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語
2016年,中央首次提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這一表述,如今8年過去,鄉村各地都有集體經濟的實踐探索。然而,發展集體經濟的目的是什么?前30年的集體化經驗又能夠給當前帶來何種啟發?
值此國慶佳節之際,食物君將會陸續推出《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紀錄片的文字版介紹,帶領讀者們感受上世紀50年代發生在農村的艱苦卓絕的運動。在自然條件艱苦和生產力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人民群眾通過凝聚成集體,治水修渠、整田種糧,改變了鄉村困苦的面貌。
今天推送的是《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第一集《組織起來》,點擊文末“閱讀原文”,也可直接觀看紀錄片。
1943年11月29號,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招待勞動英雄大會上,作了題為“組織起來”的長篇講話,他指出集體互助的辦法是群眾發明的。
一、西溝農民發明互助組,西溝大變樣
早在1943年,西溝的貧下中農就響應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在李順達同志帶領下,辦起了互助組。他們在艱苦條件下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44年被晉冀魯豫邊區政府譽為“邊區農民的方向”。從那時起,他們一直堅定不移地沿著社會主義陽關大道勝利前進。
全國勞動模范李順達:
30年前,我們西溝貧下中農,響應毛主席組織起來的號召,組織起互助組,30年來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我們依靠集體的力量治山治水,使西溝的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
30年來兩條路線斗爭,使我們認識到,只有堅決照毛主席革命路線辦事,才能從勝利走向勝利。
過去的西溝是一個太行山上“光山禿嶺不長樹,莊稼十年九不收”的窮地方。窮則思變,要干要革命。
1943年2月6日,在毛澤東“組織起來”講話發表之前,山西平順縣西溝村的李順達聯絡同村的宋金山、路文全等六戶農民成立了勞動互助組。解放后,1951年3月,李順達向全國各地的互助組,提出豐產競賽的倡議,并得到了廣泛的響應,李順達因此而成為了著名的勞動模范。
二、從副業互助組到第一個土地合伙組
這些在田野上勞動著的人們,是河北省饒陽縣五公村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社員們,他們在黨的領導和政府的幫助下,在戰爭中,在和平勞動中,經過十幾年艱苦奮斗,走上了全村合作化的道路。現在莊稼長得多么旺盛,可是從前呢,這里曾經是一片薄砂地,常常鬧災荒。
也是1943年,華北冀中平原春夏大旱,糧食絕收,旱情最為嚴重的是滹沱河南岸的饒陽縣。據饒陽縣志記載,最晚的莊稼蕎麥都沒有長飽粒,百姓以蕎麥皮、花生皮果腹。
冀中平原艮山西平順縣一樣,也是抗日根據地,八路軍的活動非常活躍。1942年日寇在華北,進行殘酷的五一大掃蕩,再加上1943年的旱災,嚴重的饑荒在滹沱河兩岸蔓延,為了幫助老百姓生產自救,許多叫做“隱蔽經濟斗爭組”的組織分布在冀中的各個鄉村。耿秀峰就是饒陽五公村的隱蔽經濟斗爭組的負責人。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他(耿秀峰)本來是有點文化,是抗日的干部,也教學。最早的時候,他在軍分區當刻寫員,還出了一種小報。在小報結束后,組織還想留下他繼續當刻寫員,但是他非得回家。為什么呢?當時正是抗日戰爭困難時期,群眾的生活相當困苦。沒有吃的,就不好說抗戰,所以他要回家解決群眾吃飯問題。
