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河南劉莊史來賀與“一村一社”的集體經濟

侯賞 · 2024-10-10 · 來源:食物天地人|微信公眾號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導  語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首次提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這一表述。如今8年過去了,鄉村各地都有集體經濟的實踐探索。然而,發展集體經濟的目的是什么?前30年的集體化經驗又能夠給當前帶來何種啟發?

  值此國慶佳節之際,食物君將會陸續推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紀錄片的文字版介紹,帶領讀者們感受上世紀50年代發生在農村的艱苦卓絕的運動。在自然條件艱苦和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人民群眾通過凝聚成集體,治水修渠、整田種糧,改變了鄉村困苦的面貌。

  今天推送的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第二集《金光大道》,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也可直接觀看紀錄片。

  本集梳理了新中國成立后廣大農村地區從初步的合作化組織邁向人民公社階段的歷史過程,既介紹了合作化浪潮的成績,也沒有避諱問題。上世紀60年代初,自中央到地方,都對“浮夸風”進行了反省和糾錯。如今,河南新鄉劉莊依然實行著集體經濟制度,它所屬的七里營在1956年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運動中是教員前往視察的第一個人民公社。經過歷史的檢驗,農村集體經濟在當下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劉莊村委給社員分桃場景

  村民:來吧,你看,分的桃子,黨委、村委給咱社員分的桃兒,如果桃不中,當場你就撿出來小的,不好的,皴口的,熟透的,都撿出來啊,爛的,咱們光給社員分好的,中不中,你倆坐這,你給他看著。

  村民:十六斤半。

  村民:十六斤半,十七斤。

  村民:對不對?

  村民:對。

  村民:不會錯。

  劉莊的村民每個月都會像這樣從大隊免費領取生活供給,而劉莊給村民提供的福利待遇,從日常生活所需的瓜果蔬菜到家里孩子的零花錢,面面俱到。如今在中國的農村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地方,還在過著這樣的集體生活。

  今天是劉莊的村民從大隊領錢的日子,劉莊的老人和孩子每個月可以從大隊領取養老金和零花錢,這樣的福利已經伴隨他們很多年了。

  村干部:大成(音)350元~~~

  劉莊村民從大隊領錢場景

  一、“一村一社”也是集體經濟

  1983年,劉莊所屬的七里營人民公社撤社建鄉,在這之后,只有劉莊保持了集體經濟的模式,一直發展到今天。當年毛主席視察過的七里營人民公社的輝煌,已經被今天劉莊的繁榮所取代。

  村里的老人今天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仍然很感慨,當年毛澤東視察的故事,還是讓七里營人津津樂道。

  早在1955年,建立更大的公有制組織形式的念頭已經在毛澤東的思想中生成,在此后的三年中,這種思想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廣泛的實驗,而響應毛澤東的號召,最早合并成立人民公社的是河南遂平縣的嵖岈山,這座當年用于人民公社辦公的樓房,曾經是全縣最高的建筑,人們把這里稱為大樓。

  河南遂平縣的嵖岈山人民公社辦公的樓房

  劉莊村民王榮田:土改的時候啊,那解放前這劉莊窮得很啊,像俺吧,就沒有地,俺的父親弟兄五個,只有五畝地,俺爺爺奶奶呢,把這五畝地留作墳地了,這全部自己出來,都沒有地。都是靠這個地是不行了,逃荒要飯,這是一條。再一個出外打工,去外邊給人家看長工。看長工錢很少啊,那時候。到頭來一年都不夠上吃,來到家,都夠不上幾個人吃,就是這樣過生活。

  劉莊村民劉樹田:這莊反正就是窮,原來就窮。這土地呢,高低不平,反正是有的,有低的,走水坡,蛤蟆窩。蛤蟆窩就是一下雨存水,不收田,要不是窮得很。還是到了解放以后,史來賀領著,到1954年成農業社了,成農業社領著社員平整土地,這慢慢、慢慢才上去了。

  史來賀

  照片上的人就是史來賀,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在他的帶領下,劉莊先后成立了三個初級農業合作社,村民的生活有了改善,人們都說雖然他沒有念過幾天書,但是腦子夠用。

  劉莊村民劉樹田:他上學上幾天呢?他上三天,哎,回頭這看報紙弄啥的都中,因為啥呢?人家在民校成天學習,最后看報紙弄啥都中,他的腦筋管用。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建民:1955年不是全國農業合作化高潮么,當時在1956年初,在新鄉這個地方就是要普遍都建立高級社。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定邦:當時夏莊鄉就包括劉莊村,說咱是不是成立一村一社,大村呢,就成立稍微大一點,小村成立小一點,劉莊村也不成立什么,俺這村200多戶,也就成立一個也算大社,俺成立一個社。

