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縣大地上,有幾條在不同的年代修建的不同的水渠。它們像一座座里程碑那樣,表現著各自的時代特色,,記載著解放以來林縣人民走過的歷史路程。
土改結束后的一九五一年,城關區的翻身農民修了一條十六里長、澆地四千多畝的愛國渠。當時,這已經是轟動全縣的新聞了。把大地分割成許多碎塊的私有制,給修渠帶來了多少障礙啊!為了繞過一塊塊地界石,十六里長的渠道就繞了七十多道彎。修渠時,人們心頭也還蒙著憂愁:一家一戶,人少力薄,顧上修渠,就顧不上種地呀!
合作化時期,合澗、元康、小店等六個區的一百三十多個高級社,修了一條二十七里長的英雄渠。在剛剛拔掉地界石的田野上,一下子增添了四萬多畝水澆地。但是,規模不大的高級社,也還存在著人力、物力、財力的不足。英雄渠兩次上馬,歇了一年,“把高級社累得不輕”!
在人民公社的年代里,全縣十五個人民公社,聯合組成一支徹底打破了小生產狀態的水利“野戰軍”,進行了“引漳入林”的十年長征。總長三千多里的紅旗渠總干渠、三條干渠和五百八十七條支渠先后竣工了。人民公社把脾氣很壞的老漳河纏繞在太行山的懸崖陡壁上,叫它穿過一百八十個隧洞,爬過一百五十座渡槽,與過去修建的水渠、水庫串連一起,來灌溉全縣九十萬畝耕地中的六十萬畝耕地。
紅旗渠,這是人民公社描繪的一幅雄偉壯麗的畫圖,是人民公社具有無限創造力和優越性的歷史見證。
(一)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為紅旗渠的建設提供了雄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修建紅旗渠的三千零八十四萬個勞動日從哪里來?人民公社!修渠社員的數千萬斤口糧從哪里來?人民公社!修建紅旗渠現金投資的一半,也是由人民公社自籌的。只有人民公社這樣的母親,才能生下紅旗渠這樣的兒子。
一九五五年,焦家屯農業社為了修一座容水四萬方的小水庫,做了多少難啊!農業社修不起,只好“民辦公助”。沒有技術員,縣人委建設科長親自出馬,到專署水利局請人設計。該動工了,還沒有石匠,又跑到安子溝,勸說兩位老石匠來焦家屯落戶。他倆也修不成,又去木井雇石匠。焦家屯的山上不出料石,去武家水山上劈,被“抓”住了,要趕緊去賠禮道歉。水庫修成了,勁也用盡了。
在人民公社的修渠工地上,再也沒有合作社時代的憂愁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按照受益情況和施工需要,對人力、物力作統一的調度。
缺少技術人員嗎?總指揮部一個電話,在英雄渠上鉆過洞的,在水庫工地背過尺子的,用洗臉盆加小板凳的土儀器搞過測量的,一下子集中了三十多人。
石匠不夠用嗎?全縣聞名的東崗石匠,已經被派到各個公社的工地上,包教保學,不掏學費。
要起石頭嗎?滿山的石頭用不完。不怕籮頭、抬筐供不上,橫水、合澗有的是好編匠。不怕手錘、鋼寨用量大,“姚村的鐵匠當當響”。
人力在更大范圍內的統一調度,解決了許多看來無法解決的困難。紅旗渠的胃口大得很。一條總干渠,就用了四百一十萬斤炸藥。施工初期,幾乎把所有現金投資都拿去買了炸藥,而催要炸藥的電話,仍吵得指揮部晝夜不安。怎么辦?指揮部下了一道通知:修渠社員中凡是在八路軍兵工廠里造過手榴彈的,做過鞭炮、煙火的,當過獵手、做過銃藥的,統統來指揮部報到。
于是,紅旗渠便有了自己的炸藥廠。用硝酸氨摻鋸末,制出了很好的炸藥。買一斤炸藥的錢,可以自制七斤。修渠用的大部分炸藥,都是這個炸藥廠的產品。
修建紅旗渠,用了四億兩千多萬斤石灰。這等于燒掉了一座大山。而過去,全縣只有曲山、郭家園兩個村莊有“灰匠”。一九五七年春天,太平莊高級社修一座小水庫,因為請不來“灰匠”,燒不成石灰,水庫只好停工。而現在,指揮部免去曲山、郭家園大隊的開挖、壘砌任務,讓他們發揮專長,專燒石灰,為各公社培養“灰匠”。很短時間,各公社都有了自己的燒石灰能手。他們與師傅們一起,創造了明窯燒灰法。不建石灰窯,平地起堆,一次就燒了四百萬斤。各公社的修渠工地上,出現了一座座煙霧騰騰的“火焰山”。修渠所用的石灰,一斤也沒有買過。
“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成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里的‘諸葛亮’。”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更好地把“諸葛亮”們組織起來,把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集中起來,形成了無堅不摧的力量,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二)
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人民公社,為紅旗渠組織了一支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建設隊伍。在這支隊伍里,社員是施工隊,社員中的民兵是突擊隊,社辦工業負責工具修配,商業部門承擔物資供應。學校也把紅旗渠工地當作教育與三大革命相結合的課堂,采用各種形式,積極參加了紅旗渠的建設。
“渠上要啥就做啥。”這是社辦工廠提出的口號。每個公社的修渠工地上,都有社辦工廠派來的工具修配組。修三條干渠,社員上到七萬多人,戰線二百多里,整天跟石頭打仗,要用多少鋼釬、鋼寨、手錘、炮錘!