早在1940年,27歲的耿秀峰讀了一本冀中軍區出版的小冊子《蘇維埃集體經濟》,從那時候起他就被合作化深深地吸引了。以至于若干年之后,人們都叫他“合作迷”。1943年冬天,耿秀峰返回他的家鄉五公村,開始鼓勵人們組建副業互助組。
打麻繩是五公村人祖傳的手藝,在耿秀峰的勸說下,喬萬象、盧墨林、李硯田和李玉田四戶勞力比較少的人家組成一個打繩互助組。耿秀峰以隱蔽經濟斗爭組的名義,從饒陽縣委借來200斤小米,作為他們的本錢。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這200斤小米得到沿灣里弄,去挑這200斤小米是非常困難的。當時喬萬象、盧墨林歲數太大,沒有去,所以李硯田、李玉田和耿秀峰三個人去挑小米。誰知一出村就碰上日本鬼子來掃蕩,他們只得趴到大溝里,趴了好長時間,快到中午的時候,敵人走了以后,他們才跑到沿灣里去了。找到當時的地下村干部,拿著信,挑回了200斤小米。
1943年年底,在耿秀峰的推動下,五公村成立了八個副業互助組,五公村49戶人家平安地度過了那個災難性的冬天。饑荒過去了,其他七個互助組都解散了,唯有喬萬象的打繩互助組還在繼續。開春的時候,耿秀峰找到喬萬象,試圖說服他們,把各自的土地合在一起耕種。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喬萬象一聽覺得這倒是個辦法,想著集體打繩出活,干農業活在當時的情況下,有那么幾個小伙子在一起干活,就是勁頭足。喬萬象想起以前出去打短的時候,人們那個勁呀就是不錯的。喬萬象很同意,說商量商量,土地一塊兒種。
1944年春天,第一個“土地合伙組”在五公村就這樣成立了。
三、社會主義新苗——農業合伙組
咱們的田,咱們的地,咱們的鋤頭,咱們的犁。窮幫窮來,種上咱們的地,種地不是為自己,一心要奔社會主義。共產黨給咱指出了金光大道,團結一心走到底。心中一輪紅日照,咱們的救星是毛主席。
高高的天,寬廣的地,一顆紅心兩只手,組織起來力量大無比,誰要膽敢走回頭路,咱們就跟他斗爭到底。共產黨給咱指出了金光大道,團結一心走到底。心中一輪紅日照,咱們的救星是毛主席。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土地一塊種,就涉及到一個分配的問題。怎么分?有的土地需要翻整,干得活多,有的平整一些,干得活少。地里種的莊稼也不同,比方說有的種得麥子多,有的種得麥子少。每戶情況都不同,地分多少,勞力分多少都沒能達成統一意見。
李玉田家里地多,他一算這個賬覺得他自己吃虧,所以就說商量商量,結果就不來互助組了。第二天早起了以后,他就說要退股。
李玉田退出也是事出有因。因為四戶人家的土地和勞力各不相同,為了平衡各家的利益,耿秀峰花了三天的時間,草擬出一份土地合伙章程。結果,因為李玉田的地多,他算來算去總是覺得自己吃虧了。
這時候沮喪的喬萬象突然想起一個人來,這個人以前和他一起出去打過短。他就是后來跟西溝李順達同樣出名的勞模耿長鎖。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打短的時候也是耿長鎖領頭。耿長鎖割麥子是一把好手,曾經在屯里割麥子,和他的領頭賽上了,那個領頭是縣里有名的華八畝,一天能割八畝麥子。結果耿長鎖超過他去了。所以喬萬象、李硯田、盧墨林都知道耿長鎖是個老實能干的人,能領導人們干。
據說,耿長鎖二話沒說,背著20來斤打麻繩用的麻秕子就加入這個不被村民看好的土地合作組,并且成了他們的領頭人。后來,大伙稱他們為“老四戶”。
耿長鎖不光是割麥子的好手,也是五公村遠近聞名的打繩人。為了把繩子賣個好價錢,耿長鎖挑著繩子西至河南林縣,東到河北滄州,也算見過一些世面。雖說老四戶都是窮戶,但在他的帶領下,生活漸漸有了起色。但是土地合伙畢竟是個破天荒的事情,村里人的議論一直就沒有停止過,也少不了等著看笑話的人。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村子里的人議論說,弟兄們在一起還得分家呢,你們合著種地,真是瞎鬧!按農村的說法,就是兔子尾巴——長不了。折騰折騰以后,打來打去還得弄散了。
為什么有這種議論呢?實際當時地多的那些富農、地主擔心,要是將來人們都合起種地來,我怎么雇人呢!
