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打開手機“今日頭條”,一個有明顯歧義的標題從眼前掠過。這是一位網名叫“修德中”的文章,對這個人的文章比較了解,他的文章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喜歡妄作結論,通常是采用移花接木,或者偷換概念,或者張冠李戴等等伎倆,但文章內容一般都言之無物。
今天看到他的這篇圖文,文章內容不多,配了不少圖片,花里胡哨的。我看了他的文章標題,沒有具體看他的內容,截了個圖片。因為一看他文章的標題就可以看出不是實事求是的。他的文章標題用的是一個反詰句,他的標題是這樣的:“有人說改革開放前的貧窮是打基礎,那么這樣的基礎是老百姓要的嗎”從他的這個標題,就可以看出存在兩大問題,一是偷換概念,他用偷換概念的方式把“貧窮”等同于“打基礎”,顯然他的“貧窮是打基礎”就是因為偷換概念犯了邏輯上的錯誤。“貧窮”怎么能等同于“打基礎”?如果把這句改為改革開放前的貧窮是因為打基礎,還比較客觀。而“修德中”以偷換概念的方式把“貧窮”等同于“基礎”,這是對新中國的前30年打下的基礎的否定。實際上是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的立場和本性,這一點就用不著多說了。
關鍵是第二個問題,他以反詰語氣說否定“這樣的基礎”的作用,意思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基礎,這是他反歷史的自我大暴露。
這本來是不用說的事實,而他卻硬生生地要予以否定,說明這樣的人用心何其毒也。
我們只需要略舉幾個例子,就可以知道那些基礎到底是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
改革開放前的新中國是在各方面打基礎的年代。今天的發展哪一個方面都是與前面的基礎休戚相關的。
首先說人們的文化素質方面和人均壽命,新中國剛成立時,全國的青壯年文盲率達80%以上,農村文盲率達90%。人均壽命才35歲。在建國以后一直到改革開放前,通過掃盲運動和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并且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到改革開放前,青壯年基本接受了中等以上的文化教育。這就是文化基礎。同時,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人均壽命從35歲提高到了改革開放前的68歲,沒有改革開放前的文化基礎,如果是建國初期80%以上的青壯年文盲,沒有人均壽命的提高,你拿什么去改革開放?不要說別的基礎,就憑這一點,就會嚴重制約著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還如,改革開放前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公路、海運、航運等交通運輸設施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使西南三省、青海、廣西、福建、新疆、寧夏、河套平原等結束了無鐵路的歷史,交通運輸事業的發展無疑對后來的改革開放產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鋼鐵在新中國剛建立時,年人均才0.3公斤,到改革開放前的1975年達到了2390萬噸,石油建國前一直被西方國家稱為貧油國,到改革開放前的1975年原油產量達到了7700多萬噸。發電量從1949年的年人均8度電到改革開放前的1975年達到1958億度。水泥建國前叫“洋灰”,到改革開放前的1975年達到年產4600多萬噸。鋼鐵、石油、電力這些被稱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項目,這些基礎都是改革開放前奠定的基礎。沒有鋼鐵、石油、電力、水泥你拿什么去發展經濟?你建高樓大廈,沒有鋼鐵、水泥,沒有電力你怎么建高樓大廈?沒有鋼鐵、電力、石油你怎么發展制造業?
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任丘油田、遼河油田、中原南陽油田、江漢長慶油田哪個不是改革開放前建起來的?能說這不是基礎嗎?能說這些基礎是老百姓不需要的嗎?
水利方面,改革開放前完成的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遼河、松花江等主要大江大河的治理這些基礎是老百姓不需要的嗎?
農業方面,修建的八萬多座水庫,和無數的人工河道、水渠,新建的萬畝以上灌區5000多處這些基礎是老百姓不需要的嗎?
新中國打贏的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越戰爭、珍寶島之戰、西沙收復戰。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勒緊褲腰帶研制成功的“兩彈一星”,確立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創造了和平的建設環境,這些難道不是打下的基礎?如果沒有這樣的基礎,能一洗百年挨打的恥辱歷史嗎?能有后來和平發展的穩定環境嗎?這些基礎能說老百姓不需要嗎?
特別是高精尖科技,新中國的前30年,從現代技術幾乎是零到接近世界先進水平。只用了10年搞成了“兩彈一星核潛艇”,搞出了雜交水稻、大型噴氣客機、鐵礦機車、現代海船、微電子、衛星回收、計算機、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大規模集成計算機、CPU、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復方蒿甲醚、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神6載人宇宙飛船、蠶式導彈、高科技“遠望號”系列船、導彈驅逐艦,這些高科技能說不是打下的基礎嗎?這些基礎能說老百姓不需要嗎?沒有這些基礎,拿什么去與國際競爭?這些雖然與老百姓不都有直接聯系,但是,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老百姓的日子會好過嗎?看看芯片就知道了?為什么會被人家扼住喉嚨?不就是因為上世紀八十年代放棄了這些基礎嗎?
再說“四三方案”,引進的13套化肥生產設備,4套大化纖生產設備,3套石油化工設備,10個烷基苯工廠、43套綜合采煤機組,3個大電站,武鋼1.7米大軋機及透平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汽輪機等,這些基礎難道老百姓不需要?
新中國的前30年打下的基礎,至少在這些方面對后來的改革開放都產生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科技方面不僅對改革開放而且對未來中國的發展都將產生多方面的影響。
這里引用一個網友的觀點:
“1、技術基礎奠定,為現代科技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后續的技術創新和進步成為可能。
2、人才培養,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技人才,他們在后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3、產業發展,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如航天、國防等領域。
4、國家安全保障,增強了國防實力,保障了國家安全。
5、國際地位提升,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聲譽和地位。
6、科技自信增強,激發了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自信和勇氣。
7、經濟發展推動,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了國家的綜合實力。
8、技術積累和傳承,為后續的科技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技術積累。
9、科技政策制定,為中國制定科技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依據。
10、創新文化培養,培養了崇尚科學、勇于創新的文化氛圍。”
不能不承認,這些影響使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科技領域能夠取得更為顯著的成就,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這僅僅是例舉的部分例子,只要稍微動腦筋想想,就會知道,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前打下的堅實基礎。
鐵錚錚的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了“修德中”的改革開放前的基礎是老百姓“不需要”的這個道理就說不過去了,這完全是一種違背歷史唯物主義的反動言論。歷史告訴我們,只有不忘初心,繼往開來,才能實現中華民族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宏偉夙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