修英雄渠的時候,“手無寸鐵”的高級社,連一個八磅錘都不會做,采購員忙得團團轉。而現在,社辦工廠和大隊修配組,把一千多盤鐵匠爐搬到了修渠工地,使修渠大軍有了自己的“兵工廠”。
當曙光洞內硝煙彌漫的時候,東崗公社機械廠送去了七部鼓風機;當反修洞用手絞轆轤從天井出渣的時候,河順公社機械廠送去了五部卷揚機。修渠十年,僅姚村公社的一個機械廠,就制造了二萬四千五百個炮錘,一萬二千八百個手錘,一萬一千六百個鋼寨。
“當好修渠大軍的后勤部。”這是商業部門提出的口號。每個公社的修渠指揮部里,都有供銷社的干部組成的后勤供應組;每個公社的修渠工地上,都有“隨軍門市部”,理發的、掌鞋的、縫補衣裳的,應有盡有。還有一批擔著“小百貨”的“貨郎”,流動在大隊的工段上。
紅旗渠一開工,上了三萬七千名社員,工地遠離林縣,光算吃的、燒的,一天的供應量就有十幾萬斤。修渠頭一年,僅姚村供銷社,就往渠上供應了二百萬斤煤、八十萬斤水泥、二十萬斤炸藥。人們不會忘記,當工地上缺乏導火線的時候,姚村供銷社及時送來了自己加工、連夜制成的“土炮捻”。合澗供銷社還特意積攢了八千尺包皮布。北風還沒有吹來,用包皮布縫制的門簾已經掛到了修渠社員的工棚上。
“修渠工地大練兵。”這是民兵提出的戰斗口號。紅旗渠工地是一個天地廣闊的練兵場。在征服石子山的戰斗中,東崗公社的民兵組織了一個“老炮隊”。民兵們腰系繩索,懸空下崖,打了一個三十米深的“老炮洞”,裝了四千五百斤炸藥。炮響時,地動山搖,石子山像揭開蓋子的蒸籠,濃煙騰空而起,巨石滾滾落地,懸崖變成了漫坡,一炮崩出了渠線。
像這樣的“攻堅演習”,每天都在進行。合洞公社萬羊坡大隊的四百名基干民兵,有二百多名成了紅旗渠上的炮手,人人學會了做炸藥。在支渠配套工程中,這個大隊所用的炸藥,全部是民兵制造的。
河順公社的同志,用詩一般的語言,敘述了河彎渡槽的施工情景:
在高聳的橋架上,社員們壘砌著拱頂;
公社機械廠的鐵匠棚里,爐火通紅;
供銷社運來了一車車石灰、水泥;
公社完小的學生們正在沙石場勞動。
深夜,民兵突擊隊奔上了橋架,讓渡槽提前合龍。
整個紅旗渠工程,都同這座渡槽一樣,
是人民公社統一領導下的工農商學兵團結、戰斗的結晶。
(三)
人民公社是一所大學校,紅旗渠是一個大課堂。人民公社在這個大課堂上,造就了既有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又有戰天斗地的豪邁氣概,和過硬本領的林縣第一代公社社員。
那是在紅旗渠總干渠通水以后,姚村公社龍泉莊大隊社員劉志寬的雙目失明的母親,讓兒子把她領到渠邊她摸著水說:“老漳河,以前我去山西逃荒,過天橋斷你差點把我嚇死!現在,你會來到俺村,人民公社叫你來你就來了!”老人家把喜悅的淚水灑到了紅旗渠里。
人民公社就這樣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民群眾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正如爆破英雄常根虎說的:“以前看見太行山,像一只老虎,呲牙咧嘴要吃人;現在看見它,像一塊豆腐,想在哪兒切在哪兒切!”