老四戶22口人,40畝土地,沒有牲畜,生產工具不過三把大鎬。1944年,耿長鎖土地合伙組的糧食畝產達到了創紀錄的223斤,比一般單干戶高出50-60斤。耿長鎖和他的組員們,終于嘗到了組織起來的甜頭。
喬萬象是土地合伙組最早的成員,李硯田后來成為耿長鎖農業合作社第一隊的隊長。全村最難堪的要數退組的李玉田,土地合伙組糧食豐收,他卻妻離子散。幾年之后,政府出面,找回了他妻子和孩子,李玉田也加入了合作社,日子才有了好轉。
1945年,日本戰敗,長達八年的抗戰終于結束了。耿長鎖的土地合伙組,這時候發展到了17戶人家,土地擴大到228畝。新的合作章程在冀中行署的指導之下重新制定,其中把原來勞力和土地對半分紅的方法改為人六地四,理由是按勞分配,而吃土地紅利帶有剝削色彩。
新章程中出現了大量帶有福利性質的條款,土地合伙組也改名為農業合伙組,被冀中行署看作是一棵社會主義的新苗。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實行按勞分配的比例的時候,傷害了農民的積極性。那一年,人家有個詳細算賬,看自己是比單干多分了糧食還是少分了糧食。
1946年秋收的時候,地多的人家紛紛退組,農業合伙組只剩下了9戶 。
耿長鎖只得再次修改章程,重新將土地分紅提高到六成。同時,另外一些人認為,農業合伙組的步子邁得太快,土地合伙是冒進的行為。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在這個問題上,耿秀峰跟他們始終進行斗爭,講自己的道理。從4戶發展到17戶的時候,耿秀峰是組長。時間不長,耿秀峰調出來了,讓耿長鎖當組長,他自己去籌備供銷社。
供銷社上頭好多人,每次開會,耿秀峰就宣傳五公村的土地合伙組。有的人說,這是冒進吧。
但是無論是退組的風波還是上級的壓力,都沒有使打繩人耿長鎖退卻。
記錄片《走上幸福大道》:
黨的領導、政府的幫助、集體勞動的力量使他們在五公村這塊土地上,不斷創造出豐產的新紀錄。1944年,每畝產量220斤;1947年,每畝產量290斤;1949年,每畝產量329斤;1950年,每畝產量470斤。
生產一步一步地提高,人們的生活也就越過越好。
四、土地合伙組險些夭折
1947年夏,劉少奇在西柏坡村主持召開全國土地工作會議。這次會議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部署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千千萬萬貧苦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擺脫了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與剝削,分得了田地。
土改工作隊來到了五公村,成立了貧農團。那時候,耿長鎖已經是五公村的黨支部書記了,但他和他的農業合伙組卻被排斥在貧農團之外,為此他百思不得其解。很快,土改工作隊宣布,耿長鎖和農業合伙組都被劃為富農,成了壓在貧農團身上的石頭,不搬掉這些石頭,貧農團就抬不起頭來。工作隊隊長張玉昆的理由是,合伙組照這樣發展下去,一戶一戶地都富裕起來,還不變成地主分子?變成地主分子就要剝削別人。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耿長鎖這個土地合伙組,有大騾子大馬,還有副業打繩,就成富農了,所以就把他封了。
1947年冬天,耿長鎖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想,自從組織起來以后,土地合伙組年年豐收,添置點牲口、農具是為了進一步發展生產。這是毛主席指的道兒,也是響應縣委的號召,怎么就成了剝削呢?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天下著大雪,耿秀峰找到耿長鎖家里,商量怎么辦。耿長鎖說,不行,我得向上級反映這個情況。第二天一早,他冒著大雪找到了縣委。當時的縣委書記叫李太,耿長鎖反映了情況,李太說,“你別著急。縣里知道你的情況,冀中行署也知道你這個土地合伙組,但是這個土地改革呀,饒陽縣是冀中行署人家領導的。”
