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教員”,我們會下意識地想到毛主席。也就是說,在人民群眾的心智中“教員=毛主席=偉大”。
1970年斯諾來北京和毛主席進行了長達五個小時的談話,談了很多內容,毫不例外也談到了那場文化革命的相關情況。也正是在這次談話中,毛主席說:
所謂“四個偉大”——對毛本人的稱號——“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討嫌。總有一天要統統去掉。只剩“Teacher(導師)”這個詞,就是教員。毛主席歷來是當教員的,現在還是當教員。甚至在他成為共產主義者之前,他就是長沙的一個小學教員。其他的稱號一概辭去。
從這里就可以清晰看出,毛主席始終認為自己是“教員”,一生也都在做“教員”的工作。正如雅思貝爾斯說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而社會主義的教育就是培養全面自由發展的人,實現這一教育目標根本在好的教員。因此,毛主席說,“四個偉大”統統要去掉,只剩教員,這既是對他起初認定自己還是適合做教員的初心的肯定,也是對這樣一個心愿未能如愿的感慨,更是對自己一生從事教育、改造中國、中國人民和世界共產主義事業的更深層次的思考。毛主席革命的一生不就是從事著:“搖動、推動和喚醒”的偉大工作嘛。
要真正理解毛主席說“只剩教員”的內涵,我想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一個是,毛主席當教員的經歷;一個是,毛主席對個人崇拜的理解;最重要的一個是,改造中國與世界。
當教員的經歷
毛主席自己曾經說:“我本來就是當教員的出身,在我成為共產主義者之前,我就是湖南長沙的一個小學教員。”早期在湖南長沙求學的時,“我也在認真地考慮自己的‘前途’,而且差不多已經決定自己最適合于教書。”這就是毛主席當教員的初心。
隨著革命的發展,毛主席雖然沒有像我們現在傳統意義上的進入學校當教員,但是他卻一直在從事教員工作。1926年,在廣州主持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親自講授《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地理》三門課程,其中《中國農民問題》授課總時長達到23個小時。1927年創辦的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開課,又講授《農民問題》《農村教育》《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等課程。在中央蘇區,毛主席為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學員講授《蘇維埃運動史》。1937年延安抗戰時期,毛主席在抗大授課。主要講授《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辯證唯物論》,每周二、四上午上課,每次4學時,參加學員討論,總共達到110多學時。且備課十分認真:“講一次課,整整要花一個星期的時間作準備,而且其中還有兩個通宵不睡覺。準備了一個星期,講上兩個鐘頭的課,就‘賣’完了。”1960年,毛主席說:“寫《實踐論》《矛盾論》,是為了給抗大講課。他們請我講課,我也愿意去當教員。去講課,可以總結革命的經驗。”也正是在這一段當教員的時期,產生了許多光輝的革命著作。翻開《毛選》第二卷就能看到。
革命勝利后,毛主席關于教育革命講了很多,還親自組織開展全國掃盲運動,普及文化知識,讓普通群眾知識化。隨著毛主席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深入實踐和思考,他對學校的理解不斷地深化,從小學教員到政治大學再到軍隊應該是一個大學校,即使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下,很可能也成為一個這樣的大學校……這個大學校,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又能辦一些中小工廠……又能從事群眾工作……又要隨時參加批判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斗爭。這也就是后來的“五七干校”讓工人農民學生干部知識分子都走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是一個徹底改造人的世界觀,使自己的精神面貌比較徹底的革命化,始終保持無產階級朝氣勃勃的革命青春。這時,整個社會主義就是一所大學校,教員就是做“搖動、推動和喚醒”的引領工作。來實現整個社會的革命化。
所以,毛主席一生都在當教員,都在從事改造人的世界觀和喚醒靈魂的工作。
關于個人崇拜
“四個偉大”實際上是一種個人崇拜。當然,毛主席對個人崇拜的看法也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他批評對自己的“個人崇拜”的這種專講形式的做法,比如“有那么多的標語、畫像和石膏像”,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曾有必要采取這種討嫌的做法,且毛主席也預言了這種做法將逐漸改變。
