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雍雅將軍成長邏輯摭談
于都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參加長征的1.7萬于都籍紅軍中產生了16位開國將軍,曾雍雅就是戰功卓著、聲名遠播的其中一位。
曾雍雅,出生于1917年7月,于都縣梓山鄉固院村人。1930年在當地參加游擊隊,1931年編入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宣傳隊分隊長、干事、指導員、股長、科長、中共縣委書記、縣長、團政委、軍分區司令員、師長、副軍長、軍長、西藏軍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西藏自治區第一書記兼革委會主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是建國后第一位以開國少將軍銜擔任大軍區正職司令員的人,受到了毛主席親切接見。毛主席曾夸贊:“曾雍雅打仗是有功的。”
曾雍雅是在13歲參加革命的,在當時當地,他是隊伍中最小的戰士。縱觀其光輝的一生,曾雍雅是如何從“最小戰士”到大軍區司令員的呢?他的傳奇人生有著怎樣的成長邏輯或密碼呢?
一、身經百戰——各種艱苦卓絕的戰斗實踐淬煉了他
曾雍雅將軍一生經歷過無數次革命炮火的洗禮。他從小參加革命,南征北戰,戎馬倥傯。他經歷過紅軍最艱苦的時期,參加過8年抗日戰爭,3年解放戰爭;建國后,參加了肅清土匪和抗美援朝戰爭。上世紀60年代,在西藏任職,守邊固防,衛國戎邊。
他第一次參加戰斗是在1930年,那時他才13歲,但已經是潭頭區兒童團團長,他所在的地方游擊隊依托果盒寨(他家鄉的一座高山)為據點,和國民黨靖衛團進行了持久的戰斗。面對靖衛團數月的封山及長達十個月的圍剿,糧食和藥品相繼短缺,有不少隊員堅持不了,悄悄退出戰場返回家中,可曾雍雅依然堅守著,一直等到紅軍部隊到來。年幼的他初出茅廬就以無比堅韌的毅力戰勝了嚴峻的挑戰。
土地革命戰爭期間,曾雍雅相繼參加了攻打賴村、漳州、水口、樂安、宜黃等戰斗,他作戰英勇,能力強,連續得到提拔。后來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
1934年10月,他隨部踏上了前有阻擊后有追兵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先后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巡視團青年巡視組組長,二師五團連長,軍團工兵連政治指導員,紅一軍團政治部敵工干事。到達陜北后,參加了東征、西征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曾雍雅
抗日戰爭時期,他曾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獨立團政治處敵工股股長,隨著部隊東渡黃河,前往山西抗日前線,先后參加了淶源城襲擊戰和馬家溝伏擊戰,隨后又參加了獨立團攻取廣靈城戰斗。收復廣靈城后,年僅20歲的他擔任了中共廣靈縣委書記、廣靈縣縣長。在廣靈縣,他組建了一支500多人的隊伍,列編為晉察冀軍分區第一軍區第三支隊,他任支隊長兼政委。支隊被譽為“曾支隊”,戰功卓著,威名遠揚。
抗日戰爭期間,曾雍雅參加了大龍山戰、雁宿崖戰、黃土嶺戰、百團大戰、上陳驛軍等戰役(戰斗),以及攻克順義、薊縣、香河保衛戰,并親自指揮和參加了古北口保衛戰和香河保衛戰。其中廣為人知的是,在黃土嶺戰役中,他率領“曾支隊”冒著生命危險,舍身做“誘餌”,以過人的勇氣和智慧,成功地將享有“山地戰專家”“名將之花”稱號的日軍軍官阿部規秀中將及其所部1500余人誘入八路軍的埋伏圈,一舉將其殲滅。這次“誘狼行動”的成功,是曾雍雅將軍戎馬生涯中的輝煌戰果,在中國人民抗戰史上乃第一次擊斃日軍中將級軍官,這是我軍在正面戰場上消滅的最高軍階的日軍軍官,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曾雍雅因此獲得“抗日戰爭智殲日軍中將的‘第一人’”美譽。
解放戰爭時期曾雍雅
解放戰爭時期,曾雍雅指揮和參加了冀東攻克武清、通縣、昌黎等戰斗,還參加了攻克楊仗子及攻克朝陽戰斗,在遼沈戰役中率師插入敵縱隊阻擊錦州北援之敵,還參加了錦州攻堅戰和解放營口、平津戰役和渡江、衡寶、湘南、湘西剿匪等戰役。
曾雍雅抗美援朝在坑道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曾雍雅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先后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四十六軍副軍長、五十軍第一副軍長兼黨委書記、四十軍軍長等職。
《我們都是一顆星》1961年在四十軍352團同戰士談話
總之,曾雍雅智勇雙全、英勇頑強,不管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還是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中,都曾浴血沙場。一次次戰火的洗禮,一回回出生入死,讓他堅定了“生也為國,死也為國”的畢生信念。
二、少年入黨——中國共產黨偉大的黨性浸潤了他
曾雍雅早在13歲時(1930年)就參加了革命,任于都潭頭區兒童團團長,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8月(時年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人民性和純潔性浸潤了他一生。
據將軍的女兒曾瑩回憶——“早在父親參軍前,紅軍官兵來到贛南家鄉村子里,面向群眾開展‘擴紅’工作,父親在村里逐步接受教育,‘有國才有家,國家安定了,父老鄉親才能過上好日子’的進步思想影響著父親,父親便想方設法要參加紅軍。”
參加紅軍后,曾雍雅由于作戰英勇,組織能力強,口才又好,沒過多久就被調到紅一軍團第三軍第七師政治部擔任宣傳隊分隊長,深入群眾中開展宣傳工作,成為革命思想的傳播者。
愛黨愛軍的曾雍雅,理想信念堅定,極具擔當精神,加上口才好、能力強,做政治宣傳工作非常出色,曾有兩次“招兵買馬”業績顯著,成為佳話。
第一次是在長征前,他到瑞金縣執行“擴紅”任務,獨自一人招到了一千多人,組成隊伍。當時,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朱瑞表揚他說:“表現了政工干部勇挑重擔的高貴品質!