縣里趕緊把這個情況反映上去。后來冀中行署又派人來糾偏。一糾偏,應該劃什么成分劃什么成分。后來是上級來了人說了,又有指示下來了,就把上中農那些人放了。
糾偏之后,五公村的富農由71戶減到3戶,耿長鎖重新當選村黨支部書記。農業合伙組的方向得到肯定,而且又分得了16畝土地。
耿長鎖的大女兒和二女兒,還清楚地記得1948年的冬天,合伙組先后收養了兩對無家可歸的孤兒,李轉和弟弟李壇,李秀英和弟弟李孟杰。
耿長鎖的女兒耿朵:
那個時候,那兩對孩子都不大,都沒有父母了。沒有父母怎么辦呢,說是收到這個社里來吧,好多人不同意。不同意不能看著他們挨餓呀,就這樣,以后整個都是我母親攬起來了,給他們買布做衣服,冬天夏天都得管著他們。
在紀錄片《走上幸福大道》里,趕著大車的女孩就是被收養的孤兒李秀英,她還有一個弟弟。姐弟倆要是在舊社會里都無法生活,可是,因為李秀英家的土地入了社,兩人吃飯穿衣就都由社里管。她在社里長大,參加勞動,弟弟也上學了。他們一年分的糧食,一年也吃不了。
許多人家,都是分的糧食吃不了,怎么辦呢?問題就打這里發生出來。
五、“半社會主義”初級社
一個叫李輝廷的老社員,在1950年麥收之后用6000斤麥子買地了。他盤算著明年再買幾畝,再雇幾個扛活的,再開個油坊,再開個雜貨鋪,那就成富農了。
這時候,共產黨員耿長鎖對李輝廷說:
把別人變窮,把自己變富,這是走的老道路啊,可我們要走的是新道路。不靠買地,不靠剝削,只靠集體勞動,領大家都組織起來,都過富裕生活。
原山西省委書記于謙:
當時生產確實發展了,已經恢復了抗戰以前1936年最高產量的時候,農民生活確有改善。吃糠什么的,少了。像黎城這些能種麥子的地方,一天還可以吃一頓面。當時吃小米,吃玉米。有的家里頭也有騾子什么的,生活確實改善了。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農民常會這樣想,有了錢以后,就是買地。
而土地分紅取消了以后,就不再買地了。買賣土地,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只能集中在少數人手里,兩極分化得更厲害。
原山西省委書記于謙:
農民得到了土地改革的果實,比如土地、房子、牲口、農具這些,如果生活不好了,就賣土地,甚至有的把房子也賣了,雖然比例不大,但也不少,大概有1-2%,這就是階級分化的開始。
初級社里,農民土地入股,農具牲口什么都一律作價。后來毛澤東給這樣的初級社起了名字叫“半社會主義”。
對剛剛翻身的農民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期。土地平均分配,連續兩年糧食豐收,但是這也是一個令人困惑的時期,“組織起來”的號召和“發家致富”的口號并行不悖,讓農民和廣大的農村干部無所適從,合作社時而被斥為農業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時而被認為是農村發展的方向。
1951年春天,土地合伙組改名為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也就是后來人們說的初級社。耿長鎖受到表彰,先后被評為河北省勞模和全國勞模。
耿長鎖合作社在困難中,在發展中,走過了十年的道路。慶祝建社十周年,社長耿長鎖講話,說:
不容易啊,多少年來,大家都走的舊道路,過的舊生活,替地主和富農出力,誰也不知道還有什么新道路,咱們毛主席指明了‘組織起來’這條新道路。咱們走上了這條新道路,日子也越過越好了,我們還要前進,朝社會主義前進。
農業合作化運動初級實現了穩步健康的發展,廣大農民從活生生的事實中,嘗到了初步合作的甜頭,積極自覺地要求進一步合作。當時,80%以上的合作社都增產增收,而且一般都是互助合作優于單干。到1954年底,全國農民的一半多都加入了互助合作組。
紀錄片《偉大的土地改革》:
中國農村,正在不斷地改變著原來的面貌,絕大多數個體勞動的農民,親眼看見互助組糧打得多,自愿放棄單干的方式,參加互助組。工作基礎很好的互助組,也要求更提高一步,成立生產合作社。
