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退休前一直在宣州區工作,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皖南人。在我們宣城市的西郊有一個小縣城叫涇縣,面積2059平方公里,人口只有35萬人。雖然涇縣這個小縣城不被人們所熟知,但其境內的云嶺和茂林兩個鎮在抗日戰爭時期卻被中國人民牢牢地記住。云嶺是新四軍的軍部所在地,茂林是皖南事變的發生地。
下面,作為一個皖南人,來談一談皖南事變。
一、 時間最長的新四軍軍部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合作,共產黨的軍隊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新四軍由南方八省十五個地區的游擊隊組成。1938年元月至1941年元月,云嶺一直是新四軍軍部所在地。盡管新四軍從成立到后期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四軍在南方有多個軍部,但云嶺卻是時間最長的軍部所在地。項英、葉挺等新四軍指戰員在這里整整戰斗了三年,新四軍也從成立之初的1萬多人發展到了9萬多人。云嶺被稱之為新四軍的搖籃。
二、蔣介石的心腹大患
涇縣地肥水美,有山有水,物產豐富,是屯兵和生活的理想地方。有學者認為,項英很想把涇縣打造成第二個延安。然而,涇縣作為新四軍軍部也有其明顯的弊端,周邊既有日偽軍隊,又有國民黨頑軍。這就意味著,新四軍既要對付日本軍隊,又要提防 國民黨頑軍。顯然,新四軍軍部設在涇縣不是長久之計。
消滅共產黨一直是蔣介石的既定目標,聯共抗日只是權宜之計。蔣介石不可能讓共產黨的軍隊在自己的身邊發展壯大。事實上,蔣介石一直就有限制、解除新四軍這個心腹大患的計劃,只是暫時找不到恰當的理由和時機而已。
三、毛主席的指示
新四軍成立之初,毛主席就給項英、葉挺發出電報,明確指示了新四軍“向北發展,向東作戰,向南鞏固”的戰略方針。根據這一戰略方針,向北發展是新四軍的重點(蔣介石也希望新四軍北移),新四軍應該向江北、蘇北發展。然而,項英違背了中央毛主席的指示,企圖在國民黨頑軍附近把新四軍做大做強,把涇縣發展成為第二個延安。
這里說明一點,當時在新四軍里,項英是黨委書記、副軍長。葉挺是非中共黨員、軍長,不能參加項英主持召開的黨委會。葉挺雖然是新四軍的軍長,但因為有過脫黨十多年的經歷,其在新四軍中的威信威望遠遠低于項英。新四軍的實權其實掌握在項英手中。因此,周恩來副主席曾經親自去云嶺協調過項英和葉挺之間的矛盾。
新四軍的做大做強引起了蔣介石的警覺和不安,以至于找到了除掉新四軍的所謂理由,最終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如果項英當時能很好的貫徹毛主席的指示,很有可能避免皖南事變的發生。
四、爆發皖南事變
蔣介石曾經多次電令新四軍北移,項英卻一直遲遲未動,這似乎給蔣介石找到了解除新四軍的借口。1941年元月初,新四軍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不得已被迫北移。此時,蔣介石數萬大軍已經布好了口袋張網已待,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終于在涇縣的茂林鎮打響了。
茂林激戰的時候,項英已經帶領身邊的人員利用夜晚和熟悉地形突出了包圍圈,自行脫離了軍部。在沒有項英參加的情況下,葉挺召開了長達幾個小時的軍事會議,沒有果斷的形成決議,浪費了大好的突圍時機。
五、毛主席分散突圍的指示
皖南事變爆發時,關于如何突出重圍,毛主席的指示很明確,那就是“分散突圍”。然而,只善于正規戰,不善于游擊戰的葉挺未能執行毛主席的指示,采用集團沖鋒、撕開口子的方式,多次沖鋒均未能突破重圍。葉挺迫不得已,下山與國民黨軍隊談判被扣押。新四軍9000多人,僅有不到2000人突出重圍,余者或壯烈犧牲或被俘。皖南事變成為新四軍戰史上最為悲慘的一頁。
六、軍民情深
新四軍向北轉移時,一共留下了七名孩子。在這留下來的七名孩子中,只有一個叫孟皖留的女孩有幸的活了下來,其余六個孩子及其養父母均被殘忍的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孟皖留的親生父母分別叫孟星野和李辛渠,養父母叫詹順子和詹劉氏。皖南事變后,國民黨進行了瘋狂的清剿,被關押在國民黨監獄里的養父詹順子,面對嚴刑拷打,一口咬定孟皖留就是自己的孩子。養母詹劉氏也在詹順子被捕期間,跪求當地的村民為其擔保。善良的涇縣人民出于對新四軍的熱愛,不顧被國民黨反動派殺頭的危險,全村村民聯名擔保將詹順子從獄中保出,保住了小皖留。孟皖留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孩子。建國后,在江蘇省南京市工作的生母李辛渠(生父孟星野已經在1946年的一次戰斗中犧牲了)聯系到了她,但她毅然決定留在涇縣,和養父母生活在一起,兌現了為養父母養老送終的承諾?,F在她老人家已年過八旬,依然身體健康。2023年重陽節期間,宣城市婦聯、市民政局等領導前去慰問了她。正如她的名字那樣,孟皖留永遠的留在了皖南。
七、毛主席的英明偉大
皖南事變已經過去80多年了,作為一個軍事外行評論該事件實屬不自量力。但是,通過皖南事變,我深切的感受到了毛主席的英明偉大。
(一)新四軍成立之初,如果能很好的貫徹毛主席“向北發展,向東作戰,向南鞏固”的方針,就很有可能避免皖南事變的發生。
(二)皖南事變剛剛發生時,如果能堅決地貫徹毛主席“分散突圍”的指示 ,即使不能突出重圍,也能夠把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其理由如下:
一是項英帶領身邊的十幾個人就是通過游擊、分散的方式突出重圍的。遺憾的是,突出重圍的項英在一次晾衣服的時候,露出了藏在上衣肩部的黃金(活動經費),被見財起義的警衛員劉厚總發現,導致項英等一行新四軍全部被叛徒劉厚總殺害于涇縣茂林鎮的蜜蜂洞里。
二是已經突圍出去的近2000人,也都是采取分散游擊的方式,依靠當地群眾突出重圍的。
三是新四軍是由南方八省十五個地區的游擊隊組成的。他們的特長是游擊戰、山地戰和夜戰,不擅長的是陣地戰。而葉挺在指揮突圍時,恰恰使用的是陣地戰。
四是新四軍熟悉周邊的環境,皖南山區地形復雜,國民黨軍隊在埋伏的初期,其包圍圈不可能沒有縫隙。有良好群眾基礎的新四軍,如果能充分的利用 這些有利條件,通過分散突圍的方式,突圍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至少不會遭受到如此重大損失。
總之, 如果能堅決的貫徹毛主席“向北發展,向東作戰,向南鞏固”的戰略方針,很可能就不會發生皖南事變。如果堅決地執行毛主席“分散突圍”的指示,肯定能有更多的新四軍突出重圍,也許能突圍成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