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給下面打招呼,不要提萬斤口號。”
話說1958年8月4日,毛澤東帶著江青和兩個女兒李敏、李訥,還有侄子毛遠新,到河北省大躍進的典型縣保定地區的徐水視察。
據報載:徐水縣的糧食產量在全國遙遙領先,不少調查團都到徐水調查取經。有的調查小組問農民的糧食產量和家庭收入,老鄉們十分有趣地回答:“我們家的糧食不在屋里,在會計的賬上。”
農民沒有那么多的糧食,又不敢說真話,也不會說假話,只好說糧食在會計的賬上了。
再說8月4日午后,毛澤東來到徐水縣,首先聽取了縣委書記張國忠的匯報。據當時的報道,這位書記在匯報中強調自己把社員組織起來了,特別是將青壯年組成民兵連,這樣戰斗力強、組織性強,在生產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徐水縣的口號是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紀律化。全縣如同軍營一樣,青壯年編為民兵,男女分別居住,老人入敬老院,小孩入幼兒園,全部實行軍事化管理。
毛澤東聽完匯報,在徐水縣領導干部陪同下,來到南梨園鄉大寺各莊農業社俱樂部,他看到俱樂部里掛滿了各種獎旗,看了幾面,問了問每一次得獎的經過,就在長桌旁坐下來,問農業社干部說:
“今年的麥子收得好嗎?”
農業社主任說:
“很好,比哪一年都強。”
“每畝平均多少斤?”
農業社黨支部書記說:754斤。毛澤東驚訝地“啊”了一聲,贊嘆道:
“不少??!”
他又問到秋作物的預計產量,問了社里,又問全縣的??h委書記張國忠告訴他說:
“今年全縣要爭取大豐收。夏秋兩季一共計劃要拿到12億斤糧食,平均每畝產2000斤。主要是山藥高產,全縣共種了春夏山藥35萬畝。”
毛澤東聽了,睜大眼睛,看了看屋里的人,奇怪地說:
“要收那么多糧食呀?你們夏季才拿到九千多萬斤糧食,秋季要收11億斤呀?你們全縣31萬多人口,怎么能吃空那么多糧食???你們糧食多了怎么辦啊?”
張國忠說:
“我們糧食多了換機器。”
毛澤東說:
“又不光是你們糧食多,哪一個縣糧食都多,你換機器人家不要你的糧食呀?”
縣長說:
“我們拿山藥造酒精。”
毛澤東呵呵笑著,他環顧大家,說:
“那就得每個縣都造酒精!哪里用得了那么多酒精?。?rdquo;
縣長說:
“我們只是光考慮著怎么多打糧食!”
習慣開玩笑的毛澤東幽默地說:
“也要考慮怎么吃糧食哩!其實糧食多了也還是好!多了,國家不要,誰也不要,農業社員們自己多吃嘛!一天吃5頓也行嘛!”
這本是一句幽默話,沒想到后來傳達下去以后,許多地方還真的發生了敞開肚皮比賽吃飯的笑話。
毛澤東說罷,要到村子里去看看。他先看了糧食加工廠,看了供銷社,看了社里的醫院和正在扎針的醫生和病人;又看了豬場,看了縫紉工廠;接著來到了幼兒園。幼兒園里有幾十個孩子,他們穿著嶄新的背心和短褲,都很干凈。孩子們鼓掌歡迎毛澤東,嘴里不住地喊著:“共產黨萬歲!”“毛主席萬歲!”毛澤東摸摸這些可愛的孩子,順便去看了看他們的宿舍。
幼兒園隔壁是敬老院,住著由社里統一供養的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們。老人們對毛澤東說:
“咱們這真是享了福啦!有了毛主席,咱們可享了福啦!”
毛澤東笑著同老人們告別,爾后來到田間,他看到在地里干活的婦女很多,就說:
“這婦女勞力解放得很徹底哩。”
保定地委書記李悅農說:
“這里的婦女都脫離了炕臺、鍋臺、磨臺、碾臺這4臺。”
毛澤東說:
“是啊,人人都吃食堂,社社都辦幼兒園,這個縣是11萬多勞力,抽出了4萬多搞水利、打機井、辦工業,只有7萬多人搞農業嘛。這又解放女勞力,又搞軍事化,全縣農業社搞了90多個團,200多個營,他們就是這個辦法哩!”
