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從1945年8月到1949年10月,在短短三年多時間里,號稱擁有800萬軍隊和500萬黨團員的國民黨及其政府卻一敗涂地。究其原因,學界認為,除了國民黨軍權膨脹、派系林立、貪污腐敗外,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國民黨整個黨內信仰缺失,導致黨內組織渙散。甚至蔣介石在總結失敗的教訓時都說“我們是自己打倒了自己”。
01
國民黨組織向縣以下基層社會滲透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在戰爭的沖擊下,原本渙散的國民黨組織更是處于崩潰的邊緣,黨員人數銳減。到1939年,戰前入黨的52萬普通黨員僅余下28萬多人,部分省區黨員人數更是減少三分之二以上。
針對國民黨黨員人數銳減,黨組織軟弱無力、松弛渙散的狀況,1938年,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改進黨務并調整黨政關系案》,決定今后要大力加強黨的組織建設。蔣介石訓示,不僅各省各縣黨部必須普遍設置,而且縣以下每一區須有一個區黨部。1939年開始實行“新縣制”后,要求鄉鎮一級設立區黨部,保一級設立區分部,甲一級設立黨小組。
蔣介石設想,“若全國保甲內之小組能普遍成立,則中央一切政令,可以直達下層民眾,黨政關系自可收表里一致之效”。鑒于戰前“上層有黨,下層無黨;城市有黨,鄉村無黨”的缺陷,蔣一再強調要國民黨組織向縣以下基層社會滲透。
據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統計,截至1945年底,國民黨在全國29個省建立了正式的省黨部。縣市一級黨部由1939年的1128個擴張到1992個,區黨部由1939年的546個發展到1945年的9397個,區分部由1939年的13188個增至1945年的78681個。
除了加強黨的組織建設,國民黨還采取了吸收大量新黨員的政策,以擴大黨勢。1939—1945年,國民黨普通黨員每年平均以30萬—40萬的速度增長。據1945年底的統計,國民黨普通黨員已達311萬多人,是1937年普通黨員數的6倍。黨員數量迅猛的擴張,國民黨是通過什么途徑實現的?
一是通過基層區分部介紹、吸收,這是正途。1938年7月頒布的《征求新黨員細則》規定,申請人事先不需要向黨組織做思想匯報,黨組織也無須考察申請人對黨的認識程度。申請人只需將姓名、性別等填在印制好的志愿書上即可。
二是由國民黨中央委員、中央組織部與各省市黨部直接征求入黨。五屆五中全會上,蔣介石要求中央委員此后每人每月至少須介紹一人入黨。據統計,在1939年1—10月,由中央委員介紹入黨人數有5283名。他們如此盡力介紹,令人懷疑其動機是想趁機壯大一己的派系勢力。
三是集體登記入黨。抗戰時期,這一入黨方式仍然適用于軍隊黨員。1939年3月,蔣介石通飭全國各軍事長官,一律恢復各級軍隊黨部(1936年曾宣布撤銷軍隊黨部),全體官兵均須集體宣誓入黨。抗戰時期國民黨400多萬軍隊黨員都是集體入的黨。
不久,這種集體入黨方式由軍隊進一步推廣到普通黨員征求上。1939年,蔣介石訓令全國各機關公務人員于1年內一律加入國民黨,屆期如無黨籍者,有官者免官,有職者免職。于是,機關公務員為了保住飯碗而集體入黨。到抗戰后期,一些地方甚至強制中學生集體入黨。
02
“黨章擺在桌子上,要來就來,不來就去”
由于國民黨在征求黨員的過程中,不少基層黨部只是為了完成上級下達的指標,對黨員入黨前不培養,入黨時不考察,入黨后不訓練。人人可以自由入黨。多數黨員不過組織生活,不納黨費,工作調動時不移轉黨籍,違法亂紀時不受黨紀約束。黨員的質量嚴重不過關,更談不上有什么信仰可言。
1939年,時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張厲生感嘆:“其他政黨常是用了無孔不入的方法來訓練和組織他們的黨員,我們黨是把黨章擺在桌子上,開著大門,要來就來,不來就去。”
1940年,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召開各省市黨部組織科長會議時,對地方黨部在黨員征求過程中的種種積弊深表憂慮。吸收進來的新黨員有的竟是盜匪,甚至是已被槍決了的人。有的為了湊足上級下達的規定名額,將舊黨員重新登記入黨。有的入黨后因基層黨部辦事拖拉,黨證數年不發而又重新入黨。雖然國民黨明文規定黨員調動工作時,應辦理黨籍移轉登記手續,但基層黨部和黨員往往視若具文,黨員自動脫黨或重復入黨乃屬常事,有的人到一個新地方入一次黨,甚至有入黨五六次者。
由于黨員的征求“要來就來,不來就去”,因此,國民黨的黨籍管理自然也十分混亂,一些縣區黨部甚至連黨員名冊都沒有。1939年,張厲生甚至慨嘆:“黨員數目,變成一本糊涂賬,同二十五史一樣難查。誰都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同志!”
