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很多我們一直以來覺得理所當然的事背后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辛。大多數人對老美的南北內戰的印象就是北方擎著解放奴隸的正義大旗打敗了主動挑起戰爭的南方反叛勢力。但實際上真相可能超乎你的想象,北方并沒有那么大義凜然,就連南方主動挑起戰爭這一環都是北方給南方做的一個局,解放黑奴也只不過是捎帶手的事。
1861年2月11日,美國伊利諾伊州春田市火車站,一位瘦高的中年人站在列車的門口發表演講:
“在離開的時刻,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否回到這里,因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在華盛頓等著我……”
汽笛長鳴,火車開動,載著這個人向華盛頓駛去。
同一天,密西西比州維金斯堡,也有一個中年人在人群的簇擁下登上火車,前往亞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
這一天離開家鄉的兩個人都被人們稱為:總統先生。一位是亞伯拉罕·林肯,他是第16任美利堅合眾國總統。
另一位是杰弗遜·戴維斯,他是第1任“美利堅聯盟國”總統(下面老墨簡稱為聯盟)。
杰弗遜·漢密爾頓·戴維斯
巧合的是,兩人還是老鄉,個子相近,長相相仿,都來自肯塔基州。
在之前文章里,老墨跟大家說到,當時南方州因為北方資本家控制的聯邦、林肯提高關稅、損害南方利益而紛紛宣布脫離聯邦,并于1861年宣布組建聯盟,也宣告了原來聯邦的一分為二。
對此,林肯會同意嗎?
答案肯定是不會。無論是林肯政府和北方資本家,都不愿意眼睜睜地看著那些南方富得流油的州分裂出去。
這些人都走了,別的不說,北方那些工業品賣個誰去啊?之前聯邦費了這么大勁大幅增加關稅,來提高北方產品的國內競爭力,不就打水漂了嗎?
就這樣,這場跨時四年的南北戰爭序幕終于正式拉開了。
南北戰爭到底是誰發起的?
一般打起一場戰爭,人們都會首先問,是誰打響了戰爭的第一槍?
像我們歷史書上說的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
客觀地說,美國南北戰爭確實是南方打響了第一槍,準確的說,是第一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是南方想發起這場戰爭。
就像標志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七七盧溝橋事變。
雖然是我國民革命軍第29軍開的第一槍,但卻是日本軍蓄意制造和挑起了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
你說是國軍還是日軍引發了這場戰爭?
南北戰爭的第一槍的故事,發生在最早宣布脫離聯邦的南卡羅來納州。
在南卡有一個港口城市查爾斯頓。從歷史上看,它還是美國最早的五個城市之一。
查爾斯頓有一個屬于美利堅聯邦的要塞,叫薩姆特堡。
受益于美國得天獨厚、遠離亞歐大陸的地緣優勢,當時的美國根本就沒有多少軍隊,主要就是一些邊防軍,分散在各個沿海州類似于薩姆特堡這樣的海邊要塞。
老墨查了一些資料,當時美國陸軍只有不到1.7萬名現役軍人,其中大多數人分散部署在外西西比河西部的各個要塞。
美國海軍更是不到1萬人和一支由42艘艦艇組成的不起眼的艦隊。
這些幾乎是象征性的邊防軍人數很少。當時薩姆特堡里就是由安德森少校領著70多人在防守。
薩姆特堡
聽到南方州宣布脫離聯邦、成立聯盟消息后,安德森一開始很擔心。畢竟現在他們孤身處在另一個國家,而且還是敵人。
后來,安德森心里也開始淡定。
因為之前南方州已經發生了多起類似事件,就是接收聯邦建在南方的一些軍事要塞和彈藥庫,都是和平接收。
這個老墨也好理解。
這些要塞原本就是南方州提供給聯邦作為國防設施的,現在兄弟分家了,好聚好散,要塞肯定要收回,聯邦軍隊自然該離開。
所以當時一些南方州去占領這些要塞時,聯邦軍隊都沒有反抗。
薩姆特堡附近的幾個要塞都是這樣被和平占領的,安德森也做好和平交接準備了。
但讓安德森意外的是,南方通知要求交出薩姆特堡后,聯邦和林肯拒絕了。
聯邦還專門發電報給安德森,要求其為了聯邦和個人榮譽堅守下去,時間越來越好。
林肯自己更是大張旗鼓地宣揚聯邦軍隊將大舉增援薩姆特堡。
當時,林肯的內閣成員中沒有人認為應該去增援,都主張讓聯邦軍隊和平撤回來,然后和南方談判。
但林肯堅決不同意,作為三軍總司令,對這件事進行了獨裁,最后他派出了增援軍艦,而且很快就行駛到了薩姆特堡附近海面。
在南方眼中,合著你們聯邦和林肯,不僅明擺著不想交還薩姆特堡,還派出軍艦在我沿海停靠,這不明顯在挑釁嗎?