毛澤東來到棉田,察看了棉花的長勢,問道:
“這一畝可以收多少棉花呀?”
農業社主任脫口而出:
“100斤皮棉。”
毛澤東算了算,說:
“那就是300斤籽棉呀!”
毛澤東沿途看到豐收的莊稼,就對鄉社干部們說:
“糧食多了,以后就少種一些,一天做半天的活兒,另外半天搞文化,學科學,鬧文化娛樂,辦大學、中學,你們看好嗎?”
回到徐水縣委,他在談話中還說:
“這里的干勁不小哩!世界上的事情是不辦就不辦,一辦就辦得很多!過去幾千年都是畝產一二百斤,你看,如今一下子就是幾千斤!”
后來在8月6日,也就是毛澤東視察后的第3天,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陳正人來到徐水,傳達中央的新意圖。陳正人說:
“劉少奇同志指示在徐水搞一下試點,搞共產主義,搞工、農、兵、學、商結成一體。”
他還傳達了劉少奇的一些具體指示,如在徐水辦兩座大工廠,全縣可搞一個大聯社;并將劉少奇委托他帶來的康有為的《大同書》與《共產黨宣言》、《哥達綱領批判》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交給徐水縣的干部們學習??h委書記張國忠受到了極大的鼓舞,立即宣布“跑步進入共產主義”。此后,徐水的浮夸風便越吹越大了。
早在4月開始一直到8月,劉少奇曾先后在北京、天津、山東、河北等地視察指導工作,他說:
“我們到共產主義不要多遠”,“我看三四十年以后,可以到共產主義”。
再說8月5日,毛澤東來到河北省安國縣視察,聽取了地委、縣委負責人的匯報。在紅星農業社的豐產試驗田邊,他摸著肥大的高粱葉子,微笑著問:
“這樣的高粱,一畝能打多少糧食?”
淤村鄉黨委書記說:五六千斤。毛澤東問:
“一棵能結幾個穗?”
鄉黨委書記說:
“這是‘八大杈’,能結8個穗。”
毛澤東又指著旁邊的矮株高粱問:
“這是什么品種?”
鄉黨委書記說:
“這是‘小八杈’,試驗試驗到底哪種收成大。”
毛澤東問:
“是否可以讓高的矮的雜交?”
鄉黨委書記說:
“我們正在試驗。”
毛澤東笑著說:
“如果長不高,那就叫矮梁,不能叫高粱。”
一句話說得大家都笑了起來。來到甘薯試驗田邊,一個基層干部說一畝甘薯要產20萬斤,毛澤東隨口說:
“能產到兩萬斤就不少了。”
他還就農業合作社規模以多大為宜征詢大家的意見。此時各地正在醞釀辦大社,有的已經把幾個小社連成了一個大社。關于社的規模問題,很多人認為一個鄉辦一個社就行了。毛澤東風趣地說:
“你們看過《三國演義》嗎?你們這里農業社的發展變化就像《三國演義》的頭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8月6日,毛澤東一行人乘車來到了河南省新鄉縣。
新鄉縣七里營是按照中共中央成都會議精神,第一批把小型農業合作社合并為大社的典型。他們將七里營和周圍50多個高級農業合作社合并為一個大社,共有9639戶人口,定名為“七里營人民公社”。
這一天,雨過天晴。下午4點22分,毛澤東的車子和其它8輛車子由七里營村東頭進了村子,在村子中心的東方紅廣場停了下來。
七里營的干部按照上級的要求,在街道上布滿了崗哨,群眾被派到地里干活,五類分子被專人看管,整個村子里鴉雀無聲。毛澤東看到此情此景,有點不高興,就對陪同的河南省委第一書記吳芝圃說:
“咋不見群眾呢?我就這么脫離群眾嗎?”
