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官方賬號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財聯社9月25日電,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意見,提升區域協調發展就業承載力。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加快形成一批服務融通、政策貫通、渠道暢通的就業集聚區和增長極。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加大對革命老區、邊境地區、資源枯竭地區等政策傾斜,促進區域間就業均衡。
國務院關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的重大部署有著十分重要的經濟意義和戰略意義。不僅可以促進全國經濟的平衡發展,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工業產業都集中在東南沿海一帶,比如上海、福建、浙江、廣州等城市,只有深圳、海南等是改革開放時期新開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區。而中西地區則處于工業相對薄弱地區,使東南一帶與中西部地區形成很大的差距,通過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的轉移,就會給中西部地區帶來發展機遇,減少中西部勞動力外流,加大中西部地區勞動力的就地就業從而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把東部地區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帶到中西部地區,推動中西部地區產業高端化科技產業,最終形成全國經濟的平衡發展。
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無論是從當前看,還是從長遠來看,世界風云變幻莫測,特別是當今國際形勢波譎云詭,極不平靜。美國在中國周邊實施一系列軍事部署,比如在菲律賓部署導彈系統,其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能夠覆蓋中國廣東沿海地帶。此外,日本正在積極擴軍備戰,美國為威懾中國考慮在日本部署中短程導彈,從日本發射的導彈可直接威脅到我國山東、江蘇等東部港口,這無疑給我國的發展帶來重大威脅。我國經濟發展地區大多集中在東南一帶,倘若這些地區遭受導彈攻擊,國家發展便無從談起。因此,我國必須未雨綢繆,做好萬一發生戰爭的準備。
由國家關于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轉移的部署,不禁聯想到當年毛主席“大三線”的偉大戰略部署。
“三線”建設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于20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當時,為什么把它叫“三線”建設,它的由來是,把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于國防前線的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為三道線。即地處沿海、沿邊的前線地區稱為一線。把位于一線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叫二線地區。三線地區就是指長城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烏鞘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包括四川、重慶、貴州、云南、陜西、甘肅、寧夏、青海等省區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省區的部分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云和西北的陜、甘、寧、青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稱為“小三線”。
上世紀60年代中期,毛主席、黨中央為什么要實施“大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主要原因是受當時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新中國建立以后,一直受到外敵的巨大威脅,特別是50年代后期,中蘇關系破裂,蘇聯不僅撤走了援華專家,逼迫中國在困難時期還清債務,還策動新疆分裂分子舉行武裝叛亂,裹挾6萬多我國邊境居民叛逃到蘇聯,在長達7300公里的中蘇邊境線上陳兵54個師,近百萬軍隊,直接對中國進行武力威脅。
60年代開始,蘇聯掀起了瘋狂的反華浪潮,這種反華浪潮不斷升級,1969年,在珍寶島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蘇聯高層提出了要對中國核基地進行外科手術式核打擊,并打算聯合美國一起實施。這樣就嚴重威脅到我國的國家安全。
從當時中國面臨的形勢來看,面對著美國、蘇聯兩個世界超級大國的嚴重威脅。具體來說,中國的北邊,中蘇關系從60年代日益惡化。中國南部,美國不斷擴大侵略戰爭規模,矛頭直指中國。美國趁朝鮮戰爭之機,公然派第七艦隊入侵并長期停駐我臺灣海峽,挾迫中國周邊國家簽訂條約,結成反華同盟,并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對我國東、南部形成半包圍圈。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對我國也持敵對態度。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雖然沉重打擊了美國的囂張氣焰,但帝國主義的本性決定了它們亡我之心不死。
1962年,美國在臺灣海峽多次舉行以入侵中國大陸為目標的軍事演習。1963年4月,美國通過衛星U—2高空偵察機偵察,確認中國將在1964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十分驚恐,因此,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擬定了打擊中國核計劃的方案。
