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我們這塊小石頭,只要不斷地去砸那口大水缸,總有一天會砸破蔣介石那口大水缸!”1927年9月21日大清早,時任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書記的毛澤東在瀏陽文家市里仁學校操場上,向起義部隊全體官兵作轉兵動員時,如此激情演講。
一語中的。
1946年6月毛主席指揮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以摧枯拉朽之勢,全殲國民黨軍隊154萬人,緊接著“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百萬雄師過大江,將紅旗插上南京“總統府”,宣告蔣家王朝覆滅。1949年4月蔣介石那口“大水缺”被徹底打破!
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文家市時銳減到1500人,走到江西永新縣三灣村時,多次遭反動軍隊伏擊,部隊整編后不足800人。而他們的對手是湘贛邊界的8萬多反動軍隊,全國220萬國民黨軍隊。
就是這區區800人,連同南昌起義剩下的部隊、湘南暴動帶出來的農民軍、井岡山的地方武裝裝等,加起來不過萬人,他們猶如“星星之火”,經過短短22年的不懈奮斗,最終發展成擁有550萬之眾的人民軍隊,橫掃舊社會,建立新中國。
秋收起義的“小石頭”,緣何有如此大的澎湃力量?
答案是信念,信念的力量是無窮的。
秋收起義后,由于敵我力量懸珠,8萬多國民黨反動軍隊對我秋收起義部隊窮追猛打,不少人看不到前途,開小差成風,一周時間部隊逃兵不下500,加上舊軍隊軍閥作風嚴重,打罵士兵是家常便飯,部隊士氣低落,對部隊整編充滿怨氣。
9月19日晚,毛澤東在文家市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分析形勢,討論部隊的行動方針。決定放棄原定的進攻長沙的計劃,部隊迅速脫離容易遭受國民黨軍圍攻的平江、瀏陽地區,沿羅霄山脈南移,尋求立足點。
29日部隊進到永新縣的三灣村。此時,部隊人數不足1000,思想相當混亂,組織很不健全。據譚政回憶,毛澤東首先宣布了前委關于部隊改編的決定,隨后動員講話:“同志們,敵人只是在我們后面放冷槍,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敵人他有兩只腳,我們也有兩只腳。賀龍同志兩把菜刀起家,現在當軍長,帶了一軍人。我們現在不止兩把菜刀,我們有兩營人,還怕干不起來嗎?你們都是起義出來的,一個可以當敵人十個,十個可以當他一百。我們現在有這樣幾百人的部隊,還怕什么……沒有挫折和失敗,就不會有成功!”
紅軍連長陳毅安給妻子的信是這樣寫的:我天天行軍打仗,錢也沒有用,衣也沒有穿,但是精神非常愉快。較之以前過優美生活的時代好多了,因為是自由的,絕不受任何人的壓迫,同志之間亦同心同德,團結一致。
堅信革命必然成功。這是信念的力量。這種以劣勝優的強大信念,以一貫之貫穿于毛澤東的革命生涯。
紅軍長征,面對40萬大軍圍追堵截,毛澤東用兵真如神,上演了一出“四渡赤水”的經典戰例。搶渡大渡河,蔣介石揚言要讓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劉伯承與彝民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紅軍得以擺脫追兵。紅1團17勇士搶渡大渡河,紅4團連夜急行120公里盤山路,22勇土飛奪瀘定橋。整個長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經過600多次戰役戰斗,平均300米就有一位戰士犧牲。
面對千難萬險,毛主席始終保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大無畏氣概。
抗日戰爭期間,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激發了人們“速勝”的信心,徐州會戰的失利使“亡國論”再度泛起。毛澤東在《論持久戰》單行本封面寫道:“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后勝利必然是中國的。”
解放戰爭時期,敵我軍力對比是430萬:127萬,敵我控制國土對比是76%:24%,蔣介石自恃有美軍“武裝到牙齒”的支持,叫囂著“三到六個月內消滅全部共產黨軍隊,一統天下。”但毛主席在延安窯洞前的小石桌旁說: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抗美援朝戰爭,對新中國而言,出兵朝鮮幾乎是毫無勝算的一場戰爭。美軍一個軍有坦克430輛,我軍最初入朝的6個軍一輛都沒有。美軍一個師有432門榴彈炮和加農炮,我軍只有12門山炮。美軍一個師有電臺1600戶,無線電通信可到班,而我軍一個軍只有幾十部電臺,勉強能到營。美軍有飛機1100架,我軍一架也沒有,連防空武器也極度缺乏,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高炮,這真是“一軍打三軍”。
志愿軍第39軍在云山戰役中,第一個打敗美騎兵第一師,這個師號稱號稱自美國獨立戰爭組建以來160多年從無敗績,是美軍的頭號“王牌”。此役,第39軍殲敵2046名,其中美軍1840名,繳獲飛機4架,擊落敵機1架,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繳獲汽車116輛,各種炮190門。
1951年6月,毛主席接見志愿軍第39軍軍長吳信泉時說:“實踐證明,美軍不可怕,紙老虎畢竟是紙老虎嘛!”
面對困境、挫折和低潮,堅定敢打必勝的信念,是戰勝強敵、取得勝利的重要保證。同樣,這種信念也是走好人生之路的重要保證。
秋收起義前敵委員會,除毛澤東外還有5名領導,他們信仰不同,歸宿和結局也大不相同。
起義總指揮盧德銘,黃埔二期生,向往共產黨,沒有趕上參加南昌起義,后折返湘贛邊界協助毛澤東舉行秋收起義,在部隊轉移時遭伏擊犧性,毛澤東痛呼“還我德銘!給我3個師也不換。”
副師長余賁民,平江黨組織創始人,追隨毛澤東的得力干將,到井岡山后主管后勤工作兼被服廠廠長,1933年在作戰中犧牲。
師長余灑度,黃埔二期生,舊軍閥思想嚴重,秋收起義后不同意轉兵井岡,不配合三灣改編,見革命形勢不好,擅自脫離黨組織,變節投降,后因販毒被蔣介石處死。
黃埔四期的蘇先俊革命意志薄弱,當了叛徒,出賣同志,后來被我軍俘虜,接受人民公審,被槍決。
參謀長鐘文璋在一次戰斗失利后,選擇了離開部隊,回到了家鄉。此后,他加入了國民黨部隊并獲得了少將軍銜,但在中原大戰中因受傷不治身亡。
而羅榮桓、譚政、張宗遜、宋任窮、黃勇勝、陳伯鈞、陳士榘、鐘期光等人,因信仰堅定,不改初衷,鐵心跟著毛委員,1955年被授予開國帥將,名垂青史。
連當時爬在學校墻頭上聆聽毛澤東講話的兩個少年,一個14歲楊勇,一個12歲胡耀邦,激發參加革命的斗志,最終成為我軍上將和中共中央總書記。
“毛澤東的講話不斷被指戰員的歡呼聲、口號聲所打斷,會場氣氛十分熱烈,起義部隊熱血沸騰,對革命前途充滿了信心。”時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2營6連連長的張宗遜回憶道。
這再次說明信念的力量。
相信相信的力量。它永遠是我們永往直前的不竭動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