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報道:由于勃列日涅夫集團全面復辟資本主義,在工業部門普遍推行利潤掛帥的所謂“新經濟體制”,蘇聯的工業生產出現了日益嚴重的混亂和無政府狀態,使社會的生產力受到巨大的破壞。
在資本主義利潤原則的支配下,把持著蘇聯企業大權的資產階級分子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多得獎金,就拼命生產利潤高的產品,而不愿生產獲利少的產品,從而使社會生產和流通領域中的無政府狀態、混亂狀態大為加劇。
例如,據蘇聯《經濟報》報道,薩拉托夫搪磁制品廠原計劃一年生產十四萬九千個居民需用的小鍋,但由于這種產品利潤少,只生產了四萬七千二百個。與此同時,這個廠卻超額完成了費工少獲利大的大鍋生產。結果,居民所需要的小鍋便很難買到。
據《經濟報》一九七四年透露,卡拉干達冶金聯合企業按計劃應生產一至八毫米的鋼板十九萬八千噸,而實際只生產了三萬二千六百噸;卻大批地生產獲利多的一點九至三點九毫米的厚鋼板來頂替薄鋼板供應給用戶。這家刊物承認,“任何一個經濟工作者不用費力就可以舉出幾十個這樣的例子”。
由于對賺錢多的商品競相生產,又造成某些商品大量積壓。蘇修中央在一九七四年四月的一項決議中也不得不公開承認,輕工業中的工廠企業“沒有對其產品在居民中的需求給予應有的考慮”,致使“在商業系統積壓了大量的無銷路的商品”。
據透露,一九七三年十月份,在蘇聯批發和零售商業網中積壓的無銷路的非食品商品價值達四十五億盧布。烏克蘭日用品批發站頓涅茨克貨站,一九七四年向某廠訂購了八千只不銹鋼餐勺,僅上半年就給它運去了三萬三千只。
與此同時,貨站還積壓著“五金工人”聯合公司制造的四十萬只鋁鑄餐勺和餐叉。據透露,大量無銷路的產品堵塞了商業網,使幾十億盧布的資金不能周轉,而且為保存這些商品,每年就得花幾千萬盧布。
“新體制”推行后,企業為了追逐利潤,不顧產品質量,偷工減料,粗制濫造,還經常把廢品、次品冒充“合格”產品投入市場。
阿塞拜疆石油工業機器制造聯合公司所屬企業生產的產品占蘇聯采油機器產品總數的三分之一,但它生產的設備中沒有一種符合質量標準。白俄羅斯生產的工業品只有百分之六十合格。
愛沙尼亞黨的第一書記承認,這個共和國的工廠、企業“廢品和次品造成的損耗仍然很大”,“機器制造和儀器制造業合格產品的比重下降”。在格魯吉亞,在四百家企業中就有二百多家破壞規定的質量標準。蘇聯輕工業部所屬企業生產的產品中,符合國家標準的只有百分之一點四。
在資本主義利潤原則的支配下,“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的現象日益增多。每當采用新技術影響蘇聯資產階級的利潤和獎金收入時,他們就拒絕采用新技術、拒絕試制新產品。
據蘇聯報刊公布的材料,蘇聯每年全國注冊的新技術項目大約有三分之二得不到采用,技術創造和發明得不到運用和推廣。例如,化學和石油機器制造部的新技術項目一九七三年只采用了百分之十二,建筑、筑路和公用工程機器制造部同年只采用了百分之二十一。機床制造部和工具工業部一九七三年采用新技術的計劃比一九七二年減少了六分之五,汽車工業部減少了十分之九。
為了不減少利潤的提成,許多企業根本不去考慮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和改進生產,誰這樣做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因而造成原材料的巨大浪費。
據統計,蘇聯一九七○年在工業和建筑業需要的六千五百八十萬噸金屬中,有一千二百六十萬噸變成廢料。在機器制造業中平均有百分之三十的金屬變成廢料。有些企業的金屬浪費竟達用料的一半。黑色冶金業連年達不到降低軋鋼消耗定額計劃,僅此一項一年就超額消耗鋼錠二百萬噸。
據蘇聯《計劃經濟》雜志一九七四年解釋,“目前黑色冶金部門并不關心降低他們所生產的產品金屬用量的消耗”,“力爭軋制重量大而不是節省材料的型材,因為這樣容易完成噸位計劃”。
在“新體制”的支配下,蘇聯工業企業總是千方百計地壓低生產計劃指標,不充分利用生產設備能力,以便不費力氣地“超額完成”計劃,領取超額獎勵。
據報道,在蘇聯有百分之七十五的企業生產設備能力沒有被充分利用。蘇聯部長會議勞動工資委員會主席說,“許多企業設備的利用為其設計能力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計劃經濟》雜志一九七四年第七期透露,在一萬四千個生產基本工業產品的企業中,有一萬零五百個企業的生產能力未被充分利用。
蘇聯工業生產中的無政府狀態及其帶來的損害,是蘇修叛徒集團在蘇聯全面復辟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是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必然反映。它表明,蘇聯社會帝國主義的經濟必將日益陷入難以解脫的困境和危機之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