這就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共產黨為著完成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而領導農民組織起來,由個體生產到集體生產,由手工業生產到機器生產的道路。
為了引導農民走上這條道路,在農民面前展開社會主義社會的遠景,全國各地都建立起了示范國營農場。祖國土地上奔馳著龐大的收割機,象征著中國農村的美麗明天。
作家一丁:
全國的初級社,長治當時有個地委書記叫王謙,他辦了十來個初級農業社,他親自抓了十個好的,當時還不止10農業合作社。有的是根據群眾的情緒,偷偷辦起來的;有的是干部辦起來的。這十個農業社,說句老實話,當時都辦得不錯。生產工具、牲畜,作價入了農業社,盡管當時兌不上現,但是以后慢慢就給付了。所以這十個試點農業社是比較成功的。
原地委書記王謙:
我在的時候,地委醞釀過一個想法,合作社辦了,要是成了,以后發展的好,在群眾中有影響了,我們下一步怎么辦呢?因為毛主席給起了一個名字半私有半社會主義嘛,我們就想,怎么樣再提高一些,大家都贊成,那就只有走蘇聯的集體農莊了,全社會主義了。那自然就想到了社會主義的集體農莊。
六、向蘇聯集體農莊學習
1952年11月7日,十月革命35周年紀念日,中蘇友好集體農莊在山西長治的郊區宣告成立。
當時正是中國和蘇聯好得不得了的時候,蘇聯是老大哥,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當時蘇聯人穿花花衣服,我們也穿花花衣服。蘇聯有集體農莊,我們也辦集體農莊。
作家申雙魚:
農莊就要機械化、現代化了,就要過什么生活呢?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我們那個時候區里有電話,村里都沒有電話。當時區里才有一兩部電話。
原農莊政治部干部:
當時我們點燈不用油了,要電氣化。再一個是耕地不用牛了,拖拉機嘛。還提一個是人家蘇聯農莊發展到什么地步了,說那些莊員都是喝牛奶吃面包。
作家申雙魚:
那個時候農村的生活,早上一般都是玉米,有的是玉米糊糊,有的是玉米窩窩,中午是小米飯,黑夜是合子飯。三五天,中午才吃一頓面條。有的困難戶,早上那個玉米面還要添點糠。當時生活太困難了,吃面條的時候都不多,也見不著大米。面包跟牛奶也只是聽說過,沒有見過。聽到蘇聯農莊的生活,覺得很高級。說是到集體農莊,就能過上那種生活。
原長治拖拉機站名譽站長:
那時候不都看蘇聯電影嘛,叫做《幸福生活》,那會追求高級生活。這個電影的背景大概是在俄羅斯的南部,我去過,叫羅斯托夫。農莊土地面積廣,機械化,有奶牛場,人們是喝牛奶吃面包,還有小汽車,叫莫斯科人。女人們都穿布拉吉,跳舞唱歌,叫幸福的生活。
蘇聯電影《幸福的生活》無疑給集體農莊的莊員們,描繪了一個鼓舞人心的美好未來。他們熱切地接受著全新的社會主義教育。但是他們也心懷惴惴,剛剛分到的土地、牲畜和農具難道又一去不復返了?當集體農莊成立的時候,許多人都面臨著一種抉擇,要么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喝牛奶吃面包,要么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最終,大部分比較貧窮的人選擇了集體農莊。這些連初級農業社都沒有經歷過的社員們,用“一步登天”來形容他們興奮的心情。
原農莊政治部干部:
集體農莊成立起來后,省里來了一些領導,有人有不同看法,說是違反了客觀規律,應該互助組、初級社,再到高級社、農莊。所以那個時候這就叫左傾。
紀錄片《走上幸福大道》,在秋收的傍晚,快樂的秋收社員白天勞動了一天,這時又在場上學習舞蹈、高聲歌唱。在這樣的休息中,恢復一天的疲勞。
1952年,耿長鎖赴蘇聯考察,五個月的時間里,他參觀了無數的模范集體農莊,留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拖拉機和大規模的合作社。這些陌生的事物使耿長鎖對五公村的未來有了確切的目標。他回國之后,就在長治中蘇友好集體農莊成立的第二天,成立了全村規模的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沒有入社的僅僅29戶。