是可忍孰不可忍。南方聯盟國總統戴維斯下令讓南方軍隊武裝奪取要塞。
不過南方軍隊很紳士,畢竟雙方原本是一家人,專門提前一個小時通知安德森,將在4月12日早上4點30分對薩姆特堡發動炮擊。
這說白了就是讓對方躲起來藏好,別讓炮火誤傷了。
整個事件最詭異的是,從南方發起炮擊進攻開始,增援的北方軍艦就在遠處觀望,一直到己方人員投降,未放一槍一炮!
老墨揣測,北方軍艦當時接到林肯的命令,就是純粹過來擺陣給南方施壓,逼著他們對要塞動手,而自己決不參戰。
這樣的話,南方率先開的第一炮就穩穩做實了。
目睹此情此景,安德森當時心里把林肯先輩問候了一萬遍,你們聯邦政府這是把我當魚餌啊!槍炮不長眼,有沒有考慮到我們這些人的死活啊。
你先不仁,也別怪我不義。
在炮聲響起后,薩姆特堡象征性地做出了回擊。在打完所有炮彈后,安德森少校就帶隊投降了。
而在雙方30多個小時的大炮對轟中,雙方都是零傷亡,全體戰斗人員毫發無損。
是不是像極了一場演戲,不,是演習。
后來,被南方俘虜的安德森少校一行人被客客氣氣地送回到了紐約。
看得出來,南方并不想把事情鬧大。
這就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薩姆特堡事件全過程。
正如前文老墨說的,當時的南方已經有了自己的聯盟國家、合法選舉出的總統和自己的國防軍,本來就是在進行接管自己領土范圍內的一個邊防設施的正常行動。
從實質上說,當時南北雙方就是兩個國家、兩位總統、兩套政府。
從操作上說,南北脫鉤、和平分開是一件很簡易的事。
這一切的事實,對于剛上任一個多月的林肯來說,他很清楚。
只是現在,他需要做一個歷史選擇題:是承認這個事實,允許南方脫離聯邦而去;還是不接受這個事實,派兵把南方重新“收回”到聯邦里來。
確實,南方開了第一炮,但這一炮也是南方先禮后兵,在北方不愿意移交要塞下的無奈之舉。
而且薩姆特堡事件發生后,南方也沒有因為北方不愿意移交薩姆特堡而遷怒于北方,更沒有想過乘勝打到北方去。
他們想的是過好自己的日子,跟北方和平分手、和平相處。
要知道,南北戰爭的主戰場基本都在南方,整個南方都成了烽火連天的戰場,生靈涂炭。
在南北戰爭之中,南方人不僅失去了家園,三分之二的財富在戰爭中失去,一半以上的莊園和設備基本上全毀了。
你說南方會愿意或者主動發起這場戰爭嗎?
戰爭的決定權還是在林肯手里。
最終,林肯掀起了這場內戰。
所以,美國歷史書上說的是南方率先發動叛亂并挑起戰事,完全是在顛倒歷史真相。
林肯發動戰爭的旗號是什么?
通過“制造”出的薩姆特堡事件,逼著南方先撕毀了星條旗,先對著聯邦開了第一炮,讓聯邦和林肯看到了師出有名。
僅用了3天時間,林肯政府就征召了一支75000人的聯邦軍隊。
我們都知道,軍隊出征都會有個口號或者是打個旗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比如當年的水泊梁山,旗號就是“替天行道”。美國獨立戰爭的口號則是“無代表不交稅”。
那么,林肯這次打出的旗號是什么呢?