  當時初級社普遍建立的時間并不是太長,基礎還很薄弱,社與社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以當時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來看,把有八個自然村的夏莊鄉合成一個大社會的條件并不成熟,于是史來賀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定邦:他就用那個玉米籽,投玉米籽,就是誰贊成合大社的有多少人,誰贊成一村一社的有多少人。當時呢,絕大多數90%多的,80多90都是同意一村一社,所以他跟上面匯報,群眾不同意,我是經過群眾民主來討論,來選舉了,就是投了玉米籽了,這個是票數,大家是還是要堅持一個村一個社。

  當時縣里邊說他的社會的規模小,不承認他那個高級社會。說你這是黑社。你這社不是批準的,不是公家承認的。

  劉莊村民劉樹田:早先成大社還得去鄉里頭報喜去,他還是從這莊過,不是夏莊還得從這莊過,從這莊過,他去報喜,放火鞭。俺村也是,俺這莊也放火鞭,也去報喜。就是那這就沒有參加他的大社會。開會呢,那工作人員都沒去俺那,就俺倆人,都去夏莊,在那兒圍了坐一床。討論個啥沒人管俺。

  然而到了1956年的秋天,一場從天而降的大雨,讓七個村聯合起來組成的夏莊高級社措手不及,而一村一社的劉莊高級社,卻因為組織得力,而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建民:建立高級社以后遇到特大的自然災害,雨水特別大,這一年遭災以后,普遍都減產。

  1956年經過一年以后,到秋季,這高級社就自動解體了,等于一個村,這七個自然村,一個村又成立一個高級社。就說明這個劉莊,特別是史來賀他堅持實事求是很有主見。當時區上有人批評,你這個高級社現在搞得都是集體呀,辦得越大越好。史來賀有一句話就所說我這高級社也是集體呀。我全村一個高級社不是集體,也是集體經濟嘛。他這一句話把這個搞合作化這個本質揭示出來了,說是區上沒有啥可說,說你就辦吧。最后事實證明他這個小社反而比那個大社辦得要好。

  劉莊村民劉樹田:俺這一個莊,人齊得很,要弄啥都弄啥,人也齊,老史領導的也好,都是那樣,說句話上去了。他們那大社散了,不中了。

  二、歷史見證人:

  “人民公社好”是這么來的

  1958年中國農村的合作化進程不得不意外的加快了自身的步伐,中國農民從未曾想到過的組織形式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深刻的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在政府的號召下,幾乎所有的中國農民,在1958年里,都走上了熱火朝天的農田水利建設工地。一場全民動員,建設社會主義的躍進,拉開了序幕。

  農村熱火朝天水利建設場景

  河南遂平縣的西部是山區,東部是平原,因此,每逢雨季來臨,當地農民都要飽受洪水肆虐之苦。

  在1958年初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中,遂平縣修建了下宋水庫。下宋水庫的修建,動員了遂平縣幾乎所有的人力。魏德忠當年是《河南日報》的攝影記者,他拍下的照片見證了遂平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的誕生。如今從這些照片中,我們還能夠感受到在當年那場治山治水的熱潮中,遂平人改變家園面貌的熱情和決心。

  嵖岈山集體修建水庫場景

  原河南日報記者魏德忠:當時嵖岈山它是小社,叫農業社,他們提出一個不要修水庫么,叫下宋水庫。下宋水庫修水庫的時候,水庫在這個楊店,它蓄的水是上游的水,澆地是下游受益,下游受益占地是占上面工作的地,那上面就不太愿意了,下面挺高興,所以這矛盾解決不了。

  影片《太陽剛剛出山》

  高書記:老田,你把咱們發動群眾提的辦法給高書記談談嘛。

  老田:辦法不錯,可就是辦不到啊。

  高書記:老田啊,不怕辦不到,就怕想不到啊。

  老田:鄉親們有這么個主意。

  原河南日報記者魏德忠:那這樣,把這三個農業社合一塊,一大,就可以解決小的矛盾,就說這個辦法可以。當時縣上的一個專員叫張樹藩,去檢查工作,就跟他匯報,他說這個事大,得請示地委。

  影片《太陽剛剛出山》

  高書記:大哥啊,地委向我們指出了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兒啊。

  原河南日報記者魏德忠:這樣就有利于搞大躍進,有利于搞農田基本建設。所以他們就是干脆合起來把三個鄉,當時有楊店、韓樓,有這個土山,他這個鄉,小社聯成大社,聯合起來就可以搞這個工程了。

