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人民公社實踐持否定態(tài)度,是因為他們認為人民公社搞了二十多年,卻沒有能夠解決吃飯問題。所謂“人民公社好,就是吃不飽”,正是他們否定人民公社的理由。
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人民公社相關(guān)的糧食產(chǎn)量增長情況。
人均糧食占有量增長不僅跟產(chǎn)出的糧食總量相關(guān),同時也同人口增長的速度相關(guān)。因此,對吃飽不吃飽的問題,應(yīng)該把糧食增長速度和人口增長速度聯(lián)系起來看。
195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是252公斤,人口是6.60億;
1970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是289公斤,人口是8.25億;
1979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是340公斤,人口是9.75億;
1983年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是360公斤,人口是10.03億。
1,從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人均占有量增加了88公斤,平均每年增長4.4公斤;20年人均糧食只是增加了88公斤,看起來實在不多。但是,在此同時,人口則從6.60億增加到了9.75億。人口增加了47.7%,相當(dāng)于本來兩個人吃飯,變成了三個人吃飯。如果考慮到人口增長因素,人均占有糧食能夠增加88公斤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2,如果我們假定人口數(shù)量不變,那么,從1959年到1979年的人均糧食占有量=3*340/2=510(公斤)/人。也就是,按照人民公社糧食產(chǎn)量的增長水平,如果人口保持不變,到1979年人均糧食占有量可以達到510公斤。假如人口不增長或增長速度不是太快的話,根本就不存在吃不飽飯的問題。
3,從1970年到1979年的9年人均糧食占有量從289到340公斤,增加了51公斤,平均每年增長5.66公斤;平均增長速度比整個20年的糧食增長速度快了1.66公斤。這表明人民公社在進入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chǔ)”的調(diào)整之后,糧食產(chǎn)量增長處于一個加速的狀態(tài)。
4,如果人民公社體制不變,按照從1959年到1979年的平均增長速度4.4公斤/年的速度來預(yù)測,1983年的人均糧食產(chǎn)量應(yīng)該是4.4*4+340=357.6(公斤)。相比于實際的產(chǎn)量360公斤相差2.4公斤。而如果按照后9年的平均增長速度來預(yù)測,1983年的人均產(chǎn)量應(yīng)該是5.66*4+340=362.6公斤,相比實際的產(chǎn)量360公斤多了2.6公斤。
從這里看出,吃飽飯和吃不飽飯,與是不是分田到戶是沒有多少關(guān)系的。即使體制不變,根據(jù)人民公社糧食原有的增長速度,在1983年吃飽飯是大概率的事。
我們再來看人口增長情況:
1,1959年到1962年的人口增長率分別是:1.83%,1.83,-1.02%,0.82%。這一時期受三年特殊情況影響人口增長從1.83%到-1.02%,再回升到0.82%。
2,從1963年到1974年期間的人口增長率人口增長率超過了2.00%,其中增長最高峰的是1966年到1971年,增長率在2.57%-2.79%之間。這是我國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
3,從1972到1984年人口增長率呈現(xiàn)一路遞減趨勢:分別為:2.46%、2.08%、2.07%、1.77%、1.55%、1.36%、1.34%、1.33%、1.25%、1.28%、1.47%,1.44%.1.31%。這一時期也是人均占有糧食數(shù)量增長最快的時期,即從吃不飽到吃飽的轉(zhuǎn)變時期。
4,此后在1987年人口增長率稍有反彈,但增長率最高不超過1.61%,之后是一路下滑,在1998年時開始跌破1.0%。
對比人均糧食的增長與人口增長的發(fā)展趨勢,我們看到,人均糧食占有量從1959年到1979年是不斷增加的,而且在1970年到1979年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整個二十年的增長率。相反,人口的增長率卻是從1959年開始到1970年達到了2.79%的高峰值,之后就一路遞減,到1983年前后達到了1.30%上下。這就不難知道,所謂一分田就吃飽飯,只是一個誤區(qū)。在人民公社糧食產(chǎn)量進入上升通道的情況下,如果人口一直快速增長,那吃不飽就會是一種常態(tài)。只有在人口增長速度低于糧食增長速度時,吃飽飯才有可能。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