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說過:“吃飯是第一件大事”,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由于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一個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的小農經濟模式,同時也是傳統的牛耕方式。當西方出現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仍然是維持著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落后的生產力制約了中國農業的發展。到新中國建立時,一直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大國。
新中國建立以后,毛主席黨中央非常重視農業的發展,還在新中國建立前夕的1945年,毛主席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就指出:“在抗日戰爭結束以后,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而奮斗,而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奮斗。”并提出:“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的奮斗目標。1954年6月14日,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中又說:“我們是一個六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社會主義農業化、機械化……。”并在以后形成了建設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宏偉構思。
說到吃飯問題,現在網絡上一些極右分子總是天天喋喋不休地說前30年“吃不飽飯”,是分田單干才“吃飽了飯”。因此,我們很有必要來揭示這一歷史的真相,不能讓那些極右分子編造的謊言以訛傳訛,貽誤了我們的下一代。
翻開中國的歷史,據有關數據,1949年,我國耕地面積為14.68億畝,人口5.4億。土地改革以后,到1953年,全國耕地面積增加到了16.28億畝,增加了1.6億畝。1949年全國的糧食總產量為11318萬噸,人均糧食為208.9公斤。從這個數據來看,說明當時的糧食問題非常嚴重。
如何解決中國的農業問題,是當時新中國面臨的一個重大的挑戰。毛主席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革命加生產。革命就是指農業制度革命和農業技術革命。
毛主席講的生產,不僅僅是農業生產一個方面,而是包括農村工業和國家工業化的生產,即不僅發展農村工業,更是要發展國家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農村、農業的發展。單就農業來說,它也并不只是一個春種、秋收、冬藏簡單的周而復始的過程,而是如何揚長避短,盡力克服惡劣的自然和氣候條件,保證農業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的不斷增長,并逐步滿足甚至超過人們的生活及工業需要的科學生產體系。要如此,就必須鍥而不舍,持續不斷地開展農業基本建設和進行農業技術革命。1958年,毛主席提出了搞好農業生產必須執行的八項措施,即必須做好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八篇文章,后來把它叫做《農業八字憲法》。
新中國建立以后,在毛主席農業八字憲法的指引下,中國的農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一、大量開墾和改良土壤。一是新增耕地面積,到1980年,全國耕地面積由1949年的14.68億畝增加20.69億畝,增加了6億多畝。在1949年的基礎上增加了40%多的耕地面積。二是改良土壤,大量的低產田,鹽堿地改造為中、高產田。這是實現糧食持續增長的基礎
二、大搞農田水利基礎建設。“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新中國成立前,全國只有大中小型水庫1223座,總庫容量大約在200億立方米左右。新中國建立后,到70年代末,全國總計新建水庫8.4萬多座,總庫容量達4200億立方米。并修建了大量的水渠、塘壩、河道。基本改變了中國歷史上農業長期靠天吃飯的狀況。
三、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提高糧食產量,肥料是一個重要因素,中國歷史上農業都是使用草木灰等農家肥料,這就嚴重影響了糧食產量的提高。在這方面,新中國建立以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1973年,我國實施的“四三方案”,從國外引進了13套化肥生產項目。這13個化肥生產項目都是在毛主席逝世以后才建成投產的。這就是1974年,我們建的13個大化肥廠。這13個大化肥廠分別是:
1、四川瀘州化工廠,這個化工廠始建于1973年,1976年正式投產。
2、河北化肥廠,于1974年動工建設,1977年投產。
3、遼寧遼河化肥廠,這個化肥廠始建于1974年,1978年投產。
4、黑龍江大慶化肥廠,這個化肥廠也是始建于1974年,1976年建成投產。
5、江蘇南京化肥廠,始建于1974年,1978年建成投產。
6、安徽安慶化肥廠,于1975年建設,1978年投產。
7、山東齊魯化肥廠,也是始建于1974年,1976年投產。
8、湖北化肥廠,1974年開始建設,1978年投產。
9、湖南洞庭湖化肥廠,始建于1974年,1978年投產。
10、廣東廣州化肥廠,于1974年建設,1978年投產。
11、四川化肥廠,始建于1974年,1976年投產。
12、貴州赤水化肥廠,始建于1974年,1978年投產。
13、云南化肥廠,1974年開始建設,1977年投產。