  影片《太陽剛剛出山》

  高書記:你們的這些做法是找到了農村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組織形式。

  老田:這,這可真沒想到啊。

  高書記:可是毛主席早就料到了,估計到這種形勢的發展。

  在1958年3月召開的成都會議上,毛澤東提出了關于把小型農業合作社適當的并為大社的意見,獲得通過。由此全國各地的并社高潮陸續到來。

  嵖岈山村民周留栓:那時候知道個啥呢,這個群眾是光知道轉啥,轉大社,原來都是由單干、互助組,互助組到初級社,初級社到高級社。

  嵖岈山公社第一任書記陳丙寅:高級社以后呢,就是根據成都會議那個精神建設大社。

  原河南日報記者魏德忠:聯合起來說叫什么名字呢?當時有的說叫集體農莊,有的說叫高級社,都拿不定主意。

  新華社記者方徨,在1958年曾經幾次到嵖岈山采訪,她見證了這個中國最早的人民公社的誕生過程。

  原新華社記者方徨:第二次到嵖岈山的時候,醞釀要成立人民公社,當時我去的時候好像還沒有人民公社這個名兒。

  建成以后啊,激動得不得了,有點像蘇聯集體農莊的那種性質,晚上他們跟我談了一夜,我們幾個人一直到天亮,一夜沒有睡,就講這個,講得大家都很激動。

  那是一個人民公社的藍圖,我寫的那一份內參,因為這個當時不好公開報道,我記得最后我還寫,就是講完了以后啊,“只看見那個外面嵖岈山一輪紅日高升了,就預示著……”我寫得挺浪漫的,挺抒情的。

  嵖岈山村民周留栓:四面八方的群眾,寫了決心書,扛著旗,敲鑼打鼓,在楊店街召開大會,說成立公社了,成立集體農莊了,當時是叫集體農莊。那心里是高興,那一說轉大社了,轉集體農莊,走社會主義道路了。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試行簡章》(草稿)

  1958年8月,《紅旗雜志》副主編李友久出面,草擬了《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試行簡章》,這是第一份交由毛澤東過目的人民公社章程。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定邦:七里營不是第一個,七里營只能說是毛主席視察的公社的第一個,最早的一個。

  當時的時候有農莊,有大社,有的叫農場,有的叫公社,有的叫人民公社,還有共產公社,那名字叫好多。為啥要取個人民公社呢,這個是經過他們討論的。因為有個巴黎公社。說人民公社呢,是工農商學兵都包括。所以叫個人民公社呢,范圍包括得最廣,所以這樣就叫做人民公社。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玉堂:七里營原來就是個高級社,后來叫了幾天集體農莊,沒有多久就成了七里營人民公社了,就這樣。當時有一個小的過程啊,就是起名字。

  這就要研究叫啥,說叫共產主義公社,說這個共產主義太渺茫了,這共產主義的標準是個啥。有的說就叫七里營公社,那范圍就大了,反正眾說紛紜。從巴黎公社說起,說到工農商學兵。當時誰提的呢,現在也想不起是哪個人提的這個,說工農商學兵那不就是人民嘛,干脆叫個人民公社。

  新鄉七里營人民公社成立場景

  1958年8月5日,新鄉七里營人民公社正式宣布成立,就在這一天晚上,新鄉地委突然接到了毛主席要來視察的消息。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玉堂:當時是地委的秘書長叫魏育高,他坐著吉普車到七里營,那就是看不見人呢,對著面還看不見人這么個時間,這個他去了,就把我們叫到一個小房子里,就寫了一個字,寫了一個字毛,然我們四個人傳看一下,然后就燒了。當時只有我們四個人知道,這個毛主席來。

  往東邊去的那個路全部淹了,用門板全部把它墊起來,就是毛主席走那個,從東口進來的那一片,全部墊的門板,那都把大門板都摘下來了。

  一下車老百姓都圍上去了,是都認識了,那一看都認識了。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世龍:八月份正是雨季,七里營一圈都是水。

  坐在那個門口等著的時候,來了個紅色的華沙,一下車,毛主席來了。

  哇,緊張得我啪就照下一個來,那張照片,第一張照片的時候,毛主席的腿別著呢,還沒有換過來腿的時候,我照了一張,后來我就隨著毛主席進那個院,進去。毛主席去的時候,人民公社那個牌子,還沒掛起來呢,還倒著呢。

  毛澤東當年視察嵖岈山人民公社情形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玉堂:那個牌子都沒得及往上寫,當時紙糊的么,就寫了這個牌子。

  下來第一個就先看牌子,還念了念。念了念以后,胡紹華問,問毛主席這個名字好不好,他說這個名字,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當時在外面就說了這么幾句話。

  然后毛主席說走,看看。

  你看四點二十二分到的吧,到六點多,整兩個小時,基本上在他去看,他就想著看看這個人民公社究竟怎么樣,他看了以后,有些地方是點頭了,他看了的這些地方就覺得都可以,敬老院、幼兒園、面粉廠,還有滾珠廠、食堂,那時候還不是后來三年困難時期了,老百姓那時候有肉,有…,那時候是真的,那并不是說造的。剛開始食堂辦得很好,他腦子里已有印象了,覺得這人民公社還是可以的。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世龍:毛主席看了牌子就說,這個名字好啊,這是他毛主席說的。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啊,就這么多。后來改成了人民公社好。