有墨友說,不是“解放奴隸”嗎?
老墨要告訴你的是,那時候林肯非但沒有打著“解放奴隸”的旗號,而且恰恰相反,他當時要極力避免的,就是讓戰爭和奴隸問題扯上關系。
道理很簡單,當時除了脫離聯邦的7個州,還有很多州蓄養奴隸。為了不讓這些州投向南方,林肯必須避開“奴隸”二字。
當時林肯打出的旗號很簡單,也好理解,就是“保邦衛國”。從道義上說,就是我們所說的愛國主義。
而南方呢,同樣打的也是“保邦衛國”的愛國主義,而且作為爭取國家獨立、反抗北方入侵的一方,這個“保邦衛國”更符合實際。
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美國南北雙方交戰的情景。南北雙方的士兵都是在“保邦衛國”的神圣使命下,懷著同樣的愛國熱血投入到戰爭中,打的卻是一場內戰。
更荒謬的是,交戰雙方還都沒有錯,他們確實都是為了愛國大義而戰。
南方戰士們的愛國,是保衛他們剛剛建立的聯盟國家和自己的家園。
北方戰士們的愛國,是保衛他們建立不到90年的聯邦國家不被分離。
而從道義和心理上說,南方對戰爭的正義性更有強烈感。
不僅他們認為自己從聯邦中分離是合法的,南方還是戰爭的被動一方。
更主要的是,戰爭就發生在自己的家鄉,他們是在自己的土地上與入侵者作戰。
此外,大家還要扭轉之前歷史教科書的錯誤認知,當時的南方人不都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奴隸而戰。
當時,奴隸主只是南方白人的極少數。
戰爭爆發的時候,南方的奴隸主實際上不到白人人口的5%。
即使在他們中間,大量的奴隸主也就是擁有幾個黑奴仆人而已,真正擁有百名奴隸以上的大奴隸主,不到南方白人的1%。
諷刺的是,林肯為了避開奴隸制而費盡心思想出了“保邦衛國”的旗號。
但一些州還是對這個口號不買賬,認為聯邦政府太霸道了,正在壓迫可憐的南方州,而且是武力壓迫,違背了當初建國時賦予各州的合法權利。
所以,在聯邦大軍浩浩蕩蕩地奔赴南方的時候,馬上又有4個州宣布脫離聯邦,還有兩個州因此而分裂。
更為諷刺的是,林肯的老家,肯塔基州竟然也宣布中立,實質上就是表達了對聯邦政府的不認同。
這樣一來,加入南方“美利堅聯盟國”的州已經達到了11個。
不過,這些也僅是讓林肯和聯邦政府覺得難堪而已。
他們自信地認為,只要聯邦大軍過去,一切的不滿和反抗都會消失,在槍炮面前,誰敢不服?
客觀地說,林肯和聯邦當時有足夠的自信。
在1861年戰爭爆發初時,北方有壓倒性優勢,全美34個州中北方占23個,人口2200萬;而南方只有545萬,如果算上奴隸的話,也不到900萬。
北方軍有270萬人參戰,而南方軍只有110萬人。
北方是以工業為主,物資豐裕,軍火充足。資金方面,北方也更雄厚,南方則窘迫很多。
決定戰爭勝負的幾個要素,北方都占據著重大優勢。
而且從地圖上,大家能直觀看到,當時南方的首都里士滿距離華盛頓很近,才短短150公里。北方的騎兵,如果通行無阻的話,半天時間就能拍馬趕到了。
這些都讓林肯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戰爭頂多小打小鬧進行幾個月,南方就會投降,到時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林肯有有一句著名的對自己的評價,是這樣說的:“我不認為是我控制了事態的發展,應該坦率地承認,是事態的發展控制了我。”
很多人都認為他是在謙虛,但老墨認為這不是謙虛,而是他這輩子最發自肺腑的一句話,因為事態的發展確實是超出了他的預期。
戰爭的進程狠狠地打了林肯和聯邦一扇耳光,而這也導致林肯被迫調整了“保邦衛國”旗號,“解放奴隸”的旗幟才擺到他的案頭上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