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8月6日,即甲午戰爭落幕三年多以后,剛剛遭受戊戌變法失敗的康有為,在給朋友的信中憤然寫下一段話:“(慈禧)向來阻撓新政,及鐵路三千萬,海軍三千萬,皆提為修頤和園”。
照康有為的意思,窮奢極欲的慈禧太后,為了住上舒服的頤和園,不顧吃相難看,連修鐵路和組建海軍的費用都大肆搜刮。要知道,清末日本的“吉野號”戰艦,售價也就兩百萬兩白銀,慈禧一下子就“提走”了十多艘“吉野號”。“敗家”手筆之大,令人瞠目。
而康有為的好徒弟梁啟超,在1898年開始動筆寫《戊戌政變記》時,對康有為爆出的這段猛料,他又做了詳細說明,說在光緒十年的中法戰爭里,由于大清“見侮于法蘭西”,于是君臣上下一咬牙,撥了三千萬兩白銀買軍艦,誰知剛買了幾艘,剩下的錢全被慈禧挪走修頤和園了。這師徒倆的一唱一和,從此在近代輿論場投下一顆重磅炸彈,炸出一個今天依舊熱門的話題:甲午之敗,敗于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
由于在“敗家”這事兒上,慈禧一直很有知名度。以《庚子辛丑隨鑒記實》,庚子年間慈禧逃到陜西,一年時間在當地花掉190萬兩白銀。她自己還覺得“向在京師,膳費數倍于此,今可謂省矣”。不要臉到這個地步,很多后人也就寧可信其有。還有一些歷史迷憧憬說,如果沒有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清王朝必能組建一支超豪華艦隊,豈不碾壓日本?
這樣的憧憬可信不?那就得先看看,慈禧真的“挪用北洋水師經費”了?
慈禧不冤
在所有“慈禧挪用北洋水師經費”的傳言里,都指責慈禧將這筆錢挪用去修頤和園。慈禧究竟冤不冤?就要先看看,北洋水師的經費是從哪里來的。
北洋水師的經費來源,在光緒十二年,由海軍衙門負責。光緒十三年起,日常開支來自“海防常年經費”,而北洋鐵甲艦、巡洋艦的經費,依然還是海軍衙門支付。這海軍衙門,則是和慈禧心心念的頤和園分外有緣。
雖然“頤和園”這個名字,是在光緒十四年二月初一定下來的。但早在距此兩年前,即海軍衙門成立早期,這個堪稱“燒錢無底洞”的工程就早已巧立名目開工了,清史學者鄒兆琦將海軍衙門比作頤和園的“銀庫”,其大筆經費,常年累月往里扔。
其實,對于海軍衙門來說,其職能也不止是管理北洋水師,甚至不止是海防建設。諸如“東北練兵”“修建鐵路”都在其職權范圍。當然,其最重要的工作,是修建三海、頤和園工程。特別是在光緒十二年八月,海軍衙門正是以“奏請恢復昆明湖水操”的名義,推進了耗資巨大的頤和園工程?,F代很多人說到“慈禧挪用北洋水師經費”,其實是把“海軍衙門”與“北洋水師”混淆了。
那么,這頤和園工程,到底有沒有動到北洋水師的軍費呢?比較有名的就是一筆,即“萬壽山集款”事件。光緒十四年冬天,由于頤和園工程款出現困難。主管海軍衙門的醇親王奕譞,授意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以辦海軍的名義向各省籌款,一共籌集了二百六十萬兩白銀,號稱“海軍巨款”。
這筆錢此后被存入匯豐、怡和、德華等銀行“生息”,所得的利息總共有四十多萬兩,也全數撥給了頤和園工程。至于二百六十萬兩白銀的本金?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時,還大多“躺”在銀行里。今天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說的就是這筆錢。
除了利息外,還有諸如以其他名目挪用的“海防???rdquo;,北洋水師被直接挪用到頤和園工程的錢款,總數約在六十萬兩白銀左右。這些錢對北洋水師意味著什么?從成軍到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消耗了約兩千三百萬兩白銀的軍費。而在甲午爆發前的五年里,北洋水師每年能獲得一百三十七萬兩白銀的撥款,比北洋水師建軍早期還要高。這筆被挪用的錢,對于北洋水師來說,并未傷筋動骨。
而以海軍史作者何昊寧的估算,甲午戰爭爆發前,作為對手的日本聯合艦隊,每年獲得的軍費在八百萬兩以上,是北洋水師軍費的近六倍。這巨大的差距,也不是六十多萬兩白銀能彌補的。以這個意義說,慈禧太后真的冤嗎?
