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和其他一切社會主義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兩方面結合起來:既以完全科學的冷靜態度去分析客觀形勢和演進的客觀進程,又非常堅決地承認群眾(當然,還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階級的聯系的個人、團體、組織、政黨)的革命毅力、革命創造性、革命首創精神的意義。從馬克思的全部歷史觀點出發,必然會對人類發展的革命時期給予高度的評價,因為正是在這樣的時期,所謂和平發展時期慢慢積累起來的許多矛盾才能夠解決。正是在這樣的時期,各個不同的階級在確定社會生活形式方面的直接作用才得到最有力的表現,而后來長期以更新了的生產關系基礎為依托的政治‘上層建筑’的基本方面才得以建立。而且,馬克思和自由派資產階級的理論家不同,他并不認為這樣的時期是脫離了‘正常的’道路,是‘社會病態’的表現,是過激和謬誤的可悲的結果,他認為這是人類社會歷史中最有生氣、最重要、最本質、最具有決定性的關頭。”
——列寧《反對抵制》
能夠影響技術進步的因素有很多:工業體系、工業基礎、人才培養方式(教育制度)、政治路線等等。筆者因時間和可獲得的歷史資料有限,不能把毛澤東時代所有與技術進步有關的因素都講一遍。不過,在當時隨著政治運動的不斷開展,人民群眾,特別是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意識的不斷提高。同時“兩參一改三結合”(即“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規章制度,工人、干部與技術人員的三結合”)原則逐漸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使得工人能夠參與到工廠的設備研發工作,人民群眾能夠參與科研。本文接下來將用幾個例子簡單地展示一下當時的技術研究工作與科學研究中的群眾運動。
第一個例子是吉林市油脂廠:
油脂廠在對待技術、設備上,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可能,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能洋就洋,不能洋就土,不滿足于土,從土到洋,土洋結合。他們在生產中,不斷總結群眾的實踐經驗,一步一步地發展,一步一步地提高,創造出一套科學地、合理的、符合實際的工藝流程和生產設備。例如,要提高鈣基潤滑脂的質量,必須低溫出罐。開始沒有低溫出罐的設備,油脂變稠淌不出來,工人們在一百攝氏度左右的條件下,不怕烤,不怕燙,硬是用大鐵勺一勺一勺地掏出來。他們一邊堅持生產,一邊改造設備,一邊改進工藝流程,經過兩年來的不斷努力,從直火加溫到蒸汽加溫,從單層釜到雙層釜,從人工攪拌到機械攪拌、雙向攪拌,“土辦法”逐步地變成土洋結合地辦法,初級的東西變成了高級的東西,生產也實現了機械化、管道化,使鈣基潤滑脂的質量趕上了國內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
他們經常給自己出難題,大破洋奴哲學,為革命攀登技術高峰。一九六五年,我國的一種生產設備,需要一種非皂基高溫潤滑脂。資本主義國家用高價和苛刻的條件來卡我們。工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非常氣憤,強烈要求承擔這個任務。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說:“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油脂廠的工人和技術人員拿出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攻難關。負責這項試驗工作的佟碩林同志,是個只念過六年書的工人技術員,他患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和膽囊炎,經常發高燒,但他以驚人的毅力,一直堅持在戰斗崗位上。他們為了找一種原料,跑了十一個省、區,取回了三十三種樣品,經過一百零八次試驗,攻克了一道道難關,終于試制成功。工人們又提出了更高的奮斗目標,一定要把資本主義國家甩在我們后邊。這里的關鍵問題,是要改造一種稠化劑的性能。工人和技術人員敢想敢干,在有關單位的幫助下,用土辦法大膽試驗,僅用六十天的時間,就拿下來了。經過對比試驗,資本主義國家的非皂基高溫潤滑脂,使用一次只能連續運轉六個月,這個廠生產的同類產品,可以連續運轉十一個月。把這種潤滑脂用在機車發電機上,比一般潤滑脂使用時間提高五十倍以上;用在軋鋼廠大型剪斷機的輥道軸承上,比用原來的潤滑脂使用時間提高九百七十一倍。
第二個例子是江西井岡山汽車制造廠:
他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產品設計上,搞突破,鬧革命。汽車設計,過去曾被走資派和資產階級技術“權威”捧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只能照葫蘆畫瓢,連改動一個螺絲都不行。工人們打破洋框框,敢想、敢干,大膽創新。在設計車頭、駕駛室的時候,全廠人人動手,個個動腦,有的工人不會畫圖,就用紙板剪,泥巴捏,先后提出了十幾種方案。最后議定一種新型的車頭和駕駛室,結構既簡單,制造又方便。
為了解決設備不足與成批生產汽車的矛盾,工人們成立了一支精密鑄造突擊隊,邊干邊學,刻苦鉆研,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基本掌握了這門技術,制成了十七種產品。連桿是汽車發動機的一個主件,原來是鍛打的,打起來既費勁,加工又困難。工人們用精密鑄造辦法,經過反復試驗,取得成功。汽車前橋的工字梁,按過去的圖紙規定,非要用五噸重的鍛錘鍛打不可。工人們經過認真的分析研究,決心以澆鑄來代替鍛打。試驗多次失敗了,有人說:“以鑄代鍛制造工字梁,聽也沒聽說過,搞不成拉倒吧!”工人們回答:“人家有的,我們要有。人家沒有的,我們也要有。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為革命沒有攻不破的技術難關!”他們認真總結了失敗的經驗教訓,堅持試驗,終于獲得了成功。去年一年內,全廠大搞工藝革新,共完成二十六個主要項目。
這個廠的工人們說:“一個好的革命戰士,不能依賴上級發武器,要從戰場上去奪取武器!”他們一面利用現有設備造汽車,一面自己設計制造成批生產汽車所需的各種專用設備,自己武裝自己。他們邊造汽車,邊造設備,既加快了自己武裝自己的速度,又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一車間原來全部設備只有兩臺空氣錘,遠遠不能適應需要。工人們堅持一邊生產,一邊制造設備,自己造出了新式鉆眼機、液壓鉚釘機、搖臂鉆床、行車、吊車和一系列工模夾具,形成了一條流水作業線,全年生產任務提前超額完成。在四車間加工汽缸體這一條作業線上,工人自己造的各種專用機床就有二十四臺,占這條作業線機床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從一九六八年開始,全廠共造出各種專用機床九十七臺,占全廠現有機床、設備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超過了文化大革命以前全廠機床、設備的總和。
在技術革新中,他們緊密結合生產需要,以“土”為主,土洋結合。因此,他們自制的設備,一般都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維修容易,質量和功能有的還超過了同類型的洋機床和洋設備。原來用萬能銑床和牛頭刨床加工工字梁,一個班一天只能加工一根。工人們自己做了一臺六面銑床,一天便能加工二十根。過去,掄大錘,打大梁,八個工人一天只能打一根。工人們動腦筋,想辦法,自己畫圖設計,利用廢料制成了一部大梁滾壓機,只要幾分鐘就可以滾出一根大梁,比手工操作提高了工效八十多倍。
第三個例子是河南郾城縣機械廠:
一九六四年,這個廠的工人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加工糧食花費了農村大量勞動力,用機器加工糧食是廣大農民的迫切要求。全廠職工不顧縣里走資派的阻撓,決定試制磨面機。他們把一個公社買的一部磨面機拆開,刻苦鉆研,逐件測繪,闖過一道道難關,試制成功了功效高、成本低、操作方便、適合農村需要的對輥式磨面機。
要成批生產磨面機,必須解決設備不足的問題。是伸向上要,還是自己動手造?有的人說:“就憑咱這幾步破皮帶車床,還能成批生產磨面機?現在有了正式產品,向上面要點設備,那是名正言順。”他們造了一個一百六十多萬元的計劃,向上伸手要設備。工人們聽說這個情況,氣憤地說:“鬧革命靠一顆紅心一雙手,當伸手派是往我們工人階級臉上抹黑。都向國家要,國家向誰要?”工人們反復學習了毛主席關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偉大教導,迅速在全廠掀起了一個改造舊設備、制造新設備的熱火朝天的群眾運動。
全廠人人出主意,從實際需要出發,干啥革新啥,需要啥制造啥。他們用土辦法造出了適合生產需要的龍門銑床、車頭箱專用鏜床、輥模專用鏜床、高壓油泵試驗臺;用舊工字鐵焊接了六部天車;用舊材料、廢鋼管,七拼八湊豎起了沖天爐。同時,對原有的設備來一番改造。把一部手壓榨油機改制成一百噸電動油壓機;把兩臺破的不能用的小牛頭刨,改造成半自動拉絲機;把兩臺破皮帶車床,改造成磨輥專用車床。僅用七個多月時間,就建成了一座磨輥車間,使磨輥的生產形成了一條流水作業線,年生產能力由原來的五百只提高到一萬二千只。這個車間的三十多臺嶄新機床,全是工人們自己設計、制造和安裝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四年來,全廠車床設備翻了三番?,F有的一百零三臺設備中,有七十臺是自力更生制造的。僅這一項,就為國家節約資金五十多萬元。