  毛主席問了好多好多的問題啊。

  三、人民公社制度開始在全國推廣

  1958年,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這一年,興奮不已的毛澤東在中南海只住了兩三個月,視察了全國17個省市調查研究。8月上旬,毛澤東來到河南、河北和山東,有些地方剛剛興辦的人民公社引起了毛澤東的濃厚興趣,他說人民公社是一個好名字,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可以把工農兵學商合在一起,便于領導。

  毛澤東的談話被新聞媒體報道后,許多地方紛紛辦起了人民公社,毛澤東得知這個情況后說,“哎呀,糟糕,捅出去了,政治局還沒有討論呢。”

  毛澤東雖然只在七里營停留了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卻讓七里營的歷史瞬間光彩異常。就在視察過七里營人民公社兩天之后,毛澤東對《紅旗雜志》轉交給他的《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簡章》作出批示,當時正值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會議期間,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提議,將公社制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1958年9月初的《人民日報》頭版

  1958年9月初的《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此后幾個月之內,全國先后成立了兩萬六千多個人民公社,一億兩千萬的農民搖身一變,成為了當時他們還似懂非懂的公社社員。

  民兵們一手拿鋤,一手持槍,實行了勞武結合,時刻準備著,打擊敢來侵犯我們的敵人,保衛祖國。

  嵖岈山村民周留栓:他當時呢,生產軍事化,生活集體化,你看有水稻營、棉花營、紅薯營,他們的生產是按照你的分工,他們組織的班排連營。打著旗,穿著統一服裝,說上工統一去,唱歌、比賽。

  那時候穿裙子呢,是仿照蘇聯,學習蘇聯的,因為咱這個出外代表,到蘇聯去介紹嵖岈山的情況,回來,這不是要搞裙子化,裙子化,你要穿背心有標志,頂上寫著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這個女的穿裙子,統一著裝,排隊,下地干活,那都是過去那大花子,小碎花,那白色的、藍色的,看著很好看。

  原新華社記者方徨:好像那時候記得穿衣服那個顏色都是一樣的,那些老太太啊,穿的都是蘇聯進口的花布,做的那個,有的是裙子,有的是衣服。

  到什么地方去只要帶一把牙刷,因為牙刷不能公用的,你不能說你刷了牙,再擺到那兒,別人也來刷,他說只有牙刷是私有的,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公有,吃飯也不要錢。

  嵖岈山公社第一書記陳丙寅:原來咱這兒不興那個裙子,除非結婚了,有那個緞裙子。就那個尺布,花布做個裙子,也不是多好的布,也不值錢,這兩年的裙子都是好的,就穿個那。你等到,有小姑娘栽稻子就把裙子擱那兒,等到不栽了,你就是栽它也沒多大影響,比褲子方便些。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建民:當時大家是糊糊涂涂的,那不是當時流行一句是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好像一到人民公社,很快就到共產主義了,那簡直……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定邦:當時的時候反正也還是自愿的,沒有全部說是都入食堂。就是說辦了這么個食堂,誰愿意在這兒吃飯就可以買,開始是這個情況。后來就是隊隊都得建食堂,必須得在食堂吃飯了。

  劉莊村民劉樹田:那時候都是上級提倡的,提倡叫辦食堂的。

  人民公社食堂場景

  嵖岈山村民周留栓:開始呢,這個食堂很好,在這個食堂吃飯呢,是菜啊、湯啊、饃啊,就是說“吃白饃,喝羊湯,過共產主義”,是吧,就是一頓幾個菜,當時呢,確實生活是不錯,一說吃食堂呢,都愿意。

  劉莊村民王榮田:我在大食堂呢,我是個司務長。我跟我們那會計劉樹田,我倆去開會來著,開會那徐連起講呢,講十六包,共產主義十六包。

  劉莊村民劉樹田:光說,都沒實現。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定邦:有明文規定,哪點是十六包,吃飯不要錢,理發不要錢,吃肉不要錢,十六個不要錢,上學不要錢,這是十六包。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玉堂:他湊了十六包,有好多東西那就是……你像上學這一條,幼兒園不要錢,小學不要錢,中學不要錢,那成了好幾包了。

  1958年4月20日,由27個高級農業社,6566戶,30113人組成的嵖岈山農業大社建立。而河南遂平縣,當年春天小麥的高產,更是讓這個剛剛建立的農業大社出盡了風頭。

