政權存在的基礎條件就是正式紅軍的充分存在。
他認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中共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具備的重要思想之一。
在陜北落腳的紅軍,看到了全民族抗戰逐漸取代土地革命成為時代的主題。毛主席再次認識到“槍桿子”的重要性,強調:“中共黨員不爭個人兵權,但要爭黨的兵權,人民的兵權,民族的兵權!”
他說勞動人民長期受到反動統治階級的欺騙,很難真正認識到槍桿子對他們的重要性;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全民抗戰,將勞動人民推向了“戰爭舞臺”,中共理應成為這場戰爭中的自覺領導者,幫助人民群眾拿起“槍桿”,為抗爭而努力。
正如美國上將馬歇爾所言,中共領導下的延安,聽到最多的詞語就是“人民”,這是中共勝利的原因,也是他們對人民的深深感情和堅定信念的體現。
中共始終“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邊”。
多年以后,當年曾向解放軍投降的鄭洞國將軍,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來到了北京,受到了蕭勁光將軍的熱情款待。在宴席上,蕭勁光將軍向鄭洞國將軍提出了一個建議,希望他能夠為人民做些事情,鄭洞國將軍欣然接受。
在養病期間,鄭洞國將軍專門向中國共產黨表達了他對于參加新中國建設的渴望。毛澤東主席在聽說這件事情后,向他推薦了國防委員會委員一職。
不久之后,毛澤東主席請鄭洞國將軍吃飯,在餐桌上,鄭洞國將軍高度贊揚了毛澤東主席的思想理論水平。毛澤東主席笑著反駁道:“其實,拜人民為師,才是最靈的。”
或許,毛澤東主席就是想通過這句話告訴鄭洞國將軍等人,中國共產黨取得最后勝利的關鍵,并不在于他們擁有多少硬實力,而是因為他們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代表人民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主席依然緊緊握住了為人民戰斗的“槍桿子”,贏得了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并利用“人民的槍桿子”,建立了嶄新的中國。
而“緊抓人民的槍桿子”的口號也成為了貫穿中國革命幾十年,乃至更遙遠未來的重大思想和歷史經驗。
“筆桿子”力量不可忽視:歷史上,報紙曾經是中共抗戰的一股重要力量,早于“槍桿子”的出現時間對毛澤東產生了啟示和影響。
在國民黨一大后,毛澤東接掌宣傳部,但由于國民黨忽視宣傳工作,宣傳部的工作狀況堪憂。為改變這一局面,毛澤東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如在上海開辦交通局作為宣傳據點,逐步展開宣傳工作;同時,他還主持整頓國民黨內部的宣傳工作,創辦了一系列有利于國共合作和統一戰線的報刊,使得國民黨的宣傳工作聲勢大增。
經歷這段時期,毛主席深刻理解了新聞宣傳的重要性。在抗戰開始后,他在陜甘寧邊區創辦了一系列重要的黨的報刊,并給予高度的關注和全力的支持。
他多次強調抗日報刊的作用和意義,認為“報刊的使命就是團結全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同時,他不忘指示各敵后解放區也創辦報刊,以擴大中共的宣傳影響力。
1940年,延安中共廣播臺利用周總理帶回來的廣播發射機創辦了中共的第一座廣播電臺;次年,當聽說廣播臺缺少唱片時,毛主席立即把自己收藏的20多張唱片全部送到了廣播臺,供他們使用,并當面叮囑廣播臺的工作人員,一定要把廣播辦好。
抗戰結束后,中共新聞事業在毛主席的關心和指導下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然而,毛主席并未止步于此,他開始思考如何突破國民黨的新聞封鎖,于是他將目光投向了具有進步思想或者政治中立的中外媒體,加強與他們的聯系,向他們宣傳中共的正確主張,并定期寄送重要稿件,請他們幫忙發表。
同時,毛主席還熱情邀請中外媒體來解放區、八路軍和解放軍內部采訪,并多次親自接受中外記者的訪問,成功地將中共的聲音和情況推廣到了全世界,為中共的抗日斗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