其實,單在“修頤和園”這事兒上,慈禧太后的錯誤,遠遠比“挪用北洋水師軍費”嚴重得多。
有權任性的老太后
一些給慈禧太后洗白的人,常拿“海軍巨款”說事兒。他們認為慈禧并沒有動這筆本金,且在戰爭爆發后,其中一些錢還被清政府提取出來,用來應付戰事。但是,正是因為“生息”的需要。在甲午海戰前的關鍵幾年,當北洋水師在維修、彈藥等日常維護方面急需用錢時,這筆錢長期成了“死錢”,對于北洋水師的傷害,無疑非常巨大。
更重要的,則是對清王朝國計民生的破壞。
雖然慈禧直接挪用的北洋水師軍費并不多,但主管北洋水師的海軍衙門,正如學者鄒兆琦形容,就是修建頤和園的“銀庫”,幾乎絕大多數金錢窟窿,都是海軍衙門設法填補。于是,海軍衙門自然竭盡所能,從自己各個“業務范疇”處拼命刮錢。
比如光緒十七年,奕劻的奏折就告訴我們,自從頤和園開工起,海軍衙門每年都要從軍費里劃出三十萬兩白銀“撥給工程處應用”。只這一筆,對于晚清的海防來說,就好似挖肉。
至于海軍衙門負責的鐵路業務,也成了頤和園工程的“提款機”,光緒十七年年起開始修建的關東鐵路,光緒十九年時就已修到了山海關。但因為頤和園工程差錢,只能被迫停工,每年二百多萬兩白銀的鐵路經費,也就扔進了頤和園。
此外還有赫赫有名的“海防捐”和“海防新捐”,同樣是以辦海軍的名義募集的錢財,其數額堪稱驚人。光緒二十年,官員文廷式的奏折里就認為,單是光緒十五年開始的海防新捐,五年里就聚斂了八百萬兩白銀。當然,奕劻的奏折里也說,這些錢有一部分也用于海軍。
可就是在甲午海戰爆發的前夜,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提出,需要十五萬兩白銀為艦船更換鍋爐,但這個簡單要求,都無法從海防新捐里要到撥款。清代李希圣《庚子國變記》里認為,“海防捐”與“海防新捐”籌措的錢,“實盡入頤和園”,學者鄒兆琦則認為,這兩項的錢,劃撥入頤和園的,至少有三百五十萬。
而只要了解“捐”的真實含義,我們就更能明白,這樣的操作,帶來的絕不只是金錢的消耗與國防的廢弛,對于晚清早已爛透的吏治生態來說,更堪稱雪上加霜。其對整個官僚機制的破壞力,更非金錢可以彌補。
另外還有以辦海軍的名義, 從外國銀行辦理的借款。李鴻章僅從德國華泰銀行,就借出了五百萬馬克。這筆錢怎么還?本金由福建海關負擔,利息則由多個海關“分攤報效”,說到底,還是老百姓買單。
就連擔負著北洋海軍軍火供應的天津制造局,也沒逃了這個“坑”。頤和園的電燈機器,幾乎全由天津制造局報銷。此外還要無償提供電燈、輪船、小鐵路,總價在四十萬兩以上。于是甲午戰爭前,史冊里留下了奇特的一幕:即將迎接血戰的北洋艦隊,所用彈藥極度老舊,先進的開花彈稀缺。而對此無能為力的天津制造局,卻在為頤和園提供著各種現代化生活設施,全是同時期世界最先進……
僅僅看這些“經費來源”,百年后的我們看到的,何止是金錢與資源的消耗?看到的更是一個大戰前夜,亂象叢生的晚清王朝:日常建設經費被占用,鐵路被迫停工,捐稅橫行,宵小之徒只憑一紙海防捐,就堂而皇之攤上官府,朝廷壓力劇增,軍備日益廢弛。那讓慈禧太后心心念的頤和園,熱火朝天的場面,卻分明更像一只吞金獸,榨干晚清軍民的血肉……
如果僅僅以“挪用北洋水師軍費”來吐槽慈禧太后,恰恰是忽略了這位老太后的有權任性。
讓人無語的尾聲
其實,在“慈禧太后挪用北洋水師”的爭論里,有一則真實故事,更讓我們一聲嘆息。
光緒二十一年(1895),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為頤和園專業填坑二十年的海軍衙門也被裁撤。晚清王朝更因《馬關條約》背負了巨額的債務。但這讓慈禧享受晚年生活的頤和園,依然在“吞金”。清王朝每年的“洋藥(鴉片)厘金”也全數歸了工程處,繼續往這個無底洞里扔。而后歷經庚子國難,百廢待興,每年維修頤和園的十五萬兩銀子,卻是一分不能少,直到宣統元年,才減為五萬兩白銀。這之后僅僅兩年,就是武昌起義的一聲炮響。
今天依然華麗的頤和園,就是晚清那段灰色歷史,最為醒目的注腳。
參考資料:
何昊宇《世界海權博弈史》
鄒兆琦《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造頤和園史實考證》
戚其章《頤和園工程與北洋海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