  原河南日報記者魏德忠:1958年的河南趨勢小麥確實長得很好,歷史上沒有那么好的,我采訪的時候,問好些農民,說這畝地能產多少啊,哎呀,估不透啊,我這一輩子沒見過這么好的莊稼。

  原新華社記者方徨:小麥長得漂亮極了,河南是我們國家小麥最大的,面積最多的,哎呀,一望無邊的那個中州大地上,小麥長得那么漂亮,我當然也很激動了。三月份去了以后,我參加了一個省委會,省委會議在登封開的,叫登封會議。大躍進這個名詞就是河南創造的。大躍進這個名詞就在登封會議上提出來叫大躍進,以后呢,被毛主席宣傳。

  四、史來賀不盲從不跟浮夸風

  1958年5月召開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總路線的號召之下,嵖岈山衛星農業社放出了全國第一顆小麥高產衛星。

  嵖岈山衛星農業社

  放出了全國第一顆小麥高產衛星

  1958年6月7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了一篇關于河南小麥高產的消息。文中稱“河南省遂平縣嵖岈山衛星農業社的五畝小麥,每畝平均實產兩千一百零五斤。”

  原新華社記者方徨:在我去之前,他已經放過一個衛星了,那不叫衛星啊,就是放過一個小麥高產,叫兩千多斤。

  6月份吧,我接到趙光一個電話,說方徨快來吧,我們這兒出現奇跡了,就是小麥更高產了。

  一去了以后,呦,那我一下子真是很激動,那個打麥場上那個麥垛子啊,一垛一垛一垛,他可能是顯然是布置好了的。一剁一剁的金黃色的,哎呦,那時候小麥香啊,那個成熟的小麥那真是很香很香的,那個氣氛就不一樣。漂亮極了。

  哎呦,我說有這么多啊,我說這兩畝多地的,能夠插上這么多的麥稈嘛,哎呀,那個,大概社員都是,后來我了解,都是布置好了的,七嘴八舌地就說我了,說是“你懂得個什么,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吧”,那時候叫什么,就是說這個小麥跟青草都分不清,都不知道什么東西,都不知道花生是樹上長的,還是擱地下的,反正就把我挖苦了一頓嘛,就說我沒有這個知識。

  因為他還全部最后的數字還沒有出來,還有一部分小麥還沒有打完,晚上那個燈光啊,那個麥場上都是連夜干,夜戰。這個麥子都堆到那個場上,那個燈光啊,當時不是電燈哦,點的那個汽油燈,都掛滿了,那個非常戲劇性的。

  嵖岈山公社第一書記陳丙寅:那個新華社的記者來,沒有跟公社里打招呼,她直接來的。她是頭一輪去的,我第二個晚上去的。

  我原來我也在家種地,我能不清楚么,那打那些,小畝那些,原來遂平縣還是大畝啊,大畝才合多少呢,大畝才合…過去最多的合十斛,十斛是三百斤,那個小畝是一百五十斤。

  嵖岈山村民周留栓:當時的產量呢,沒有那么高,最高的產量就是二百四十斤,1958年的時候,但是那干部呢,為了上報,這個產量,放上衛星,把九畝七,九畝七的小麥一塊打,打了碌,碌了還碌。

  1958年6月12號,《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方徨采寫的關于遂平嵖岈山小麥再創高產的消息。以衛星農業社發出第二顆衛星為題,第一次正式把報高產稱放衛星。

  《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

  關于遂平嵖岈山小麥再創高產的消息

  原新華社記者方徨:從這個以后啊,大家都叫衛星了,都叫放衛星了。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定邦:對當時的大躍進,毛主席也有點察覺,就是說說大話,浮夸風,也有這個情況。所以毛主席在視察七里營的時候,我給毛主席在棉田采訪的時候,毛主席就問他說,“你這個棉花一畝地能收多少?”他說,“收一千斤沒問題。”毛主席說,“你收到手才算數。”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玉堂:整個那一年,所有的莊稼都是大豐收。那個人氣也旺,莊稼也好,所以也促進了人們這種感覺。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建民:當然劉莊它不這樣,因為五幾年他們就,我在那我最了解情況,他們有告訴老史,老史最大一個特點就是我看不準的東西,我不會盲從我不能聽東,這個……說風就是雨,你說東我就東,你說西我就西,他從不盲從。所以說號召當時要深翻幾尺,施肥多少萬斤,播種量多少,他也想不通,他就是應付,搞了這么二畝試驗田,其他地方搞的不少,搞的亂七八糟,最后你看一畝地你想播種量一百五十斤、二百斤,那將來那個小麥長出來以后跟牛毛一樣,那簡直是……凡是那樣搞的最后都大減產,產量很低。但是老史這二畝試驗田最后產量也不高,從此證明這個盲目,好像是違背科學的東西不能搞。