”第二次是他初到山西省廣靈縣期間,擔任縣委書記的他,急需組建黨政組織,開展統一戰線。當時曾雍雅只帶了一名警衛員,手中沒有其他官兵。他四處張貼宣傳標語,深入群眾中做動員,以村為單位開展參軍抗日競賽活動。群眾的抗日熱情很快被他調動起來,沒過多久,就組建了兩支游擊隊,“雪中送炭”般將隊伍輸送給晉察冀軍區一分區二團。在很短時間內,他又組織起一支500多人的隊伍,這次他親自擔任隊長兼政委,這支隊伍便是聞名遐邇的“曾支隊”。在廣靈縣任職期間,他通過動員群眾及收編民間抗日武裝隊伍,先后為八路軍部隊輸送官兵兩千多人,楊成武將軍風趣地將他稱作“革命的兵販子”。這足見曾雍雅對黨的革命思想和工作方法領悟深刻,熟能生巧。
作為黨的領導干部的曾雍雅有著堅定的黨性,時時處處模范帶頭干革命。長征途中,曾雍雅曾經是紅一軍團第二師工兵連指導員,他帶領工兵連當先鋒、打頭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那時缺乏架橋設備和材料,他就組織大家用木頭竹筏架設浮橋。往往橋架了被沖垮,沖垮再架……百折不撓。紅軍過草地時,工兵連既要走在前列開路,又要收容掉隊的官兵和埋葬烈士遺體,跑前跑后,極其勞累。他一直以身作則,自己也背著上百斤重的裝備器材。他曾三次身陷泥潭,是戰士用扁擔把他拉出來的。曾雍雅囑咐工兵連官兵休息時不能躺下,只能半伏半坐抱成團,傷病員和戰士在里圈,黨團員干部在外圈,有效減少了傷亡。
“堅決服從組織的安排,聽黨話跟黨走,不講條件不打折扣執行命令。”——每次接到命令,曾雍雅都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無論組織安排什么重擔,不管是留任廣靈縣委書記,還是赴西藏擔當整個軍區、自治區的領導工作,他都二話不說,勇毅前行,且把工作做得風生水起。
雪域高原曾雍雅司令員深入邊防前哨
曾雍雅深刻領會了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在“走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等方面,他都做得非常出色。抗美援朝期間,在志愿軍第五十軍副軍長犧牲、軍長和政委均回國治病養傷之際,志愿軍司令部緊急選調曾雍雅前往五十軍,擔任第一副軍長兼黨委書記。由于軍部經常遭到敵機攻擊,不少房屋和坑道都被炸毀,包括軍首長在內很多官兵犧牲,因此官兵的情緒難免有些波動。他一邊妥善安置烈士的后事,迅速轉移治療傷病員,同時開展強有力的思想教育,進行戰場動員,讓官兵們化悲憤為力量,發揚戰斗精神,激發官兵敢打硬仗為烈士報仇的決心。五十軍前身是長春起義的國民革命軍第六十軍,在抗美援朝中打出了軍威,不斷獲得輝煌。
曾雍雅調任西藏后,深入部隊,前往邊防一線了解防區的基本情況。為改善官兵的生活條件,他牽頭組織制定了西藏干部輪流休假制、薪資補助方案和改善部隊營房條件的三年規劃。為了使高原官兵吃上新鮮的瓜果蔬菜,他組織人員在高原區域開展種植果樹、培育蔬菜的研究,最終讓邊防官兵如愿以償。
深入基層指導軍事訓練
而對于家庭,他卻很少關顧和幫助到,“父親”的角色、“孝子”的角色也常常缺席。他女兒回憶說:“父親的一生可以說大部分時間都在為祖國站崗,為人民放哨,他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一家不圓只為萬家團圓。父親的一生沒給我們留下一分錢財、一寸土地、一平米房產,但他的精神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父親對子女很關心,也很牽掛,但對我們的管教十分嚴厲,有時候顯得不近人情。我們五個兄弟姐妹參加工作都是遠離都市,我在遼寧鐵嶺老邊臺村的大山溝里、哥哥在遼寧省易縣的深山之中、姐姐在葫蘆島。”
曾雍雅一生積極擁護黨中央,緊緊跟著黨中央,歷經了“粉碎敵人圍剿,保存實力北上抗日”的兩萬五千里長征,“甘將熱血沃中華”的抗日戰爭,“一切為了新中國,一切為了人民”的解放戰爭,“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抗美援朝等革命工作。在戰爭年代,曾雍雅出生入死、保家衛國,踐行著“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誓言;在和平年代,將軍奔赴西藏衛國戎邊,彰顯著一位老黨員、人民公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思想境界。他是中國共產黨那段苦難而輝煌的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締造者。
