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毛主席對中國發展的歷史功績,我們必須要站在歷史的高度,才能準確了解毛主席對新中國建設和發展所做出的重要歷史性貢獻。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從唐宋以來,到明末,即使到清朝,中國的發展都在很大程度上領先世界。但從十七世紀開始,中國就已經慢慢地被西方國家甩在后面,
從世界歷史來看,17世紀時,英國于1640年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建立了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社會制度,并通過圈地運動和殖民擴張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大量資本,到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資本主義殖民國家。這一切為英國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到18世紀60年代英國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技術革命。以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開始,以瓦特蒸汽機的改良和廣泛使用為樞紐,以19世紀30、40年代機器制造業機械化的實現為基本完成的標志。
英國工業革命以后,歐洲國家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19世紀30年代后期至19世紀末,德意志資本主義大機器工業代替了手工業。1835年—1870年,進入工業革命的初級階段,先從紡織業開始,40年代掀起了建筑鐵路的熱潮。1850年—1870工業革命全面展開,煤鐵制造業發展迅速。1871年德意志的統一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動力,工業革命由此進入完成階段。交通運輸、農業、工業三個基本經濟部門協調發展。鐵路網遍及全國,農業機器廣泛應用,工業中大機器代替了手工業。至80年代中期完成了以蒸汽機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
在此基礎上,大力開拓新技術領域,優先發展電氣、化學、光學儀器等新興工業部門為主,開始為第二次技術革命打下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工業總產值趕上并超過英、法,躍居歐洲第一,成為世界上第二大資本主義強國。
美國1865年南北戰爭后,徹底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進入迅猛發展的時期,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美國遠離歐洲大陸,能夠避免歐洲的軍備競賽和戰亂,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到1884年,美國完成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過渡。并于1894年超過英國,成為世界第一位的工業強國。
而中國,在明末時期江南一帶雖然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由于封建體制的剝削及階級認識的限制,嚴重影響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與壯大。另一方面戰爭的破壞使本來就脆弱的資本主義萌芽被掐滅。從中國資本主義萌芽來看,并不比西方晚,但由于各種因素,中國沒有產生工業革命。這樣,中國的工業革命就一直落后于西方國家二三百年。也就是說,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中國一直處于世界落后地位。新中國建立以后通過了二十幾年的艱苦奮斗,中國才建立起了自己完整的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工業革命完全不同的是,西方國家都是通過侵略掠奪和殖民擴張的方式完成工業革命的原始資本積累,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工業原始積累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因此說,中國工業化體系的建成,毛主席居功至偉。
前面說到,中國自明末資本主義萌芽消失以后,就一直處于一種自給自足的落后小農經濟狀態,到了清末,慈禧太后時期搞了一點工業,但都是靠進口外國設備,并由外國人控制技術,自己沒有技術工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經濟史,是以一個小小的工業基地為發端,這個工業生產基地比比利時的還要小,當時中國工業的人均產量不及比利時的1/15。
同時,新中國剛建立,就受到西方國家的嚴密經濟封鎖和軍事打壓。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毛主席提出了“一邊倒”的戰略,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主張堅定地站在蘇聯一邊,贏得了蘇聯的支持。經過與蘇聯的多次會談,獲得了蘇聯156個大項目的建設支持。基本構建起了新中國的基本工業框架。
1956年,毛主席通過初步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發表了著名的《論十大關系》,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方針政策。從1953年執行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年多的實踐經驗,以及對蘇聯經濟建設中的一些問題和不足有了一些了解,如何借鑒蘇聯的經驗教訓,毛主席進行了系統的理論闡述,形成了一個系統思想理論體系,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思想?!墩撌箨P系》的發表,確定了我國工業從重工業、機械制造業到輕工業發展的基本框架。為我國工業發展整體布局奠定了基礎。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交惡,中國的國際處境更為艱難,在這種情況下,毛主席又放出兩大招:一是勒緊褲腰帶,在1964年成功爆破第一顆原子彈。其二是創造性地提出了“一條線”構想,也就是我們與亞非拉人民在一線。前者讓中國有了核震懾力,后者直接導致中國在1971年10月25日被亞非拉小兄弟抬進聯合國 。