  五、浮夸風中跟毛主席

  講真話的縣委書記

  1960年浮夸風的惡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顯現,而連續兩年的大旱,使率先放出高產衛星的河南省更是雪上加霜。由于高指標、高征購、高調撥和極大的浪費,河南全省農村糧食儲備告罄,農民幾乎沒有存糧。楊貴似乎有先見之明,他在1958年開始的浮夸風中,就留了一手。

  楊貴:那時候生活確實有些地方困難,但是我們這兒呢,有個情況,我們這兒的話,1958年我們沒有那么虛夸,所以我們這兒的儲備糧有3000多萬斤。

  那時候數我年輕,大家老是平常開會的時候,都說楊貴你發言,楊貴你發言。這次叫報產量呢,大家還是這個,你先說,你先說。

  全縣平均每畝是114斤。我一說這個他就批判開我了。你就不做工作,你躺在那兒睡覺也不能只收114斤啊,這個怎么產量這么低啊,就批判我,說是不是里面有瞞產。我說是這個情況,你說要是一點瞞產沒有,我也不敢完全保證,我說基本上沒瞞產。我說跟大家下面的話,給干部做了思想工作,一般來說都是報的實在的。“啊,你們這官僚主義,右傾的思想,你一畝地114斤,你們就不做工作了,你們都是干啥的!”

  “你報的是干麥子啊還是濕麥子?”我就跟這周圍的人說,我說,“我這報的是干麥子。”他說你加上水分。他叫我加上水分,我就跟大家說,我說這個水分到底是……一百斤干麥子,這個水分應該加多少呀,我跟周圍的縣委書記都在一起嘛,我說到底,我說這個我還沒有這個經驗。有一個同志說,你就報上它10%吧。我說好,10%,我說114斤,再加上11斤半吧,我說125斤。批評了我一頓,一批評以后呢,后邊的人就不受批評了,我這兒200斤,250,300斤、400斤,報到四五百斤的。這個會結束的時候,又把我批了一頓。

  因為誰報的多呀,征購的多,所以說是群眾的生活他就沒有安排好,所以為啥林縣有3000多萬斤,將近4000萬斤儲備糧啊。就是林縣是實實在在,實事求是。

  原新華社記者方徨:那年8月份秋天,那時候林縣屬于新鄉地委,開一個會要報小麥產量,因為那時候不是小麥收完了,全省要報產量,都是高產量,都是虛夸的、高指標,結果林縣縣委書記是楊貴。我也去參加那個會,去報道。

  楊貴始終不發言,所以楊貴在會上就被點名了,就是說楊貴的思想保守,為什么不報,這個產量到底多少······

  楊貴就受批評了,而且批評得很厲害,結果楊貴就再報。

  會后我就跟他說,我說老楊你真大膽,你怎么敢說這句話呢,我就說你不怕受批啊,你倒霉呀。楊貴說我不這么說,我怎么說呀,我報那么多,我沒有糧食,是要死人的啊。

  一浪高過一浪的浮夸風和共產風,使人們陷入了一種虛幻的狂熱,共產主義的實現,似乎已是近在眼前了。這很快引起了毛澤東的警覺,他對秘書田家英說,大躍進和公社化,搞得不好也可能變成災難。北戴河會議時,我說過公社的優點是一大二公,現在看來人們的頭腦發熱似乎越大越好,越公越好。

  1958年11月1日夜里,毛澤東的專列到了新鄉,當時新鄉地委的領導人受到緊急召見,楊貴也在其中。

  干部:正在這個時候,后來毛主席有個巡視大江南北。

  楊貴:他說,你們這個鋼鐵一天能產多少呀?我就實話實說了,我說是這樣,要我們往上面報啊,我們一天都產300噸鐵。他說你實際是多少呢?我說實際是十噸,我說其他的根本不是鐵,我說這十噸呢,還不是我們煉出來的鐵,是那時候辦食堂,因為辦了食堂了,群眾那個鍋啊,家里邊的鍋收集到一塊,砸了那個鍋鐵,往一塊一煉,就是這一個。我說實際上的話,整個我們煉鐵的話,是沒有煉出什么好鐵。其他人多瞪著眼看我。

  正反右傾呢,怎么你這樣說呢,我是考慮這個情況,我考慮的話是這個毛主席在這兒,咱給毛主席一個實話實說呀。我說呀,不光是這個呀,我說還有個很重要的問題,今年1958年可以說是個大豐收,我說,但是雖然是豐產,我說豐收不了。他說怎么回事情啊?我說現在勞力都到上面去了,沒有人收呀。今年雖然糧食很不錯,沒有人收呀。他說沒人收怎么辦?我說,比如說搞鋼鐵的到林縣,在野地里睡,我說那個棉花呀,都叫他們起來以后擦了屁股了。不是大便嘛,大便就擦屁股了。

