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用十月革命后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問題的實例說明:“有各種各樣的妥協。應當善于分析每個妥協或每個變相的妥協的環境和具體條件。應當學習區分這樣的兩種人:一種人把錢和武器交給強盜,為的是要減少強盜所能加于的禍害,以便后來容易捕獲和槍斃強盜;另一種人把錢和武器交給強盜,為的是要入伙分贓。”區分兩種不同的妥協,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階級斗爭策略的一個重要原則。
一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有兩種根本對立的妥協,一種是革命的必要的妥協,另一種是叛賣性的妥協。馬克思列寧主義從來不拒絕有利于革命的妥協,同時在任何時候都反對叛賣性的妥協。
毛主席在談到布列斯特和約的時候指出:“十月革命后,俄國布爾塞維克如果依照‘左派共產主義者’的意見拒絕對德和約時,新生的蘇維埃就有天折的危險。”
列寧在布列斯特和約問題上,戰勝了機會主義路線的干擾,使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贏得了時間,鞏固了十月革命的勝利成果。
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國家的首要任務,是立即退出帝國主義戰爭,以便爭取時間鞏固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因此,革命勝利后的第二天,蘇維埃俄國就宣布了和平法令,向交戰國雙方的人民和政府提出了簽訂公正的和約的建議,但遭到了英、法等國的拒絕,德國為了集中力量同英、法作戰,同意和談,卻企圖迫使蘇聯接受屈辱的和約。
當時,國內被推翻的地主資產階級瘋狂地進行破壞活動,國際上各國帝國主義企圖把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里。蘇維埃國家面臨著嚴重的困難,紅軍還沒有正式建立,繼續同德國作戰,無異是把剛剛誕生的蘇維埃國家的生命拿去作孤注一擲。
在這種形勢下,列寧決定同德帝國主義進行關于結束戰爭的談判,并準備作出某些必要的妥協,以便使談判獲得成功。但是,一切反革命分子,從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人到最頑固的白匪,都瘋狂地反對簽訂對德和約。
這伙蘇維埃政權的死敵,難道真的變得熱心保衛社會主義國家了嗎?當然不是。他們竭力鼓吹繼續進行戰爭,破壞談判,目的是挑起德軍的進攻,盼望引進德軍來幫助他們的反革命復辟事業。列寧深刻地指出:“我完全了解主張這種革命戰爭的就是那些在德軍進攻時出外迎接的人”。
特別是孟什維克,瘋狂地反對列寧的革命外交政策,慣于搞另一種妥協,即“叛徒的妥協”。他們一貫支持帝國主義戰爭,在“保護祖國”的虛偽口號下,保護俄國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列寧的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的口號。
二月革命后,他們直接參加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繼續進行帝國主義戰爭,實行不折不扣的“入伙分贓”。正如列寧所指出,他們同德國、法國、英國的機會主義分子一樣,同他們本國的,有時甚至同對方的“資產階級強盜們實行妥協,反對本國的革命無產階級,那時所有這班先生,才真是強盜的同謀者。”
布爾什維克堅定地執行列寧的革命路線。在帝國主義強盜進行戰爭時,它敢于提出使沙皇帝國主義失敗的主張;二月革命后,它毫不猶豫地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推翻,十月革命勝利后,堅決要求結束帝國主義爭霸戰爭。
在布列斯特談判中,它主張簽訂對德和約,以爭取時間,積蓄“捕獲和槍斃強盜”的力量。這同孟什維克的叛賣性的妥協是根本對立的。列寧指出:“這樣的黨在這樣的情況下實行這樣的妥協是完完全全正確的。”
二
在簽訂布列斯特條約的過程中,充滿了兩條路線的激烈斗爭。隱藏在布爾什維克黨內的機會主義頭目布哈林,組成反黨小集團,自稱“左派共產主義者”,和反動派一唱一和,大肆反對簽訂和約。