因為毛主席心中十分清楚,在同頑固勢力和發動派作斗爭的早期,“有必要搞點個人崇拜”,就像毛主席反問斯諾:“難道美國人就沒有自己的個人崇拜嗎?各個州的州長、各屆總統和內閣各個成員沒有一些人去崇拜他,他怎么能干下去呢?總是有人希望受人崇拜,也總有人愿意崇拜別人。”總要有點個人崇拜嘛。在革命早期,沒有一點個人崇拜,無法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喚醒群眾。但是這種“個人崇拜”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為了群眾自己的利益。但是當發展起來了,“就沒有必要在搞這種個人崇拜了,應當降溫的。”
而且毛主席心里非常清楚,頭腦非常清醒地知道,這種個人崇拜,不要崇拜他個人,而是應該崇拜真理,崇拜共產主義信仰,人民群眾最終是要自己教育自己,要自己崇拜自己。這一點從考察湖南農民運動時期主席就認識到了:“菩薩是農民立起來的,到了一定時期農民會用他們自己的雙手丟開這些菩薩,無須旁人過早地代庖丟菩薩。共產黨對于這些東西的宣傳政策應當是:‘引而不發,躍如也。’菩薩要農民自己去丟,烈女祠、節孝坊要農民自己去摧毀,別人代庖是不對的”。因此,他引發“個人崇拜”希望人民群眾丟開對他的崇拜,崇拜人民,要搞人民崇拜。
并且毛主席也清醒地認識到這樣的問題:(請仔細閱讀圖片中的文字,細細品味其中味道)
所以,毛主席說:“四個偉大”統統去掉,只剩教員,只有教員才是最具革命意義的工作,其他的都是“虛名”,甚至還可能成為打鬼被借的“鐘馗”。所以“討嫌”。
“總有一天”要去掉,這個“總有一天”就是人民群眾歷史主動性喚醒的那天,就是人民群眾自己覺醒的那天,也是偉人能被真正理解的那天。
改造中國與世界
早年創立新民學會,毛主席就將“改造中國與世界”確定為學會的宗旨,于是創辦《湘江評論》的期刊報紙,廣泛宣傳革命思想,喚醒民眾。但是經過一系列學運、工運活動的失敗,他越來越相信“只有通過群眾的行動確立起來的群眾政治權力,才能保證有力的改革的實現。”單純依靠學生和工人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重視廣大的中國農民力量,必須走民眾大聯合的道路。
毛主席被逼走上井岡山,一手拿起筆桿子,一手端起槍桿子。從中國早期革命失敗的經驗中發現:“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農村變動,所以失敗了。”而這個農村變動在毛主席的探索中應該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土地革命;二是農民主體意識、歷史主動意識的覺醒。
經過軍事戰爭、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實現了土地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但農民乃至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意識這件工作并不是可以畢其功于一役就能完成的,這件工作比第一件更難,且這件工作做不好,前面第一件事土改成果或者說革命勝利的果實可能就會再次失去。
因此,走群眾路線就成為了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保證。就是要尊重和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發動群眾。而這一切又在于“喚醒民眾”(教育群眾)。
要喚醒民眾(教育群眾),就先必須充分相信群眾。從“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到“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再到抗美援朝戰爭時:“我們的經驗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直到“相信群眾自下而上地完成文化革命”。都是在相信群眾的力量。
要喚醒民眾(教育群眾),還得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進行社會革命。從“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離開民眾則將一事無成。”到“中國共產黨“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革命時期依靠群眾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再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中國的命運一經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國就將如太陽升起在東方那樣,以自己的輝煌的光焰普照大地,迅速地蕩滌反動政府留下來的污泥濁水,治好戰爭的創傷,建設起一個嶄新的強盛的名副其實的人民共和國。”到“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只要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又有一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路線,不是回避問題,而是用積極的態度去解決問題,任何人間的困難總是可以解決的。”這就是依靠群眾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力證。