化肥在我國農業生產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些化肥廠的建成投產,為我國農業豐收奠定了基礎,為國家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四、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培育和推廣。我國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培育成功和推廣,是提高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的關鍵因素。一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培育成功,1976年開始全國示范推廣,到八十年代以后才開始做到大面積推廣使用。二是1979年,李振聲的小麥雜交品種培育成功并迅速推廣。三是1979年李澄海的玉米雜交品種培育成功并迅速推廣。“一粒種子改變了中國人的命運”。由于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全面推廣,到八十年代,中國才從根本上摘掉了缺糧的帽子,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
一些人把吃飽飯的功勞完全歸咎于分田單干,這是明顯不符合事實真相的,是一種別有用心。分田單干,在某種意義上來說讓農民得到了自由,對于提高農民的個人積極性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真正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如果沒有新中國建立以來老一輩的辛勞付出,是絕對不可能的。當然,在耕地面積、水利條件方面,分田單干前的集體化時期已經基本完成,但化肥、優良農作物品種這些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都是剛好到分田單干時已經具備大面積推廣的條件,這也是一種巧合。但是,如果抹殺化肥、良種對提高糧食產量的作用,一味地歸功于分田單干,這就不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分田單干與吃飽飯,解開我國糧食增產之謎,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才能做出正確的合符客觀實際的結論。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說法,這既是對歷史現象和規律的一種科學詮釋,也是對先輩汗水和智慧的一種肯定。今天,當我們談論吃飽飯的問題時,總會想到分田單干這一政策,不否定,分田單干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但是,決不能完全歸功于分田單干。我們只要稍加思索,為什么中國兩千多年長期的單干,農民就沒有解決吃飽飯的問題呢?兩千多年的單干,不能說農民沒有積極性吧,但糧食產量為什么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提高?
其實,種地不同于做其他事情,更不同于科學研究,你多付出就有多收獲。種地不僅僅是單靠人的努力,還需要合適農作物需要的水分、養料,合理的管理。提高糧食產量的關鍵因素就是在保證充足的水利條件和肥沃土地的前提下,更為重要的是優良品種和充足的肥料養分。中國歷史上糧食產量不高的原因,一是沒有優良的品種,更沒有充足的肥料,甚至連水利條件都沒有,幾乎都是靠天吃飯。
我們從歷史上的糧食產量來看,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糧食畝產約100斤左右。到了秦漢時期,隨著農業技術的進步和水利工程建設,糧食畝產達到150斤左右。到了唐宋時期,糧食產量進一步提高,到了每畝200斤左右。明清時期達到300斤左右。民國時期,因為戰亂,農業技術落后,農田水利設施匱乏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和不同年份差異較大,平均畝產較現在普遍較低。
1949年,中國14億多畝耕地,糧食總產量1.1億噸,平均畝產68.62公斤。1965年穩定在100公斤以上,1998年突破300公斤 ,這是從全國糧食平均產量來看。以我們南方山區的情況來看,因為我們南方是以種水稻為主。我記得我們當地在1964年以前,都是傳統的高桿水稻品種,這種品種最大的特點是抗倒伏能力差,這樣的水稻品種正常情況下,畝產為500斤左右。后來引進了矮桿品種,這種品種抗倒伏能力強,一般畝產就可以達到7—800斤左右。分田單干以后推廣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品種,畝產就可以達到1000斤以上。這就是說明了優良品種是糧食產量提高的關鍵因素。再加上化肥的廣泛使用,促使糧食產量穩步提高。
而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包產到戶開始的時候,包產到戶與化肥、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正好巧合。所以,有些人就把糧食產量提高,吃飽飯歸功于分田單干,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分田單干以后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了是事實,但不能忘了化肥和優良品種的促推作用,化肥和優良品種在很大程度促進了糧食產量的提高。
從科學的方法來看,糧食產量的提高,是水利、農田基本改造,尤其是化肥的使用和優良農作物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有人說集體化時期也有化肥,但實際上那個時候只不過是一些地方小化肥廠生產的氨水之類的肥料,其它如鉀肥、磷肥,固態尿素根本就沒有。前面已經提到都是到了我國大型的化肥生產廠都是在70年代中后期才開始建設和投產的。優良農作物品種也是那個時候的產物。這樣才使糧食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因此,把吃飽飯完全歸功于分田單干是不正確的,特別是以此來否定集體化時期的勞動成果,更是錯誤的。
從新中國的農業發展來看,我們不能不承認毛主席對發展農業做出的巨大貢獻,從新中國一建立,毛主席就抓住了發展農業最關鍵的要素,土、肥、水、種、密、保、管、工,全面施策,自新中國建立以來,全國各地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進行農田基本改造,引進國外化肥生產線,培育優良農作物品種,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和進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等等,為中國人民吃飽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