也正是由于美國、蘇聯對中國的制裁,毛主席作出了調整中國工業發展的整體布局。從1964年開始作出了建設“大三線”的戰略布局,到1980年基本完成了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大三線”建設。建成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業交通企業、國防科技工業企業,基本形成了交通、電力、煤炭、化工、石油、建材、鋼鐵等生產部門互相配套的體系,并且與地方中小企業連成了一個生產系統,同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生產指揮系統。
改變了歷史上的沿海工業布局的狀況,建立起了穩固的后方工業基地,同時,也使國民經濟布局實現了大體合理的目的,并形成了地方工業的完整、配套體系。
前面提到因為毛主席使出的那兩大招,完全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不僅有許多國家開始大規模的與中國建交,而且,尼克松也是在新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后,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破解了中美之間長達22年的堅冰,標志著新中國建立后中美相互隔絕的局面終于打破。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毛主席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向西方國家引進了一批成套的工業設備,這就是著名的“四三方案”,至此,中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基本形成,成為了世界上第六工業大國,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大國的轉變。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的標準,就是看工業生產占國民經濟的比重,1952年,我國的工業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1949年只有20%多,而1975年,這個比例顛倒過來了,工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72%,農業僅占28%。
另一方面,由于中美關系的解凍,才有了1979年的中美正式建交。為后來的對外開放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的工業化成就的取得,與西方國家完全不同,我們是中國人民自己通過艱苦奮斗的勞動取得的,除了20世紀50年代蘇聯極其有限的援助外,中國沒有接受過任何外援。我們必須承認一個基本事實,中國的工業化是在極為不利國際國內條件下取得的成就,是毛主席英明決策的偉大成就。是毛主席的英明決策為新中國的長遠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
說到基礎,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竭力否定毛主席時代打下的堅實基礎,胡說什么有基礎怎么還要改革開放,那些人完全罔顧事實。只要有點腦子的人,就都知道,沒有毛主席時代打下的基礎,你拿什么去改革開放?這里僅例舉運十大飛機和芯片兩個個小例子就足以說明問題。
毛主席時代運十大飛機項目啟動時,與法國空客公司幾乎同時起步,與同期的美國和歐洲的同類飛機的研制成功也都是花了10年時間。但中國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下馬潮,運十下馬以后,就被耽誤了幾十年。直到2023年,用了18年時間,才生產出C919,并且國產化率僅1/3。而運十在1985年雖然還沒有達到設計指標,但已卓有成效,最大起飛重量約110噸,最遠航程超3600公里,最高時速約930公里,最長空中飛行4小時49分鐘,采用178座經濟艙布局……這些數據已經達到了當時國際主流大飛機的標準。因為改革下馬,結果被耽誤了三四十年。如果在當年運十基礎上,會耽誤幾十年嗎?
再說芯片,毛主席時代,1970年代,中國科學院開始研制計算機輔助光刻掩模工藝,清華大學研制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機,并在1980年獲得成功,接近國際主流水平。那時光刻機巨頭ASML還沒誕生。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放棄電子工業,導致20年的技術積累全部付諸東流。最后到2020年被人家扼住喉嚨。
這都是鐵錚錚的事實,能否定得了嗎?有些人以為改革開放,把國有企業改制了,就是改變了基礎,完全是腦子被驢踢了說出來的話。
毛主席時代我國的航空航天工業、核工業、軍民兩用的“三線”工業、船舶工業等均躍居世界第三。我們的科技原創力有的已達到世界一流。看看我們今天的所有技術,哪一個不與毛主席時代的基礎有關?不用說由毛主席時代組建的八機部改制的一些集團公司或有限責任公司,更不用說毛主席時代建立起來的10多萬個國有企業和10多萬的社隊企業,后來都進行了改制,這些改制的企業不都是在毛主席時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嗎?有些人企圖否定毛主席時代打下的基礎,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就是耍流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