紅旗渠剛動工時,有這樣三個社員,帶著滿腹憂愁,來找當時的副指揮長馬有金:
一個是城關公社的,當過炊事員,他說:“老馬,你給我一塊面,吃長的,吃圓的,我會做,可你給我一塊石頭,叫我咋捂治!”
一個是采桑公社的,會殺豬,他說:“給我頭豬,我會殺,可我不會‘殺’石頭啊!”
一個是河順公社的,當過吹鼓手,他說:“石頭‘吹’不響,沒法兒!”
而現在,他們都變成了能干的石匠。在人民公社的水利工地上,殺豬的硬是學會了“殺”石頭,做飯的硬是學會了“做”渠,吹鼓手也終于用錘、鉆在石頭上奏出動聽的音樂了。
修渠十年,人民公社為自己培養了五百多名能測量、能設計、能領導施工的技術員,一千多名爆破英雄、鑿洞專家、架橋能手,六萬多名能破石頭、鍛石頭、砌石頭的石匠。
鑿洞,是難度較大的工程。人們記得,愛國渠上有一條十米長的小隧洞。渠修了一年,洞也打了一年。“老長一條洞哩!”當時,人們驚嘆著,叫它“英雄洞”。英雄渠上有一條一百七十多米長的洞。兩頭對打,打不準,按設計是個直的,打出來卻成了彎的。但比著愛國渠上的小隧洞,這是一個飛躍,人們說:“這個洞才配叫英雄洞。”但同紅旗渠上的一百八十條、總長六十四里的隧洞比起來,它只能算作一個小兄弟。修總干渠時,二十一個大隊用一年零五個月的時間,打通了八里長的曙光洞。修支渠時,五個大隊只一年就打通了十二條隧洞,總長十二里。
一九六八年,元康公社的社員在隧洞工地施工。一個十多歲的放羊娃,忽然在對面山坡上喊叫:“喂!洞偏南了。”一測量,果然偏了。社員問:“你咋知道打偏了?”放羊娃指著山上用石灰水畫的定向線說:“用眼一瞄,不就看出來了。”人民公社就這樣培養著一代新人,連放羊娃也變得這樣聰明。
(四)
人民公社修建了紅旗渠,紅旗渠壯大了人民公社。“一渠水,一渠糧。”自紅旗渠竣工通水以來,林縣的糧食產量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在一九六四年上《綱要》的基礎上,于一九七一年跨過了“黃河”。
一九七二年與紅旗渠總干渠通水以前的一九六四年相比,全縣的儲備糧由六千多萬斤增加到八千多萬斤,人民公社的公共積累由四千八百多萬元增加到七千六百多萬元。
過去,全縣每年要吃統銷糧二千多萬斤,近幾年來,每年都向國家交售商品糧四千多萬斤。
紅旗渠畔,傳頌著一道道喜訊:
“長藤結瓜了!”紅旗渠畔,已建成二百一十六座小水庫,容水八千七百多萬方。平時蓄水旱時用,一條渠變成幾條渠。
“小水電站發電了!”利用紅旗渠水的自然落差,全縣已建成四十座小型水電站,裝機容量五千八百瓦。電力帶動著全縣五十一個縣、社小型廠礦的五百多部機器,帶動著三百多個大隊的九百多部農副產品加工機械,照亮了十一萬三千多戶社員的家庭。
“蘋果樹掛果了!”紅旗渠水使植樹造林的成活率大大提高,許多干枯的老樹也恢復了青春。近幾年來,全縣又造林十多萬畝。年產干鮮果四千多萬斤。多數是在紅旗渠通水后種植的蘋果樹,去年已收摘了八十萬斤蘋果。
“鮮魚上市了!”多少年來,對于林縣的多數人來說,魚只是動物學上的一個概念。現在,紅旗渠畔的小水庫里,養魚一百三十五萬尾,大的已有十多斤重了。林縣的市場上,有了魚;社員的飯桌上,也有了魚。老大娘們發了愁:“沒想到臨老還得學做飯!”
“河蚌生珠了!”在一些大隊的小水庫里,正在用河蚌培育珍珠。二萬五千個河蚌,個個都孕育著珍珠,有的像綠豆那樣大了。明年,一些大隊的副業收入賬上,將增加一個新項目。
“紅旗渠,威力高,搖頭擺尾把地澆。”在人民公社成立十五周年的前夕,林縣人民又戰勝持續一百八十多天的大旱,奪得了林縣歷史上夏季作物的最好收成,小麥產量比去年增產一成。有五十個大隊、四百六十一個生產隊一季上《綱要》。林縣人民繼續發揚修建紅旗渠的革命精神,不斷用新的成就,續寫著人民公社的新的歷史。
《河南日報》通訊員、記者
(載一九七三年八月十五日《河南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