此處順帶提一下他們通過群眾路線搞技術推廣與人才培養的例子:
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社、隊工業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技術隊伍。這個廠除經常組織巡回輔導小組下社、隊直接幫助外,還有計劃地分期分批地吸收社、隊修配廠地一些青年工人到廠里來,實行短期輪訓。通過邊學邊干,使他們很快地掌握了操作技術。一九六七年以來,這個廠已為社、隊培訓了七百多名技術人員。
第四個例子是出自控制上海地面沉降的工程:
如果不是在毛主席哲學思想和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廣大群眾齊心協力共同奮戰,要控制上海地面沉降是根本辦不到的。就拿回灌試驗來說,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前,參加的還只有三、五個單位,到群眾運動開始的一九六六年,迅速發展到一百多個工廠、二百多口深井同時展開。隨著無產階級群眾運動的勝利,我們深入批判了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廣大人民群眾社會主義積極性得到進一步的發揮,地下水回灌、控制地面沉降的試驗工作更加形成千軍萬馬、洶涌澎湃的熱潮。群眾中不僅出現了不少“井專家”、“井醫生”,更有廣大的關心地面沉降的熱心人。我們在勘察過程中取得的大量技術數據資料,很多都是由分布在全市各個地區的工人和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組成的群眾觀測員提供的定期觀測記錄。我們在外國資料上曾經看到這樣一則報道:有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城市,想搞控制地面沉降的試驗,但由于幾個資本家集團爾虞我詐,結果,只落得個長年累月的紙上談兵。
第五個例子來自70年代西安交通大學:
我們在廠校協作,開門搞科研中,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兩種方式。
“走出去”,就是派教育革命實踐隊到協作工廠同工人、革命技術人員一起進行科研工作。我校強度研究室同寶雞石油機械廠協作,參加這個廠的輕型吊卡研制工作。過去這個廠使用的吊卡很重,勞動強度很大,廣大工人要求試制輕型吊卡。參加試制輕型吊卡工作的同志到廠里后,向工人學習,調查研究,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了合理選用材料和改進結構的建議。然后又同工人、技術人員一起反復試驗,終于試制成功輕型吊卡。 這個科學研究任務的完成,為研究我國新鋼種合金化和高強度鋼、超強度鋼的強度性能擴大了領域;同時,也促進了材料革命、工藝革新和設計革命更好地結合,大大推動了科學研究的發展。
“請進來”,就是利用校辦工廠、實驗室的設備條件,由協作廠派出工人、技術人員來學校,共同完成國家課題或工廠的科研任務。我校與西安冶金修造廠共同研制大功率可控硅在工程上應用的課題,這個廠有十多位工人師傅來校協作,互相支援,互相促進,已經完成四米龍門刨可控硅控制試驗裝置,交付工廠試用。
從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群眾路線對于技術革新與科研工作的巨大作用。現在筆者試著簡要分析一下為什么群眾路線能夠起到這樣的效果,以及開展這方面的群眾路線的條件是什么。
對于第一個問題,我們首先回顧一下“認識”與“實踐”的關系。人的認識是從實踐發生,又服務于實踐。一開始,人們從實踐中(比方說對周圍環境的觀察或者對物理現象的觀測)看到各種事物的現象,獲取了感性經驗。此時是處于感性認識的階段。之后,通過不斷深入的實踐,逐漸看到事物的本質、全體與內部聯系,也就是“概念”。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判斷與推理,產生出結論(例如對產生各類物理現象的原因進行解釋,或用數學公式將其描述)。這個產生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的階段是理性認識的階段。在獲得了理性的認識之后,還要將其應用于改造世界的實踐中,在實踐中檢驗認識的正確性,并將這個“實踐——認識——實踐”的過程循環往復。
