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
這一點,美國、歐洲、日本都沒有做到,過度強調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相對薄弱、產業結構相對不合理的前蘇聯也沒有做到。
中國為什么有全球唯一的全產業鏈、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線正確與否是決定一切的。”(《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二十卷):《對葉群檢討信的批語和批注》)這離不開毛主席的獨立自主的經濟建設思想和統籌兼顧的經濟發展思想,這離不開毛主席的高瞻遠矚。
由于中國長期受帝國主義侵略壓迫之苦,毛主席深知受制于人的危害。主席也深知,自己什么產業都發展,要什么自己就有什么,才不會受制于人。所以,毛主席在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并沒有像蘇聯一樣過于追求發展重工業,而是堅持了“工農業并舉”、“統籌兼顧”、“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的正確發展方針。
正是毛主席的高瞻遠矚、正確領導,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1959年中國面臨美帝蘇修共同封鎖包圍以來),我們面對極端緊張的國際環境以及自身現代化起點極其低、工人階級基礎極其薄弱、農民小生產者規模極其巨大等等遠遠比當年蘇聯更困難的條件,還迅速建立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就憑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最完整的產業鏈,毛主席的經濟建設能力就不遜于甚至超過了任何一個領導本國經濟建設的政治家。稱毛澤東為人類歷史上最會搞經濟建設的政治家,毫不為過。
我們就從水利建設這一角度,來看毛主席關于經濟命脈獨立自主、產業發展統籌兼顧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
農業是生產糧食、保障人口生存的基礎性產業。農業無疑是關系到經濟命脈產業。目光如炬、堅持獨立自主、一向深知受制于人的嚴重危害的大戰略家的毛澤東,當然堅持農業獨立自主的發展方針。而關系到經濟命脈的農業的命脈,無疑就是水利。沒有水,長不出莊稼來。農業屬于經濟命脈,水利屬于經濟命脈的命脈。早在土地革命時期,主席就講:“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我們也應予以極大的注意。”(《毛澤東選集》(第一卷):《我們的經濟政策》)所以,主席領導根據地人民開展水利建設,成功保障了農業的命脈,從而保障了重要經濟命脈的獨立自主。
建國以后,吸取斯大林時期蘇聯產業體系發展不夠全面、農業和輕工業相對于重工業發展不夠充分的教訓(閱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就可以看出他過度強調發展重工業的認知局限——這是不利于完整產業鏈建立的),主席在他的光輝著作《論十大關系》就提出了工農業并舉、統籌兼顧、全面發展的經濟發展戰略。
主席的正確戰略有效實施,就保證了我國各種產業得以充分發展,就有利于我國兩條腿走路、不在部分產業上受制于國外。其中,大興水利、發展農業,就是主席保證我國經濟命脈獨立自主的重要措施之一。
1957年,陳云受毛主席的委托,做關于水利建設的報告的時候指出:“毛主席希望在這個會議上討論一下,今年冬天、秋季搞一個大的水利運動,像一九五五年那樣的運動。主要靠群眾來搞小型的。搞這樣一個大的運動可不可以?可不可以每個省都確定任務?這個運動不是公家出多少錢,而是依靠群眾,大家來搞,搞小型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1章,1957年,六十四歲)可見當時主席對大興水利的重視。同年,主席還提到:“農業生產主要靠水利、肥料、深耕細作。”(《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1章,1957年,六十四歲)可見主席依舊深知水利關系到農業的命脈。為了帶動全民興修水利,主席還親自參加修建十三陵水庫的義務勞動。
關于水利建設,還要說清楚這個問題。主席為什么大力推動農業的集體化改造?因為主席很清楚——只有農業集體化才能把農民組織起來,集中農村人力、物力,修建各種水利工程,從而保證本來就關系到經濟命脈的農業產業的命脈的發展。集中力量修水利,這也是主席堅持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正如主席所說:“人民公社化前,很多地方都暴露了這類問題。合作社的規模小,土地不能統一使用,要修大中型水庫,得利的在下游,受害的要淹掉一部分土地的在上游。明明應當建設這樣的水庫,但是因為這些利害關系,無法進行建設。”(《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5章,1960年,六十七歲)沒有農業集體化,沒有農業的社會主義,哪里來的八萬多座水庫呀?哪里來的毛澤東時代修建的、占如今水庫總數90%以上的水庫呀?!
主席為中國農業獨立自主打下的基礎太雄厚、太扎實。正是因為主席堅持任何產業都要獨立自主、不能受制于人的發展思想,堅持統籌兼顧的發展戰略,中國得以全面發展,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個擁有完整產業鏈的國家。主席對農業的重視、對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視,就是主席獨立自主把握經濟命脈的發展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
李捷在講毛澤東時代中國實現經濟獨立自主、建立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的時候說:“獨立自主的國民經濟體系最主要的標志,在當時的認識就是‘既無內債又無外債’。任何外債都有附加的條件,有了外債就要聽命于人……從半殖民地半封建這樣一個依附型經濟走到‘既無內債又無外債’這樣一步,中國人真正是挺起腰板來搞自己的國民經濟建設,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是歷史的跨越。很多時候歷史就要走一個否定之否定這樣一個過程,才能夠走得過來。”(《對毛澤東新中國探索的再思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李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報告速記稿》)毛澤東時代,我們中國既不欠內債又不欠外債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能獨立自主的制造一切自己的產品,實現了經濟命脈的獨立自主。
毛主席“獨立自主”、“統籌兼顧、全面發展”的經濟建設思想,是人類經濟建設歷史天空中不遜于任何經濟建設思想的閃亮的北斗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