吳芝圃聞言,顯得十分尷尬。毛澤東來到公社門口,看了看3天前剛剛掛在大門東邊的“新鄉縣七里營人民公社”的牌子。吳芝圃介紹說,他們大社沒有用“共產主義公社”作名稱,而用“人民公社”作名稱。毛澤東聞言,正合己意,隨口說道:
“好么,好么!”
七里營人民公社把一些孤寡老人組織在一起,成立了“幸福院”。毛澤東來到幸福院的時候,幾十個老人紛紛從屋里跑出來,看望毛澤東。忽然,有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撲通一聲跪在毛澤東面前,一邊給毛澤東磕頭,一邊喃喃自語:
“天高皇帝遠,我這老婆子能見到毛主席,死了也甘心。”
毛澤東見狀,俯身攙起老人家,又是給她撲打身上的灰塵,又是向老人問好。老太太流著淚說:
“好,好,一切都好。”
毛澤東握著她的手說:
“老人家,不要難過,只要咱們齊心協力,以后的日子會更好。”
老人說:
“不是難過,能見到毛主席,我太高興了。”
毛澤東來到社辦面粉廠,電動小鋼磨正在磨面,他仔細觀察小鋼磨的運轉,抓起一把麩皮用手指捻了捻,十分滿意。來到幼兒園,幾十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圍攏在他身邊,拉著他,向他問好。毛澤東撫摸著孩子們,慈祥地笑著。老師領著孩子們唱起了歌曲,這支歌的名字叫:《毛主席,我們永遠熱愛您》。毛澤東夸獎著孩子們,還對老師說:
“謝謝你們!”
毛澤東頭戴草帽,身穿白襯衣,穿過茂密的大豆地,跨進滿布瓜蔓的菜田,來到村西種植棉花的“紅旗試驗田”前,察看棉花的長勢。他看著茂密茁壯棉桃成串的果枝,連聲稱贊棉花長得好,大有希望。他問:
“一畝田能產多少棉花?”
七里營的干部說:
“一畝田可以產100斤皮棉。”
毛澤東滿意地說:
“全國的棉花都長成這樣就好了。”
他走進棉田里,向正在給棉花打頂的社員們招手問好。他還學著社員的樣子,給棉花打頂。
毛澤東一行回到了村西口。此時七里營的干部早已撤了崗哨,村民們紛紛站在房上、墻頭上、道路兩邊看望毛澤東。毛澤東走到供銷社門市部門口,群眾立時歡聲四起,熱烈的掌聲、“毛主席萬歲”的歡呼聲,交織在一起。他頻頻向群眾招手致意。供銷社營業員小呂,將事先準備好的寫著“祝毛主席身體健康”的大玻璃匾,恭恭敬敬地獻給毛澤東,毛澤東雙手接住,轉交給身邊人員,和小呂親切握手致謝。他揮手告別群眾,慢慢地上了汽車。
下午6點,毛澤東離開了七里營。在縣委招待所里,他和七里營的農民代表進行了座談。他說:
“看來‘人民公社’是一個好名字,包括工農兵學商,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人民公社’前面可以加上地名,或者加上群眾喜歡的名字。”
他還說:
“有希望??!你們河南都像這樣就好了。”
吳芝圃說:
“有了這樣一個社,就會有好多社。”
毛澤東說:
“對!有一個這樣的社,就會有好多這樣的社。”
吳芝圃還向毛澤東匯報了長葛縣有的中學開展了勤工儉學,搞得很好,升學率也很高,學生不僅學到了書本知識,通過勞動實踐,還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
看看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毛澤東請七里營的農民代表們和他一起吃飯,他向大家介紹他的家人說:
“這是我的兩個女兒,這個是我的侄兒毛遠新。”
他又指著江青說:
“她是我的愛人。也就是你們說的老婆、婆姨。”
吃飯時,毛澤東和江青直往客人碗里夾菜,親如一家。農民代表臨走時,毛澤東全家5口人把客人送到門外,江青一再說:
“再見,再見。”
是日晚,專列離開新鄉,停在鄭州車站的叉道上。
據史向生回憶:“毛澤東參觀七里營時,我不在鄭州,正在嵖岈山公社召開地、縣農村工作部長會議。同去參加會議的有農村工作部正副部長趙定遠、崔光華、《河南日報》社長丁希凌、地委書記路憲文、辦公室主任趙光同志等。紅旗雜志記者李友九等同志已先期到達。嵖岈山……成立了一個很大的聯社。……農民以部隊班、排、連的組織形式進行勞動。遠遠望去,農田里一片豐收景象,好不喜人。最為新奇的是,聯社自辦了公共食堂。為了對農村食堂作深入的調查研究,我們親自去食堂吃飯,還在食堂門外住了一夜,實地考察。紅旗雜志社記者李友九為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草擬了一個簡章,我們參加了研究和修改。簡章草稿中提出了:‘吃糧不要錢’的觀點。
8月6日早晨,接到了省委電話,讓我連夜趕回鄭州,向主席作匯報。我立即騎上騾子,到遂平縣搭火車,當夜趕回鄭州。到鄭州時已是深夜,車站接我的同志將我領到主席的專列上,吳芝圃等省委幾位書記早已等候在那里。他們告訴我,主席等我到半夜,現已被葉子龍等隨行人員勸說去睡覺了。……凌晨4點左右,主席醒了,他聽說我等在那里,立即穿了睡衣出來。主席見到我,仿佛遇到了老朋友,高興地說:
‘正等著你呢,想聽你講講嵖岈山的情況。’
我感到很意外,主席對我的去向似乎很了解。我向主席匯報了嵖岈山的情況,將簡章草稿拿給主席看。主席接過簡章草稿邊看邊說:
‘這東西好,給我吧。’
接著,我向主席講述了公社辦食堂的情況,我告訴主席,農民去食堂統一吃飯,既節省時間,又將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主席聽了很高興,稱贊‘食堂’是新事物。主席在聽匯報的過程中不斷提問,問得很細,如‘鍋灶怎么弄到一起?’‘食堂糧食如何統一存放?’‘社員吃飯時秩序怎樣?’‘你在那里有沒有吃過飯?’等等,我都一一作了回答。然后我向主席介紹了嵖岈山公社的規模和生產組織情況,主席聽到農民勞動已經軍事化,按班、排、連編制從事生產,又聽到一個公社有5萬人口時,感慨地說:
‘大的多了,公的多了。’‘這在古代,就是一個諸侯國了。’
但主席又談道,比之古代諸侯國,公社是又大又公,多了公的特點。是‘一大,二公’。主席又問起群眾有糾紛公社如何調解。我告訴主席,由公社民政部門調解處理。主席說:
‘哦,這帶政權性質,既是經濟組織,又是政治組織,實際上是基層政權,這叫政社合一。’主席說,‘大集體,小自由,不要統得太死。’
我又向主席匯報了嵖岈山公社的組織結構。當主席聽到公社采取工、農、商、學、兵結合,實行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分配時,饒有興趣地扳著指頭說:
‘工、農、商、學、兵,那么工業、商業、學校都包括了,是五位一體啊。兩個招牌換成一個招牌,是政社合一。’
談到公社的名稱,主席說:
‘人民公社這個名字好,包括工、農、商、學、兵,管理生產,管理生活,管理政權”。
毛主席和我的談話于8月7日黎明結束。”
再說8月6日晚9時,正在許昌地委辦公室開會的專署公安處副處長辛建,突然接到省公安廳打來的電話,只聽電話里說:
“有緊急任務,你和劉肅欣趕快到火車站去!”