要喚醒民眾(教育群眾),必須放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不斷壯大人民力量。要用先進的共產主義思想武裝人民群眾。“人民的覺悟不是容易的,要去掉人民腦子中的錯誤思想,需要我們做很多切切實實的工作。對于中國人民腦子中的落后的東西,我們要去掃除,就像用掃帚打掃房子一樣。從來沒有不經過打掃而自動去掉的灰塵。我們要在人民群眾中間,廣泛地進行宣傳教育工作,使人民認識到中國的真實情況和動向,對于自己的力量具備信心。”教育群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采取民主的說服的方法,決不允許采取命令主義態度和強制手段。為了教育群眾,必須做很多細致的思想工作,如宣傳方式、內容等等都要尊重群眾的需要和習慣。這方面毛主席就是中國人民最好的教員。
無論是教育群眾,還是組織群眾,都要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愿。革命時期毛主席說:“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愿望出發。有許多時候,群眾在客觀上雖然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在他們的主觀上還沒有這種覺悟,群眾還沒有決心,還不愿實行改革,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經過我們的工作,群眾的多數有了覺悟,有了決心,自愿實行改革,才去實行這種改革,否則就會脫離群眾。凡是需要群眾參加的工作,如果沒有群眾的自覺和自愿,就會流于徒有形式而失敗。”到““自由是人民爭來的,不是什么人恩賜的。群眾是從實踐中來選擇他們的領導工具、他們的領導者。”到要讓人民群眾講話,要同人民群眾交心,不要怕人民群眾批評,要關心群眾生活,要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要“同脫離群眾、脫離實際生活的官僚主義現象進行斗爭”,文藝要為人民群眾服務,要知道“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在舊戲舞臺上(在一切離開人民的舊文學舊藝術上)人民卻成了渣滓,由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們統治著舞臺,這種歷史的顛倒,現在由你們再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面目,從此舊劇開了新生面,所以值得慶賀。”
直到文化革命時期,毛主席依舊是堅持群眾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教育群眾,喚醒群眾,組織發動群眾同一切不平的“資產階級法權”作斗爭,展開“斗批改”,喚醒人的靈魂,改造人的世界觀和世界。
要始終懂得“共產黨員在民眾運動中,應該是民眾的朋友,而不是民眾的上司,是誨人不倦的教師,而不是官僚主義的政客。”
毛主席不論是革命時期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始終堅持“只能是群眾解放自己,不能采用任何包辦代替的辦法。要信任群眾,依靠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和“要讓群眾在這個革命運動中,自己教育自己,去識別那些是對的,那些是錯的,那些作法是正確的,那些作法是不正確的。這樣,才能使廣大群眾在斗爭中提高覺悟,增長才干,辨別是非,分清敵我。”
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晚年毛主席和斯諾對話中說,“我歷來是當教員的,現在(1970年)還是當教員。”我們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所以,毛主席晚年說,“四個偉大”討嫌,總有一天要統統去掉,只剩教員。
為了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能夠崇拜人民的主體力量,當年,79歲高齡的他經常走進群眾中,常常站得腳腫了也不肯休息。說起原因,他講道:
“我年輕的時候見到過孫中山先生,他的理想對我觸動很大,我至今不忘。”
“今天,這些年輕人見到我,也不會忘記我的。”
“他們會去研究我,會沿著這條道接著走。”
說完,他又戴上紅軍帽,“走,看孩子們去”,緩緩踏上臺階,繼續向廣場上歡呼的人群講話、揮手致意……
“我歷來是當教員的,現在還是當教員”。時至今日,我們再說到“教員”相信更加能夠理解“教員=毛主席=偉大”。
我知道,我死后有人會把一大推垃圾扔到我的墓上,但歷史的風會毫不留情地把這堆垃圾刮走。
當歷史的鉛華被歲月洗盡,毛主席終于把那他最覺得討嫌的“虛名”拋去,重新以“教員”的身份走回群眾當中,實現了同人民群眾在一起最開心,成功地喚醒了民眾,活在了人民心中,活成了永恒的真理,因為人民萬歲!
不論是從做教員的廣度深度還是難度來說,毛主席無疑成了人類歷史以來最偉大的教員。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真正地學習毛主席,真正地踐行毛主席,真正地走到人民群眾中去,同人民群眾一道奮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