紀錄片《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我們全國農民,正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大規模地進行著社會主義建設,我們的國家就要變成一個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工業國。在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沒有先進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農業,就不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和原料來供應工業。
1952年,農業部在全國范圍內“重點試辦機器拖拉機站11處”,其中五公村和中蘇友好集體農莊分別是河北省和山西省的試點。
紀錄片《走上幸福大道》:
請聽這歡樂的人群,請聽這拖拉機的歌聲,請看這春天的大地,千百年來第一次用機器翻開。老社員喬來瑞在這里撿出一輩子也沒翻上來過的樹根草,就憑這個他斷定土地的產量將會大大地提高。
耿長鎖之女耿素娟:
1953年春天開了一個成立拖拉機站的一個大會,那時候有兩個師傅開著兩臺拖拉機進了五公村。那時候看見拖拉機都特別新鮮,也特別喜歡,就恨不得自己將來也干這個。那個時候公社(現在叫大隊)送我們去拖拉機站學習,心情是非常高興呀,我也能開拖拉機了。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最典型的一個人就是華八畝,前面說到過的,割麥子后來成了個羅鍋了。華八畝找小孩推著他,坐個小紅車,這么架著,這邊擱點磚,從牛村這邊推到五公村,去看拖拉機。當年饒陽出現了一種民謠,說‘饒陽過去有三寶,水蓬花,稗子草,長流水斷不了;饒陽現在有三寶(現在指的是1953年),水車響,騾馬跑,拖拉機進地了’。
原農莊副主席劉根珠:
蘇聯對咱真正好,幫助機器也很巧。夏至罷了沒幾天,康拜因就在開田間,連割帶打不用風,汽車就在隨后跟,麥秸麥稈分兩樣,麻袋裝到汽車上。(康拜因:英文combine的音譯,指聯合收割機)
原農莊政治部干部郭金盾:
拖拉機一來以后,農民呀都去看了,沒聽說過拖拉機,什么叫個拖拉機,看這個拖拉機,看來以后,大家又蹦又跳,一邊在那表演,一邊耕地。過去咱們的牛拉犁,實際上只能翻五公分、六公分,拖拉機一翻就翻十多公分。翻出來那個地一看就能看出來,農民說這指定要增產呢。
原長治拖拉機站名譽站長柳增發:
第一次我們運來的是三臺,有蘇聯的兩臺,美國的一臺。康拜因隨時就把麥秸扎成一堆一堆放起來了,麥粒就卷上去了。康拜因在頭里走,汽車跟康拜因一起走,麥粒就放到汽車上了,隨時就拉走了。
中蘇友好集體農莊,由離長治城不遠的南垂、關村、捉馬和王村四個村莊組成。拖拉機和富裕的蘇聯集體農莊打消了許多農民的焦慮,尤其是那些土地和牲畜不多的貧下中農。當時,很多村民都擔心不能成為光榮的集體農莊莊員。
農莊莊園有個膠車隊,車上大大地寫著‘中蘇友好集體農莊’,這個車在前面走,人們覺得光榮啊,集體農莊的車啊。
土地少的貧農,家庭困難的,是真心想參加集體農莊,而富裕中農不參加。關村六百來戶,有60多戶不參加,他們家里很富裕,養著騾,也經營著膠車。
王村,三分之二都入了集體農莊,三分之一有自己的互助組,表示不入集體農莊,等好了再說,在外面看著。
中農是動搖的,考慮糧食是進了農莊打得多還是不進打得多。秋后看吧,秋后糧食多了我就進。
最積極進農莊的就是土地少的貧下中農,1948年才分上土地,1952年土地集中,畢竟不是祖業地。而富裕的老中農,不甘心祖祖輩輩的土地被拿走了。富裕老中農土地又好又多,就是缺勞力,而勞力都進入了集體農莊,他們怕老路走不通,就反抗很厲害,凈唱對臺戲。在長治的飯場上吃拉面(當時拉面是最好的東西),把面挑起老高,吃得吸溜吸溜響,故意諷刺農莊莊員,‘你們可是要吃面包喝牛奶的,你們不吃這東西’。
在關村,富裕中農挖了老大一個坑,想破壞拖拉機,但又不敢破壞太嚴重。就在坑里放上玉茭桿,再放上土,實際是虛的。拖拉機重,經過的時候轟隆掉里頭了,兩天不能干活,中農在一旁呵呵笑起來。