辛建不敢怠慢,立即叫上劉肅欣科長,騎著自行車趕到車站。省公安廳的朱干副處長告訴他倆說:
“這次是毛主席來我們這里視察,我們要共同搞好保衛工作。”
8月7日黎明時分,一列綠色專列徐徐開進許昌車站,恭候在車站的許昌地委副書記馬金銘、專員王延太被通知上車。馬金銘、王延太上車后,專列繼續前行。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把馬金銘、王延太介紹給毛澤東,毛澤東說:
“地方同志工作辛勞,我來你們這里看看農村形勢。”
馬金銘說:
“我們的工作搞得不太好,可到襄城縣雙廟鄉郝莊村、三里溝鄉的后梁莊、十里鋪的小張莊看看,這幾處是一條線,近百里,沿途都是莊稼。這些地方,也就代表了許昌地區的農業生產形勢。”
毛澤東說:
“很好,明天我們一同去參觀。”
專列駛入城西10公里的長店路段,緩緩停下了。
8月7日7點31分,毛澤東在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部長鄧子恢和河南省委書記吳芝圃、副書記楊蔚屏陪同下,乘吉普車來到了襄城縣雙廟鄉的郝莊村。毛澤東在村東頭公路上下了車,向一大片煙葉地走去。
在這一帶負責保衛工作的辛建和劉熙民,看見身材高大魁偉的毛澤東,頭戴草帽,身穿白襯衣和灰色半舊軍褲,健步向他們走來,急忙迎上前去。毛澤東和他們一一握手。辛建緊緊地握著毛澤東的手,激動得把原先想好的問候之詞全忘了,只是說:
“毛主席好,毛主席好……”
劉熙民也是這樣,他握著毛澤東的手,不知道說什么才好。毛澤東見他倆這樣緊張,就問劉熙民叫什么名字?劉熙民說:
“我叫劉熙民。”
毛澤東又問:
“哪個民?”
“人民的民。”
毛澤東開玩笑說:
“你是康熙的臣民啊。”
他又問了辛建的姓名,笑著說:
“啊,你是辛辛苦苦地干社會主義呀,干革命就得有這種不怕辛苦的精神。”
毛澤東順著煙葉地壟溝察看煙葉的長勢,露水浸濕了他的衣衫,鞋上也沾滿了泥土??赐隉熑~,他又來到2隊齊胸高的谷子地里,采了幾個沉甸甸的谷穗,掂在手里。記者要給他拍照,他說:
“還是照大田里的大谷穗吧,讓北京的同志看看。”
毛澤東又來到正在田間吃早飯的社員們中間,親切地問:
“能吃飽飯嗎?”
一個社員說:
“俺這是高級社,吃穿都不愁。”
毛澤東問:
“有休息時間嗎?”
社員們說:
“爭上游吃點苦有啥。”
毛澤東一行來到三里溝后梁莊村東的地里,正在割草和捉煙蟲的大人小孩們認出了毛澤東,活也不干了,都圍上來看毛澤東。毛澤東看著這些赤腳赤背老實憨厚的農民群眾,微笑著向他們招手致意。他朝著北面邊走邊看,農民們還是圍著他看。他看到地里長著的云南品種的煙,每棵都有一人多高,70多片葉子,高興地說:
“很好!你們這里一派豐收景象,我還從未見到過這樣高大的煙葉子,干得好。”
他走到一個高崗上,舉目環視,只見一片接一片的煙葉地,一望無際,聽說是連綿數十里,就情不自禁地說:
“你們這里成了煙葉王國了!”
他向村支書張富貴詢問了谷子、玉米、紅薯、煙葉的管理方法,鼓勵他們說:
“要鼓足干勁,力爭上游??!”
毛澤東一行驅車來到襄縣(即襄城縣)城北小張莊,在村邊下了車,走到地頭樹林下與農民搭話。毛澤東又鉆入數十度高溫的炕煙房內,觀看了農民們炕煙的操作過程。57歲的煙葉技術員梁運祥正在堆砌炕煙的火龍,毛澤東問:
“煙葉不炕,太陽曬行嗎?”
梁運祥說:
“日曬的煙葉色差,葉薄,質劣,無味。”
上午11點40分,毛澤東乘吉普回到了襄城,縣委領導要請毛澤東一行到縣委就餐,毛澤東說:
“謝謝,不給地方添麻煩啦。”
毛澤東一行返回時經過三里溝村,群眾送來了一些大西瓜,毛澤東拒絕了。
下午1時許,毛澤東一行回到許昌縣長店的專列上,許昌地委唯一的女副書記劉毓敏和組織部長康國蘊給毛澤東送來了3尺長的豆角和碩大的煙葉子,毛澤東說:
“很好。”
8月8日下午,毛澤東前往河南省商丘地區視察。
這一天,烈日炎炎,熱浪灼人。商丘火車站由西而來一列專列,早已在車站等候的商丘黨政軍負責人,馬上迎上前去。只見車廂里走下河南省委書記處書記史向生,他同商丘地委書記任秀鐸、商丘縣委書記劉學勤說了幾句話,3人便上了專列。
毛澤東在專列上要先見見東道主們,這是他在視察旅途中,常有的慣例。任秀鐸、劉學勤隨著史向生來到會客室,遠遠看見毛澤東身穿一件白襯衣,一條灰色長褲,腳蹬一雙深色皮鞋,站在那里等候。史向生向毛澤東介紹說,地委第一書記王培育因病住院,任秀鐸是地委第二書記。毛澤東“噢”一聲,問道:
“任秀鐸?你是信任的任,山清水秀的秀,金字旁的鐸?”