在毛主席眼中,“筆桿子”絕不亞于“槍桿子”,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的強大武器。他非常重視新聞的時效性,時刻關注國內外形勢的變化,精準把握不同時期新聞宣傳的重點,確保宣傳內容的切中要害。
他說,必要時,必須全力以赴,利用新聞輿論對敵人展開攻勢,這樣才能徹底挫敗敵人的陰謀。毛主席強調,新聞內容需要根據形勢變化而變化,語言要準確、生動、鮮明,要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以此來贏得老百姓的喜愛。
在他的領導下,中共的新聞工作在黨的斗爭中發揮了無法估量的作用,成為“抗戰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令人驚訝的“新聞先驅”:毛主席心中有兩個未曾公開的職業夢想,一是當一名教師,二是成為一名記者。
他曾表示:“我也想為報紙寫一些文章,但我必須辭去主席的職務;我可以在自己的專欄上發表文章,成為專欄作家。”
令人驚嘆的是,毛主席不僅有這樣的想法,而且付諸實踐,并取得了顯著的成果。更為驚奇的是,如果深入研究毛主席的新聞風格,你會發現他其實是中國現代“新媒體”的鼻祖。
在創辦《湘江評論》時,他為自己的媒體設定了明確的目標:不談論金錢,不涉及個人隱私,也不說家庭瑣事,而是直擊時代痛點,深入剖析時局,批判社會弊端,大力倡導革命思想,積極推廣新理念。
當陳獨秀因軍閥入獄,年輕的毛主席在《湘江評論》上力挺他的精神,聲稱政府沒有膽量處死他,即使陳獨秀死了,他的精神也不會有任何損傷。
這激烈的言辭,不正是新媒體風格的體現嗎?在短時間內,他用滿腔的激情點燃了讀者的情緒,讓人無法不與他產生共鳴,深感他說的沒錯。
當毛主席談到婦女的權利時,他說:各位,我們都是女性,我們更深陷苦海!我們都是人,為什么不允許我們參政,不允許我們交際……苦??!
苦??!自由之神,你在哪里,快來救我們吧!今天,我們醒來了,我們要團結女性,掃除那些破壞我們精神自由的惡魔!
激昂、熱血、有理有據,這不正是革命者的口號嗎?聽上去極具感染力,仿佛把我們帶到了革命的現場。語言通俗易懂,即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讀者,也能輕易理解其中的含義。
這就是媒體的力量,把復雜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湘江評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為了當時最受歡迎的刊物之一。
他的無畏精神和直接挑戰湖南軍閥的勇氣,無疑引起了對方的關注,甚至導致《湘江評論》被強行關閉。然而,毛主席是誰?
他的一腔熱血和革命熱情,使得湖南軍閥封再多的報刊都無法阻止他。他繼續在其他雜志發表充滿激情和煽動性的文章,并聯合學生發動游行,以實際行動對抗軍閥。
盡管當時的年輕人毛主席遭遇了挫折,但他并未因此輕視新聞和新媒體的力量。在接下來的日子里,他依然堅持使用新媒體,用語言影響軍隊和民眾,堅定革命信念。
他曾在革命的低谷期高喊:“我們不僅要打敗內外反動派,而且一定能戰勝他們!烏云只是暫時的,光明就在前方!”
他還與年輕人交流,鼓舞他們:“世界不僅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最終屬于你們。你們正當青春,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就在你們手中。”
他強調:建設社會主義不能讓美食失去原有的美味,不能讓南京板鴨、云南火腿的口感變差,不能讓物質的種類和布匹的花樣變少。
羊肉的烹飪方法可以創新,但在社會主義社會,羊肉和鴨子應該更美味、更進步,這樣才能體現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更先進。
如果我們連羊肉都無法處理好,我們在人民心中的威信就會受到質疑……他的語言通俗易懂,幽默風趣,他從不強求別人幫他拼湊,而是提倡腳踏實地,自覺堅持地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
他的話語充滿新媒體風格,每一句都是至理名言,盡管他并非句句真理,但他始終堅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地走在歷史的進程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