那么,群眾運動在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以上提到的“認識”與“實踐”的運動過程是對單個人而言的,而開展了群眾運動之后,筆者認為,則是從“量”的差別上升到“質”的差別。在獲取感性認識的階段,如果把人比作從實踐中獲取信息的“傳感器”,那么通過群眾運動,不同的人及時地獲得了不同的感性認識,這就提高了感性認識的數量與多樣性;到了理性認識的階段,群眾又像是一臺“規模龐大”的“處理器”,這樣才好有效利用感性認識階段中獲得各類經驗;在回歸到實踐的階段,通過群眾運動則可以盡可能全方位地檢測和改進理性認識,看看是不是真的符合客觀現實以及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中群眾運動的優點,以農業科學研究為例,實際上已經被毛澤東時代的先進群眾們總結過了,筆者在此引述相關段落:
群眾性的科學實驗和專門機構的科學實驗,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群眾性的科學實驗,緊密聯系生產實際,能及時反映生產的需要,便于集中當地農民的經驗,是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的基礎。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指導機構通過掌握一定科學知識的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把群眾中十分寶貴但是比較分散的經驗,集中起來,分析研究,總結提高,使之條理化、系統化,然后再回到群眾中去,這就更加有利于農業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更加有利于開展群眾性的科學實驗。
我們通常所說的“聰明”和“和不聰明”,在一種很重要的意義上說,就是善于不善于把群眾的實踐經驗作為營養吸取過來。吸取一點,聰明一點,吸取得多,智慧就多,才能就大。人的頭腦是個“加工廠”,在群眾的社會實踐中多磨練,這個“加工廠”的能量就大,“產品”就比較“合格”,就是說思想就比較正確些,說話、辦事就比較符合實際。如果脫離了群眾的社會實踐,什么也不聽,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干,那就什么也不懂,思想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還談得上什么才能呢?可見,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只有使個人投身于群眾的社會實踐之中,把個人有限的智慧和廣大群眾無限的智慧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地認識世界,能動地改造世界,沿著毛主席地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勝利前進。
對于第二個問題,即在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中開展群眾運動的所需條件,那就要考慮到政治和經濟的影響。以上??刂频孛娉两档墓こ虨槔?,在具體實施灌水與控制工業用水等措施的時候,需要各個工廠進行協調,統一行動。而在資本主義下,資本家們的企業為了追逐各自的利潤,是不可能制定出統一的工業用水計劃與回灌計劃的。這種情況下要想解決地面沉降問題只能是癡人說夢。這種問題在社會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下才能得到有效解決。但為了保證能夠實行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最關鍵的還是政治路線。所以那個時期特別強調“政治掛帥”的問題。不過在這里有必要說明一下,隨著社會運動和政治運動的不斷開展,群眾對于馬列主義哲學和毛澤東思想的不斷學習,人們對于“政治掛帥”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比如在“政治掛帥”提出的早期,“政治掛帥”指的是在黨的政治領導下進行工作,各種工作都置于政治的統帥之下:
他們把勤儉辦企業這件工作放在黨的堅強的政治領導下來進行,使企業中各項經濟工作都置于政治的統帥之下。用他們的話來講,就叫做“政治掛帥”。
到了群眾運動開展之后,“政治掛帥”指的是:“用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路線、政策來指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
除此之外,堅持“政治掛帥”,堅持正確的政治路線也對“實踐——認識——實踐”中的群眾運動有著直接影響:在獲得理性認識時,如果沒有統一的思想方針,那么零散的感性經驗也只能帶來零散的理性經驗,將其“系統化”也就無從談起;在回歸到實踐的階段,如果不能對實踐時作出系統性的、合適的安排,那大概率只能收獲一個雜亂無章或者無效的結果。
以上就是本文對于毛時代科技進步與群眾運動之間的關系的例子與簡單分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