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的華北大地,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一輛破敗不堪的老式福特牌貨車在坎坷不平的黃土路上顛簸前行,坐在車子副駕駛的是一位金發碧眼的外國中年女性。經過數小時的長途跋涉,車子到達了一個“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記”的村落——位于山西省洪洞縣的馬牧村,當時的八路軍總部所在地。
來迎接她的有不少村民,還有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以及賀龍、劉伯承、彭德懷等人。這位金發碧眼的外國女性是誰?為什么會受到如此隆重的接待呢?
01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山西戰場。同年12月,八路軍總部從山西省洪洞縣萬安鎮移駐到了馬牧村。
在冰天雪地乘車來到馬牧村的這位外國女性,名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一名美國記者。
1885年,斯特朗出生于美國內布拉斯加州,22歲時,獲得了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但在畢業后,斯特朗卻對當時的美國社會非常失望,于是她決心以記者的身份踏上世界考察之旅,去尋找一種全新的,能夠拯救人類的制度。
何理良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國際司 原副司長
七七事變以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想到中國來,了解這個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的國家,到底發生了怎樣重大的歷史事件。她想來探索的是中國的真實情況。
出于一名記者的使命感,當時已經52歲的斯特朗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抵達后不久,她便聽到了一個令她震驚的消息。
在山西寒冷山區的中國共產黨軍隊打敗了日本人,取得了平型關大捷。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一支剛剛改編完成的 “農民隊伍”,是如何取得勝利的?斯特朗十分好奇,于是決定親自前往八路軍總部尋找答案。
這是斯特朗在八路軍總部留下的唯一一張照片,站在她左側的是彭德懷將軍,站在她后方,帶著憨厚樸實笑容的便是朱德總司令。
斯特朗到訪時,恰巧八路軍總部在舉行一場重要的軍事會議。因此,她有機會見到了許多從前線趕來的將領。斯特朗在回憶錄中這樣描述他們:“朱德樸實得像位農民,賀龍粗壯結實,有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氣概,劉伯承戴著一副眼鏡,彬彬有禮”。
薩蘇
文史學者
斯特朗最初開始接觸中國共產黨的將領們,她產生了非常好的印象。她說從來沒有見過這么質樸的將軍們,因為在這之前,她也采訪過中國其他的軍閥派別的將領,比如說,她采訪過像閻錫山、馮玉祥等等,但是當跟共產黨打交道的時候,她感覺到這是一種完全不相同的感覺,是一股清新的風。
在偏僻的中國農村,斯特朗發現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看到了一個正在覺醒的民族,看到了中國抗日的希望。
為期十天的訪問很快便結束了,斯特朗十分不舍。斯特朗回到美國后,將這次旅行的經歷整理成書,命名為《人類的五分之一》。書中,她不僅系統全面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及八路軍,更是堅定地對全世界人民預告:中國抗戰必將勝利!
02
1945年日本投降,在這個重要關頭,斯特朗決定再一次前往中國。
1946年8月6日的延安楊家嶺,雨后初晴。斯特朗第一次見到了毛澤東,這使她十分激動。“毛主席不是隱匿自己的神秘人物,而是普通農民的友好領導”。斯特朗用了這樣一句話,描述了自己對毛主席的最初印象。
隨著談話的深入,斯特朗提出這樣一個犀利的問題,美國是否會使用原子彈進攻蘇聯,毛澤東自信地回答:“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只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并不可怕”。當翻譯員將“紙老虎”一詞翻譯成稻草人時,毛澤東突然停了下來。
劉妮
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 主任
毛澤東對一些英文單詞呢,他也有一定的掌握,所以在這個談話當中,主席顯然可能是感覺到,沒有把他的這個“紙老虎”翻譯出來。稻草人嚇唬的是烏鴉,我們所說的“紙老虎”嚇唬的是人,它看似偉大,其實呢,是“紙老虎”。決定戰爭勝利、失敗的,不是一兩件的新式武器,而是強大的人民力量。
于是paper和tiger這兩個單詞組合,臨時造出了一個英語中沒有的復合詞:Paper tigers就這樣誕生了。
毛主席提出的“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理論,經斯特朗報道后迅速傳遍了國內外,斯特朗也因此獲得了“紙老虎女士”這一形象而深刻的綽號。
何理良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國際司 原副司長
她是偉大的作者,她寫的報道和書很多,她離開美國的時候,把自己在延安所見的、所聞的,全部記錄下來,把毛主席那一句“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理論,傳遞給了全世界。
1958年9月,已經72歲高齡的斯特朗,再次踏上魂牽夢縈的中國。這是她第六次來到中國,這次斯特朗選擇不再離開,定居北京,把中國當成了自己的家和最后的歸宿。
1970年3月30日,中國人民的好朋友斯特朗病逝于北京,享年85歲。她被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上鐫刻著郭沫若親手書寫的,中國人民的朋友、美國進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之墓。
在半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里,斯特朗總是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來到中國,同中國人民站在一起,成為中國革命的見證人和支持者,贏得中國人民的極大尊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