  毛主席就說了,那怎么能行呀?這個糧食今年生產不錯,收不回來還能行啊。要趕快下去,把人撤下去以后收莊稼。不能夠說是生產不錯,這個糧食收不回來,還是要除搞了生產以外,主要是要把水利抓好,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啊。

  六、毛主席領導糾偏,

  反對浮夸風

  在1958年最后兩個月里,毛澤東在鄭州、武昌、北京召開了一系列會議,糾正“共產風”、“浮夸風”等嚴重的“左”的錯誤。

  1958年11月22日,毛主席找《人民日報》社社長吳冷西,指出現在有一種不好的風氣,就是不讓講缺點,大躍進是好事,但浮夸風就不好。毛主席強調,做新聞工作,無論記者或編輯,都要頭腦冷靜,要實事求是。新聞報道不是做詩寫小說,不能憑想象虛構,不能搞浪漫主義。現在宣傳上要轉,非轉不可。如果不轉,《人民日報》就有變成《中央日報》的危險。

  1959年2月,毛澤東又在鄭州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為了糾正嚴重的平均主義和過于集中的偏向,毛澤東提出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分級管理、權力下放、三級核算、各記盈虧等十四句話,作為整頓和建設人民公社的基本方針。

  中央開始糾偏信件

  毛主席在第二次鄭州會議之后,為糾正農村工作中的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等錯誤傾向,給省以下各級干部們寫的一封信指出:“包產一定要落實,只管現在可能性,例如,去年畝產實際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產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吹上八百斤、一千斤,一千二百斤,甚至更多,吹牛而已,實在辦不到,有何益處呢?”

  1960年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得許多地方因缺少糧食而出現浮腫病。面對建國以來最嚴峻的經濟困難。1960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緊急指示信,要求全黨用最大的努力糾正中央兩年來一再指示,必須堅決糾正的“共產風”,一個月之后,中共中央召開了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集中力量、加強農業。為了把國民經濟調整方針落到實處,毛澤東呼吁各級領導干部,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把1961年搞成實事求是年。

  八屆九中全會結束后,毛澤東身體力行,南下調查。1961年3月,他在廣州主持起草制定“農業六十條”,并召集有部分中央局書記和各省、市、自治區負責人參加的會議討論。毛澤東后來說,這是公社化以來,中央同志第一次坐下來一起討論和徹底解決農業問題。五月中下旬,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工作會議,進一步修改“農業六十條”,取消農村實行供給制和辦公共食堂的規定。1961年9月27日,毛澤東來到邯鄲,召集河北、山東等省的負責人座談,與會者就克服人民公社的平均主義等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兩天之后,毛澤東給政治局常委及有關負責人寫信,認為要克服嚴重的平均主義,必須把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由大隊改為小隊,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不久,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于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這一系列農村政策的調整,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明顯提高,農村的生產和生活出現了良好的轉機。

  1962年8月5日,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嚴厲批評了“包產到戶”,“包產到戶”農村將出現貧富兩極分化。毛澤東這位為改變中國農民命運奮斗了一生的偉人,始終把農民問題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一直在尋找一個既能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擺脫貧窮,又能防止兩極分化,保證社會公平的模式。

  七、愚公只是把山搬了個家,

  而大寨人移了山、造了田、

  還要它長莊稼

  在山西省昔陽縣,太行山的一個山窩里,有一個全國聞名的生產大隊,這就是大寨公社的大寨生產大隊。

  由于是土石山區,夏季的雨水很容易將土薄石厚的農田沖毀。五十年代初期,大寨辦起了初級社,他們制定了十年造地規劃,開始治理這七溝八梁一面坡。

  十幾年來,大寨人天天開山,天天造田,他們把小石壩變成大石壩,把小塊地變成大塊地,溝地變良田,坡地變平地,越造越多,越造越好。要說愚公能移山,愚公只是把山搬了個家,而大寨人移了山,造了田,還要它長莊稼。

  紀錄片《大寨之路》

  ——大寨人開山造田情景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戰,大寨的面貌改變了,糧食增產了,大寨也成為了山西省的先進典型。

  1963年大寨生產大隊遭到嚴重自然災害。七天七夜的暴雨,降雨量達550毫米,全民一百多間房和一百多孔窯洞,塌得只剩下十二間房和五孔窯洞還勉強可以住人。十年奮戰壘下的一百多條石壩,也被洪水沖塌了。莊稼、果樹全部倒毀。

  紀錄片《大寨之路》

  ——遭受水災的大寨莊稼地

  陳永貴:我們的地是沖毀了,家也塌了,莊稼倒了。我們只要有人,家塌了我們會蓋,地沖了我們能修,莊稼倒了,我們一個一個能扶起來。我們只要有人在呢,什么事情也能辦。我們有,有我們這個一把镢頭,兩只手,一條扁擔兩窩頭,一定能夠戰勝這個窮山惡水,一定能夠戰勝這個自然災害。加上我們黨的領導,毛主席的英明領導和我們這個集體經濟的優越。一定能夠戰勝災荒。