由于黨籍管理混亂不堪,連黨部也常常難以確認誰是黨員,誰不是黨員。1938年,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秘書長王子壯在其日記中寫道:“關于黨籍問題,與組織部步驟不齊,每有參差,有已開除黨籍,組織部復許其入黨者;有監委會已復其黨籍而組織部仍認為非黨員者。組織部方面審查固有未慎,以往監委會工作之不縝密亦有以致之。”
1942年,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任命周天賢為湖南省黨部委員,后有人告發周氏不是國民黨黨員,中央組織部十分尷尬地撤回任命。更為荒誕的是,1946年國民黨中央第53次常會鄭重決議:“永遠開除宗維泰黨籍。”然而未久,中央組織部復查時發現,宗維泰并無黨籍。可見,黨員的質量和黨員管理的混亂已嚴重影響到國民黨的秩序和活力。
03
“學而優則仕,學而不優則黨”
1945年,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黨務檢討報告》中,用三句話概括了國民黨各級黨組織的特征:“上層臃腫,中層隔閡,下層虛弱。”其中“下層虛弱”指的就是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在整體上呈現出的空、窮、弱、散的狀況。
“空”指基層組織空虛,縣以下組織大多徒具形式,空無內容,有的僅有機構而無活動,有的連機構亦不存在,純屬下級虛報數字,敷衍上級。
基層組織空虛的另一表現,是人才缺乏。造成基層黨務人才欠缺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人才上涌,一是人才外流。基層黨部留不住人才。在當時人眼里,辦黨是一份權勢有限且待遇菲薄的閑差。如抗戰爆發前,一個縣長的月薪為250—300元,一個縣黨部書記長的月薪則只有40元。抗戰爆發后,這種待遇懸殊更是有增無減。社會上甚至流傳著“學而優則仕,學而不優則黨”的說法。
“窮”指基層黨部經費太少。在黨、政、團機關中,以黨部機關最窮。戰時一些縣市黨部每月的辦公費僅夠支付郵費一項開支,經費缺乏使一些基層黨組織長期處于休克和癱瘓狀態。
按蔣介石的設想,縣以下黨部委員實行無給職(無俸祿)制度,并降低黨工人員的待遇后,可以防止黨部衙門化,黨員官僚化。但實際上行不通,因為基層黨工人員不能不顧及生計,其工作情緒和工作效率必然低落。如縣黨部委員實行無給職制度后,大多放棄職守,連縣黨部每周一次的例會都不愿出席。
“弱”指基層黨組織軟弱無力,對外不能指導政府,對內不能約束黨員。地方黨部既不能直接統政,也無法節制和駕馭從政黨員,黨員不受黨組織的約束和指揮。
另一個顯著特點是“散”。區分部是國民黨的基層組織。國民黨規定凡是黨員必須參加區分部,每兩周間隔舉行一次區分部黨員大會和小組會談,但真正切實做到者甚少。1942年國民黨五屆十中全會的黨務報告亦談到,在全國3萬多個區分部中,不能按期開會,或未能開會者,占68%。
長期主持國民黨組織工作的陳立夫,在抗戰勝利前夕,亦坦率檢討說:“目前各地區分部,多半不能按期開會,即開會,亦無工作,無內容。黨員雖掛名黨籍,領有黨證,而游離組織之外,與非黨員有何差異?似此,數量雖多,仍系一盤散沙。”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