拖拉機站成立后,農莊出現了大批剩余勞動力。這時農莊積極調整了產業結構,農林牧副開始全面發展,1953年,農莊成立了奶牛場,也是為了兌現當初動員時許下喝牛奶吃面包的諾言。
原農莊政治干部郭金盾:
咱那個時候說喝牛奶,那是根本就想象不到。可是那個時候宣傳是那樣的,農民就想喝牛奶,農民有需要,搞農莊總是要首先考慮農民的需要,這樣就研究這個問題,通過畜牧系統,自己培養,引進種牛。
當時買了97頭牛,還弄了個荷蘭公牛,已經有11頭小奶牛。沒有面包,牛奶也供不應求。為發展,只給老人和小孩喝牛奶。培養奶牛到第三代才能達到奶牛產奶的標準,第二代奶牛產的少,可是還沒到第三代,就公社化了。
七、土地分紅還是按勞取酬?
在從農業初級社到高級社發展的過程當中,涉及到一個最為敏感的問題,就是土地的歸屬。互助組、初級社都是土地、牲畜和勞力入股,獲利按股分紅。高級社則是所有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社員按勞取酬。
原農莊政治干部郭金盾、原農莊副主席劉根珠:
初級社土地和按勞分配有三七分和四六分,三七分最多。農莊成立后,土地不分紅,全是按勞取酬。土地集中了,生產資料歸公了,不容易。
著名勞模李順達領導他的西溝村成立了進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1956年他再次向全國的合作社提出了豐產競賽的倡議。
李順達和申紀蘭領導的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在山多地少經常受旱災和風災威脅的地區,生產糧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們自從向全國提出豐產競賽的倡議以后,進行了全面規劃,提出了“靠山吃山建設山”的口號,社員們把山上的土墊到河灘上,要在河灘上種120畝地的莊稼。
他們還修筑水壩,預防范洪水的沖擊。全國農業勞動模范李順達不但負責領導和組織社里的生產,還和社員們一起參加勞動。
他們還要打40眼水井,副主任申紀蘭親自領導和參加打井工作。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已經往地里送糞,準備春耕大生產。
耿長鎖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相對比較順利,雖說1952年五公村合為一個大社,但是社員們仍然可以自由出社入社,土地和勞力都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再加上政府的扶持,五公村較早地完成了農田水利配套改造。打繩人耿長鎖的精明頭腦也使五公村的副業生產要遠遠超過臨近村莊。土地歸集體所有反倒沒有給村民帶來多大的震動。
原五公村干部:
原來那個小社的人們比較富,每年五月初五、八月十五吃伙飯,殺豬,弄點菜。而成立大社以后工值變低,人們覺得吃虧,全村的收入都沒有小社大。
《耿長鎖傳》作者肖獻法:
從耿長鎖的小社開始,入了社的群眾比不入社的群眾富裕的要快,所以五公村群眾愿意入社。入了以后覺得自己沾光,群眾看著多分糧食。但是有的村就不行,因為沒有群眾基礎,村民們還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
十幾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五公村的人們走上了組織起來的幸福大道。耿長鎖他們開會回來,一個又一個三年計劃實現起來,將使他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不知他們心里有多少希望、多少歡樂。他們如今才更加明白,土地可貴,勞動比土地還可貴,組織起來更可貴,毛主席的話比什么都可貴。他們聽了毛主席的話,在組織起來這條道路上,再也沒有什么猶豫和徘徊,他們將沿著這條大道一直前進,朝著光輝燦爛的明天、朝著繁榮的社會主義前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