據近年解密檔案顯示,1964年4月14日,美國白宮曾制定絕密報告——《針對共產黨中國核設施進行直接行動的基礎》,美國準備聯合臺灣出動空軍徹底摧毀中國即將進行第一顆原子彈實驗的核基地。當時的中央高層已經獲悉了美國試圖入侵中國的情報。這引起了毛主席和中共中央的高度警覺。
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挑起并夸大北越的武裝沖突,美國出動第七艦隊125艘軍艦和600余架飛機,悍然對越南進行轟炸,導致越南戰爭全面升級,并將戰火燃燒到包括北部灣和海南島在內的中國南部邊界。
當時,我國的基礎工業、國防工業等絕大部分都分布在東北、華北和東南沿海一帶,在現代武器條件下,一旦發生戰爭,我國工業基地絕大部分都可能摧毀。
在這樣極端危險的情況下,毛主席和黨中央審時度勢,于60年代中期做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即迅速加強中國的中西部地區建設工業、科技和國防基地,建立一個鞏固的戰略大后方,以應對帝國主義可能發動的入侵。從1964年到1980年,貫穿3個“五年計劃”的16年中。
不管是從世界歷史的角度還是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世界并不太平,世界風云變幻莫測,特別是當今世界波譎云詭,戰爭的風險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從近代世界來看,美國憑著強大的海陸空優勢,尤其是以航母為主的美國海軍更是耀武揚威,并以“燈塔國”、“世界村長”自居,并對世界弱小民族和國家是一種嚴重的危險存在。
從近代歷史來看,美國自建國以來至少進行過30場大規模對外戰爭。遠的不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二戰時,美國就發動了對日本和德國的戰爭。
二戰結束不久,1950年又發動了半島戰爭,不久,又發動了美國參與軍隊最多的越南戰爭,1991年又發動了海灣戰爭。
特別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以后,美國作為勝利者,在歐洲、中亞、南亞、非洲等地區不斷攻城拔寨,擴大勝利果實。從海灣戰爭開始,到肢解南聯盟,再到入侵阿富汗與伊拉克。近些年來,又對中東和中亞地區實施“顏色革命”。2021年,美國又背后操縱俄烏沖突,這一切都表明美國是世界戰爭的策源地,對世界弱小國家形成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從俄烏沖突來看,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和歐盟對俄羅斯的制裁是全方位的綜合性戰爭,其打擊手段極其殘忍。
從世界歷史來看,以戰略眼光來看新中國“大三線”建設的布局,無疑是一個具有超前意識的偉大戰略。
當時部署“大三線”建設的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舊中國的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形成一種畸形片面的發展布局,使沿海和內地,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工業非常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與沿海地區形成巨大的反差。二是重大戰略部署的需要。
通過“大三線”建設,建成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業交通企業,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基本形成了交通、電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鋼鐵等生產部門相互配套的體系,同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生產指揮系統。
“大三線”建設基本形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三線工業體系,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促進了地區的平衡發展,加強了各民族人民的團結等經濟政治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國防加強了中國的國防建設,對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線建設的建成,實現了建立鞏固的后方基地的目的,以當時的軍事格局和技術水平,中國具備了打不垮、炸不爛,能長期支持戰爭的牢固后方基地,同時,也實現了使國民經濟布局大體合理的目的,并形成了地方工業的完整、配套體系。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畸形的工業發展布局,促進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協調發展,特別是開發和促進了內地和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改善了我國的工業布局。促進了地區間的經濟平衡發展,不僅提高了人民的經濟生活水平,更重要的是為鞏固國防,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孟子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從當今世界風云變幻莫測的局勢來看,強烈的憂患意識是立于不敗之地的基本前提。從現代戰爭來看,已不再是冷兵器時代,進入了核武器時代,一旦發生戰爭,其破壞力是不可想象的,俄烏戰爭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因此,建立鞏固的后方工業和軍事基地,對于打擊敵人,保存自己,將顯得尤為重要。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的決策對改變東部和中西部的發展格局,促進東南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平衡發展,促進全國一盤棋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彰顯了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同時,也再次證明了毛主席“大三線”建設戰略決策的無比正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