任秀鐸回答說:
“是的,毛主席。”
史向生又介紹了劉學勤。毛澤東與他們一一握手,坐下后,隨手從口袋里掏出幾支煙,遞給任秀鐸、劉學勤、史向生,自己也點上一支,輕輕地吸了一口,問道:
“商丘是原歸德府,古代在這里建過都。還有些什么古物?”
劉學勤回答說:
“還有文雅臺、三陵臺、閼伯臺、八關齋、壯悔堂。”
毛澤東又問:
“今年夏季收成如何?”
任秀鐸說:
“夏糧豐收。”
毛澤東問劉學勤:
“你們縣主要農作物有哪些?”
劉學勤說:
“全縣150萬畝耕地,110萬畝種小麥,占總耕面積60%以上。大秋有高粱、谷子、玉米、棉花,晚秋有大豆、紅薯、夏玉米。”
毛澤東歷來不滿足聽部下的匯報,總喜歡到實地考察一番。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
“我要下車去附近看看。”
劉學勤連忙介紹說:
“附近道口鄉黃樓村有一個中華農業社。”
毛澤東說:
“好,那就去中華農業社看看吧。”
一行人換乘轎車行至包河,毛澤東問坐在身邊的劉學勤:
“這是什么河?”
劉學勤回答說:
“這是包河,傳說是宋代包拯運糧時挖的河。”
毛澤東問起劉學勤的簡歷,劉學勤說他在日軍占領家鄉永城時,被迫失學。毛澤東微笑著說:
“日軍侵入中國,占領永城,把你的讀書時間也占領了。你現在還有時間學習嗎?讀的什么書?”
劉學勤說:
“現在工作很緊張,讀書不多。”
毛澤東說:
“要擠些時間學習《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他在這一年已經先后把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讀了3遍。后來,也就是他同劉學勤說這話3個月后,在第1次鄭州會議上,他正式向全黨提出了要學習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再說轎車駛入一望無際的田野,毛澤東問劉學勤:
“農民喜歡吃小米嗎?”
劉學勤說,喜歡。毛澤東又說:
“我們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打垮了蔣介石,農作物改革不要把谷子給改掉了。”
說話間,車隊駛入道口鄉大院,商丘縣委宣傳部副部長蘇學詩上前把車門打開,請毛澤東進屋休息。毛澤東同道口鄉鄉長唐崇舉握手后,走進辦公室,見墻上掛有幾面錦旗,其中有一面是1957年7月湖北省洪湖縣文教參觀團贈送的,上面寫著:“你們是向文化技術革命進軍的一面紅旗,向你們學習”,他指著錦旗上的字,問道:
“懂不懂這上面寫的意思?什么叫文化技術革命?”
劉學勤說:
“學習文化知識,搞技術革命。”
毛澤東聽罷,沒有吱聲,深深地吸了幾口煙。這是他思考問題的習慣。稍事休息之后,毛澤東一行向黃樓村走去。劉學勤問道:
“主席是先看食堂,還是先看農業?”
毛澤東說:
“先看農業。”
下午4點,毛澤東來到了黃樓村的試驗田旁邊,在一道門前停了下來,仔細地看著門上的一行字,只見寫的是:“道口鄉中華一社七一試驗站”。他問劉學勤:
“這是什么門?”
