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玉琢,遼寧鳳城人,1918年出生,1948年初入伍,1950年10月入朝參戰,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副班長。1950年11月30日,在第二次戰役中成功穿插到三所里切斷敵軍后路的112師,面對南逃之敵和北援之敵的彈藥加人海的兩面夾攻,浴血奮戰,堅守陣地。井玉琢所在的3連守衛松骨峰,指戰員們英勇頑強地打退敵軍多次瘋狂進攻,在彈藥耗盡的情況下與敵人進行肉搏戰,炊事員、通訊員、衛生員都投入戰斗,許多戰士戰斗到最后一息,或者與敵人同歸于盡。最后,全連僅剩下7個人,仍頑強地守住了陣地。在戰斗中,井玉琢全身被汽油彈燒著,他勇猛地撲向敵群,抱著敵人滾下山去。戰斗結束后,身負重傷的他被救到后方醫院并送回國,由于戰爭期間的特殊情況,部隊以為他已犧牲,魏巍當時在報道松骨峰戰斗的戰地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中提到十三位烈士的姓名,其中就有井玉琢。1952年傷愈后,他退伍回到家鄉,不提自己的戰功,默默無聞地從事農業生產,多次被評為縣級先進生產者、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1990年后,他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出來,才廣為人知。
李玉安,山東陽谷人,1923年出生,1946年7月在黑龍江巴彥縣入伍,1950年10月入朝參戰,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副班長。1950年11月30日,3連在松骨峰阻擊戰中面對美軍飛機、大炮、坦克的輪番轟炸、人海沖擊,傷亡很大,李玉安代理犧牲的排長指揮戰士英勇作戰,以至與敵人展開肉搏。當時,李玉安打完最后一梭子子彈,揮著沒有子彈的沖鋒槍殺入敵群,在與敵人拼殺中,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膛,他倒在血泊中。當夜,朝鮮人民軍戰士發現了他,將他背到陣地附近的房子里,路過這里的334團戰士用擔架把他抬到師部衛生所,不久就送回國內治療。因當時戰事緊張,無暇細致善后,部隊把他列入犧牲名單,開了追悼會,《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將他列為十三位烈士之一。1952年李玉安傷愈,定為三等甲級殘廢,退伍到黑龍江省巴彥縣興隆鎮糧庫當工人。他隱藏功名,勤奮工作,默默奉獻。1990年2月,他的身份被獲知,媒體廣為報道他的事跡。1990年10月,他作為中國人民友好代表團成員,參加朝鮮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40周年活動,被朝鮮中央人民委員會授予“一級國旗勛章”。
井玉琢(左)和李玉安
柴云振,四川岳池人,1926年出生,1947年入伍,1951年3月入朝參戰,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45師134團3營8連7班班長。1951年5月28日,在第五次戰役結束后的轉移中,134團在金化江原道芝浦里地區的樸達峰阻擊敵軍,戰斗中,柴云振帶領8班奪回敵占的兩個山頭,英勇頑強地堅守陣地,并機動靈活地主動攻擊敵人,最后在與敵軍的肉搏戰中身負重傷倒地昏迷,被增援部隊救下陣地。整個戰斗中,柴云振帶領全班戰士連續攻克敵軍3個陣地,殲敵2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5挺、電臺1部,他個人孤身沖入敵陣摧毀敵軍營指揮所,斃敵多人,為阻擊戰勝利立下殊勛。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給他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斗英雄”稱號;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授予他“一級自由獨立勛章”。回國治療期間,柴云振與仍在朝鮮的原部隊失去聯系,未能領取榮譽獎章。部隊把他列入犧牲名單,朝鮮軍事博物館的展廳里掛著他的“遺像”。他傷愈后以傷殘軍人退役回原籍,曾任鄉長、公社黨委副書記等職,后返鄉務農,一直默默無聞地勞動。1984年9月,他的原部隊經多方查訪找到了他,為他舉行了慶功大會并頒發立功勛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