三、學習進修——抗大等共產黨軍事學校培育了他
曾雍雅是于都籍開國將軍中的秀才,他先后撰寫了《虎口拔牙》《安平事件》《攻克通縣威震北平》等數十篇文章,分別刊登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和《星火燎原》《紅旗飄飄》叢書上。他主持編寫了全軍《城市防衛作戰教材》,還撰寫了近50萬字的革命回憶錄。由此可見,曾雍雅是個愛學習的軍官。要不然,在那個時代,一位兒童時期沒在學校持續讀過幾年書的普通農家子弟,怎么能在建國后寫下那么多富有文采的回憶錄文章呢?
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參加軍事學校學習的歷程,有記錄的就有兩次:
1937年2月,年僅20歲的曾雍雅被安排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校期間學業有成,并摸索出有針對性的政治工作思路,為我軍教育改造整建制的舊軍隊提供了早期的成功實踐,受到紅軍總部表彰。從他后來指揮官兵多次打勝仗,屢屢立下卓著的戰功,不斷被部隊和黨中央提拔重用,越來越受到所在軍分區官兵的愛戴等表現可知,毛澤東提出的“抗大”的教育方針“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曾雍雅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化為將軍對自身的基本要求,也化為他的基本作風。
1957 年 10 月,曾雍雅將軍進入北京高等軍事學院學習。北京高等軍事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等學校,直屬中央軍委,是我軍的最高學府,1957 年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戰役系為基礎,在北京組建。首任院長兼政治委員劉伯承,繼任院長葉劍英,政治委員李志民。初設基本系及高級班。基本系培訓陸海空軍正師職以上軍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級參謀及軍事理論人才。據記載,1957年的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學員中,將軍占63%、大校占28%、上校占9%,擔任軍以上職務的占94%、師級職務的占6%。
曾雍雅將軍在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學習3年。學習期間,除了以優異的成績完成規定科目,還把寫革命回憶錄當成業余愛好。他寫的《游擊隊顯神通》《虎口拔牙》《安平事件》《攻克通縣威震北平》等回憶錄, 都是在校期間完成的。他寫的這些回憶錄沒有秘書代筆, 沒有文員整理,全是他自己選題目,寫草稿,反復改,一字一句地“摳出來的”,寫作水平受到許多文學家和評論家的贊賞。
擔任沈陽軍區副司令員期間主持編寫全軍《城市防衛作戰教材》。退出領導崗位后,還撰寫了50萬字的回憶錄。
主持編寫全軍《城市防衛作戰教材》
總之,曾雍雅將軍,這位智勇雙全的戰將,這位馳騁神州的驍將,是通過革命斗爭的實踐,是通過黨的培養以及他自己的積極進取、不斷學習成長起來的,為中國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身上融匯著、展現著偉大長征精神、偉大抗戰精神、解放戰爭精神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老西藏精神。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是于都人民的驕傲!
參考文獻:
1.《馳騁神州的勇將》,安東、南萍著,海潮出版社,1996年6月第一版。
2.《專訪回顧:“狼誘子”曾雍雅將軍:抗日戰爭智殲日軍中將的“第一人”》,紅船融媒公眾號,作者郝佳,2022-9-01。
3.《梓山紅》,郭清峰主編,中共梓山鎮委員會、梓山鎮人民政府合編內部資料。
(作者系江西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贛州市作家協會理事,于都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長征源宣講團成員,現任職于于都縣城關小學,偶有作品發表及獲獎。著有《讓孩子易動筆樂表達》,主編了長征源宣講團系列參考資料之《于都禮贊》(內部資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