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樣一個脫身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現代化程度遠遠低于歐美、資金基礎遠遠薄弱于歐美、工人階級力量遠遠少于歐美、農民規模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大、封建阻力遠遠大于歐美的國家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是史無前例的難題。如果說在俄國建設社會主義是“經典模式”,那么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就是“煉獄模式”。
毛主席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首次回答了一系列在迄今為止最困難、最落后、最復雜的條件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該怎么辦,首次告訴了我們如何解決最困難的問題,為我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最好的教科書。
毛主席提出“農輕重”發展次序,就是在“煉獄模式”建設社會主義的典型理論成果。
那么,毛主席為什么提出了“農輕重”發展次序?
1975年,毛主席在鄧小平、張春橋陪同下會見奈溫的時候說:“中國是一個不發達國家……現在正在想辦法。我們是農業第一,農、輕、重。”(《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75年,八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這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們為什么堅持農輕重——因為我們是不發達國家。
我們中國的工業化起點很低。而且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不能對外殖民掠奪。在1959年以來,我們更是面臨美蘇兩大帝國主義國家的封鎖包圍。
中國發展工業,只能靠獨立自主。所以,我們急需要農業作為資金來源。有了農業,發展了足夠的工業資金,才支付得起工業的消耗,從而維系工業化。想搞工業,首先要充分發展自己的農業。正如主席所說:“要有資金,要搞地質勘探,先搞農業、輕工業,積累資金,然后搞重工業。這是我們十五年的經驗。次序應該是農業第一,輕工業第二,重工業第三,叫農、輕、重。”(《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64年,七十一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主席這說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有了回報率比較高的農業、輕工業所提供的資金,才能支付起重工業的消耗。所以,首先要搞好農業和輕工業——特別是農業。
利用當時的生產條件,把支撐重工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準備充分,才能為發展重工業提供前提。沒有農業,就沒有維系工業的資金——所以,在不能進行殖民掠奪而且沒有國際資金援助的情況下,農業資金的積累是工業建設的第一前提。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加起來是100,那么重工業是后面的兩個0,而農業、輕工業,特別是農業,則是零前面的1。首先發展農業,再發展工業,堅持“農輕重”發展次序,這是完全正確的。不首先發展第一前提怎么能行呢?
據“中國政府網”提供的權威數據——1950年到1979年,農業為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4500億資金!可想而知當時面臨兩大帝國主義封鎖包圍、完全依靠獨立自主維系自己工業企業的我國沒有農業資金支持的話會是什么情況。
越是起點低、極端落后國家,越需要最先做好支付工業的資金保障準備,越需要首先做好支付工業的資金安排,不然的話工業弄出來、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其消耗、實現其價值,這些工業企業和工業產品也都是難以維系的。做一個比喻,就像在古代,人們往往在冬天喜歡囤積大量的糧食,因為冬天食物會減少,必須預防缺乏食物。“農輕重”戰略,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過冬戰略”。
只有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基礎、不太缺錢、不用再過度為資金發愁的時候,才能調整“農、輕、重”次序。例如1965年,在余秋里認為應該根據緊張國際環境下備戰的客觀形勢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有人認為這樣是不是農輕重安排的時候,毛主席說:“是要違反一下。不違反一下怎么行哩!是倒過來了。農業投資我看還要減。”(《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65年,七十二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但是,由于我國資金基礎極度薄弱、極其缺“小錢錢”,這種調整也只是暫時的。資金基礎薄、國庫錢不充足,所以還是要首先注意投資回報率高的農業,才能在有了資金底氣情況下可以支付的起工業的消耗。所以主席1975年的時候還提到了堅持農輕重次序。
這樣,主席就首次回答了在極端落后、毫無外援的條件下搞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過程中為工業化提供必要前提、積累必要資金的問題。這是主席對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創性貢獻。
主席提出“農輕重”次序的建設思想,實際上也有一個更為特殊的歷史背景——不僅是因為蘇聯撤資之后毫無外援以及當時我國現代化程度比較落后、起點低,而且和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期解決“二五”計劃中出現的工農業發展不平衡有關。
1958年初,主席的主要精力集中于指揮炮擊金門。一線同志具體領導社會主義建設期間,由于“一平二調”和“浮夸風”,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炮擊金門基本勝利之后,主席檢查一線經濟工作情況。經過對徐水、河南等地的調查研究,主席發現——問題不在于“瞞產私分”,而在于“一平二調”、“共產風”。“應當公道地講,是毛主席首先提出要糾正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等等的。糾正的時候也是非常緊迫的,會議一個接著一個。”(《薄一波文選》:《三十年來經濟建設的回顧》)為了糾正一線同志錯誤指揮導致的“一平二調”和糧食產量“浮夸風”帶來的工業和農業發展不平衡,恢復工農業的健康比例,主席決定調整工農業發展次序。
所以,在1959年廬山會議,主席講:“過去安排是重、輕、農,這個次序要反一下,現在是否提農、輕、重?過去是重、輕、農、商、交,現在強調把農業搞好,次序改為農、輕、重、交、商。這樣提還是優先發展生產資料,并不違反馬克思主義。重工業我們是不會放松的,農業中也有生產資料。重工業要為輕工業、農業服務。”(《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9年,六十六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如果工農業比例不平衡,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工業企業是無法維系的。農業是工業的市場,如果工農業比例不平衡,工業產品的價值難以實現,就會有工業生產的相對過剩。但是,由于新中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是可以用調整發展計劃來克服和避免生產過剩的。
所以,為了解決工農業發展比例失調的問題、為工業產品的價值實現提供充足的市場、實現工業生產和工業市場的平衡,主席決定調整投資比例,實行“農輕重”發展次序。于是,我們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根據農輕重的方針和實際的可能,降低絕大多數重工業產品的指標,比原計劃分別降低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62年,六十九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這樣,才能解決工農業發展不平衡導致的工業企業維系困難、工業品市場不足、工業產品價值難以實現的問題,為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和市場保障。
綜上所述,主席提出“農輕重”的發展次序,是完全正確的,更是實事求是的。正是這一方針,首次解決了在極端落后、毫無外援的發展中國家為建設社會主義提供資金來源、為工業化建設提供第一前提的問題;正是這一正確方針,迅速及時的解決了“一平二調”、“共產風”帶來的工農業比例失調、工業企業難以維系、工業產品市場嚴重縮小的問題。
科學提出“農輕重”次序,并成功領導中國人民比較迅速的度過困難時期,這是毛主席科學解決在極端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前所未有的難題的經典一戰!今天看來,毛主席的“農、輕、重”方針,毛主席的“過冬戰略”,是完全正確的!沒有“過冬戰略”,就不會有我們中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感謝毛主席,感謝“農、輕、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