  高山擋不住太陽,困難嚇不倒硬漢,大寨人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一斤糧,就靠兩只手一根扁擔,一把镢頭來戰勝困難。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道《大寨之路》,介紹了大寨的先進事跡,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業戰線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

  在1963年遭到嚴重自然災害破壞的土地,已經修復一新,七百畝秋莊稼豐收在望。大寨人以革命的精神取得了今年的豐收。1963年,這里受到暴雨的襲擊,田沖垮了修起來。大寨人不向國家要糧、要錢、要物質。今年又遇上了風災,莊稼吹倒了,一棵棵的把它扶起來,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的帶領下,大寨社員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大寨人的豐收是艱苦奮斗的成果。

  1965年5月21日周總理訪問大寨大隊,參觀農田建設情況。周總理還到社員家里做客,和社員們作了親切的談話。大寨人戰勝大自然的革命氣概,受到周總理的熱烈贊揚。

  1964年毛澤東把依靠人民公社集體力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發展農業生產的大寨,樹為中國農業的一面紅旗。

  八、七里營的劉莊大隊,

  今天依然走在集體大路上

  今天劉莊要召開村民大會,從史來賀當書記的時候起,劉莊每逢大事都要召集村民一起討論,這樣的習慣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這就是劉莊村目前正在興建的別墅,按照劉莊目前居民的需要,全村預計修建四百余套,別墅每一戶分為三層,除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設施以外,還配有獨立的微機室、健身房,以及一間車庫。別墅在建成以后,會免費分配給劉莊的村民。迄今為止,這已經是劉莊大隊為村民修建的第四代住房。早在七里營人民公社撤銷以前,劉莊村的村民就住進了由大隊統一組織興建的第一代連排住房。劉莊的老人至今還對當年蓋房子的情景記憶猶新。

  干部:今天召開村民大會,會議主要議程,討論通過劉莊新村別墅管理規定草案。

  劉莊村民劉樹田:那大家討論,開大會討論的,討論說蓋房的時候看咋蓋,磚沒有磚,沒有磚自己燒,沒有土自己拉。

  劉莊村民王榮田:白天去干活,去地里干,干農業。到晚上吃罷飯八點鐘到晚上就蓋房,地里沒活了,白天晚上都干。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建民:在1958年這個七里營搞了人民公社以后,當然劉莊也不例外,它也是屬于七里營人民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當時它是大隊一級核算。

  原新鄉日報記者王定邦:它是人民公社也合到里邊了,但是它是獨立的。

  原新鄉縣委干部王玉堂:劉莊要說,它不僅生產關系上沒啥變動,包括它那個生產一直發展,一直發展。

  公社是個紅太陽,社員都是向陽花,花兒朝陽開花朵磨盤大,不管風吹和雨打,我們永遠不離開它~啊~啊~啊~啊~啊~啊~啊

  公社的陽光照萬家,千家萬戶志氣大,家家愛公社人人聽黨的話,幸福的種子發了芽,幸福的種子發了芽~啊~啊~啊~啊~啊~啊~啊

  ——《社員都是向陽花》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一生沒有憋好屁的王慧玲,終于被封了。
  3. 如何看待某車企“中國工人”在巴西“被指處于類似奴役式環境”
  4.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5. 烏克蘭逃兵
  6. 政說心語|一味地否定前30年打下的基礎究竟圖個啥
  7. 殖人哭了:還是中國好,別來美國做牛馬了
  8. 倒反天罡!瑞幸給打工人節假日三薪,原因竟是…
  9. 王忠新:清除內奸遠遠難于戰勝外敵——蘇聯“肅反運動”功不可沒
  10. 井岡山觀心|蘇修越修的“人民軍隊”還是人民軍隊嗎?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3.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4. 與否毛者的一段對話
  5.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6. 群眾眼睛亮了,心里明白了,誰不高興了?
  7. 社會亂糟糟的,老百姓只是活著
  8. 我國的社會已經有了很大的問題:內卷,失業,學歷貶值…
  9. 不能將小崗村和井岡山相提并論!
  10.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0. 他不是群眾
  1. 元龍:1966-1976,文人敵視,世界朝圣!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假裝上班公司火爆背后,年輕人花錢假裝上班
  6. 機關事業單位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并軌差距究竟有多大?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午夜福利短视频在线 | 亚洲阿v天堂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1级精品视频在线 午夜性色福利网 | 综合色天天鬼久久鬼色 | 中字幕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视频在线欧美十亚洲曰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