他制造德國革命馬上就會成功的謠言,散布“德國人不會進攻”的謬論,拼命鼓吹“沒有軍隊也要進行戰爭”,甚至氣勢洶洶地給堅持列寧主義路線的革命者扣上“和帝國主義勾結”、“德帝國主義走狗”等帽子。
另一個機會主義頭目托洛茨基,以另一種形式反對列寧主義路線。他也空談什么“革命”,故意掩蓋蘇維埃國家面臨的危險局勢,說什么“我們并沒有死亡的威脅”,誣蔑列寧的立場“有許多主觀主義”,硬說“中間路線是可能的”。為了破壞列寧關于立即簽訂布列斯特條約的策略原則,托洛茨基荒謬地提出了“不戰不和”的建議,主張“結束戰爭,不簽訂和約,讓士兵復員回家。”
布哈林、托洛茨基之流反對簽訂和約的主張,反映了俄國地主資產階級的利益,其至連他們提出的論據,也是俄國資產階級制造出來的。“這種論據是資產階級有意要把俄國布爾什維克拖進去的圈套”,“讓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去送死”。他們的主張也反映了帝國主義的利益。
當時,英法資產階級正千方百計地要把布爾什維克拖入對德戰爭,希望布爾什維克同德國打起來。列寧指出:“為什么它們一定希望這樣,這是很明顯的:第一、因為這樣,我們就會牽制住一部分德國兵力,第二、因為蘇維埃政權在不恰當的時候同德帝國主義進行軍事搏斗,就最容易遭到毀滅。”
列寧對布哈林、托洛茨基一伙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一九一八年一月二十一日,列寧在黨中央委員和第三屆蘇維埃代表大會黨員代表的聯席會議上,提出了《關于立即締結單獨的割地和約問題的提綱》,指出當前的情況不允許繼續進行戰爭。
締結和約,爭取喘息時間,將不會削弱而只會加強蘇維埃政權。列寧批判了各種機會主義的謬論,警告說,如果拒絕立即簽訂和約,勢必被迫簽訂條件更苛刻的條約。
然而,在托洛茨基、布哈林一伙的干擾下,列寧的革命路線暫時沒有得到多數支持。德方代表在二月九日提出最后通牒,列寧又作了必須締結和約的重要指示。
擔任談判代表團首席代表的托洛茨基竟公然違抗列寧的指示,在二月十日荒謬地向敵人發表書面聲明,拒絕簽訂和約,“單方面宣布結束同德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和保加利亞的戰爭狀態,同時命令俄國士兵在各條戰線上全面復員。”談判因此中斷。列寧憤怒地斥資這種叛類行徑是“以戰爭當兒戲,把革命斷送給德國人”。
談判中斷了,德軍立即在二月十八日發動全線進攻,直接威脅革命的首都彼得格勒。在這個嚴重關頭,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向全國人民發出了社會主義祖國在危急中的警告,號召工農兵奮不顧身地保衛蘇維埃國家,抗擊德國侵略者。
黨內多數同志理解并接受了列寧正確主張,中央委員會通過了列寧的《提綱》。三月三日,和德方簽訂了布列斯特條約。正象列寧預料的那樣,和約的條件比原來的更加苛刻了。列寧嚴肅地指出:“讓所有的人都知道吧,誰要反對立刻簽訂即使極端苛刻的和約,誰就是在斷送蘇維埃政權。”
條約簽訂后,斗爭并沒有結束。托洛茨基、布哈林之流不甘心失敗,他們把持黨的莫斯科省委,通過決議,以分裂來威脅列寧領導的黨中央,甚至公然鼓吹:“為了國際革命的利益,我們認為即使喪失目前完全流于形式的蘇維埃政權,也是適宜的。”
為了挫敗他們的陰謀,最后解決和約問題,在列寧的領導下舉行了黨的第七次緊急代表大會。大會譴責了托洛茨基、布哈林之流的叛賣政策,痛斥了他們分裂黨的陰謀,并通過了批準和約的決定。
接著,在蘇維埃第四次代表大會上批準了和約。托洛茨基、布哈林的陰謀被完全擊敗了。這場斗爭,是十月革命勝利后布爾什維克黨內一次嚴重的兩條路線斗爭,是列寧、斯大林反對托洛茨基、布哈林的長期斗爭的繼續。
三
列寧在批判托洛茨基和布哈林以及總結這場斗爭的經驗時,分析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實行必要的妥協的問題。這些分析,對于正確區分兩種不同的妥協是十分重要的。
列寧在批判布哈林之流的謬論時,嚴正地指出:他們的政策“也許適合那班專門追求外表漂亮和色彩鮮艷的人的癖性,可是完全忽略了已經開始了的社會主義革命的現階段的階級力量和物質因素的客觀對比”。
列寧闡明了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斗爭策略的唯物主義原則,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根據對群眾力量和階級對比關系的精確估計來決定這種或那種斗爭形式是否適宜”,既要有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又要有必要的靈活性。這是正確地制定斗爭策略的基本出發點。
