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們訪問了湖北省農業機械化的先進單位新洲縣劉集人民公社。
我們離開新洲縣城,沿著公路西行,踏上劉集人民公社的土地。只見這里四通八達的機耕路,把平展展的土地劃成了塊塊園田;綠油油的棉苗,覆蓋著一望無際的田野,其間夾雜著一片片金黃色的稻田,把大地點綴得更加壯麗。在這黃綠相映的大地上,顯現出一個紅磚紅瓦的建筑群,這就是劉集人民公社機械站。
當我們走進機械站的時候,只聽機床的旋轉聲,鐵錘的敲打聲,機車的馬達聲響成一片。機械站黨支部書記繆天和向我們介紹說,剛成立人民公社的時候,這里只有三臺小型動力機。現在全公社擁有拖拉機二十九臺,動力機四十五臺,電動機八十二臺;農用汽車四輛,還有收割、脫粒、加工、抽水等各種配套機具三百八十二臺(套),修理用的設備十五臺。由于農業機械的增多機械站不斷擴大,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便興建了這座包括修理、鍛工、加工、電修四個車間和車庫、油庫的機械站。
我們隨著拖拉機,去參觀了搶收搶種的田間作業。只見走在前面的幾臺小型收割機,把黃橙橙的稻谷割下來,一排排整整齊齊地擺在地上。社員們把割下的稻谷拖到田邊,運到稻場上。這時,用抽水機抽來的清水,淙淙地流進收割后的稻田里。接著,幾臺東方紅牌拖拉機開進田間,卷起泥浪,來回奔馳。經過耕、耙后,插秧機手們開著七、八部機械化和半機械化的插秧機并排下田,頓時,剛收割的稻田又插上了嫩綠的秧苗。社員們自豪地對我們說,有了人民公社化,才有今天這樣的機械化。
劉集公社位于長江北岸的舉水河畔,主產棉花,兼作稻、麥。這里雖然平均每人不足一畝耕地,但由于棉、麥兩熟耕作制度的推廣,全年有接近一半的農活集中在夏、秋兩季棉、麥茬口交替時期,勞動力仍然感到緊張。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劉集人民在合作化的基礎上就開始向農業機械化進軍,可是,當時集體經濟比較薄弱,大量購買和使用農業機械還有不少困難。
公社成立以后,劉集人民堅持自力更生的方針,依靠集體的力量,采取大力發展生產,提高糧、棉產量;開展多種經營,增加集體收入;勤儉辦社,壓縮一切非生產性開支等辦法,開源節流,在保證社員逐年增加收入的情況下,適當擴大公共積累,為發展農業機械化事業籌積資金。
根據這里易澇易旱的自然特點,他們首先從解決水的問題入手,發展排灌機械,購置了一些動力機和抽水機。當時,盡管這些排灌機械數量少,馬力小,但是,在抗御旱澇災害,促進農業的穩產保收方面卻起到了顯著作用。
從一九五九年起,劉集連續三年大旱,廣大社員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充分利用這些小型排灌機械戰勝早災,使糧食作物連續三年獲得高產。一九六二年,全公社糧食平均畝產九百二十四斤;棉花平均畝產一百零三斤,第一次分別超過了《綱要》。農業生產豐收后,公共積累隨之增加。這一年,全公社的公積金達七萬六千多元,其中有五萬多元用來購買了一部分脫粒、加工、耕作、植物保護以及運輸等農業機械。
隨著農業機械的不斷增多,節約出了大批勞動力,從而使他們有更多的勞力用于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和大搞農田基本建設。過去,劉集公社土地利用率較低,初步實現機械化后,水田不僅由單季稻改為雙季稻,而且還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水田改為一年“三熟”,八千畝旱地都實行了棉、麥套種,使土地利用率比原來提高了一倍以上。
各種作物的田間管理也比過去更細了。他們利用機械化以后節省下來的勞力,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幾年來,劉集人民共修建排灌渠道八十條,田間小渠九里,砌石渠六里;在開荒擴大耕地面積五百多畝的同時,平整土地一千多畝,使土地園田化的水平不斷提高。另外,還建了田間道路,使全公社七十三個生產隊,隊隊都能通汽車和拖拉機。
由于農田基本建設搞得好,大大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公社干部告訴我們:現在,劉集公社基本上做到了“遇旱澆水,遇澇排水”。一九七二年,這里遇上了歷史上少見的百日大旱,全公社的干部和社員群眾樹立人定勝天的思想,充分發揮各種灌溉機械的效能,終于戰勝了大旱,奪得了農業豐收。這一年,全公社糧食平均畝產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棉花也取得了較好收成。從一九六二年以來,全公社糧、棉平均畝產有十年超過《綱要》,對國家的貢獻越來越大。
農業機械化事業的不斷發展,為劉集公社造就了一支既會種莊稼,又會開機器的新式農民。公社機械站的黨支部書記繆天和,當初就是一個農民出身的機務員。
繆天和,今年四十一歲,是全公社第一批學習開機器的貧農社員。當時有人說:“搓泥巴的手想開機器,真是異想天開。”但是,謬天和沒有氣餒。他想,事在人為,只要下功夫,就一定能夠學會開機器。他為了掌握先進的生產工具,常常在深更半夜還圍著機器鉆研技術,不久就熟練地掌握了操作動力機、拖拉機和多種加工機具的本事。
今天,在劉集公社象謬天和這樣亦工亦農的機務員,已由當初的十一人發展到一百四十二人。他們全部是從本公社的社員中挑選、培養的,不僅能單獨操作機器,而且還會修理機器,各種動力機、拖拉機和汽車的中修和大修,他們都可以自己動手搞,做到大修不出社。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他們還把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大搞技術革新共實現技術革新六十多項。我們親眼看到他們自己設計、自己制造的一種新式的機動噴霧機,正在大面積的棉田里噴藥殺蟲。這種新式噴霧機一天可噴棉田九十畝,不僅工效比原來用人工操作的噴霧器大大提高,而且噴灑出的藥水均勻,殺蟲效果好。
隨著農業機械化事業的日益發展,公社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在這個基礎上,社員生活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文化教育等各項事業也都出現了新的面貌。解放前,劉集人民住的是茅草棚,如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卻是排排瓦房,座座新村。屋內窗明幾凈,村前綠樹成蔭。社員們不僅住得好,吃得飽,穿得暖,而且百分之八十的社員戶還有存款。全公社每個生產隊都辦起了政治夜校,社員、干部定期在夜校里學政治、學文化。公社辦有中學和衛生所,各隊辦有小學和保健站。適齡兒童都可以上學讀書。社員有了病,醫生登門治療。這里已經全部實行了合作醫療。
毛主席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劉集公社為實現農業機械化已經做出了很大成績。經過批林整風運動,這個公社的廣大社員和干部進一步提高了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覺悟。他們正繼續沿著毛主席指引的這條金光大道,飛速前進,努力增產更多的糧食和棉花,為祖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新華社通訊員
新華社記者
(一九七三年八川三十一日新華社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