劉學勤說:
“這是躍進門。是歡迎中央軍委檢查團時搭的,一共搭了4個,一是表示歡迎的意思,再者是表明黃樓村人一個躍進接著一個躍進,一個高潮接著一個高潮。”
毛澤東來到打井工地,問正在打井的小伙子:
“這井能打多深?多長時間能打好?”
蘇學詩說:
“這口井打15丈深,要打25天。”
站在一旁的鄉長唐崇舉插話說:
“這個小伙子是才學習打井的。”
毛澤東對這位充滿活力的18歲年輕人頗有好感,握著他的手滿意地說:
“很好!”
他來到一塊紅薯試驗田,問道:
“這是誰搞的試驗田?”
鄉黨委書記徐家林說:
“這是社干部的試驗田,2畝麥茬紅薯,翻地2尺深,每畝種5000棵,計劃畝產13000斤。”
地委副書記王林為了證實將來豐產,走進田里,扒出來一個紅薯,一看個頭卻不大。史向生感到不滿意,自己也上去扒出一個,也不大。王林又找到了一棵看上去挺壯實的紅薯,準備再扒一個。毛澤東平靜地說:
“紅薯長勢很好,不要再扒了。”
說著轉身走向另一塊紅薯地。徐家林介紹說:
“這是我搞的。施肥30萬斤,計劃畝產13000多斤。”
毛澤東已經開始懷疑了,他說:
“畝產13000多斤?秋后我再來看!”
他走到稻田旁邊,問道:
“稻田里為什么沒有水?”
徐家林立即回答:
“剛斷水一晌,現在要拔草呢。”
毛澤東說:
“不要放水拔草,可以用腳把草踩下去做肥料。”
他問起1畝水稻有多少墩苗?畝產多少斤?徐家林說:
“1畝3萬墩苗,計劃畝產1500斤。”
毛澤東聽后不再說話,只是看地頭上插著的牌子,上面寫的是施肥數字,預計的產量。他又看了社里搞的人造尿池,問問它的結構和人造尿的制作方法及肥料效能,就朝著停放轎車的商單公路走去。
此時,已經是下午5點了,黃樓村的群眾早已將車隊圍了個水泄不通。他們見毛澤東來了,一邊喊著“毛主席萬歲”,一邊往前擠,都想與毛澤東握握手。
汽車已經啟動了,小伙子楊邦福拼命地擠了上來,推開已經伸出手的曹效蘭,把手伸進車窗里握住了毛澤東的手。車子開走了,曹效蘭就埋怨楊邦福,楊邦福卻只顧一個勁兒地喊:
“我和毛主席握手啦!我和毛主席握手啦!”
毛澤東在車里聽著后邊的一片歡鬧聲,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煙,問劉學勤:
“你相信他那畝產13000多斤的試驗田嗎?”
劉學勤老老實實地說:
“我不相信。”
毛澤東說:
“腦子太熱,沒有科學根據,不符合實際嘛。過去畝產多少斤?”
劉學勤說:
“也不過2000斤上下。”
毛澤東說:
“過去2000斤,今年真能搞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就很好了。給下面打招呼,不要提萬斤口號。”
毛澤東覺得劉學勤是一個老實人,后來他在1959年2月第2次鄭州會議期間,還沒有忘記劉學勤,專門請劉學勤到鄭州去談試驗田的結果。
毛澤東走后,商丘領導人于當天晚上就召開了地、縣、鄉3級黨委會議,傳達了毛澤東不要提萬斤口號的談話精神。3級黨委會一結束,各級黨委又分別召開了干部大會。
后來,商丘人民為了紀念毛澤東在商丘視察工作,在道口鄉黃樓村修建了紀念館,還將道口鄉改名為雙八鎮,將黃樓村改名為雙八村。
欲知毛澤東此后到何處視察?請看下一章。
東方翁曰:本章末毛澤東和劉學勤的一段對話,很值得注意。關于畝產13000多斤的紅薯試驗田,他說:“腦子太熱,沒有科學根據,不符合實際嘛。”“過去2000斤,今年真能搞四五千斤,就翻了番,就很好了。給下面打招呼,不要提萬斤口號。”這是毛澤東在大躍進初期就開始反對浮夸風的一個重要例證!
電子版咨詢微信: qunfeiyang2014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