無產階級國家同帝國主義國家實行必要的妥協,這是斗爭的一種形式。列寧堅持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就是為了更好地戰勝帝國主義。
列寧明確指出,對德國帝國主義進行斗爭是必要的,要反對的是在條件不具備時就冒失地進行戰爭,而接受苛刻的和約,“這也正是為了積極備戰”,為了“后來容易捕獲和槍斃強盜”。
事實證明,布列斯特和約不是幫助了帝國主義,而是粉碎了他們扼殺蘇維埃政權的罪惡陰謀。條約簽訂后,蘇維埃政權抓緊時間,鞏固了無產階級專政,在全國各地建立工農紅軍,為奪取國內戰爭的勝利和粉碎帝國主義武裝干涉作好了準備。
由于蘇維埃力量的成長,被占領地區的人民展開了趕走德國侵略者的武裝斗爭,增加了德帝國主義的困難,支援了德國的革命。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德國無產階級起來推翻德國大資產階級的統治,宣布成立共和國。蘇維埃政府立即在十三日鄭重地宣布廢止掠奪性的布列斯特條約。
列寧的具有遠見的策略取得了完全的勝利。蘇維埃政權不僅沒有把武器交給強盜,相反,卻爭取了時間,使自己能夠更好地拿起武器,戰勝了敵人。這種革命的妥協,是同那種“入伙分贓”的妥協根本不同的。
簽訂布列斯特條約也是為了充分利用帝國主義集團之間的矛盾,阻止他們勾結起來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以便爭取時間,鞏固社會主義革命的成果。
利用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的原則,是無產階級斗爭策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帝國主義并不是鐵板一塊,它們之間存在著尖銳的矛盾和沖突。無產階級必須運用正確的斗爭策略,把帝國主義的一切矛盾統統收集起來,集中力量反對主要敵人,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四面樹敵,兩個頭打人,這不是馬克思主義的策略。
列寧在總結簽訂布列斯特條約問題的經驗時說:在無產階級專政已經建立之后,在很長時期內,還需要和強大的國內外資產階級作斗爭。要想戰勝這種敵人,就必須極仔細、極留心、極謹慎、極巧妙地“利用敵人之間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國資產階級之間以及各個國家內資產階級各集團或各派別之間的一切利益對立”。
世界上的事情是復雜的,我們的頭腦也要復雜一些。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學會在尖銳復雜的矛盾和斗爭中,善于把必要的妥協和讓步,同無產階級革命的根本利益聯系起來。學習列寧關于區分兩種妥協的教導,可以提高我們同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進行斗爭的本領,揭露現代修正主義的叛徒面目。
布列斯特條約的簽訂和廢止,是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國家可以與帝國主義國家在某些問題上實行必要妥協的策略原理的一次成功的運用。在列寧的領導下,社會主義蘇聯曾根據不同的情況,和某些帝國主義國家實行過必要的妥協。
歷史證明,正確地運用列寧的策略原理,就能奪取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偉大導師列寧在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期間,頂逆風,戰惡浪,堅持正確路線,提供了與帝國主義國家實行必要的妥協的歷史經驗。
但是,修正主義總是想利用這個事例來掩蓋他們“入伙分贓”的叛徒面目,這是徒勞的。我們要學習列寧的教導,正確理解革命的國家對帝國主義國家實行必要的妥協的意義,徹底揭露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那種和帝國主義勾結在一起、并且“入伙分贓”的叛賣性的妥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